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科学】 科学论道 十二、佛学破解量子迷雾(zrming)
科学论道十二、佛学破解量子迷雾
佛家认为,连续生灭的分别识,迷失了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的本来面目,佛学中称为真如,或法身,是具有无限潜能的。用现代科学的术语,则是具有无限的能量和无限的维度。由于起了无明妄心,进而产生分别识,最初的分别识象一颗种子,佛法上称为阿赖耶识,梵语意为能含藏一切的种子。由是产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意识和末那识。知觉系统使我们产生了四维时空的幻象,而对幻象的执著,使意识产生实有的感觉,这种感觉被写入末那识,而末那识又写入阿赖耶识。因此,无限潜能的真如被自我产生的幻象束缚。
所谓的光,只是连续生灭的心识所产生的幻觉,而粒子、物质等实体,只是分别执著心中的相应显现。对于任何物理现象,我们可以去追究现象后面的规律,但所有的规律都是建立在连续生灭的幻象之上,并没有一个象柏拉图所想象的纯粹规律和理念的世界。我们常常以为,这个世界如此有规律的运行,一定有一个恒定不变的规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然而这一美好愿望,是建立在有一个客观实在世界的基础之上的。我们的科学家潜意识中认为,现象世界,有一个本质,而科学家的目的就是去找到这个本质。这个本质披着一件叫做大统一理论的华丽外衣。如果世界的确是客观实在的,不因我们的观测而改变。那么,这样的大统一理论就一定能找到。但是,延迟选择实验和阿斯派克特实验,以及相对论与量子论的尖锐矛盾已经明确的告诉了我们,科学家的想法是错误的。如果我们能够转变观念,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相对论与量子理论其实是可以在一个新的系统上得到统一的。我们经常说要量体裁衣,从佛学的观点看,现象界的本质是空,所以体已经没有了,大统一理论这件华丽的外衣我们暂时用不上。丢了这件表面华丽的外衣并不可惜,我们很快将会拾起一件缀着夺目明珠的外衣。
我们暂时抛开钟爱的客观实在性,看看佛学有没有办法统一这两个看似尖锐冲突的矛盾,如果不行,我们再重拾起来也不迟。
我们认为宏观世界是客观实在的,因为宏观世界的运行看起来稳定而有序,我们根据经验和规律就可以推算出可以验证的结果。在奥运会射箭比赛中,选手向箭靶射出一支箭,这支箭将会画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奔向靶心,如果选手水平够高,那么可能命中九环或十环,若发挥失常,顶多一环或零环。可是如果这支箭遵循量子规则,结果就会很吓人:箭一旦发射,我们马上就找不到它的踪迹,如果看台是环形的话,看台上任意一个观众都有可能被箭命中,我们完全不知道哪个观众会如此幸运得到这支箭,我们只知道某些位置的观众“中奖”几率会大些。
同样的一个世界,就因为宏观和微观的观察角度不同,为何差异如此巨大?
前面我们说过,普通人是处在分别觉的层次上,而现象界却是建筑在我们本体极细微的分别识之上。我们无法感知到那种细微的生灭,因此我们所感知到的宏观现象都是连续的。就像我们看电视,电视图像其实是电子不断打在荧光屏上不断生灭的光点,但我们的分别觉分辨不出,因此意识中产生的就是一幅连续运动的图像。
当我们去探索亚原子粒子世界时,往往仍然带着对宏观现象的固有思维,认为微观亚原子世界也应该是连续的。特别是当看到粒子在云室中的轨迹,或者感光屏上一个个小亮点时,更加深了我们的这种看法。然而从佛学的角度来看,粒子这个概念,是我们将宏观分别觉层次的概念生搬硬套到分别念或分别识层次上的一种违法乱用。在宏观层次,粒子的概念包括刚性的、连续的等性质,这种性质用在分别觉层次没有问题,但亚原子世界是我们分别念和分别识层次的现象,用粒子等概念就完全不适合。任何基于分别觉层次的概念用在亚原子领域都是人们的臆测,那么应该用什么概念呢?
很遗憾,在我们的字典里找不到一个概念是合适的,甚至“概念”本身这个概念都是不合适的。为什么呢?
