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慧之法 >> 《俱舍论》讲记 第11课 返回

《俱舍论》讲记 第11课

智慧之法 智慧之法 2021-01-22



本论包含了很多佛教的基础知识,如果我们要非常透彻地了解佛法,就要学习《俱舍论》。虽然里面有一些观点是按照有部派进行安立的,是经部派等上上的宗派破斥的地方,但是每一种观点都是参照所化众生的根基安立的。有部派也有很多阿罗汉等智者,完全没有用的观点绝对不可能放在这部论典当中让后人学习,也就是说针对某些根基的众生的修行而言,一定是有很大帮助的。虽然在颂词当中经常看到“传说”、“传闻”等,站在上上宗派的角度对有部派的观点不太满意的语气,但是我们自己对于教义本身不要产生疑惑,对于有部派的大德也不要产生不好的想法。

从大乘了义的观点来讲,即便是佛陀亲口宣讲的一转法轮意义,到了上上的了义教法当中,也是不了义的,都有理证的妨害,但是我们从来不会诋毁佛陀,因为这是佛陀针对不同的根基,宣讲了不同的教法。同样的道理,有部派祖师所宣讲的法义当中,也存在这样的情况。作为世亲论师这样的大菩萨,把这些观点放进论典中让我们学习,一定有某种利益。至少我们可以知道,有部派是怎么观察的,经部派的观点是这样的,针对下中上不同的观点,有不同的讲法,可以全面地认知。

有些是通过宗派的观点安立了,不一定马上能用得上,例如详细的辨别和分类直接用在修法上可能会比较困难。也有很多观点,不管是小乘还是大乘,显宗还是密宗,法相都是如是安立的,不会变化。学习了之后,自己的智慧可以增上,这也是把《俱舍论》安立为聪明论或者智慧论的原因。

我们学习到了第一品分别界,此处针对眼见等问题进行安立。所谓的见到底是什么,是眼见还是识见?有部派的观点主要是安立眼根见色法,经部宗以上认为眼根见色法有一定的局限性,认为根境识三和合而产生眼识,必须要有识才能真正的见到和了别。

意识根依为过去,五根识依为俱生。

成为根依变化故,所依乃为眼等根,

乃为不同之因故,依靠彼等说彼识。

第一二句讲到意识的根依和根识的根依二者之间不一样的地方,或者时间是现在,还是过去。后面讲到以根来安立识名称的理由。

意识和五根识的增上缘叫做根依[1],根在缘当中叫做增上缘。

我们要产生眼识有几种缘,如果完全不按次第来讲,增上缘是第一种缘,就是他的眼根;然后所缘的对境作为一种缘,叫所缘缘;前前的识不断地作为后后识的缘,叫做等无间缘。按照有部派的安立还有一些其他的缘,如果按照经部以上的观点,基本上就是这样的,根境识三和合就可以产生。

意识的根依是现在还是过去的法?“意识根依为过去”,产生意识的根依增上缘一定是过去的法,也就是已经灭掉的法。

前面学习了“六识无间灭为意”,六种识是无间灭的状态,正在灭的法称之为意根,所以意识是在第二刹那产生。当意识产生的时候,它的根是现在还是过去呢?当意识已经产生的时候,增上缘的根依一定是过去已经灭掉的识。所以意识的根依一定是过去,没有一个和意识同时存在的增上缘根依。因为意识产生的时候,它的根在过去已经灭掉了。

“五根识依为俱生”,“俱生”的意思是,产生眼识、耳识的时候,有一个单独的根,可以和所产生的根识同时存在。比如清净色法的眼根、耳根等可以和产生的眼识、耳识俱生存在。从某些角度来讲,根就是眼根、耳根,但是按照这里的观点来讲,五根识的根依有两种,一种根依是俱生的眼根、耳根,还有一种根依就是过去的意根。五根识产生既有增上缘的眼根,也有其他增上缘——意根。

意根作为产生意识的增上缘,为什么还能产生眼识、耳识呢?我们刚刚讲到等无间缘有两种本体,前前的法灭掉之后才能产生后后。“等”是前后平等,前后的心心所是相同的。“无间”是中间没有什么间隔,前面的心心所一灭,后面的心心所就产生,后后的心心所必须要前前的灭掉之后才能产生,所以叫做等无间。

例如,前面的眼识灭掉之后,产生后面的眼识,是一种等无间缘。虽然和眼识同时俱生的还有很多心所法,但是此处心所法不是等无间缘,真正的等无间缘就是心王。因此从产生根识的角度来讲,既有增上缘的眼根等,也有等无间缘,或者也可以叫做增上缘的意根。

即便是前面的刹那没有产生眼识,也有一个前面的识灭掉之后而引发的作意,或者根境识三和合等。从这个角度来讲,前面都有一个识的产生,之后都有识的灭,每一个识的灭都可以安立为意根,也可以说是它的等无间缘。

