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五课(2)
(接上文)
如今我们有些僧人去俗家做经忏等佛事的时候(可并不是这样的),他们透过一头牦牛的鼻孔穿入一根粗糙的尾毛绳子。
首先把这个牦牛的鼻孔穿一个孔,然后在鼻孔里面穿一条粗糙的绳子,本身这个牦牛的鼻孔被打穿之后就很痛,再穿上一个很粗糙的绳子。我们穿的时候无所谓呀,都是这样穿的嘛,像这样觉得很正常,作为一头牛来讲,如果我们是这头牦牛,鼻子被这样穿了之后,马上又用一个粗大的绳子,在我们的鼻子上这样捆住,那我们会怎么样呢?也是非常的痛苦。
僧人骑在牛背上,两手用力拽着绳子,每拽一下,那头牦牛因鼻子疼痛难忍而转过头来,僧人就用鞭子使出全身力气连连抽打它的屁股,这时那头牛疼痛难忍而疾驰奔跑,僧人又拽住穿鼻的绳子,它又因为鼻子痛得受不了而停下来时,僧人依然如故用鞭子抽打,就这样轮番不断。
僧人骑在牛背上,双手拽住这个绳子,拽一下的时候牦牛很痛,难以忍受就把头转了过来,这个时候僧人的感觉到它不走,就用鞭子使劲的抽它,然后它很痛的时候就使劲的奔跑,使劲跑之后,他又觉得跑得太快了,怕把自己颠下来,然后使劲儿地把绳子拽住,这个牦牛受不了又停下来,停下来之后又打,就是这样反反复复、轮番不断的这样做,他觉得很正常,整个过程当中完全没有考虑到牦牛也是有疼痛感觉的。
到了最后,牦牛身体疲惫不堪、内心说不出的痛苦,每一根汗毛孔里一滴滴向外流着汗水,伸出驮罩般的长长舌头,实在是走不动了,在那里气喘吁吁,发出“呼呼”的声音。
这样一直轮番不断的折腾,到了最后的时候牦牛非常的疲惫,身体和心都很痛苦,每一根汗毛孔都在滴汗水,然后伸出驮罩般的长舌。(“驮罩”就像毯子一样的东西。牧区在牦牛的背上,驮货物的时候,类似于一个毯子盖在后背上。)最后实在是走不动了,就站在那喘气。
这时骑在牛背上的僧人认为现在这头老牛不肯好好地走,便生起嗔恨心,用鞭柄棍棒猛击它的屁股,因为嗔心大发用力过猛,结果把棍棒折成了两段。只见那僧人将折断的棍棒插入腰间,又俯身捡起一块尖石从牛鞍上转过身来继续捶打那头牦牛的脊背。
它不走的时候,这个僧人就觉得他是不是不听话,生起了很大的嗔恨心,然后用棍子使劲击打。因为他用力过猛的缘故把棍子都给打断了,这个时候还没有觉得怎么样。把棍子打断了牛应该是特别的疼痛,但是打的人没有觉得没有感到牛的痛苦,他马上就把这个棍棒插入腰间之后,又捡块石头狠狠的砸这个牦牛的脊背。
这些都是因相续中未生起少许大悲心所导致的。
华智仁波切讲这段之后,做了一个归纳说,这些都是因相续中未生起少许大悲心所导致的。
虽然形象是一个出家人、佛弟子,但是内心当中,离佛弟子的标准相差甚远,这是告诉我们,显现上是一个僧人的形象,当然从他自己穿着僧装的某个层面来讲,也是我们应该顶礼的对境,但是内心当中如果没有悲心的话,就会做出这样种伤害众生的行为。
平时我们也是一样,在佛面前顶礼、皈依,我们在出门之前在佛堂面前好好的修行打坐,发菩提心,但是出门之后,下座之后,对其他的有情没有悲心,然后做出这样情况,也是相续当中没有生起悲心而导致的,这个方面表面上形象上可能是一个佛弟子的形象,但是骨子里面还没有被改造成真正的一个佛弟子应有的素质。
悲心是一个佛弟子的素质,无论如何如果我们暂时利益不了众生,最低的限制最低的限度也不能够伤害众生。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方式去伤害众生的话,那肯定是没有悲心,这就完完全全的体现出来了。