因为所有的概念都是我们基于宏观分别觉层次的产物,我们很自然会将宏观现象中的性质与这个概念挂钩,一旦任何一个概念进入我们的思维,我们的在宏观领域训练得极为发达的想象力就会构思出一幅所谓的微观亚原子世界的场景,而这种场景只不过是我们想象力的结果。与真正亚原子世界的场景也许大相径庭。这样的场景作为娱乐还可以,可终究不过是自欺欺人。那么我们就没有办法描述亚原子世界了吗?
当然不是,有一种语言——数学语言,勉强可以胜任,我们的物理学家其实一直在运用这种语言。量子理论取得的所有成功,可以说除了人类灵感的迸发,剩下的应该都是数学的功劳。数学语言是一种高度抽象的语言,也正是这种高度抽象性,让数学语言描述亚原子世界成为可能。数学公式并不给人提供任何想象,您如果根据数学公式产生出了什么联想,那不是数学的错,只能怪您自己想象力太丰富。
同样的,当波函数推导出来的时候,人们为怎么理解它而绞尽脑汁。是带波包的粒子还是具有粒子性的波包?是粒子的波动路径还是波动的粒子几率?从佛学角度看,不管粒子还是波,都是宏观分别觉层次的概念,用来描述亚原子世界都是不合适的。最合适的仅有这个函数本身。那我们到底该如何理解亚原子世界呢?
亚原子世界的本质和我们宏观世界的本质是一样的,是绝对的虚空。然而我们却感觉不到虚空所在,是因为我们执著于无明生灭产生的幻象,幻象是波函数在真如自性中的“投影”,“投影”的方式不同,所显现的幻象也就不同。如电子双缝实验中,整个双缝实验装置就是一种“投影”方式,这种方式产生出双缝干涉图案。如改为单缝,则又是另一种“投影”方式,这种方式就产生衍射图案。您如果要去揣摩粒子是如何知道双缝变单缝的,这是一种徒劳的臆测。请把粒子的概念从意识中驱除出去,当我们说粒子时,就表明这已经是波函数的一种投影了。任何一种有形的概念都表示了一种波函数(这里波函数是抽象规律的代称)的投影,粒子或其他实体概念是我们对宏观世界现象的一种代称。这种代称为宏观世界现象的描述提供了一种方便,实际上宏观世界的任何事物也同样是波函数的“投影”,这种投影是时刻生灭着的分别识所产生的幻象,而不是实际的存在。前面说过,这种概念在宏观领域生效,是因为我们的分别心处于比较粗放的分别觉层次,根本感觉不到现象后面的本质。因此,我们知道了,佛法里只有虚幻的现象,没有隐藏在现象后面的客体。所有的现象都是自身无明分别识的产物。
我们长久的习惯了形象思维,也许很难一下接受脱离了形象该如何思维。事实上,也许只有数学家在演算数学公式的时候才可能脱离形象思维,生活中的我们,又哪有一刻能脱离形象思维呢?