总之,从五根识的角度来讲,既依赖同时存在的净色根,也依赖意根。而意识的根一定是过去的。

为什么安立为眼识、耳识等根识,而不安立为境识呢?比如我们在安立眼识的时候,眼根作为增上缘,其实还有一个所缘缘,就是对境——色法。我们在安立根境识三和合的时候,眼根和对境和合之后,产生了一个眼识,大家都是这样安立产生的眼识,为什么不说产生一个色识呢?并不是在论典当中从来没有色识、声识的说法。我们学习《智慧品》破外道观点的时候也出现了色识,“如果色识是恒常的……,如果声识是恒常的……”的讲法,但是普遍来讲都是安立为眼识、耳识,是依靠根来立名的,而没有从色识和声识的角度立名。

这是随随便便的安立,还是有一定的根据?在颂词当中有两种根据,“成为根依变化故,所依乃为眼等根”是第一种根据;“乃为不同之因故,依靠彼等说彼识”是第二种根据。

第一个,“成为根依变化故”的“变化故”就是主要的根据。“成为根依”,眼根、耳根等成为眼识的根依、增上缘,为什么呢?因为“变化故”,所以“所依乃为眼等根”,眼识等的所依就是眼根、耳根等根,从这方面安立根依,或者眼识、耳识的名称。

为什么变化的缘故就可以安立为根依呢?因为平常我们在看色法的时候,眼根是最主要的一种缘,因此安立为识的名称。为什么眼根很重要呢?因为根一变化,识就跟随着变化,如果自己的眼根比较清明,所产生的眼识也是比较清明的;如果自己的眼根受损,能力下降了,所产生的眼识也就下降了。从这方面观察的时候,眼根的变化直接导致眼识的变化,二者之间因果的关系特别明显。如果自己的眼根损坏了,眼识绝对没有了。

再看外境,外境色法变化的时候,看外境的眼识会不会产生根本性的变化呢?不会。比如我把眼前的瓶子换为柱子,虽然眼识的所缘有点变化,但是眼识的整体是不会变化的,我看瓶子的时候这么清晰,然后换成柱子的时候,我的眼识还是这么清晰。虽然从清晰度,眼识的整体角度来讲,是不会变化的。

但是眼根是否受损会导致眼识完全不一样。如果眼根衰弱,能力不强,直接导致眼识不行了;如果眼根损坏了,眼识马上损坏。但是外面的色法损害了,比如瓶子被我砸碎了,或者这本书被我烧毁了,我的眼识会不会毁掉?当然不会,只不过我看书的眼识变成了看一堆灰的眼识,眼识本身不会毁坏。但是如果你的眼根毁掉了,眼识就没有了,这是非常明显的。从根本性的变化来讲,外面的色法对眼识的影响不是很大,只要根存在,没有毁坏的色法和毁坏以后的色法,我们都是可以看到的。

假如外面的色法纯粹不存在了(这种可能性非常小,几乎没有),那么你的眼识也没办法存在,因为所缘缘没有了。所缘缘非此即彼,所以它的眼识一直会存在。但是只要增上缘的眼根有变化,它的眼识就不可能一如既往的存在。变化的因缘特别明显的缘故,成为根依,一变化,它的眼识就变化。因此把主要增上缘的眼根作为安立根识名称的基础,成为它的所依。我们没有用色法的名字取名叫色识或者声识,而是取名为眼识、耳识。以上是第一个重要根据。

第二个重要的根据,就是“乃为不同之因故,依靠彼等说彼识”,此处的颂词[2]和讲记中的有点不一样,讲记是“非为共同之缘故”,大恩上师没说要改,我们也不改,词句稍微不一样,意义是一样的,“乃为不同之因故”就是不共的因缘。

眼根对于产生眼识来讲,因是不共的,而色法是共同的,所以我们用不共的因安立眼识的名称,而没有用共同的因安立成眼识等名称。

为什么说是不共同的因呢?比如眼根就是产生眼识的,绝对不可能产生耳识。而且你的眼根只能产生你自己的眼识,不会在产生自己眼识的同时,又产生其他人的眼识。所以是不共同的。

而色法不一定,它是共同的。从两个角度可以安立共同的意义,第一,所谓的色法既产生自己的眼识,也产生其他的眼识,比如我们一百个人看一个瓶子,虽然就是一个色法,但是产生了一百个眼识。所以色法的因是共同的。但是眼根只产生一个自己的眼识而已,从这个角度来讲,它是不共的。外在的色法不一定,一百个人看就产生一百个眼识,一亿个人来看就产生一亿个眼识。所以外在的色法可以产生其他人眼识的缘故,它是共同的,而眼根是不共的。

另一个共同的意义,虽然色法不可能成为耳根的所缘,但是它可以成为意根的所缘。除了眼根可以缘色法产生眼识之外,色法可以成为意识的所缘,也可以产生意识。当我们的眼睛在看色法的时候,意识也可以缘它,“色法是一个瓶子,这个瓶子是是张三的还是李四的,它为什么放在这个地方……”色法既可以成为眼识的所缘境,也可以成为意识的所缘境,从这个角度来讲,它就成了共同的。

