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前行第91课学习笔记和随堂小测 返回

前行第91课学习笔记和随堂小测

仰望虚空 2023-06-25

学习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科判坐标


甲二、所讲之法;乙二、不共内加行;丙一、诸圣道之基石——皈依;丁四、皈依之学处;戊三、三种同分;丁五、皈依之功德。



讲记脉络



正文宣讲

一、修发心与四无量心的次序。


(一)最好的次序:

先把四无量心修好,再修菩提心。

(二)也可以的次序:

一边学四无量心,一边修发菩提心.


二、修法当以窍诀来修


(一)理论与窍诀有差别。

1、以四无量心为例来说理论与窍诀的差别。

(1)理论:在论典中通常顺序是慈、悲、喜、舍。

(2)窍诀:但按照上师们的窍诀,则应先修舍无量心,真正做到自他平等之后,才观得起来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

2、对比理论和窍诀的差别

(1)理论:要在理上通达。

(2)窍诀:

A.特点:用不着学很多理论,不需要太多的教证和理证;在实修时将理论上的推断暂时放下来。

B.目标:令所修的内容在心里浮现出来,自心与法融入一体。


三、实修菩提心的重要性


(一)没有实修的过失。

心与发心不相应:理论上再怎么精通、再怎么会说,这些法也跟你的相续相隔千里。


(二)反说:没有实修菩提心的过失。

1、不能堪为大乘佛子:

(1)仅是口头上的大乘佛子:若不经过实修,自称是大乘佛子,实际上根本没有大悲心,对众生也没有同情心,甚至有时候连世间人都不如。

A.比对很多时间有善心的人,很多大乘佛子的行为、发心还不如世间人,这是值得惭愧之处;

B.连一颗善心都没有,那就是没有大乘种性的善根,不能列入大乘行列。

  a.大乘种性苏醒的标志:

(a)缘智:听到般若空性的法音,欢喜得汗毛竖立、眼泪直流;

(b)缘悲:当你体会到众生的痛苦,发自内心地流下悲悯之泪。


(三)正说:实修菩提心的重要性(功德)。

1、唯有菩提心才能真正利益众生。

(1)《大乘四法经》:“世间明慧者,应发菩提心。”

(2)《大宝积经》:“若欲善安隐,度无量众生,应发菩提心。”

2、菩提心是令自己堪为法器的基础。

(1)佛陀所讲之法因众生发心不同而作用不同

喻说:

A.喻一:《宝性论》中说,从空中降下的八功德水,到了盐碱不同的地面,就会变成不同的味道。

佛陀从慈悲的云中,普降下八圣道的雨,融入不同众生的相续,也就成了三乘等不同的解味。

B.喻二:像一大锅药分给大家,有些人的碗里有毒,那药倒进去之后,不但不能对身体有利,反而成为致命毒药。

一个上师所讲的法,虽然从法本身来讲完全正确,可它接触到不同众生的相续后,因为各人的根基不同,所起到的作用也迥然有异。

C.理说:

  a.就大圆满法来说,为了今生的利益去修,只想把身体的病治好,那它融入你这个根器时,就会变成世间法;如同国王宝库里的如意宝,被乞丐拾到之后,不知道其殊胜功德,而把它扔进了垃圾桶一样。

  b.就菩提心等其他法来说:没有菩提心的基础,高法、大法也完全变成了世间法,或者是一种小乘法。

D.教说:《维摩诘经》《大宝积经》:“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四、修菩提心的具体方法


(一)晨起修行。

1、念诵内容:先念“喇嘛钦”修上师瑜伽,或者念21遍百字明。

2、观察梦:做了善梦就随喜,做了恶梦则进行忏悔。

3、清洁个人及佛堂:先洗脸、刷牙、打扫佛堂。

4、顶礼:在三宝所依面前磕头。


(二)日间正式修行。

1、前行阶段:

(1)身要:毗卢七法——这种坐式可令迅速生起所修的境界。

(2)语要:排出三次或九次垢气,再念元音咒、辅音咒、缘起咒(也可直接念“嗡啊吽”)——以此令语言得以清净。

(3)心要:

A.发心:

  a.应舍之发心:

(a)世间发心——希求今生的利益故成为应舍之发心:

🔹救畏心:即害怕自己生病、出现违缘等;