此时我们专心意念那头牦牛就是自己,观想自己的背上承受着难以支撑的沉重负担,鼻子由绳子穿着,臀部被鞭子抽着,肋骨被脚蹬顶着,前后左右全部是疼痛的感觉,
前面是一个公案,有的时候我们可以观想自己就是这个僧人,为什么观想我们就是这个僧人呢?因为有的时候我们在生活的工作过程当中,也做过这样的事情,这个就是我没有悲心的体现,这方面对自己也是一个提醒;有些时候观想我们就是这头牦牛,观想的时候背上有一个人骑着,鼻子用绳子穿着很痛,背上也是有一个沉重的负担,还有臀部被鞭子经常抽打,肋骨用脚凳顶着,前后左右都是疼痛的感觉。首先就这样去观想,如果这只是一会儿问题不大,但是关键是时间很长。
没有片刻休息的时间,还要爬上高坡,冲下陡壁,渡过大河,越过平川,连吃一口食物的空闲都没有,从早晨天明到傍晚日落,一直在不情愿中来来去去,感受何等的艰辛劳累、疼痛饥渴,如果这些痛苦落到自己头上,想必不管是谁都一定会生起难以堪忍的强烈悲心。
这时候就没有片刻休息的时间,经常是从早晨到晚上,因为藏地的地形不是一马平川的,有的时候需要爬山,有的时候需要过河。虽然我们说牦牛的负重能力和体力要强,但是再怎么强,在这种情况之下,连续不断的去这样劳累,也会受不了的。有的时候要爬很高的坡,上坡很累;有的时候要冲下陡壁,我们自己在爬坡的时候也知道,背个包爬山的时候非常的累,累了你可以自主休息。往下走的时候,通过陡坡的时候,所有的重心往前倾,压力就在你的膝盖上面,也会感觉到很难受,上山容易下山难。
冲下陡壁的时候,在上面骑的人感觉很害怕,但是牛本身更加的痛苦,重心往下的时候也是很痛苦,在下坡的时候也是很费劲的,这个时候也没有办法。然后是渡过大河,人骑在牦牛上面,真正渡河的是牛自己,渡过大河,越过平川,连吃一口食物的空闲都没有。它能够吃草、喝水是什么时候呢?就是骑牛的人下来休息的时候,他自己感觉到肚子饿的时候,牛才可以有点时间休息,如果他一直在牛背上吃东西、喝水,那牛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从早晨到晚上一直在这样不情愿当中来来去去。
有些时候我们去爬山,自己有自主的,累了你自己可以坐下来休息,补充体力,都可以。即便是这样我们都感觉很累走一天下来。何况是根本都不情愿,没有办法,不走屁股上面挨鞭子,还有这些其他的,都会在身上遭受到更大的打击。所以完完全全的不情愿当中来来去去,感受何等的艰辛和劳累、疼痛和饥渴,如果这些痛苦全部落在自己的头上,想必不管是谁,都会产生难以堪忍的强烈的悲心。
我们也会产生悲心,这个只是缘一头牛这样去观想,还有很多景区当中的马,景区当中的狗,它们也是没有办法,每天都要做这个事情。也看到一些报道,有些马都累死了,狗都累死了,所以有些人都呼吁不要去做。有些人可能会听,有些人也不一定,他不觉得有什么痛苦,反正我交了钱,我交了钱怎么样怎么样?他就觉得应该的,并不是这样的。