色法既可以成为眼根的所缘,也可以成为意识的所缘,是共同的缘故,因此我们不把共同的东西安立为它的名称,所以不会叫做色识。

在注释当中讲了两个比喻,一个是鼓声的比喻,另一个是青稞芽的比喻,用来比喻不共的缘故和变化的缘故。

从鼓声的角度来讲,鼓作为直接的因缘,鼓一变声音就变了。阴雨的时候,比较潮湿,寺院的鼓一敲,发出“噗噗噗”的声音,听起来很别扭;干燥的时候,鼓面绷得紧紧的,敲起来“咚咚咚”的响,所以鼓是鼓声比较近的因。如果鼓变了,声音就变了;如果鼓破了,声音也没有了。虽然手也是鼓声的因,但是鼓是直接的因,鼓一变化,它就变化,而你的手变化了,鼓声不会直接变化的。还有手既可以打鼓,也可以打锣,还可以打其他的打击乐器等,手是共同的,但是鼓只是传出鼓声而已,所以是不共的。

青稞的种子和青稞的缘也一样,青稞的种子长出来叫青稞的苗,这个缘是根本的。如果青稞种子变化了,苗肯定也变化,比如种子被烧毁了,苗就不可能长出来。其他缘,如阳光、土地等,则是共同的因缘,比如土地既可以种青稞,也可以种西瓜、石榴等。但是青稞的种子是不共的,不管怎么样,长出来的只是青稞的苗芽。而阳光水土则可以种出来其他的东西,他们是共同的。

因此我们不能把外面的东西安立为它的名称,不能把青稞的苗芽安立为土芽,因为长青稞的时候,土也是一种因缘,或者叫阳光芽、粪芽,因为阳光和粪也是它的因缘。那就乱套了,什么都可以叫土芽,因为土里长出来很多东西。青稞的种子种进去了之后,长出来就是青稞芽,西瓜子长出来就是西瓜芽,因此不能用其他的词语,只有以最根本的、不共因缘取名。

身体不具下地眼,下眼不见上地色,

眼识亦见诸色境,身为识色之所依。

这里有四种法,身体、眼根、色法和外境。平常我们安立的是眼根、对境和眼识,这里还加了身体,大恩上师在讲记中讲,身体就是眼球、耳朵等浮尘根。从大面积的角度直接讲,就是现在的身体;或者从眼根等角度来讲,身体就是眼根所依的地方,浮尘的地方,即眼球、耳朵等。

身体、眼根、对境和产生的识在不同的地是不是完全一样的?什么叫做相同的地,什么叫做不共同的地?

不同的地情况不一样。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所接触到的知识面很广,范围很大,不单单是人间,也包含其他超越我们境界的色界、无色界等。此处无色界不用讲,因为无色界没有色,和这里的意义不相合。此处主要讲欲界和色界之间的关系。

所有欲界六道的身体、眼根,看到的境和产生的识作为一个地,我们平时叫本地。除此之外,上面的一禅、二禅等,和我们的地不是一个境界,所以叫异地,也就是不一样的地。或者欲界叫下地,色界叫上地,因为色界的地在上面,他的境界、福报都超越了欲界。此处有本地、异地,后面还有上地、下地等术语。

在注释的一百四十页的下面讲,有时候自己的身体、眼根、色境和识都是一个地所摄,比如我们在欲界,身体是欲界的身体,眼根也是欲界的眼根,所看到的对境也是欲界的色法,最后产生的识也是欲界的眼识,四个法都是一地所摄,这种情况是我们都很熟悉的。还有一些不确定的情况,有些是本地所摄,有些是异地所摄。

比如注释中讲,欲界的众生的身体是欲界的,但他在修禅定的时候,生起了一禅的境界。按照佛法的观点,当真正得到初禅的境界,通过禅定的能力,眼球的净色根可以变成色界的眼根,变得更清净了。欲界的眼根能力非常狭隘,但是通过修禅定,转变为色界的眼根,那么它能看到的范围就非常大了,因为有时我们把清净的眼根称为天眼。通过现前初禅的禅定之后,眼根也随之转变成初禅的眼根,然后用初禅的眼根来看欲界的色境。这时他的身体是欲界所摄,所看到的色法是欲界所摄,但他的眼根是色界一禅的眼根,所产生的识也是一禅所摄的眼识。这种情况比较复杂。身体是欲界的身体,眼根是初禅的,所看到的色法是欲界的,产生的眼识是初禅的。

还有一种不同的情况,欲界众生的眼球是欲界的,但是他现前二禅的禅定,得到二禅的眼根。

有时候我们会问有这个必要吗?有一定的必要。虽然视力是1.52.0或者3.0,但是看欲界的东西,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看不到微细隐蔽的东西,太远的也看不到。如果你的眼根很清净,以前隐蔽的现在就不隐蔽了,以前很远的现在就不远了,看得清清楚楚了,眼根越清净看到的东西越细,以前看不到的东西,现在都看得到。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大德现前神通的时候,可以看到我们完全看不到的东西,东西掉到床下的某个角落,去找就找到了。而我们却怎么也发现不了,因为障碍的东西太多了。一个欲界的众生说:“师父您帮我看一下我的存折掉在哪里了,我怎么也找不到。”虽然存折是欲界的,不是色界的,但是一般的眼根也不一定能看得到。这时如果师父现前了一禅或者二禅的禅定,他就会看到,存折是在哪本书里夹着,你一翻就翻到了。所以借用一禅二禅的眼根来看欲界的境也是有必要的。