我们再就阿斯派克特实验和延迟选择实验进一步来说明。
两个被分别反向飞离若干光年的粒子,它们之间是如何通讯的呢?当我们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仍然在误用宏观世界的概念。我们要明确,从来没有什么粒子,也没有任何客体,有的只是一个个相续的现象。粒子分离是一种现象,被我们感知,对粒子自旋方向的判断,比如设置偏振片,又是一种现象,但是在两种现象之间我们没有任何知识。没有知识的原因不是因为我们能力有限,而是本来就没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如果在粒子分离之后我们马上用一些手段去探测这所谓的粒子,那么投影立即发生,我们也就有了粒子或波的知识。因此,在两种现象之间的任何臆测都是没有意义的,波函数在设置偏振片后作为现象的结果“投影”在真如自性中,所以两个粒子的自旋方向同时确定。请注意,这里所说的投影在真如自性,仅是一种方便说法,事实上,并没有所谓的投影行为曾经发生,这仅是一种比喻而已。
目前普遍的观点认为,两个粒子分开后就处在一种迭加态中,探测之后,波函数塌缩,于是粒子状态确定下来。这种说法是传统的哥本哈根解释。哥本哈根派对薛定谔的猫的解释是,猫既是死的又是活的,猫处在一种死活两种状态的迭加态。这种解释总让人有某个地方不对的感觉。我们仔细分析这种说法,发现其实是有问题的。既然处在迭加态,那就不存在粒子或猫一说,当我们说粒子或猫的时候,迭加态已经消失了。所以说粒子或猫处在迭加态的说法是有逻辑矛盾的。在佛学看来,不仅死猫活猫是一种确定的波函数投影,就连“猫”这个概念本身就是波函数的投影,所以也就不存在“猫处在迭加态”的说法。
在潜意识中,我们认为宏观的物体是确定的,于是自然认为由仪器产生出来的粒子也就是确定的。然而实际上,任何宏观现象,仪器、设备、人的身体以至粒子、空间、时间、宇宙等等一切我们能够说出的现象,统统都是函数或规律“投影”在我们真如自性中的幻象。所谓的函数或规律是与现象相伴相生的,投影只是方便的说法。就像我们照镜子,镜中像和镜子一定是相伴相生的,而真如更像是光的角色,因为有了光,镜中像的存在才成为可能。
因此,当我们用分别觉层次的概念去描述分别念或分别识的领域,相当于用已经发生投影的结果去描述还未发生投影的状况,自然就产生了逻辑矛盾。而未发生投影时的状况是什么呢?正是我们本体的状况。我们的本体真如,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本身没办法用任何语言去描述,也就是说,如果用我们宏观分别觉层次的逻辑语言去形容真如的境界,一定是错误的。我们的语言,甚至连更深层次的分别念和分别识的状况都无法描述。而数学语言是基于现象的描述,虽然可以描述分别念和分别识的大致状况,但对绝对空无的本体依然毫无办法。因此,佛经中常用“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等词语形容真如境界,其目的就是要人们走出逻辑思维的框框来看透现象的本质。这里所说的“看透”,佛家的术语叫做“悟”。只有自己通过亲身实践,才可能通过“理悟”和“证悟”最终明白真如境界是怎样的。
如果理解了佛学的以上原理,我们再看延迟选择实验就不会那么惊奇了。插入还是不插入半透镜直接决定了函数的“投影”方式,得到不同的结果也就是不言而喻的了。至于光线走了多少光年,或者是从哪条线路过来的,全都是我们的臆测。也许您还会觉得奇怪,光线难道不是从亿万光年远的距离传播来的吗?我不得不说,那只是您的想象,所谓的光,只是一种幻觉,时间,也是一种幻觉,亿万光年的空间,仍然是一种幻觉。当然也许您会说,人类的火星探测器不是已经登陆火星,甚至取回了样本吗?难道也是幻觉?
这也许短时间里很难理解,无论我们采用何种探测手段,只要我们去探测,或者说,只要我们去看、听、去感知现象,一定会得到相应的结果。如果科技足够发达,飞出太阳系也不是不可能的。可是想一想,所有的物质,包括我们的身体,无一不是函数在真如自性中的“投影”,即使我们的身体去到了宇宙的边缘(如果有的话),我们看到的终究不过是一种现象,终究不过是追求一场迷离的梦,这样的追求,只会离我们本心的距离越来越远。
这就是佛学与科学的不同点,科学追逐现象,佛学洞察本质。科学在绕着现象转了一大圈后,终于与佛学只剩下一层窗户纸的距离了。勇敢的学者,会毫不犹豫的捅破它,回归到佛学博大精深的怀抱中,怯弱者仍然会止步不前,于是继续着小猫捉自己尾巴的游戏。