🔹善愿心:即希望自己得到名声、身体健康等。

(b)出世间发心:只求自我解脱的小乘心。

  b.应取之发心:为利众生愿成佛之发心。

B.祈祷:

  a.必要:发心要想实现,按照阿琼堪布的窍诀,必须要祈祷。

  b.对境:皈依境。

🔹祈祷的时候,自己的佛堂里最好有佛像、佛经、佛塔三宝所依。

C.程序:

  a.方式一:祈祷之前,应于三宝所依面前陈设五供,先修一下七支供,随后修四无量心,接着施舍三种自己最执著的事物——身体、受用、善根,以此来积资净障。

  b.方式二:先修上师瑜伽(观想皈依境全部融入上师,上师融入自己,自己的心与上师的智慧无二无别,在这种境界中稍微安住一下。)然后,再次观想皈依境,在皈依境前开始念诵发心偈。

2、正行阶段:

(1)念诵发心偈颂前的念诵。

A.方式一:先念三遍无垢光尊者《三处三善引导文》中的文字:

  a.我某某从今乃至菩提果之间,皈依诸大金刚持上师,皈依二足至尊诸佛出有坏,皈依离贪寂灭至尊正法,皈依诸众之至尊不退转圣者僧众。

  b.祈求摄受我为菩萨,祈祷诸大金刚持上师、诸佛出有坏、住地诸大菩萨垂念我。

  c.如往昔诸佛出有坏、住地大菩萨为一切众生而发殊胜菩提心,我某某也自此乃至菩提果之间为一切众生而发广大菩提心,未救度者救度之,未解脱者令解脱,未得安慰者安慰之,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

方式二:念《开显解脱道》,从开头念到“发心”那里。

(2)念诵发心偈颂:

A.所念偈颂:

  a.选择一:

  b.选择二:

(3)念诵要求:

A.语言:最好用藏文来念,念汉文也可以。

B.心态:无论是老少,我都把他们当作自己的父母,没有得救度的,我来救度他;没有得解脱的,我来令他解脱,一定要让他们获得究竟安乐。

3、后行阶段:

(1)观想及安住:

念完回向时,观想皈依境从外围开始,圣尊们依次化为光,融入中间的莲师佛父佛母,莲师再融入自己,自己的心与上师莲花生大士的智慧无二无别,在此境界中安住片刻。

(2)略说安住之方式:

A.方式一:直接安住于大圆满、禅宗的境界。

B.方式二:依靠中观正理将万法抉择为空性,在此境界中安住。

(3)念诵:

(4)把后面的仪轨念完。

A.若有时间,最好把发心仪轨后面的偈颂也念完,然后再用“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作回向。

B.倘修的是《开显解脱道》,那结座之后,接着念《开显解脱道》的剩下部分,再作回向。


(二)强调要实实在在实修。

1、念诵中的发心:

(1)以四无量心摄持而念诵。

A.有时候可以观想众生平等,亲人和怨敌没有差别,安住在舍心的境界中;

B.有时候愿通过自己的能力,让一切有情获得彼岸的快乐,在慈心的状态中念诵;

C.有时候愿众生离开所有的痛苦,住于悲心的状态中;

D.有时候看到众生离苦得乐,内心由衷欢喜,处于喜心的状态中。

(2)一定要缘众生。

不缘众生的话,修法不能利益自他。

(3)以四无量心摄持的必要性。

A.口头上念过十万遍发心,但若没有以四无量心摄持,付诸于实践相当困难。

B.念发心偈时若能一直想“三世诸佛怎么发殊胜菩提心,我今天也在十方三世诸佛面前发这个愿,要发菩提心度化众生”,每一次都这样观修,那久而久之,当遇到任何众生时,自然就想去利益他。

2、减少散乱而修。

(1)多看窍诀书:《前行备忘录》的发心部分。

(2)尽量减少琐事和分别念而修。

3、修发心时渐渐打开心量。

先将关系最不好的众生观在面前,以他为对境修四无量心,这个修成了以后,再一个一个众生增加。

🔹若能如此,你以后无论见到什么众生,都会发自内心地爱护他,哪怕是看到一条小虫,对它的悲心也会油然而生。

4、切实去修才能趋入大乘菩萨道。

(1)法具有斩断自私自利相续的功德:有些人通过学习大乘佛法,自私自利的相续转变成全心全意只想利益众生。

(2)能实实在在为他人、众生着想、付出,就是菩萨,名声大小不是辨别凡夫与菩萨的标准。


五、再再强调发心功德而激励实修


(一)发心的功德。

1、功德无量。

(1)《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若赞菩提心,所有诸功德,经于多亿劫,称赞不能尽。”