欲界众生以二禅的眼根来看欲界的色境时,身体毫无疑问属于欲界所摄,所看到的法是欲界所摄,眼根是二禅所摄,但是他的识不是二禅所摄,而是一禅所摄,为什么呢?上节课讲过这个问题,因为二禅以上没有五根识,如果要现前一个识,只能用一禅的识。一禅是有寻有伺,二禅以上无寻无伺。五根识相应的心所是和寻伺相应的,如果二禅以上寻伺没有了,那么相应的眼识耳识也没办法现前。

二禅以上大部分时间安住在禅定当中,一内观就会入定。下面讲根品的时候,还会提到这个问题。虽然大部分时间不需要眼识耳识去缘外面的境,但是二禅三禅四禅毕竟是色界,还有色法的存在。虽然自己的本地没有眼等五识,但是如果想看的时候,他可以产生一禅的眼识,借用一禅的眼识,就可以看到自地的色法,自己的宫殿、衣服都可以看到。

因此这种情况是,他的身体是欲界的身体,所看到的法是欲界的色法,根是二禅天的根,识是一禅的识。

还有一种情况,四种法都是异地所摄,都是不同的地。比如欲界众生的身体是欲界的,现前四禅的眼根,眼根是四禅所摄,然后用四禅的眼根来看三禅的色境,他想比较一下三禅的色法和自地的色法有什么差别。这时候产生的识是一禅的识,因为四禅没有识,必须要借用一禅的识。所以身体、色境、眼根和识四法都是异地所摄。

我们要了解这些不同的情况,如果不学习,我们的认知是非常笼统的。《俱舍论》中把不同的情况做了不同的描绘,身体、眼根都有不同的情况,颂词把这个问题讲的很清楚。

前面讲了十八界当中,欲界是十八界具全的,色界中有十四界,五根识中没有鼻识、舌识(这里主要指初禅,再往上五根识也没有),对境当中香和味是没有的,其他的[3]都可以有。

前面先介绍了一下情况,让大家熟悉一下,下面再看颂词,“身体不具下地眼”,上地的身体不会具有下地的眼根。因为上地的身体比较清净,下地眼根是染污性的或者不那么清净,所以既然已经获得了上地的身体,就不会具有下地的眼根。

比如你已经获得初禅,转生到一禅天,身体变成了一禅天的身体。前面讲的是以欲界的身体修禅定得到初禅的眼根,身体还是欲界的血肉之躯,还是这个眼球。而这里是身体变成了初禅的身体,意思是通过你的善业,转生到了一禅天,变成了初禅天人的身体,所以叫做上地的身体。身体这么清净,会不会具有欲界的眼根?不会有。上地的身体不会具有下地的眼根,上上的身体色法很清净,下下的方面不是那么清净。

我们在了解颂词的时候,要看对应注释的位置。这里讲的内容比较多,不一定找得到,在一百四十一页的第四行开始解释第一句。

注释当中讲:“就特殊情况而言,上地的身体不会依赖下地的眼根,因为自地具有殊胜的眼根,无需下地的眼根。”讲的是上面的身体不会具有下地的眼根,可以具有自地的眼根,也可以具有上面的眼根。下面的身体具有自地的眼根,比如欲界身体是下地的……

平时我们自以为很高贵,但是在《俱舍论》当中,只要讲到欲界都是下地、很低劣的,提到色界无色界的时候,语气好像都很高贵、清净。从这方面来看,我们所处的是三界中最下面的欲界,只不过在欲界中可能比旁生好一点,仅此而已,从其他方面讲也没什么可以傲慢的。讲的时候都是我们的眼根是下地的眼根……,必须要获得上地的眼根……

下面的眼根可以具有本地的眼根,欲界可以具有自地的眼根,也可以具有上地的眼根。比如我们通过修禅定,可以获得初禅的眼根。但是上面的身体绝对不可能具有下面的眼根,因为上面本来具有殊胜的眼根,所以不会再依赖于下面的眼根。

“下眼不见上地色”,在注释当中讲:“下地眼根的对境不是上地的色法,上地的色法细微之故。”下地眼根的对境不会是上地的色法,我们能不能通过欲界的眼根看见上地的色法,比如看到初禅天、二禅天的色法?绝对没办法看到。最多只能看到欲界的东西。如果你要想看初禅天的色法,必须要现前初禅天的眼根,初禅天的眼根可以看初禅天的色法。初禅天的眼根能不能看到二禅天的色法?也不行。因为越往上色法越清净,越细微,往下的眼根相对来讲比较粗糙。

所以欲界的眼根看不到初禅天,要看到初禅天必须要现前初禅天的眼根。初禅天的眼根能不能看见二禅天的色境呢?也看不到,因为越往上越清净。

到底清净到什么程度,难道比我们还清净吗?我们只能看到欲界的东西,还有很多清净的不可思议的东西,我们根本看不到。有一天看到了,你才会觉得震撼。如果没看到,你会想难道比某某宾馆里的东西还要高档吗?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其实欲界中天界的东西我们都没看过,更何况是色界的。

