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我用一世别离,换你无上菩提 返回

我用一世别离,换你无上菩提

佛教科学论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2019-08-01


出家修道易为,如海中泛舟,

在家修福甚难,如陆地行船。




关于出家与在家的利弊,《法苑珠林》中有明确的对比:“出家造恶极难,如陆地行船,在家起过即易,如海中泛舟。出家修道易为,如海中泛舟,在家修福甚难,如陆地行船。”


从世间法上讲,一般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成家立业,但从报恩的角度来说,则出家后更能报答父母的恩德。


世间上的普通人,一生都忙碌于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当中,根本抽不出时间来为父母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即使少数人发孝心,想为父母做一些善事,但因为不明因果善恶取舍,烦恼业力深重,非仅报不了父母的深恩于万一,反而以自己的愚痴和恶劣行,为父母造下了许许多多的罪业,何况现在世间上的很多人,根本不恭敬孝顺父母,甚至还经常打骂、凌辱父母。


怎样才能报得了父母的恩德呢?以佛经的道理,只有出家后精进于佛法的闻思修行,证得解脱的佛果,这样才能究竟报答父母的恩德。因为得到佛果后,自己方有最大的能力,帮助父母及无数的众生从轮回苦海中解脱,这才是真正的孝顺父母。



出家人出家的目的,并不像世间上一般的人,只是为了追求满足此生此世的一些蝇头小利,而是为了解决人生最重大的事情,就像明代憨山大师在《梦游集》中所说:“从上古人出家本为生死大事”。


所以,世间许多人根本不理解出家这种行为,更不懂得出家学佛修行,是一件有巨大功德和利益的大事。他们只是一味地贪著,就像无知小儿游戏造土房一样,以为在家人过的生活是多么的好,而出家人则很可怜。


以修苦行而闻名于世的大成就者瑜伽士米拉日巴,在看见几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姑娘时,很感叹地对她们说:“你们世间上的人看见我很可怜,我米拉日巴看见你们世间上的人,也觉得是真可怜!我们彼此相顾两可怜。”



如果一个人出家得道,他在家的父母能由此得到很大的功德和利益,所谓:“一人成道,九祖超生。”就是说,一个人出家修行证得道果后,非但他今生的父母,而且他往世九代的祖先和父母,都会因此而往生到善趣,享受无边快乐。


比如,唐朝福州玄沙院宗一禅师,俗姓谢,他的父亲捕鱼为生,不幸掉到水里淹死了,宗一禅师因此出家,来报答父亲养育的恩德。


有一天他正出去参访时,擦伤脚流出了血,他因此而豁然大悟。后来有一天晚上,忽然梦见父亲来相谢说:“因你出家明心见性的功德的拔荐,我已得生天,所以来通报你这个好消息。”


一个出家人,在没有得到佛果之前的修行过程中,以其戒定慧功德及上师三宝的加持力,就能给亲友带来很大利益。


比如在《佛说盂兰盆经》中,有目连行孝救母的故事。目连是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他用神通观察,见亡母生于饿鬼中,不得饮食备受饥渴。目连悲痛欲绝,而自己空有神通第一之称誉,只因其亡母业力深重,纵施神通,却不能利益其亡母,后遂请教于佛前。佛陀教以于僧自恣日斋奉十方僧众,以十方僧众的愿力而救母出离了苦海。


又据《缁门崇行录》记载,唐朝京城大安国寺的子邻法师,在家时他的母亲不信三宝,不让子邻师出家,子邻师就只好逃离家乡,到东都依止广爱寺的庆修律师出了家。有一天忽然怀念双亲,乃回家探亲。这时他的父亲已双眼失明,母亲已去世三年了。子邻师乃铺设座具,诵《法华经》,发誓求知母亲死后生到何方。


当天晚上,梦见东岳大帝告诉他说:“您母亲死后堕落地狱,现在受各种苦楚。”子邻师悲痛欲绝,遂到阿育王寺佛陀舍利塔前,哀泣礼拜,拜到四万拜,忽然有呼叫子邻法师的声音,抬头仰望空中,看见母亲向他谢道:“承蒙你礼佛陀舍利的功德力,我得以往生忉利天了。”说完就不见了。


在藏族的习惯中,只要子女出家,父母就倍感满足,认为已经报答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南传佛教也有将儿女送至寺院短期出家,使其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习俗,这些都是社会佛法化而产生的良好传统。




索达吉堪布

摘自/《佛教科学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