如果我们是这头牦牛,如果是我们是这个景区的马,我们是这个景区的拉雪橇的狗,我们会怎么样的呢?没有办法,不跑就挨打。马戏团的老虎狮子平时是山中之王,到了马戏团的时候也是经常挨打,还有很多的人道众生也是这样,被欺负的人,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我们如果是这样的,也会经常性地生起悲心,这个时候就要知道,别人有很多很多的痛苦,而我们反过来想这样一种痛苦的前因是什么呢?这些牦牛受苦的前因在前世当中是它也造过类似的罪业,今生当中就感受这样的痛苦。如果我们现在这样对待别人,以后我们的角色就会反转过来,我们也会感受这样发痛苦,所以说我们生起悲心之后,我们对他生起悲心,不愿意去做伤害众生罪业,那么如果我们不愿意去做伤害众生的罪业,也不会感受这样的痛苦,首先把自己保住,然后在去利益众生,这个方面的话是有必要性的。
本来,所谓的上师僧人是无偏救护一切众生的依处与怙主。(可是如今有些上师僧人)心里认为对自己热情款待大作供养的施主是自方的人,口中也说“我保护你们、救护你们”并且赐予灌顶加持。
下面这一段主要是说什么呢?有偏袒之心,有贪心有偏袒的修行者没有平等的大悲,还有魔鬼、非人方面,我们也要了知它们的痛苦,对它生起悲心,就是这方面的内容。
本来上师和僧人无偏救护,无偏救护就是说对亲人也要生大悲心,对于所谓的怨敌,或者是伤害亲人这些也要生起悲心,他本来是无偏救护、平等饶益,应该是这样的,但是有些上师僧人有偏袒,认为对自己热情款待的施主是自方的人,口中也经常说“我保护你们、救护你们”并且经常性的给他们做念经、加持。
而将那些由恶业之因牵引转为低劣身份、兴风作浪的饿鬼、鬼魔等看作是敌方,心里对它们生起嗔恨,口中喊着“杀杀、打打”,身体做出各种打击的姿势,真正认定那些加害于人的鬼神该打该杀,这说明自相续完全落入了贪嗔的控制中,也是没有生起平等悲心所导致的。
他认为施主是自方应该保护,谁伤害了这些施主,我们就观察是谁呢?可能是非人,这些饿鬼、鬼魔对施主财富、健康造了很大的损害。这个时候就对于伤害施主的这些所谓的饿鬼、鬼魔看成敌方,内心当中生起很强的嗔心,然后开始修一些仪轨,就是口里说“杀杀、打打”,然后用嗔恨心喊杀、打等等,身体做出各种打击的姿势,手上拿着金刚撅,插这些食子,有些仪轨当中要把鬼魔勾招到食子里面,然后再用金刚撅来降伏。他认为这些实实在在的饿鬼,应该被打击的对象,被降伏的对象,然后对他生起嗔恨心,做了这些事情。这样做的时候对于供养自己这些施主,自己的亲人认为是自方,然后伤害的他们认为是他方,然后开始用愤怒法,用很多很多的回遮法,这方面用降伏法开始对伤害亲人的人和非人做很多很多的伤害。
如果这样做了的话,第一首先就说明了他自相续没有生起悲心,完完全全落入了贪嗔的控制,他对亲人方面很贪着,对怨敌方面很嗔恚,他落入了贪嗔的控制中;也是没有生起平等悲心所导致的,他这个时候没有生起平等悲心所导致的。
下面我们看要这么看待这些作害者,作害者就是非人。
我们如果好好加以观察,就会发现那些作害的鬼神其实比施主还可怜,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些加害他众的鬼神由于恶业之因感召而转生为低劣身体的饿鬼,有着无量无数痛苦、恐惧的感受,常常是饥渴交迫、疲惫劳累,始终处于忧虑的状态之中,相续中充斥着嗔恨、野蛮与粗暴,大多数死后会立即堕入地狱,没有比它们更可怜的了。
