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慧之法 >> 《定解宝灯论》讲记 第20课 返回

《定解宝灯论》讲记 第20课

智慧之法 智慧之法 2021-11-08

第20课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一起学习《定解宝灯论》。

辛三、以邪见所摄则无法断障:

闻思正见派的修法主要是讲我们必须要通过听闻、思维,得到正见之后,进行修持,就可以趣入到法界中获得证悟和殊胜智慧。如果没有以殊胜正见摄受,没办法通过邪见所摄而断障,第三个科判就是讲了这个含义。

不执一切恶见者,
不成任何之实法,
定解岂能生起耶?
是故无法断障碍。

“不执一切”就是什么都不执著,这是一种恶见、邪途的不执著。不执一切的恶见者对于不成任何实法的定解怎么可能生起呢?没办法生起定解,也没办法断除障碍。

下面进一步宣讲,“不执一切恶见者”,宣讲和尚宗的时候,提到过一切不执著,还有很多修行的人虽然不属于和尚宗的范畴,但是在修行空性等了义修法时,非常容易不执一切。因为在经论中曾经提到过了义的一切不执著,这些人达不到佛经中所讲的高度,没有真正了解佛经的密义,所以他们认为最后的一切不执著就是最初的一切不执著。修正行时的确应该一切不执著,但是最初一切不执著也是一个歧途。了知了法界之后的不执著和完全不了知法界庸俗的不执著也没有分开,这样不执一切的恶见者没有了知万法的本性,对于本来无实无生的不执著处在非常迷茫的状态中,通过分别念去想一切都不能执著,叫做不执一切恶见者。

不执一切恶见者能不能生起法界空性的正见呢?第二三句讲到了没办法生起来。因为不成任何实法定解,必须要观察万法为什么不成立实法?如果没有通过正见对万法进行观察,没有生起殊胜定解的理由,单单说一切万法不存在,不成立任何实法。这样的定解怎么能够生起呢?是无法生起的。如果相续当中既没有殊胜的福报,今生当中也没有通过殊胜的正理去观察抉择,真正在相续当中产生一个定解非常困难。

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注释当中,也曾经提到有信行者和法行者两种。虽然对于正教有一定的信心,但是如果没有通过理证观察生起定解,想要亲自去品尝一切不存在的甘露妙味是做不到的。通过正理观察之后,内心当中产生了亲自领受的正见,因为亲自品尝到了一切万法不存在观点的缘故,感到非常欢喜,此处讲的是这个意思。

任何实法都不成立,单单看到佛经论典中这样讲,自己执著安立的一切不存在和通过观察之后产生了定解,两方面的差别非常大。这种不执一切恶见者不会生起来不成任何实法的定解。“是故无法断障碍”,如果不能生起定解,就无法断障碍,这又是怎样的一种因果关系呢?如果有了定解之后,会懂得正确的修行方式;如果有了正确的修行方式,才能有一个正确的证悟;如果有了正确的证悟,就会产生断除障碍的功德。现在对一切万法什么都不存在的真实定解,内心当中没有生起来,如果没有定解,不懂得怎么修持,只能盲修瞎炼;如果不懂得正确的修法,内心无法生起正道的功德。

证的功德生不起来,断障碍的功德也无法生起来,障碍就无法断除的。一个修行者虽然发心想要修行,但是方法错误颠倒了,修来修去只会是浪费时间而已。虽然从发心入道的角度来讲,肯定和一般的人还是不一样,但是入道之后,走进了歧途,修了一个错误的方法,而且自己还认为是正确的,这是非常可悲的事情。

麦彭仁波切为了让尽量多的修行者能够远离障碍的缘故,在论典当中对于恶见者也是再再地批判。无垢光尊者在他的论典当中,也是再再批判了一切不执恶见者。这样修行下去怎么可能断除障碍呢?临死的时候就会发现白白地浪费了暇满人身,本来通过暇满人身可以修持殊胜的正道,现在没有修持殊胜的正道,浪费了暇满人身,这是非常可悲的事情。我们对于这种邪见一切不执著的方式,一定要再再了知,如果没有通过观察生起定解,无法作为一个正行所缘去修持,如果没办法正确修持,当然无法断障,这就是这种因果之间的联系。

戊三、辨别正修与盲修分二:一、简略宣说;二、广说差别。

前行、正行已经讲完了,第三个科判是辨别正修和盲修之间的差别。

己一、简略宣说:

正修盲修之差别,
断证增进而了知,
犹如由从烟子相,
可以推出存在火,

前行已经讲过所修相上的正修盲修,正行也宣讲了正修和盲修的差别。这个科判中所讲的正修盲修不是从它的所缘相上去分别,到底怎么安立正修盲修呢?虽然有很多辨别的方式,但这里主要是从果来推因。正修一定会得到功德,盲修一定会出现过患。你修了一段时间之后,从自己的相续是增长了功德,还是增长了烦恼,从这个果来推知修法的因,到底是正修还是盲修。从后面的内容来看,这里不是从正面去分析正修和盲修的所缘相到底是怎样的。

“正修盲修之差别,断证增进而了知”,通过断的功德、证的功德是否增进来了知正修盲修的差别。打比喻讲是“犹如由从烟子相,可以推出存在火”,怎么能知道隐蔽的火呢?就是通过烟子的相,烟就是火的果,通过烟推知火一定是存在的。我们相续当中是正修还是盲修也是比较隐蔽的,如果是一个明眼的善知识,一眼就可以看出正修还是盲修;自己在不断调整的过程中,怎么了知正修和盲修呢?可以通过断证增进来了知,这是自我认证的过程。如果懂得自我认证的方式,就可以时时刻刻调整自己的修法。

正修盲修的差别是断证增进而了知,如果是正修,相续当中的断证功德会增进;如果是盲修,相续当中的断证功德无法增进。相续当中粗大的烦恼,比如对世间八法的贪执、自私自利的作意,还有对于其他法的执著,产生各种各样的烦恼,叫做所断。如果是真正的正修,相续当中的烦恼会逐渐微薄。

其他窍诀当中也曾经提到过,上等的修行者每一天都在进步,因为他的修行非常殊胜,所以相续中的断证功德每天都在不断的增长;中等的修行人每个月都在增长,也就是说他每天看不出来,但是对比上个月的时候,功德比较明显;下等的修行者应该一年比一年进步。如果好几年都没有进步,可能连下等的修行者都不算。从这方面观察的时候,大德也有这种教诫的方式,断的方面是这样的。

证的方面有哪些呢?断的方面有哪些,证的功德也是这些。首先相续当中肯定会产生标准的出离心,对轮回不会有丝毫的兴趣,对这些所谓的快乐、盛事,不会有想拥有的心,所以相续当中会产生出离心的功德。大乘方面就是对于众生越来越慈爱,愿意放弃自我的利益而去帮助众生,相续当中的大悲菩提心、空性的智慧,或者通过戒定慧生起的神通、神变、禅定,都会逐渐生起来,这是证的功德。

断的功德和证的功德一定是相辅相承的,缺一不可。如果在修道的时候,你的发心很正确,方法也很正确,然后时间、精进、信心都具备了,相续当中一定会有进步。主要是通过外在、明显的起心动念,或者断证功德来进行了知的。有些断证功德非常明显,像初地菩萨一定断掉了遍计障,证悟了殊胜的法界,出定的时候,一定会有十二种百功德等等,这是非常大的断证功德。在凡夫位没有到圣地的时候,也会有一些断证功德,相对来讲相续当中粗大的烦恼,开始细微了,力量不是这么强大。相续当中出离心等道心开始逐渐明显起来,或者对因果的信心、诸法的正见都会逐渐生起,然后通过这样的特征修道会越来越快,这是正修的方面。

如果是盲修呢?虽然我们自认为是在修行,但是过了几年、十几年回头一看,相续当中需要断除的烦恼,一点都没有破除;需要生起的证悟,或者功德一点都没有生起来。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你的修行可能哪个地方出了问题,没有真正具备条件。如果相续当中没有产生断证增进的功德,说明这是一种盲修,尤其修正行的时候。

前面我们从比较广的角度,对整个修行人做了分析,因为第三个科判讲的是修持法界自性空性,这个地方的盲修,就是你认为在修一切万法无自性、大圆满等殊胜的教法,但修了很长的时间,相续当中无法生起断证的功德,烦恼反而越来越粗猛,应该生起的功德都没有生起,说明这不是正确的修行方式,这是我们必须要了知的。