有时候修色界天就是因为已经厌恶了欲界的东西,连天界都厌恶了,到底是什么状态呢?越往上越清净,到底是怎样清净的法?欲界的众生,欲界的眼根,欲界的眼识,没办法了解到底是什么情况,在我们的脑海中连如何对比都没有概念。

以前佛陀让难陀尊者出家时,他不愿意,因为他贪恋他的妻子,他的妻子是当地最漂亮的。首先佛陀把他带到雪山,拿一只母猴和他的妻子比较,他说:“这只瞎眼的母猴,怎么可能和我的妻子比呢?”他处在傲慢的状态当中。然后佛陀带他到天界去看天女,问他现在的感觉怎么样,他说:“现在看来我的妻子就像那只母猴一样,还是天女漂亮。”我们没有看过这种情况,可能其他的地方还有更漂亮的,但是当地算是最漂亮的,再没有办法比了,想不出还有什么人比她还漂亮,一看到天女以后,觉得还有这么漂亮的。由于福报的缘故越往上越超胜。佛陀只带他去了三十三天,如果去兜率天、他化自在天就更不同。

就是因为厌恶欲界的色法,觉得欲界非常粗大,然后开始修清净的禅定,想生到色界去。越往上越清净,是我们没办法了解的。

下眼不能见到上地的色,但反过来讲,上地的眼可以见到下地的色,比如初禅天的眼根可以看到初禅的色法,也可以看到欲界的色法。

“眼识亦见诸色境”,在一百四十一页第二段“那么,识依于何地、何身而见何色境呢?眼识见一切色境”。眼识可以看到一切色境的意义是什么呢?并不是说欲界的眼识可以看到欲界的色境,也可以看到一禅二禅的色境。这个地方有特殊的意义,比如你已经现前了色界的眼根,可以看到色界的对境,产生初禅的眼识。初禅的眼识能看到下面欲界的色境,也可以看到初禅的色境,也可以看到二禅三禅四禅上面的色境,它怎么看到呢?前面我们讲到了二禅三禅四禅自己没有眼识,但是有很清净的眼根。比如二禅要看二禅的色境,必须要借用初禅的眼识。他看到的是二禅的色境,但是产生的是初禅的眼识;他也可以看三禅的色境,比如三禅的眼根想要看三禅自地的色法,也要现前初禅的眼识;然后四禅的眼根也是一样的。从四禅自己的境界来讲,没办法通过自己的眼根看到什么,因为他没有眼识的缘故,但是他可以借用初禅的眼识看到四禅的色境。

初禅的眼识可以看到欲界下面的,可以看到自地的,也可以看到二禅三禅四禅的色境,所以“眼识亦见诸色境”。

“身为识色之所依”,注释的一百四十一页、一百四十二页开始讲到第四句,“眼识不仅能见一切地的色境,而且所依的身体也作为色与识二者的所依”,不单单是眼识可以看到一切地的色境,这句是个连接句,而且身[4]也作为色与识二者的所依。下面开始了解颂词的意思。

首先身体作为色的所依的情况。以欲界的身体作为所依,看到自地的色境,也可以看到上地的色境。比如我们的身体是欲界的身体,通过自己的眼根可以看到自地的色。然后以欲界的身体现前了一禅的眼根,可以看到一禅的色,这是身为色的所依。

然后是身为识的所依的情况。我们的身体是欲界的身体,在欲界的身体上可以产生自地的识,也可以产生一禅的眼识,因为在我们的身体上现前了一禅的眼根之后,当然就可以现前一禅的眼识。所以这个身体可以作为识的所依。

依靠一禅的身体可以产生自地的识,因为已经是一禅的身体,绝对不可能现前二禅三禅四禅的识,因为二禅以上根本没有识,所以没办法现前;也不可能现前欲界的识,因为欲界的识必须要通过欲界的眼根才产生。前面我们讲到“身体不具下地眼”,从这方面安立,一禅的身体上有自己清净的身体和眼根,通过自己的眼根只能产生自己的识。如果初禅的身体有欲界的眼根,就可以产生欲界的识,但是不可能的。因为上面的身体已经很清净了,不可能具有下地的眼根,也不可能具有下地的眼识。

初禅的身体具有初禅的眼根,只能现前初禅的识,这是一个很特殊的情况。然后二禅以上的身体和二禅以上的根产生一禅的识,因为自地没有识,必须要借用一禅的识。以上是身体是识的所依的意义。

虽然这里有点复杂,但是我们比较细心地看一看,把一些原则性的东西了解了之后,也不是那么复杂。我们把颂词和注释的意思对照一下再理解,再思维一下,查阅一下参考资料的话,都能懂。