我们要观察,虽然好像这个施主被非人饿鬼伤害之后,健康又不好了,他的财富也损失了,家庭也过的不和睦了,好像的的确确受到了损害,但是真正观察的时候,更可怜的应该是作害的鬼神,它们更可怜。我们对鬼神的伤害,我们对这些魔、非人等等对它们的态度,要不然有时候就很恐怖,非常非常畏怖它们,其实有的时候来讲也不需要太过恐怖。不管怎么样它们也是有情,没什么恐怖的,也有它们自己的业,它们自己有时候也很害怕,所以有时候对它们来讲不需要恐怖。有的时候另一种态度对它们非常嗔恨,很嗔恨也是不对的,太恐怖也不对,太嗔恨他们也不对。事实上它们可能有些力量,有些时候给我们造一些违缘,有些时候的的确确好像伤害到了我们的利益,我们好像似乎有一个理由可以嗔恨它们,这些都不是真实的根据。
为什么要这样讲呢?因为加害我们这些鬼神,首先它们是恶业之因感召的,它们以前造了恶业,现在也是三恶道的身份,它们是转为低劣众生的饿鬼,属于三恶道的众生,三恶道的众生当然有三恶道的痛苦。首先来讲有无数的痛苦,我们在学饿鬼道痛苦的时候,也学习过外障饿鬼、内障饿鬼、空游饿鬼,像这样的话对于各式各样的痛苦,我们已经学习过了。还有每天处于各式各样恐惧的状态当中,而且常常饥渴交迫,然后是疲惫劳累,始终处于忧虑的状态当中。这些饿鬼的众生也是很可怜的,只不过我们没有走近它们,我们离它们比较远,就觉得很可怕或者它们很讨厌,假如说我们有机会走近它们的生活,走近它们的家庭(也许有家庭,也许没有),而走近它们的城市,走近它们的家庭,走近它们的生活,和它们相处一段时间,我们就会发现它们的恐惧,它们的无助,它们的饥渴交迫,它们的疲惫劳累,它们种种的忧虑,有的时候比人道还要多得多。其实有些时候我们就不理解而已,也不了解,了解之后我们通过佛法的智慧走近它们去看一下,它们是不是我们认为的一种情况。
走近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们的确也很可怜,第一个也没什么好可怕的,第二个来讲的话它们的确也是很可怜的众生。经常处于忧虑的状态当中,而且相续当中经常充斥着嗔恨、野蛮与粗暴,前面这些饥渴交迫、疲惫劳累、忧虑这是它们的果,它们的痛苦,它们正在感受这种的痛苦,还有相续中充斥着嗔恨、野蛮与粗暴,这是又在造苦因。它们这种状态又再造以后苦因,可怜加可怜,由暗入暗,本来恶道就是暗,它又再造伤害众生,嗔恨、野蛮、粗暴,他又把以后的黑暗因造好。所以说在今生当中的时候,处于痛苦当中,然后死后它们也是大多数立即堕于地狱,不是所有人,大多数立即堕于地狱,所以没有比它们更可怜的了。
我们这样去观修的话,对于鬼神、饿鬼、非人等魔鬼的态度,我们就不会再恐怖的,没有什么恐怖的,然后也不会再嗔恨,为什么呢?因为它们也是在感受痛苦,也是在造恶因的人,它们也是可怜的众生。对于一个大乘行者来讲,害怕它们也不必要,然后嗔恨它们更没有必要。所以我们要如实的了解,如实的了解之后我们对它们的态度就会改变,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给它们念观音心咒,通过菩提心化解它们的嗔恨心,然后通过这种菩提心去消解它们的痛苦。如果我们真正的了知它们的痛苦,生起悲心之后我们愿意帮助它们,通过菩提心大悲心烧烟施,通过烟施能满足它们,通过这个仪轨化解它们的暴戾之心,让它们化解嗔恨和粗暴野蛮的心态,这是作为修行者应该做的。尤其是作为我们这种初级阶段的修行者,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用大悲心给他们念观音心咒烧烟施的方式利益它们,这是最好的。
而对于施主来说,虽然暂时遭受一些病痛或苦恼,但是依此只会消尽恶业而不会积累恶业。