(2)上师如意宝常说:“你们每天听课,法师要求发菩提心时,自己应稍微安住一下,知道今天听法是为了利益众生;最后作回向时,相续中也要生起这样一颗心。若能如此,它的功德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2、修法之基。

(1)有了这个基础,修大圆满才是真正的大圆满。

(2)《胜利道歌》:“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

3、不堕恶趣。

(1)法王如意宝:相续中若有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此人绝对不会堕三恶趣。

(2)大恩上师:如果相续中真的有了菩提心,一般来讲不会堕落;即使堕入恶趣,痛苦也非常轻微,时间也极其短暂。


(二)教诫实修:

1、最好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十万遍发心;

2、即使质量上不过关,数量上也一定要圆满。


往期回顾

名词解释及教证公案


名词解释

原文

在座的很多道友,以前听过多次四无量心的修法,也学过《入行论》的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

四无量心:

(术语)又名四等,四梵行。十二门禅中之四禅也。一慈无量心,能与乐之心也。二悲无量心,能拔苦之心也。三喜无量心,见人离苦得乐生庆悦之心也。四舍无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心不存着也。又怨亲平等,舍怨舍亲也。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又平等利一切众生,故名等心。此四心依四禅定而修之,修之,则得生色界之梵天,故云四梵行。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胜义菩提心:

一地菩萨以上的这种境界,称之为胜义菩提心。

——《入行论》讲记


世俗菩提心:

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就是世俗菩提心,它可以在我们世俗人的心里产生。

——《入行论》讲记


原文

什么样的人有大乘种性呢?有两种情况:按照《入中论》的观点,当你听到般若空性的法音,欢喜得汗毛竖立、眼泪直流,这是大乘种性苏醒的一种标志

种姓:

即佛及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人各具有可能证得菩提之本性。

 ——《佛学大词典》


般若:

又作波若、般罗若、钵剌若。意译为慧、智慧、明、黠慧。即修习八正道、诸波罗蜜等,而显现之真实智慧。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之高深智慧,即称般若。菩萨为达彼岸,必修六种行,亦即修六波罗蜜。

——《佛学大词典》


原文

能断除无明根本、令众生永久快乐的,唯有菩提心。

无明:

为烦恼之别称。不如实知见之意;即闇昧事物,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状态。亦即不达、不解、不了,而以愚痴为其自相。泛指无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认识。

——《佛学大词典》


原文

佛陀从慈悲的云中,普降下八圣道的雨,融入不同众生的相续,也就成了三乘等不同的解味。

八圣道:

(1)正见。(2)正思惟。(3)正语。(4)正业。(5)正命。(6)正精进。(7)正念。(8)正定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三乘:

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声闻乘。又名小乘。其行人速则三生,迟则六十劫间,修空法,终於闻如来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惑,可证阿罗汉果。

缘觉乘。又名中乘。其行人速则四生,迟则百劫间,破无明,终於悟十二因缘之理,可证僻支佛果。

菩萨乘。又名大乘。其行人於无数劫间,修六度行,更於百劫间,值三十二相福因,可证无上佛果。

——《坲识慧集》


原文

法王如意宝有一次在大经堂专门立宗,说:相续中若有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此人绝对不会堕三恶趣。

立宗:

立宗者:谓以所应成自所许义,宣示于他,令彼解了。

——《佛学大辞典》


 教  证

1、《大乘四法经》:“世间明慧者,应发菩提心。”

2、《大宝积经》云:“若欲善安隐,度无量众生,应发菩提心。”

3、《大宝积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4、《入中论》云:“若异生位闻空性,内心数数发欢喜,由喜引生泪流注,周身汗毛自动竖。彼身已有佛慧种,是可宣说真性器。”

5、《大乘庄严经论》云:“大悲及大信,大忍及大行,若有如此相,是名菩萨性。”

6、《宝性论》云:“犹如云聚中普降,清凉甘甜轻软水,由合地层盐咸等,遂成种种诸异味。如是广阔慈悲云,普降八支圣道雨,由合众生分类处,遂成种种异解味。”

7、《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云:“若赞菩提心,所有诸功德,经于多亿劫,称赞不能尽。”

8、《胜利道歌》中所言:“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


重难点及窍诀

一、修菩提心的具体方法


(一)晨起修行:

1、念诵内容:先念“喇嘛钦”修上师瑜伽,或者念21遍百字明。

2、观察梦:做了善梦就随喜,做了恶梦则进行忏悔。

3、清洁个人及佛堂:先洗脸、刷牙、打扫佛堂。

4、顶礼:在三宝所依面前磕头。


(二)日间正式修行:

1、前行阶段:

(1)身要:毗卢七法——这种坐式可令迅速生起所修的境界。

(2)语要:排出三次或九次垢气,再念元音咒、辅音咒、缘起咒(也可直接念“嗡啊吽”)——以此令语言得以清净。

(3)心要:

A.发心:

  a.应舍之发心:

(a)世间发心——希求今生的利益故成为应舍之发心:

🔹救畏心:即害怕自己生病、出现违缘等;

🔹善愿心:即希望自己得到名声、身体健康等。

(b)出世间发心:只求自我解脱的小乘心。

  b.应取之发心:为利众生愿成佛之发心。

B.祈祷:

  a.必要:发心要想实现,按照阿琼堪布的窍诀,必须要祈祷。

  b.对境:皈依境。

🔹祈祷的时候,自己的佛堂里最好有佛像、佛经、佛塔三宝所依。

C.程序:

  a.方式一:祈祷之前,应于三宝所依面前陈设五供,先修一下七支供,随后修四无量心,接着施舍三种自己最执著的事物——身体、受用、善根,以此来积资净障。

   b.方式二:先修上师瑜伽(观想皈依境全部融入上师,上师融入自己,自己的心与上师的智慧无二无别,在这种境界中稍微安住一下。)然后,再次观想皈依境,在皈依境前开始念诵发心偈。

2、正行阶段:

(1)念诵发心偈颂前的念诵:

A.方式一:先念三遍无垢光尊者《三处三善引导文》中的文字:

  a.我某某从今乃至菩提果之间,皈依诸大金刚持上师,皈依二足至尊诸佛出有坏,皈依离贪寂灭至尊正法,皈依诸众之至尊不退转圣者僧众。

  b.祈求摄受我为菩萨,祈祷诸大金刚持上师、诸佛出有坏、住地诸大菩萨垂念我。

  c.如往昔诸佛出有坏、住地大菩萨为一切众生而发殊胜菩提心,我某某也自此乃至菩提果之间为一切众生而发广大菩提心,未救度者救度之,未解脱者令解脱,未得安慰者安慰之,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

B.方式二:念《开显解脱道》,从开头念到“发心”那里。

(2)念诵发心偈颂:

A.所念偈颂:

  a.选择一:

  b.选择二:

(3)念诵要求:

A.语言:最好用藏文来念,念汉文也可以。

B.心态:无论是老少,我都把他们当作自己的父母,没有得救度的,我来救度他;没有得解脱的,我来令他解脱,一定要让他们获得究竟安乐。

3、后行阶段:

(1)观想及安住:

念完回向时,观想皈依境从外围开始,圣尊们依次化为光,融入中间的莲师佛父佛母,莲师再融入自己,自己的心与上师莲花生大士的智慧无二无别,在此境界中安住片刻。

(2)略说安住之方式:

A.方式一:直接安住于大圆满、禅宗的境界。

B.方式二:依靠中观正理将万法抉择为空性,在此境界中安住。

(3)念诵:

(4)把后面的仪轨念完:

A.若有时间,最好把发心仪轨后面的偈颂也念完,然后再用“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作回向。

B.倘修的是《开显解脱道》,那结座之后,接着念《开显解脱道》的剩下部分,再作回向。


(二)强调要实实在在实修:

1、念诵中的发心:

(1)以四无量心摄持而念诵。

A.有时候可以观想众生平等,亲人和怨敌没有差别,安住在舍心的境界中;

B.有时候愿通过自己的能力,让一切有情获得彼岸的快乐,在慈心的状态中念诵;

C.有时候愿众生离开所有的痛苦,住于悲心的状态中;

D.有时候看到众生离苦得乐,内心由衷欢喜,处于喜心的状态中。

(2)一定要缘众生:

不缘众生的话,修法不能利益自他。

(3)以四无量心摄持的必要性。

A.口头上念过十万遍发心,但若没有以四无量心摄持,付诸于实践相当困难。

B.念发心偈时若能一直想“三世诸佛怎么发殊胜菩提心,我今天也在十方三世诸佛面前发这个愿,要发菩提心度化众生”,每一次都这样观修,那久而久之,当遇到任何众生时,自然就想去利益他。