以上讲完了眼根,下面讲其他的根。

耳等诸根亦复然,三根均取自地境,

身识取下与自地,意识则是不一定。

首先是耳根,其余诸根也是这样观察的。“耳等诸根亦复然”,前面眼根是这样安立的,耳根等也可以如是地观察。但是其他的诸根,比如鼻根、舌根、身根、耳根并不是完完全全和眼根一样,里面有不一样的地方。“诸根亦复然”的意思是观察的方式亦复然,比较起来耳根和眼根差不多,观察的方式可以沿用前面的颂词来套。

上面的颂词是“身体不具下地眼”,把眼换成耳,即身体不具下地耳;然后“下眼不见上地色”,再把色改成声音,即下耳不闻上地声;“眼识亦见诸色境”,改为耳识亦闻诸声境;最后的“身为识色之所依”是一样的。

即便色界和欲界差了这么远,但是因为眼根、耳根不需要接触而取境(前面提到过),所以在色界也可以看到欲界的色法等。声音和眼睛取色法是一样的,不需要接触,隔得比较远,也可以听到。通过欲界的身份修初禅,你的耳根转变成了初禅的耳根,耳根更加清净,听的声音更细微,听的距离也更远。平时根本听不到的,那时候可以听到。因为根本不需要接触外境而取,所以耳根和眼根的情况差不多。

身体不具下地耳,上地的身体不具有下地的耳根。

下耳不闻上地声,下地的耳根听不到上地的声音,而上面色界的耳根可以听到欲界的声音。

耳识亦闻诸声境,初禅的耳识可以取欲界的声音,也可以取初禅以及二三四禅的声音。

身为识色之所依的意思和前面相同。

除了耳根和眼根之间相似外,其他三根稍微不一样。下面讲“三根均取自地境”,“三根”,即除了眼根、耳根之外其余的三根——鼻根、舌根和身根,“均取自地境”,只能取自地的境。因为对境和根必须要接触才能取境,从这个角度观察的时候,必须要取自地的境。

此处所讲的是欲界,本身有鼻根、舌根、身根,以及其对境——香、味和触,可以产生鼻识、舌识和身识,所以必须要取自地的境。色界以上是没有的。我们可能觉得,初禅的鼻根是不是很厉害,可以闻到欲界炒菜的香味?这是不会的,因为他根本没有对境,从他自己的角度来讲,也不需要这些东西。

这里主要是讲鼻根和香之间必须要接触,所以没办法跨地接触的。另一方面是讲色界中没有对境。

所以在欲界当中,“三根均取自地境”。但是初禅以上没有鼻识,也没有舌识等。即便取了之后,现前什么样的识呢?你说二三四禅现前初禅的识,但初禅当中没有鼻识、舌识的安立,所以“三根均取自地境”主要是从欲界的角度来讲的。

三根三识当中最后是身根身识,在一至四禅天当中都有身根。“身识取下与自地”字面的意思比较容易误解为,身识可以取自地的触,也可以取下地的触。我们千万不要理解成身识可以取下地的触。因为身识必须要接触境才取,所以要和上面“三根均取自地境”连起来看。总原则是三根只能取自地境,即便是一至四禅也必须是自地的,只能取自地的触。但是所产生的识不一定。

欲界和一禅只产生自地的身识。但是二禅以上不同。二禅以上所取的是自己的境,比如二禅天人的身根取的是自己宫殿当中的触,自己肯定要接触,但接触之后的识没有,必须要现前一个下面的识,这里下的意思是,二禅的身根和二禅的触接触之后必须要以下面一禅的身识才能了解。所以欲界和一禅天的身根、触和识都是一个地的。但是二禅的身根是二禅的,也只能取自地的境,不可能跑去取一禅的境,因为身根和触必须要接触才能取。但是二禅自地没有识,怎么办呢?他要现前下地的识。所以下的意思是身识必须要现前下地一禅的身识,才能了解自地的触是什么。

颂词好像是身识可以取下面触的意思,但这是绝对不行的,“三根均取自地境”已经把它限制了,身根也包括在里面了,身根只能取自地境。“身识取下”的意思是,如果二禅以上的身根要取自地的触,必须要现前下面的身识,比如必须要现前初禅的身识才能取。我们要转个弯理解,直接理解可能会理解错误,不是身识取下面触的意思,我们反复讲了,必须要注意。

前面讲了眼识乃至于身识之间的内容,意识呢?“意识则是不一定”。有时意识所依的身体、意、法和产生的意识都是欲界所摄,有时则完全不一样,这方面我们要分析。很多注释一句话就带过去了,并没有详细的分析,只不过说这是不一定的,讲定品的时候会讲这个问题,我们到时候再看。身体、意、对境的法,还有产生的意识会出现同地、异地的情况。

这里我们也学到了,自地还有异地的意义。自地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地,异地是和我们现在的境界不一样的,如色界、无色界。在《俱舍论》当中有个三界九地的说法。欲界、色界、无色界是三界。九地其实也包括在三界当中,第一地属于五趣或是六趣杂居地,整个欲界六道;四禅是四地;再加上四无色,也是四地,三界九地从这方面包括的,所以九地也是从三界当中分出来的。