运用佛学理论,量子理论中的一些迷雾也就很容易被拨开。我们来看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当我们要进行一次测量的时候,实际就是要求完成一次函数在真如本体的一次“投影”。用什么方式来进行投影,直接决定我们将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当我们用确定的方式得到位置的信息时就表示函数已经投影得到了一个现象,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现象。所谓的动量只是人们对自己头脑中虚构出来的粒子的臆测,那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我们也就根本不可能会有关于动量的知识。同理,若是我们采用测量动量的方式来投影,我们将得到关于动量的所有信息,但仅此而已,因为投影已经完成,关于位置的信息只是头脑中的臆测,一旦投影完成,一切就已确定。这是由现象世界的本质决定的,并不是因为我们的测量手段不够先进。
我们回到漆黑房间里找苍蝇的那个比喻中。从佛学的角度来看,所谓一直在房间里飞翔的苍蝇根本就不曾实际存在过。当我们既不用照相机也不用摄像机进行观测的时候,我们什么也得不到。当我们采用一种观测方式进行观测时,我们就得到了一种确定的知识,但这种知识的获得仅仅是因为观测行为的发生而发生。比如说,有可能在我们拍照时,由于某种原理使苍蝇的图像投影在镜头上,从而使我们误认为有一只客观存在的苍蝇在房间里飞翔,而事实上,根本没有这样的苍蝇存在。所以,在亚原子领域,得到波动图像还是粒子图像,仅仅取决于我们选用哪种观测方式。
有朋友可能会问,为什么在宏观世界里,我们可以同时测定物体的各种性质,而微观亚原子世界就不行呢?我们说,宏观领域的现象,虽然也是由不断生灭的分别识所形成的幻象,但由于我们的分别觉无法察觉到这种生灭,因此可以把物质实体的运动近似的看成连续的运动。这样就可以运用牛顿经典运动力学,采用微积分的近似运算,得到物质实体在每一时刻的位置和动量信息。牛顿运动力学本来就是在宏观分别觉领域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能够描述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一点也不奇怪。然而在亚原子领域,不存在物质实体,也不存在物质实体的连续运动,因为这些概念都是分别觉层次上的。牛顿经典运动力学自然也就没有效果了。而必须代之以非连续的量子电动力学,但是量子电动力学无论怎么成功,却终究绕不过对一些基本实验现象和原理的解释。
古希腊数学家芝诺曾提出了一个“飞矢不动”的悖论。意思是说,飞在空中的箭,看起来是连续运动的,但如果我们在任何一个瞬间把画面定格,我们得到的将是静止的一个画面。那么无数个静止的箭加在一起,仍然是静止的,运动的箭在哪儿呢?按照现代科学理论,空间和时间都有最小单位,即普朗克空间和时间。所以芝诺的说法是成立的。如果从牛顿经典运动理论出发,芝诺的这个悖论不可能被化解。因为在牛顿那里,运动是绝对的,连续的。是运动的就不可能是静止的,是静止的就不可能是运动的,这是一对不可化解的逻辑矛盾。所以,从芝诺悖论也可以看出牛顿经典运动力学在涉及到一些本质问题时表现出来的局限性。
我们反思一下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矛盾根源到底在什么地方。
相对论和量子理论毫无疑问是可以成功描述各自领域的一些现象的,我们可以理解为它们有各自适用的范围。我们很容易发现,两种理论都离不开一个常数,那就是光速。光速的概念其实可以把两种理论串联起来,而且,两种理论的基本前提都是建立在光的概念之上。我们需要仔细考察两种理论的基础。
相对论的公设是:光速相对于每一个观察者都是恒定的。
量子理论的公设是:光是一份一份不连续传播的。
我们很容易从佛学角度看出这两种理论的差别,相对论的公设——光速恒定,是站在我们分别觉层次来描述现象。而量子理论的公设——光的不连续产生,其实是站在分别念或分别识层次来描述现象。那么现在就很清楚了,二者其实都是正确的理论,只是前提不一样,适用的范围也就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自然就会产生矛盾。就像“飞矢不动”的悖论中那样,站在射箭者的角度来看,箭是运动的。而站在与箭一起运动的一个参考系来看,箭是静止的。运动和静止在牛顿经典体系中是一对不相容的矛盾,但在相对论中却得到化解。同样的,相对论与量子理论的矛盾,在佛学中也得到了化解。在佛家看来,只要考察问题的角度不同,世界就会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这之间并没有什么矛盾可言。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终于可以化敌为友,各自相安了!
感恩阅读全文,敬请关注下期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