虽然施主是受害者,但是对施主来讲,通过这些非人的障碍暂时遭受一些病痛和苦恼,但是对他们而言这种病痛和苦恼是消除他们以前的恶业而不会积累恶业。单单凭借着伤害这个事情来讲不会积累,但是如果他被伤害之后,你作为一个怙主福田,没有好好地开导他,他被伤害时通过你的语言和行为让他生嗔心了是另外一回事情,单单受苦这一点是消除了恶业的因,受痛苦只会消尽恶业而不会是积累恶业的因。
那些加害于人的鬼神怀有恶心危害其他众生,结果必然会被这一恶业之因引入恶趣的深渊。
我们在观想时候,一定把这些问题要方方面面都要考虑细致,内心当中要把这些修法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去思维,因为只有这样的细致思维的时候,我们才能更加地走进饿鬼状态,更加地走进怨敌的状态,更加地体会他们的苦和苦因,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对他们生起慈悲的心,就会用我们的悲心替换掉以前对他们的嗔恨心和畏惧心。其实畏惧心没必要,嗔恨人更不必要,怎么样的心最好呢?慈悲心是最好的。对自己也好,对施主也好,对饿鬼也好,三方都得利的心就是慈悲心,这也是修行人应该有的心态。我们要认真思维。不单单地思维,如果泛泛地想,打动不了相续,没办法引发我们的共鸣。
所以,释迦牟尼佛才以大慈大悲善巧方便宣说了利用强力与现行的方式驱逐、降伏鬼神的法门,这也是悲悯那些鬼神,就像母亲打骂不听话的小孩一样。
因为他很可怜,所以释迦牟尼佛通过他的遍知的智慧方便善巧地宣讲了一种降伏法。愤怒法是通过强有力和现行的方式驱除鬼神,降伏鬼神的法门,这样的法门具有大慈大悲。慈悲方便的缘故,也是因为悲悯那些鬼神,所以调伏他们就像父母用悲心打骂不听话的小孩一样,其实上师是为了他好,不是真正的生起了嗔心去调伏他,怎么样地去伤害他。
这种降伏的事业只对于那些有能力断绝无恶不作众生的罪业并且将它们的神识引到清净刹土的人才有开许。
这种法和前面我们说用慈悲心面对的话,有没有矛盾?没有矛盾。这个法的确存在,但是关键是对我们而言,我们有能力使用吗?我们没有能力使用这个降伏法来做降伏的事业,对我们来讲最好的方法就是慈悲心,对他用慈悲心念观音心咒,念这些比较寂静的法,然后就烧施等等来利益他们,来善巧回向他们。那么如果说是一些有能力的成就者,有能力的瑜伽士,第一个这些有能力的修行人,相续中的大慈大悲的心是圆满具足的,所以修这个法的先决条件一定是内心当中有非常深的,非常真实无伪的大慈大悲心。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他的生圆次第也是非常的精通的,而且降伏他们一定是要对他作利益的。一定是对鬼神作利益的,有些时候是把这些鬼神通过这些塔,通过这些食子镇压在下面,也是对他们间接的饶益,有些时候把他们降伏之后超度到净土当中去。有些就压在地上,那压在地上的时间中他不会继续造恶业了,相当关禁闭一样。有些是把他们关禁闭,有些是把他们超到净土当中。第一个要看他们的因缘,还有一个是修行者本身他的慈悲心非常非常的强烈,而且很真实很强烈,也有能力断绝他们的恶业的相续,可以把他们的神识引到清净的刹土。这些成就者、瑜伽士他们可以修,一般的人通过这个法来降伏鬼神是很危险的。
否则,认为施主僧人眷属等为自方的人而贪执他们、认为鬼神及作害的那些众生为他方而嗔恨它们,这种以贪心护持自方、以嗔心打击他方的方便法门,佛陀又怎么可能宣说呢?
