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散收录 >> 179. 如佛经所说,虚诳妄取相。 诸行妄取故,是名为虚诳。 |【每日一颂】《中论》
返回
179. 如佛经所说,虚诳妄取相。 诸行妄取故,是名为虚诳。 |【每日一颂】《中论》
戊三(抉择有实法为空性)分二:一、破有实法之本体——观行品;二、破彼之能立。
十三 观行品
己一(破有实法之本体——观行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庚一(以理证广说)分二:一、以教证安立诸法无自性;二、破他宗解释之教义。
辛一(以教证安立诸法无自性):
如佛经所说,虚诳妄取相。
诸行妄取故,是名为虚诳。
如佛经所说,一切有为法皆是虚诳妄取之相。为什么?因为诸有为法唯是妄取的缘故,是以名为虚狂之法。
本品首先以佛经教义进行宣说。远离一切障碍的遮蔽、现前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的佛陀云:“诸比丘,有为欺惑之诸法皆为虚妄,无欺涅槃之诸法乃为胜义谛。” 。佛在《阿含经》等小乘经典以及大乘经典中都说过这样的教言。
此处的“涅槃”,并不是指佛陀圆寂之后的寂灭法,而是指万法的本来面目。《现观庄严论》中讲,涅槃有基涅槃、道涅槃和果涅槃, 还有自性涅槃、清净涅槃等,分类比较多。麦彭仁波切在其他论典中说:涅槃也叫中观、真如、如来藏,有很多异名。比如在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澄清宝珠论》中就有不同的异名。
所谓的欺惑之法,并不是指有为法的空性本体,而是指有为法的显现,因为世人不是被空性欺惑的,而是 被显现欺惑的。也就是说,有为法的自性可以从两方面分析:名言自性应该用欺惑性来解释,胜义自性则应该用非欺惑性来解释。
敬摘录索·达·吉·堪·布讲记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新版讲解
记忆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