2、减少散乱而修。

(1)多看窍诀书:《前行备忘录》的发心部分。

(2)尽量减少琐事和分别念而修。

3、修发心时渐渐打开心量。

先将关系最不好的众生观在面前,以他为对境修四无量心,这个修成了以后,再一个一个众生增加。

🔹若能如此,你以后无论见到什么众生,都会发自内心地爱护他,哪怕是看到一条小虫,对它的悲心也会油然而生。


二、教诫实修

1、最好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十万遍发心;

2、即使质量上不过关,数量上也一定要圆满。

一、修持发心的前行阶段中,祈祷之前的布施自己的身体、受用、善根之修法


(一)涉及到的原文:

1、祈祷:发心要想实现,按照阿琼堪布的窍诀,必须要祈祷。

2、祈祷的时候,自己的佛堂里最好有佛像、佛经、佛塔三宝所依,这些不可缺少。阿琼堪布在《前行备忘录》中说,祈祷之前,应于三宝所依面前陈设五供,先修一下七支供,随后修四无量心,接着施舍三种自己最执著的事物——身体、受用、善根,以此来积资净障。


(二)布施身体之修法:

1、《前行备忘录》中的修法。

心里这样思维:

我以往的所有身体都是毫无价值枉然空耗过去了,从今天起到证得究竟圆满佛果之间,大到巍巍梵天帝释,小至区区蝼蚁在内,但愿我所受生的上上下下的任何身体,不管是以信心、清净心结善缘还是以贪嗔痴结恶缘的一切众生,无论是眼见色相、耳闻声音、身体接触、心里忆念,甚至仅仅领受到腐烂尸体的气味,也愿他们当中有病的病愈,着魔的除魔,身痛的消痛,内心痛苦的解除痛苦,意愿有违缘的消除违缘,总之愿消除三有三界轮回的一切痛苦,也但愿能灭除作为痛苦之因的贪嗔痴等烦恼及烦恼引发的一切不善业,简单一句话,但愿能使一切有情离开苦因及苦果!再者,但愿凡是眼见、耳闻、忆念、接触我身体的众生相续中产生增上生人天之乐直至圆满佛陀之间的大乐——乐果,以及萌生信心、出离心、珍宝菩提心——乐因。

2、其他方式:

(1)《前行广释》中自轻他重、极大布施、古萨里施身修法等;

(2)《入行论广释》忏悔品之供养支的供身等。


(二)布施受用之修法:

心里思维:

以往的一切受用都是毫无意义白白浪费掉,从现在起,从今日起,凡是我所拥有的下至乞丐手拿的木棒直至最终虚空藏的受用之间大大小小的一切受用,不管是以信心、清净心结善缘还是以贪嗔痴结恶缘,凡是结善缘、恶缘的众生以六根见闻觉知等,但愿都能灭除他们的苦因及苦果,有病者病愈,着魔者除魔,消除身体的疼痛,去除内心的痛苦、解脱意愿的违缘,消除贪嗔痴分别念的苦因,获得增上生直至佛陀之间安乐的乐果,相续中萌生信心、出离心、珍宝菩提心的乐因。但愿一切受用成为见解脱、闻解脱、触解脱。愿依靠三宝谛实力加持使这些发愿能得以实现。


(三)布施善根之修法:

从小至微乎其微的随福德分善直到究竟一切种智浩如烟海的无漏善之间的善根,不管是以信心、清净心结善缘,还是以贪嗔痴结恶缘的众生,凡是他们以六根结上缘,都如前一样发具有实义的大愿,虔诚祈祷三宝。


二、修持发心收座的观想时,到底是谁融入谁


(一)涉及到的原文:

念完回向时,观想皈依境从外围开始,圣尊们依次化为光,融入中间的莲师佛父佛母,莲师再融入自己,自己的心与上师莲花生大士的智慧无二无别,在此境界中安住片刻。


(二)按照仪轨观想就好。

1、不同修法、不同仪轨要求不同。

皈依修法中的融入修法:最后收座时,自己要以满怀恭敬作为缘,观想皈依境的所有圣尊,身体放射出无量光芒,普照自他一切众生,自他一切众生犹如鸟雀被石簧惊动“扑棱棱”地飞起一样融入皈依境的诸位圣尊当中,皈依境的所有尊众也从边缘逐渐融入光中,之后,融入中间集三宝于一体的上师中,头顶重楼式的一切尊众也融入下面的上师,上师又融于光中,光也消失于法界,最后自心尽可能地安住在远离分别散收的离戏法身本体中。