《俱舍论》不仅仅讲人和欲界的情况,而是把整个三界都讲了。我们要认知出三界的三界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在修出离心的时候,要出三界,总是觉得只是把现在这个人出去就可以了吧?对于出三界的概念很模糊。我们学完《俱舍论》之后,会对三界非常清楚,因为它总是在强调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而且在讲色界无色界的时候,并不是笼统的讲,而是讲的非常清楚。

现在我们对色界当中的根识所产生的情况,有了比较清楚地了解。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说外道的出离心不究竟?因为他们要不然就是生到欲界天,要不然就是通过苦行得到梵天[5]果。即便你修寂止,修到了四禅,又怎么样?下面还要讲,一禅到四禅自地还有很多的贪欲、愚痴等烦恼随眠没有断。即便修到了无色界,禅定特别清净,还是有九品烦恼没有断掉。

所以我们把这些学完,了解了各自的境界,以及所断的烦恼之后,再回头看自己修定的时候,获得一点点觉受,觉得今天修得非常好,是不是已经登地了?其实还没有到初禅,只是在欲界当中一两分钟或者半个小时很舒服。从禅定的角度来讲,不算是很稳定的禅定,胜观更不用讲了。即便修到了初禅那种稳定的禅定以后,可以在几天中不起一个分别念,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并不是没有吃到葡萄说葡萄酸,从《俱舍论》的观点来看,就是这样的,你到底属于哪种禅定?

外面有些人如果不了解佛法甚深的含义,得到了禅定,有了一点点神通,就觉得他的修行很了不得,通过这些观点来看,也不一定。有些外道的禅定可以修到有顶——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天,可以在非常长时间当中一个分别念都不起。前面讲过,修到四禅的时候,已经断掉了呼吸,把他放在水中几个月都不会死,捞起来还是活生生的。这就是四禅当中一个境界,和无我的胜观,预流向、预流果还差得很远。对于四谛的道理还不了解,对四谛的迷惑一点都没有打破。

如果学习了以后,就不会觉得这些人很了不起,马上去皈依。虽然他通过自己的福报和苦行,得到禅定的境界,一方面来讲很好,从另外一方面来讲,也没有什么,毕竟他和解脱道不是完完全全的相应,没什么值得羡慕的。自己对皈依的佛法僧三宝,以及所修持的道,更加容易保持比较坚定的信心。

有时候学过法的人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他的分别念很重,学完之后,觉得你是什么情况,他是什么情况,好像都可以去分析一下。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虽然怀疑心比较重,不可能随随便便生起信心,但是一旦他生起了信心,就很难再变化。他一旦认准了,不管你跟他讲什么,他都不会随随便便变化,因为他知道你讲的情况是什么,他讲的情况是什么,他也可以分析。所以好的方面是他具有一定辨别的能力。

没有学过很多的人很容易生信心,比如看到某位师父有功德,一下子就生起信心了,从某个角度来讲,这也是一个好事情。但是因为他的信心没有一个真正的基础,就像涨潮一样,涨起来很快,退下去也快,不太可靠。后面在讲根基的时候,还会讲到有随信行的行者,随法行的行者。随信行的行者是钝根,随法行的就是利根的。虽然信心是一切法的根本,但是轻易生起信心不是那么好。如果你有前世福报的支撑,生起了信心,而且不会退失,这当然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一般的情况来讲,如果太容易生信心,也会比较容易产生邪见。

丙八、二识等三类

根意二识取外五,诸无为法为常法,

法界一半与所说,十二内界均为根。

第一类就是第一句,讲到了既是根识又是意识的对境是哪些法;第二类就是第二句,讲了哪些是常法,哪些是无常法;第三类就是第三、四句,十八界当中哪些是根,哪些不是根。

“根意二识取外五”,在十八界当中,“根意二识”,根识和意识都能了知的对境就是“外五”,即色声香味触。所以色界乃至于触界,既是根识了知的对境[6],也是意识了知的对境。前面在讲为什么叫眼识、耳识的时候,讲到一个共同因,即外面的色法既可以被根识所缘,也可以被意识所缘。当我们的眼识看到瓶子的时候,意识也可以想,这个瓶子是谁的呢,为什么放在这里?它是什么质地,哪个国家制造的?我们的意识也可以缘这个色。

五界讲完之后,剩下十三界(包括意识在内)不是五根识的对境,唯一是意识的对境。意识可以缘自己吗?第一刹那虽然不能缘,但是因为意识可以缘三时的境,过去的境可以缘,现在的境可以缘,未来的境也可以缘,所以意识能不能缘意识自己呢?在同一个时间当中不能缘,但是第二刹那可以缘第一刹那的意识。所以剩下的十三界都是意识可以缘的对境,包括眼识、耳识等,然后是眼根、耳根、意根、法界都是可以缘的。

“诸无为法为常法”,在十八界当中哪些是常法,哪些是无常法?这比较容易分辨。十八界当中,只有三个法属于常法,而且是法界的一部分。法界当中的三无为——虚空无为、抉择灭和非抉择灭无为是常法,剩下所有的法都是无常的法。