如果说对自方非常的贪著,对他方很嗔恨,有这种心态的人根本没有资格做降伏众生的事业。所以说作降伏事业的先决条件就是平等的慈悲心,而且真真实实地看到鬼神造这种滔天大罪,要继续造这个罪业的相续不中断对他很不好,他自己有能力阻止,所以他就用大慈大悲的心去阻止他的恶业相续,所以要修降伏事业的人,第一个是对自己的修行不会有伤害,因为他慈悲心而且自己也懂得超度,对自己当然不会有伤害了。第二是对超度对方不会有伤害。
如果说是一般的人,假如是没有平等心的,他有贪嗔的偏袒心的人,像我们这样普通人,如果用嗔恨心去修降伏法,首先对自己有伤害,你自己通过这样偏袒心去修这个法,生起嗔恨心你去降伏,你自己以嗔心是现行的一种罪业的,像这样的话对自己有伤害了。
第二个是对对方有伤害,因为有些很强烈很威猛的咒语有力量很强大,力量特别大的话,你念了之后就会对对方造成特别大的伤害,但是利益不了他,就是给他伤害而已,类似就是用一把刀给对方捅死,差不多就是这种效果。本来来讲瑜伽士修降伏法对自己是完全没有伤害的,而且降伏完之后对对方完全是利益。他需要把被降伏的鬼神的神识要超度到净土当中去,一方面终止他的恶业,一方面要超度到净土当中去,这方面对对方是没有伤害的,而且这样修对施主也没有伤害。但是你用嗔恨心去修的话,对自己也伤害,对被杀的鬼神,或者没有杀死他但是对他造成一些伤害,这个也是不对的,然后对施主方面,你这样去修,你这个修法不清净,对他其实也是没有多大利益。所以说我们就应该知道对这样人是完全不开许的。
所以说,佛陀不会宣讲这样护亲伏怨的所谓的方便法门,佛陀不可能宣讲。我们要清楚,降伏法的确是有,显宗也有,密宗里也有,而且这是善巧方便的,但是在什么情况下谁可以用,这方面都是严格的有讲究的。不是说看到一个降伏法我就要修,好像这两天的梦兆感觉有个魔在整我,所以我要马上找一个金刚橛、大威德来修,把他降伏了,把他怎么怎么样,这方面来讲如果不懂得这里面的善巧方面的话,那么肯定会造一些很深重的罪业,造了罪业还不知道是很危险的。
具有这样贪心、嗔心的人,驱逐、打击那些意生身的鬼神,非但不能使它们言听计从,反而会使自己深受其害,
如果有贪心、嗔心等自相烦恼的人想要通过降伏法去驱逐鬼神,打击那些意生身的鬼神。鬼神很多都是幻化身、意生身,意生身不一定都是没有肉体的,物质的肉体比较微细,微细得我们现在看不到,有些非人可以穿墙过壁,可以穿墙过壁不等于他没有色身,他的色身很微细,而我们人间的墙这些方面的缝隙完全可以让他穿过去。这些化身有时叫意生身。有些时候就那种在饿鬼道在《俱舍论》当中,讲了鬼通胎化二,就是说饿鬼有胎生也有化生,很多都是意生身,但是有些也是胎生的。
如果我们驱逐打击那些意生身的鬼神,有些时候非但不能让他们言听计从,反而会使自己身受其害。深受其害的表现第一个是在前面是通过这种嗔恨心在修这个法,对自己本身来讲自己造恶业了,会对自己有伤害。还有一种伤害是什么?有些鬼神的力量特别大,如果你用嗔心去降伏他们,你没有能力,修降伏法的人被鬼神降伏了(在历史上也有很多)。这个情况也是有,像这样修降伏仪轨的人,最后发现就死掉了,这个鬼神的力量特别大,没有办法降伏他,压不住他,这个时候反而让鬼神给降伏了,这个也有很多,丢掉性命的在历史上也不少。像这样冒冒失失地修这个法,而让自己深受其害的这个也有。
不仅是怀着贪嗔之心不能降伏,甚至执著那些鬼神自相实有者也同样制服不了它们。
有些时候你用这种不清净的贪嗔痴心降伏不了,甚至于有时认为鬼神是实有存在的。什么是自相实有?就是认为他是真真实实地存在的一个鬼神,叫做自相实有。不知道他是幻化的,不知道是自心的一种幻变,不知道他是一种假立的,叫做执著自相实有。如果执著自相实有,有些时候也同样制服不了他们。下面就讲了一个米拉日巴尊者的案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从前,米拉日巴尊者住在穷隆穹县时,有一次出门去拾柴。