犹如由从烟子相,可以推出存在火,通过比量用明显的来推知隐蔽的,烟子是明显的,如果冒起了浓烟,我们会知道下面肯定有火。因此可以通过烟子相来推出下面一定存在火,烟子是明显的相,火是隐蔽的相。通过外在,或者起心动念的方式,有些地方通过白天的起心动念和对法的执著程度,或者对众生生起悲心,以及每天你在法上生起多少分别念,然后对于世间八法生起多少分别念等方式而推知。或者从梦境来推知白天,比如经常梦到在上师面前听闻佛法;梦到自己的根本上师、很多本尊;梦到讨论、讲解佛法,不是偶尔一两年或者几个月梦一次,而是经常性梦到,通过梦境的相来推知白天的修行是不是非常殊胜。因此可以通过很多推理方法来进行了知。

还有一些推理的方式,就像《经庄严论》中曾经讲过的,突然出现一些违缘,你能不能去对治?这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如果我们相续中有准备,知道要出障碍了,提前做一个心理准备,出了障碍之后,会有一个承受力。真正衡量一个菩萨修行成果的时候,突然出现一个很粗重的障碍,看你会不会生起烦恼。这些都是推理的方式,实际上通过果来推因有很大的必要性。主要看我们修行到底是不是上路了,属于正修还是盲修?如果有断证增进的相,说明自己的信心、精进等等,都是在正道上前进的;如果相续当中,没有产生明显的进步,乃至于烦恼越来越粗猛,这方面必须要注意。通过颂词中所讲到正修盲修辨别的方式了知之后,就要找出原因,看看自己的修行当中,到底哪个地方出了问题?

不外乎就是几个原因,比如发心的问题,还有修的法是不是正见,还有资粮等等,通过几方面观察抉择之后,就可以从里面找出原因所在。如果是正确的修行一定会有正确的相,只不过有些时候这个相来得快,有些时候这个相来得慢一些而已。

比如无著菩萨,按照我们的推理方法,他在十二年中连一个善梦都没有做过,但是相续当中的定解和修法的心没有退失。虽然没有出现善梦的相,但是他修道的心没有退失,而且相续中的悲心逐渐地生起来。如果没有十二年的累积,他在十二年后下山,看到母狗不会产生猛烈的大悲心。可以推知一定是正修的相,虽然有时这个相来得比较慢,但是相续当中的功德,信心、悲心,还有精进都没有退失,从这个角度来讲也可以作为一种相。虽然没有其余的相,但是有这些相,也可以说明这是正修。

无著菩萨修的本尊是弥勒菩萨,面见弥勒菩萨以后,弥勒菩萨对他讲:“你开始祈祷、观修的时候我就降临了,因为你业障深重的缘故没有看到,通过十二年苦修,你的业障稍轻看到了母狗,对于母狗产生强烈大悲的缘故,把剩余的业障遣除了,才能看到母狗就是我的化现,最后现见本尊获得殊胜的证悟。”通过这个公案也可以知道,我们修法的时候,一祈祷上师本尊就降临了,因为我们相续当中罪业比较严重的缘故,圣者虽然降临了,但是自己不一定能够现量见到。应该了知无著菩萨的公案带给我们的启示,这时要去忏除罪障、修持福报,或者精进培养大悲心等等。如果相续当中应该遣除的障碍清除了,就会现见本尊,其余很多的成就相都会出来。

还有一些地方讲,在接近大成就之前,修行者相续当中的烦恼会做一番垂死挣扎,这时烦恼会比以前来的更猛烈。强烈的贪心、嗔心、愚痴心都会生起来。在很多窍诀中讲了,这时必须要非常谨慎,懂得了除障的方法,超越之后就会获得殊胜的证悟;如果没有超越,也许会出现一种歧途。

这个颂词主要从大的方面宣讲了,如果你的修法正确,一定会有一个殊胜的果出现。

己二、广说差别分二:一、盲修之相;二、正修之相。

庚一、盲修之相:

因为盲修与瞎练,
非为断证功德因,
反是生起功德障,
故如汉茶过滤器,
灭尽教证增烦恼,
尤其不信业因果。

这是对于盲修和正修的分别宣讲,首先宣讲盲修的相。为什么盲修的相无法获得断证的功德呢?“因为盲修与瞎练,非为断证功德因,反是生起功德障”。因为盲修瞎炼并不是真正产生断证功德的因,而是生起断证功德的障碍。如果你处在盲修瞎炼的状态中,虽然有热情,但是必定是一个错误的修法,没有办法产生殊胜的功德。