接下来讲十八界当中哪些是根,哪些不是根。这与第二品根品做一个衔接,在第一品的最后只提到根的名字,但是没有详细抉择根的内容,第二品开始宣讲根的内容。

“法界一半与所说,十二内界均为根”,法界当中的一半,还有所说的“十二内界”,从眼乃至于意根,眼识乃至于意识。都安立为根。这些根的意义是什么?后面讲了二十二根,但也不是完全固定的,因为当时有些人比较容易接受二十二根,佛陀就讲了二十二根。其实根的分类无量无边,不一定只有二十二种。

二十二根看起来比较多,如果抓住了窍门,也是比较容易记的。二十二根中首先是眼、耳、鼻、舌、身、意、男根、女根、命根。眼耳鼻舌身意都很熟悉,虽然前面没有出现过男根、女根,但是男女二根也比较容易记,然后还有平常我们讲的命根;之后属于受蕴的,本性是受,比如上师翻译的身体方面的有身乐受和身苦受,心方面的有心苦受和心乐受,再加上舍受五种受;然后是涅槃五根,也很容易记,即信、进、念、定、慧五根;最后剩三个属于无漏的,即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和具知根,分别是见道、修道和无学道所摄。其中有些我们比较熟悉,有些虽然在界品当中没有,但是男根女根命根平时也是有的,比较容易记。

是不是十八界都是根?不一定。十八界当中,有些是根,有些不是。

首先是“法界一半”,就是法界[7]的一部分。前面讲了有身乐受、身苦受、心乐受、心苦受和舍受五根。我们把受分成身心两部分,身体方面有苦和乐,心方面有苦和乐,再加上一个舍受[8],所以乐受等五根就是身心四种,再加舍,属于受心所包括的;然后有命根。命根是哪里呢?法界当中十四个不相应行当中,有一个叫做命不相应行,拿出来做一个命根;信等五根也是心所法,主要是行蕴当中包括的,即信、进、念、定、慧。其中信根、精进根应该是善地法所摄的,然后其他三种,即念[9]、定[10]、慧[11],都属于十种大地法所摄。还有三无漏根,属于无漏的。第一个是见道所摄的未知当知,以前没有知道的,在见道当中马上就要了解了,比如在凡夫有漏位的时候,纯粹不了解四谛的真相,在见道中他马上要知道了,叫未知当知根。然后是修道当中已知根,以前是未知当知,现在是已经知道了,叫做己知根。然后是具知根,在无学道的时候全部都知道的意思,没什么不了解的,相当于在小乘当中成为遍智了,所以叫做具知根。

三无漏根没有一个单独的本体,在前面二十二根中包括了。三无漏根的本体中第一个是意根所摄,这和前面的眼耳鼻舌身意中的意根是重叠的,但是前面的意根是通有漏无漏的,后面的是无漏的意根,所以不一样;还有五种受当中身乐受、心乐受和舍受三种所摄,在无漏根当中可以有;身苦受、心苦受是没有的,还有信进念定慧五种根所摄。此处的信、进、念、定、慧是无漏的,前面也有信、进、念、定、慧,但是前面是通凡夫位的,这里是圣者位,不一样。所以意根加上三种受,以及信、进、念、定、慧五根,共九种。后面讲二十二种根的时候,也会提到这些问题。这里我们只是简单的了解一下,熟悉熟悉这些名称和里面的内容。

“法界一半”是以上十四种根[12]

“于所说,十二内界”,前面所说的眼耳鼻舌身意,以及眼识、耳识,乃至于意识也都是根。刚才讲的二十二根中,没有眼识根、耳识根等,其实眼识耳识都在意根当中包括了。前面在讲十二处的时候,讲到意处包含六识,因为意根没有单独的境,就是六识的本体。所以把前面学习过的内容,直接拿过来用就行了。所以眼等六识不一定单独安立眼识根、耳识根等,它们可以是根,归摄在一个当中,安立为意根。

男根、女根前面没有出现过,但是男根、女根属于身根的一部分,不是净色根,而是属于身体浮尘根的一部分。

意根是七心界和三无漏根的一部分。前面我们讲,三无漏根的本体中意根排在首位,所以它是三无漏根的一部分,也是七心界的本体。

以上都属于根,剩下的不属于根。法界剩下的一半,如想蕴、无表色、三无为不是根。然后色等五境不是根。以上是十八界中哪些是根,哪些不是根的意义。后面我们就要学习根品,提前学习一下这个内容。

以上讲完了《俱舍论》第一品。这节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俱舍论第一分别界品释终



[1]根依,即它的根的意思。

[2]指上师翻译的,洛德旺波尊者所著的《俱舍论释》。

[3]眼识、耳识、身识、意识、六根,和色、声、触、法四种对境。

[4]颂词中的“身”,即注释当中“所依的身体”。

[5]梵天即初禅天,上面还有二禅、三禅、四禅,还有无色界。

[6]如色法是眼识可以了知的,声音是耳识可以了知的……

[7]法界即受、想、行、无表色和三无为。

[8]舍受不分身心,就是一种不苦不乐的状态。

[9]即忆念。

[10]即三摩地。

[11]慧心所。

[12]五受根、命根、信等五根、三无漏根。



扫码下载原文及音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