在米拉日巴的《十万歌集》当中,好像是第一篇《米拉拾柴记》,里面就有这个故事。
回来时发现魔王哦那雅嘎利用神变而幻化出五个瞪着碗大眼睛的丑角坐在他的卧室里。尊者祈祷上师、本尊不起作用,修本尊的生起次第后念诵猛咒还是不能赶走它们。
米拉日巴尊者在深山里闭关修行,有一次他的柴用完了,他就捡点柴回来生火,做些简单的饮食。外面就吹了很大的风,把他的衣服吹飞了,把他的柴也吹飞了,那个时候他就在石头上安住心性就坐了一会儿,不一会儿风平静之后,他把剩下的柴捡回来,回到山洞里面。发现山洞里有五个丑角坐在卧室里面,他首先认为是不是山神,因为有些时候山里面有些山神,有时会开些玩笑,有些时候想得到一些赞叹,想得到一些供养。所以米拉日巴赞叹他,赞叹他之后承诺了给他做些食子,这个不起作用,也不走,他自己知道这不是山神,这个是魔王的幻变,这个时候他开始祈祷上师加持不起作用。然后又祈祷本尊不起作用,而且又修本尊的生起次第修本尊观,修本尊的生起次第后念诵猛咒还是不能赶走它们。这些魔鬼还是如如不动的安住。
尊者心想:上师玛尔巴罗扎曾经传授我现有一切直指为自心,心性直指为空性光明,将魔障执为实有外境肯定起不到什么作用。
这个时候米拉日巴尊者心里就想了,我的上师曾经传给我窍诀是什么?所有一切的显现,一切外界直指为自心。什么是直指为自心呢?就是所有外境的显现都是我心的幻变,叫做一切的执著为自心。心性直指为空性光明,就是一切的心显现的,心的本身也是本性空性和光明的。如果现在我把外境的魔障执为实有的外境,肯定起不了作用。
于是他安住在鬼神为自现的定解中径直走入山洞。
他就安住在魔障是心的幻变,而心也是空性的境界当中,径直走入山洞。这个时候就安住在一切鬼神都是自现的,没有真实的本体,安住在很甚深的本体当中。
五个丑角非常害怕,眼睛咕噜噜地环视着,当下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那个时候这五个丑角非常恐怖,四个小的一个大的,小的融入大的里面,最后大的就化为一阵风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个公案就说明了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的修行者,他的悲心也很圆满了,他有时把这些鬼神、魔障自现执为实有的话,那有时也起不了作用,何况说你通过贪嗔的心想去调伏,降伏鬼神更加不可能的事情。这个公案其实就说明了,从这个地方说明了有些时候最好的防护措施就是空性,最好的防护措施就是不执著,当然这个不执著是了知本性不执著。这种最好的防护就是不执著,就像《修心七要》等窍诀当中讲了,最好的防护就是安住无自性,安住无自性就是最好的防护。如果你有执著,就有着力点;如果你安住一切无自性,全都是虚幻的,一切都是空性的,心也没有着力点,然后外魔障也没有着力点,这是最好的守护,也是最好的调伏。调伏烦恼也好,调伏这些外相也好,调伏魔障也好,都是这样的。
有的时候我们打坐的时候也出现幻想,不注意的就所谓的走火入魔,像这样有时打坐的时候,在定境中也会出现佛菩萨的像,有的时候也出现上师的像,然后出现光,听到一些声音,各色各样的都有,这个时候作为一个修行者来讲,最好的就是不管,那是心的幻现,这个不是什么,即便是真的又怎么样。很多时候修行者在这个时候就生起欢喜了,本尊现前了上师来了,他就开始执著,执著之后这个魔障就趁虚而入,所以很多时候也是这样的。最好的就是什么?最好的一种方法就是说对治的方法,在禅宗当中,禅宗当中讲的时候,魔来魔斩,佛来佛斩,魔来我也不管它,佛来我也不管他,像这样的话我都不执著,他就没办法伤害你。