打个比喻讲,就像汉茶过滤器一样,“汉茶过滤器”就是把茶水倒进去之后,茶水漏下去了,渣子全部留在了过滤器上。这样的话,“灭尽教证增烦恼”,这些像茶水精华一样的教证功德全部灭尽了,渣子一样的烦恼遗留下来了。

这样最大的过患是什么呢?“尤其不信业因果”,佛法当中贯穿始终的修法就是业因果正见,如果你没有业因果的正见,说明修法的根本已经丧失了,这样修下去,没办法修成任何出世间的果。不单单出世间善法的果无法得到,即便是世间的安乐也是无法获得的,会出现这样错误颠倒的相。

为什么盲修瞎炼不是断证功德因呢?因为盲修瞎炼的本体是一种愚痴无明。实际上盲修瞎炼的想法,和世间人根本不想修道,或者对于万法迷恋执著的想法,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属于无明的状态。而断证功德是必须要通过殊胜的空性和智慧才能了知一切万法的本性。盲修瞎炼的无明和断证的功德完全是并存的,而且盲修瞎炼和烦恼、障碍可以互相增长。如果你有了无明之后,障碍会越来越深,越来越重,尤其是你把盲修瞎炼当成正行修习,内心还会出现很多增上慢,或者实执越来越严重。因此这样的盲修瞎炼不是断证功德的因,而是生起功德的障碍,或者换句话说盲修瞎炼本身就是生起功德的障碍。

如果没有把盲修瞎炼的歧途遣除,它就是一个障碍;如果把盲修瞎炼遣除了,在相续当中修持殊胜正行,可以生起殊胜的功德。因为盲修瞎炼本身是生起功德的障碍,所以怎么修持也无法得到非常殊胜的利益。

很多人都有一种想要实践佛法的心,虽然有想修法的心,但是对于了解修行的方式投入的时间太少了,相对来讲投入盲修瞎炼中的时间很多。修行之前,抉择正见的时间太少,不是根本没有投入,就是仅仅投入了一点点,相续中根本没有产生殊胜的定解,这样修行下去,怎么可能成功呢?自己都不知道所修的是什么?你要修空性,空性是什么?不知道。你要打坐修法界,法界是什么?也不知道。或者自己认为所谓的法界就是什么也不执著,觉得闭着眼睛什么都不想就是最好的修行。其实闭着眼睛什么都不想,这是属于一种无明。很多人也是闭目养神,或者坐在那里什么都不想,觉得很安静,这不是法界的自性。

不要说人,很多旁生通过业力也有一种什么都不执著的状态。比如山上的野兔,它把前面的两只脚提起来,蹲在地上一动也不动。按照很多大德的讲法,这时它什么都不执著,相当于入定的状态,非常认真的坐在那个地方,它有一种业力形成的所谓境界。

还有一种旱獭,也就是夏天在山上跑来跑去的雪猪,它在冬天的三个月之中,基本上处在无念的状态,很多动物都有这样的境界。如果没有忆念法界自性,单单是有一种什么不执著,息灭粗大分别念的所谓境界,实际上并不是值得羡慕的。我们生起这种境界会洋洋自得,不明事理的人也会说,你看他能够入定很长时间,觉得很羡慕。真正通过佛菩萨的眼光,从正见的角度来看,这不是值得羡慕的地方,说得严重一点,属于浪费暇满人身,这是盲修瞎炼,对于修持法界自性没有任何帮助。盲修瞎炼的无明的状态不是殊胜的修法,而是生起功德的障碍。

因为我们前面再再提到过,通过正行修法界是以一种殊胜的智慧在修持,所以目标和趣入方式都非常明确。什么都不作意完全是处在深度的无明当中,“入定”越深入的无明也就越深,这种修法是生起功德的障碍。有些人对于这样的修法很难突破,如果不突破,相续当中要真正证悟殊胜的法界非常困难。

就像汉茶过滤器一样,汉茶过滤器大家也是比较清楚的。汉地喝功夫茶也有一种过滤器,把茶水倒进去后,会过滤掉一些渣子,漏下去的是茶水的精华,留在过滤器上的渣子是要抛弃的东西。藏地没有功夫茶,喝的是大茶。在茶壶中把大茶熬好之后,因为大茶很粗,倒在碗里不方便,会用一个像滤水器一样的过滤网,把这个过滤网放在茶壶口上,倒茶之后茶叶会留在上面。