2、按照仪轨修就好。

不同的修法仪轨,有不同的要求,所以修持不同修法时,按照不同要求修持即可。

3、补充何为结座:

念到一定数量不准备继续念诵打算起座时。


三、我是不是具有大乘种姓


(一)涉及到的原文:

那么,什么样的人有大乘种性呢?有两种情况:按照《入中论》的观点,当你听到般若空性的法音,欢喜得汗毛竖立、眼泪直流,这是大乘种性苏醒的一种标志;还有,根据《大乘庄严经论》中所说,当你体会到众生的痛苦,发自内心地流下悲悯之泪,这也是大乘种性复苏的一种象征。


(二)什么是种姓?

谓住种姓补特伽罗、有种子法。由现有故,安住种姓补特伽罗、若遇胜缘;便有堪任,便有势力,于其涅槃,能得能证。


(三)为什么种姓有差别?

1、界性有差别:一切众生界不同种种,有些行贪,如是有些行嗔、有些行痴、行我慢等严重,有些是声闻种姓,有些是缘觉种姓,有些是大乘种姓,各不相同,因此种姓必定有不同。众生贪等各自严重的差别也成为众多种种不同。

2、信解(爱好)有差别:由种姓或界性使得信解也有种种不同,对一个食物,有些人爱甜的,有些人特别爱酸的,以此为例,信解有无量。

3、能不能修行波罗蜜多有差别。

4、解脱之果有差别:有声闻的小菩提、缘觉的中菩提与大乘大菩提的差异。


(四)种姓分类:

1、断灭种姓:常造恶业,对他人的善行功德无欢喜心,对自己的恶行丝毫不觉忏悔,也不想做任何善行或有益之事。这种心态导致一个人的证悟潜能,完全由其心识之流中断除无余。

2、不定种姓:此等种姓之众生与成佛较有缘,但这种缘有时并不稳定。举例来说,假如他们受到小乘老师的感化,便行小乘道。但如受到大乘老师的吸引,便会突然又改修其法道。

3、声闻种姓:此类种姓的众生由于害怕轮回的一切,因此立志获得解脱。但基本上,他们只求自己的解脱,而且迫不急待马上就要。

4、缘觉种姓:缘觉与声闻相类似,只不过他们的我执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更加强化。他们否认自己需要老师,觉得自己不必要有老师。他们在法道上拒绝听从老师的指导,独居它处,希望能靠己力修成佛果。

5、大乘种姓:为利众生愿成佛之种姓。


(五)大乘种姓之相:

1、加行前悲心:行持或趋入大乘之前,是指没有发殊胜菩提心之前,行者见到众生痛苦自己生起悲心。

2、于深广法有信解:仅听到大乘深广之法,尽管不了知其义,但自然生起信解。

3、安忍:听到为利他而苦行也不会生起“这岂能做到”的怯懦想法,而感到稀有,心里能安忍。

4、真实行善法:自然愉悦欢喜真实(毫不拖延)行持六度善法。


(六)以远离四种障碍来保护、苏醒自己的大乘种姓。

1、远离习惑:远离长久熏习贪嗔痴等烦恼。

2、远离恶友伴:随罪业的恶友所转而行不善。

3、远离因贫困而造恶:资具贫乏不行善行而造罪业。

4、远离随他转:被国王、大臣、盗匪等他人所控制,无有断恶行善的自由。

5、简略而言,应当了知,种姓的过患有以上四种。


“在无缘离戏的境界中安住”是怎么个修法?


一、涉及到的讲记原文:


(一)念完回向时:

观想皈依境从外围开始,圣尊们依次化为光,融入中间的莲师佛父佛母,莲师再融入自己,自己的心与上师莲花生大士的智慧无二无别,在此境界中安住片刻。


(二)安住的时候:

假如你修过大圆满、禅宗,可在这种境界中安住;若没有这方面的体悟,也可以先通过中观推理,抉择一切万法为空性,于此妙观察得出的空性境界中,稍许安住一会儿。


二、很多修法都涉及到“在无缘离戏的境界中安住”


(一)起修时:

1、金刚萨埵修法:皈依、发心之后,念诵“阿”并做观想和安住修真如等持(“阿”字代表一切诸法的法界勝義本性,代表远离执着,代表般若波罗密多的无生大空性。念“阿”字时,安住于平等大清静空性中,这叫作真如等持。),之后观想在自己前面一肘高的虚空中,观想如大海般广阔无边的精美供品。在供品前上方观想一朵,表示远离轮回杂染的千瓣白莲花。观想莲花上无有丝毫欠缺,如同十五的圆满月轮。圆满的月轮表示远离一切过失,具足一切功德的断证圆满。

2、法王如意宝上师瑜伽:阿,轮涅诸法本净觉性中,自性不灭智慧五光界。本体具德文殊金刚尊,行相唯一怙主如意宝。


(二)结座时:

1、金刚萨埵修法:到最后收座时,前面观想为现喜刹土的一切外器世界,全部收摄在内情五部金刚萨埵尊众之中,他们也依次化光融入自身,自身也从边缘逐渐化光融入心间的“嗡”字中、“嗡”融入“班扎”、“班扎”融入于“萨”、“萨”融于“埵”、“埵”融入“吽”字的“雅布杰”、“雅布杰”融入“小阿”、“小阿”融入“哈”、“哈”融入头部的日月明点中,到“那达”之间次第融入,最后“那达”也如彩虹消于空中般,消失得无影无踪。就这样,在无缘离戏的境界中,稍许放松而入定。

2、法王如意宝上师瑜伽修法:先是上师融入五色明点,五色明点从自己头顶入于心间,然后在上师的智慧与自己的分别心无二无别的境界中安住,无缘离戏。最后,这样入定一会儿。

3、皈依的修法:最后收座时,自己要以满怀恭敬作为缘,观想皈依境的所有圣尊,身体放射出无量光芒,普照自他一切众生,自他一切众生犹如鸟雀被石簧惊动“扑棱棱”地飞起一样融入皈依境的诸位圣尊当中,皈依境的所有尊众也从边缘逐渐融入光中,之后,融入中间集三宝于一体的上师中,头顶重楼式的一切尊众也融入下面的上师,上师又融于光中,光也消失于法界,最后自心尽可能地安住在远离分别散收的离戏法身本体中。


三、为什么这些修法里都有“在无缘离戏的境界中安住“?


(一)先来界定一下名词:

1、无缘:无心识之攀缘也。

2、离戏:远离一切戏论。

(1)戏论:详细说可以理解为四边八戏;简单说可以理解为远离一切分别识的境界。

A.四边:有边、无边、亦有亦无边、非有非无边。

B.八戏:生、灭、来、去、常、断、一、异。

3、本净觉性:本来清净,远离一切戏论、执着,空性和光明双运的自然本智。

从第三转法轮的术语来讲,是如来藏;从密宗的术语来讲,叫做自然本智;从窍诀派的语言来讲很简单,就是心的本性。

4、上师的智慧:诸佛的智慧,就是光明如来藏。


(二)为什么在修法前后要观这种离戏的境界?

1、胜义实相就是无缘离戏之境界;

2、万法都离不开空性:都在空性当中诞生,在空性当中存在,并在空性当中消失。

🔹光明如来藏好比大海,佛菩萨及坛城有如大海的波浪。

3、如是去修就会证悟胜义实相(以修持上师瑜伽中最后的安住为例):

“当思诸佛智慧总集师,获得与彼同份之加持。”如果根本没有开悟,就观想自己的心融入上师的智慧之后,什么也不想,只是安住即可。不思维任何事情,既不迎接未来、追究过去,也不观察当下。静下来,在这个状态当中,一切都像虚空一样是平等、清净的。这样安住的结果,就有可能证悟——找到胜义谛的上师,即心的本性。


四、我要修我要修


(一)针对已经证悟大圆满或证悟了禅宗的开悟境界的人

直接安住。


(二)针对没有这方面的体悟的人

1、可以相似去修。

也可以先通过中观推理,抉择一切万法为空性,于此妙观察得出的空性境界中,稍许安住一会儿。

2、不知道如何抉择万法为空性....我们说说看。

(1)法之分类:

A.内外道对于法的分类有很多,内道中对于法的分类也不完全相同;

B.此处,为便于理解和分析,将法按照人以及人之外的法进行分类。

(2)何为空性?