如果是真的佛你根本不用操心,如果是真的佛像这样的话会加持你的,这个你根本不用操心,而且就是他来了你不执著,他最高兴了,如果他真正来了你很执著他,他有点失望,我想的话他很失望——我这个弟子在这还有点执著,修行还不够还没到量。如果真正的是上师来了,真正是佛来了,你安住如如不动,他很高兴,第一个你修行他来了看你,这个说明你的修行有点可以,但关键后一步是更可以的一点,就是你安住那种状态中没有执著,他可能非常欣慰,他可能就回去了。然后如果是那种真正来了的话,肯定会加持你,你不用操心,所以你不执著他更高兴。
所以说我们不用想,万一他真的来了怎么办?万一他真的来了,给我赐悉地怎么办?这个根本不用管,他走了怎么办?根本不用管这些,如果你因缘到了,该给你赐悉地的肯定给你,你该成就的你就会成就的。你一直执著的时候,那个时候本来是给你赐悉地,当你执著的时候,这个因缘还差一点点,或者就是说有可能在这里就入障碍的。因此说最好的就是不执著,不执著就是最好的防护。不管任何境界,坏的境界——当你打坐的时候显现天崩地裂也好,显现魔王波旬也好,那个时候你还是安住你的本性,都是假的都是心显现的,出现像佛菩萨也好,出现庄严的坛城也好,出现极乐世界也好,你也知道这个是假立的,这样你能够护持自己的心性,这个就是一个成功,而且不会因为这个误入歧途。而且你如果在这个境界现前的时候能够如如不动,其实你的修行又进了一步。真正的修行就是这样的,而不是说我打坐有没有状态,或者打坐有没有什么,这个我们觉得是一种,怎么样一种成就的相,有些时候甚至把梦境拿出来经常讲,更加没必要了。这些都是我们心的显现,都是习气的显现而已,出来与不出来。其实即便我在梦中梦见我成佛了,醒过来发现烦恼还在,反正梦中梦的再好,该是什么还是什么。
为什么佛菩萨告诉我们最好的就是安住本性,安住本性任何的魔障拿你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我们根本不用管,如果你执著了,他就有办法了,因为一切都是从执著而生的,你心不动他就没有办法。这个时候就要训练我们的能力,我们刚开始的三五分钟可以安住,时间长了有点抵挡不住了,这个情况也有,但是这个方向一定是对的,我们按这个方式训练下去,是对我们最好的防护措施。米拉日巴尊者是这样示现的,当然对我们来讲的话,我们也做不到这么圆满的,但是我们可以尝试去做。这个讲的和前面的不矛盾,遇到这些魔障的时候用慈悲心对待他,用慈悲心去念诵观音心咒也好,真心诚意地知道他很痛苦,愿意帮助他,这个时候念诵观音心咒,或者有的时候起坐之后,做一些烧施做一些烟施,像这样去帮助它们。不管他起不起作用,对自己来讲自己该做的做了,而且是正确的选项,做了之后,如果你念了观音心咒,对他发了慈悲心,对他烧施了,他还伤害你,我该做的都做了,我不可能用嗔恨心去对待你,那才是我的失败,不管怎么样守护自己修行者应该有的一种心态是很好的。
今天就讲到这里。
索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堪布更多文章: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七课智诚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四课(2)
备注: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听闻辅导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