A.何为空性?

  a.暂时的空性:单空,即什么都不存在,是心识的对境;

  b.究竟的空性:远离四边八戏之空性,已经超越了心识的范围,是胜义智慧的境界。

B.空性解决我们的何种问题。

  a.暂时:实有的执着。

实有的意思是:是一不是多,是常不是无常,是自在(不依靠任何因缘、不受任何因缘影响和制约)而不是非自在(受因缘制约和影响)。

  b.究竟:一切识之境界。

(3)具体抉择万法为空性:

A.抉择人无我。

  a.略说方法:观察”我“与身、语、意是一体还是他体。

  b.详说:

(a)抉择身无我:

🔹方法一:

🔺如果说身体是“我”,那身体和“我”是一体还是他体?若是一体,那么身体残缺的人,比如没手、没脚、没眼睛,是不是他的“我”也缺了一块?肯定谁也不承认。如果二者是他体,那除了身体,还应该有一个“我”,可这怎么找也找不到。

🔺抉择语无我、意无我也是同样道理。

🔹方法二:如果“我”是由地、水、火、风组成,那么四大元素合起来是“我”,还是分开来是“我”?如果分开来是“我”,那地大、火大等每一个元素就都成了“我”,如此一来,不小心吐个口水,“我”也会少了一块……

B.抉择法(除了人之外的法)无我:

  a.第一步:将粗大法抉择到无分微尘(不能再小的微尘)、无分刹那(不能再短暂的时间)。

  b.将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抉择为空性(方法非常多,选择其中一种):

(a)抉择无分微尘为空性:分析无分微尘是否占据时间和空间。

🔹如果无分微尘不占时间、不占空间:无分微尘不存在;

🔹如果无分微尘占时间、占空间:从左右两个极微向中间的极微各发一条射线,而和它接触。左边发出的射线和中间的极微有接触点A,右边发出的射线和中间的极微有接触点B,现在问这两点之间有没有距离?如果没距离,那A点就成了B点,因此没有中间的极微;如果有距离,那中间的极微就有长度,因此成了可分。所以极微不成立是实法。(建议此处依靠自己画图理解)

(b)抉择无分刹那为空性:

🔹如果两刹那接触:

🔺两者只是部分接触,则在一个无分刹那上,具有接触和不接触的两部分,则无分刹那可分;

🔺如果全分接触,则两刹那融合为一,无法形成心识的相续。

🔹如果两刹那不接触:

🔺 取一个刹那,它和前一刹那不接触,中间有空白段;和后一刹那不接触,中间也有空白段。再观察前一空白段的末位和后一空白段的初位,如果两者接触,中间的无分刹那应成空白;如果不接触,两者成为不同的两分,这样,无分刹那和前者接触的部分,必不同于它和后者接触的部分,应成可分。

(4)抉择现空双运。

A.如果空而不显:我们所有的见闻觉知都将泯灭,与凡夫人的现量相违;更有佛也无法呈现色身等过失。

B.如果显而不空:世界变成静止、永远无法变动的世界。

C.空性和显现并不互相遮障:空性是显现的空,显现是空性的显现;现空是真空妙有的关系;现是如梦如幻的现。

🔹理解不了咋办?

🔺想想彩虹、电影、梦:都是显而无自性的。

🔺还不懂:请努力修加行,等待进入正科系扫荡大脑!


五、抉择空性之后,我安住不了


(一)正常显现

离戏的境界已经超越了分别识的范畴,针对初学者来说无法安住是很正常的。


(二)那我怎么办?初学者重在以观察修抉择见解。

1、一般初学者安住修不太合适。

(1)因为安住修是缘一个殊胜的正见一缘不动的安住,对修行者的要求比较高。而观察修的标准不是这么高。

(2)初学者相续中的疑惑、分别心、实执心都很重,如果没有通过再三观察正理的方式来修持,即便是安住,内心还有很多疑惑、实执、烦恼不间断地冒出来,自己没有观察的智慧也无法对治,这种修行就是浪费时间。

2、但是修法要求我安住呀。

(1)首先抉择见解;

(2)然后安住在见解上:不思维任何事情,既不迎接未来、追究过去,也不观察当下。静下来,在这个状态当中,一切都像虚空一样是平等、清净的。这样安住的结果,就有可能证悟——找到胜义谛的上师。

A.注意,上师说“也可以先通过中观推理,抉择一切万法为空性,于此妙观察得出的空性境界中”,前面的抉择见解很重要;

B.如果没有抉择见解,直接尝试安住,则有成为无念和尚宗的诸多过失。



加行思考题/随堂小测《前行广释》第91课

才希 2020-10-12 09:16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