过滤器的比喻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好的东西从滤网上漏下去,一个是不好的东西留在了网上。从这两个比喻来看这里的意义:“灭尽教证增烦恼”。“灭尽教证”,教证就是精华,修行者修完之后,精华的东西——教证已经漏走了,相续当中一无所存;而在心中烦恼的渣子,像这些粗大的茶叶杆一样留了下来。

从广义来讲十二部经教,乃至一句偈颂在内都算是教法。在一个修行人相续当中怎样灭尽教证呢?如果这个修行人以前曾经听闻过正法,通过盲修之相,他以前听过的教法逐渐会忘失,就是灭尽教证,这是从他自己的角度来讲的。如果他还把这个盲修的方式向别人推广,不单单是自己对教法不重视,而且让别人也不重视教证的法。

上师也曾经讲过,如果世间当中这样的现象出现了很多,整个教法都会隐没,当然这个情况到目前为止还不可能出现。如果世间持这种观点的人很多,整个教法都会隐没,会出现这么严重的情况。就是说以前听闻过的教法会忘失,没有听过的绝对不会听闻,相续当中教法的功德一点不留,全都没有了。这是灭尽教法的情况。

证法的范围也很广,比如相续当中守持一条戒律,或者生起一念的菩提心、出离心,都算是一种证法。内心当中产生戒体、守持戒体,或者产生功德境界,都是属于证法。如果盲修瞎炼,相续当中正确的东西都会消失,因为非为断证功德因,反是生起功德障。内心当中习惯了盲修瞎炼之后,证法的功德,像出离心、菩提心、因果正见都会逐渐消失,所以叫灭尽教证增烦恼。

把这些教证的法灭掉之后,相续当中庸俗粗大的烦恼都会生起来,烦恼会越来越深重。盲修的人相续当中会产生这些相,尤其会不信业因果,这里把不信业因果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进行安立。前面提到过作为一个佛弟子,相信业因果属于正道的基础,我们修道都是在业因果的基础上。即便是讲空性,也必须在对方完全诚信业因果之后,再给他宣讲一切万法空性的道理。如果他对业因果,还没有牢不可破的正见,严格来讲都不能给他宣讲空性的道理,因为很容易误导他,让他以为胜义谛中不存在业因果,就是在世俗谛当中不存在因果,这样会对业果产生诽谤。

修行人为什么会出现不信业因果的情况呢?大概可以从几个方面观察的。

第一种原因,和他所修的法有关。因为所谓的盲修,像摩诃衍的观点就很清楚,黑法和白法都不能执著,这样安住就可以了;而且还说对利根者来讲根本不需要修行业因果、积累资粮,那是对钝根者、渐悟根性讲的。在他们的修行体系中,几乎没有业因果的立足之地,认为这是对下根者讲的;既然是对下根者讲的,我们这些上根者当然不需要抉择,也不需要修了。因此在他们的修法中,对业因果根本不屑一顾,既不抉择,也没有行持,这样修行下去,最初他对业因果没有抉择,后面修行也不会管因果,所以相续当中不信因果的想法越来越强烈,就会失坏业果,严重就会落入到没有业因果的邪见当中去。

无垢光尊者对于修持了义法时的一切不执著,或者像虚空一样的修法也是曾经批判过的。一方面在《实相宝藏论》当中,无垢光尊者对大和尚好像很赞叹,另一方面,在《心性休息》第四品业因果要结束的地方,他专门对于这些修法做了批判。无垢光尊者说:“有谓因果悲福资,不了义法不成佛,言诸瑜伽士当修,了义无作如虚空。”“有谓”是有些人认为,“因果悲福资”,即悲心、福德资粮、因果等方面,“不了义法不成佛”,如果修持这样不了义的法不能成佛。那要修什么呢?“言诸瑜伽士当修,了义无作如虚空”,一定要修持了义、无作、如虚空一样的法。无垢光尊者说:“此乃最重断见者,入于最深劣道中,破因立果诚稀有。”这是最大的断见者、修行最大的歧途。这是为什么呢?破因立果诚稀有,你把因破掉了,然后说没有因,但是有果,这是一个非常稀有、值得讥讽的地方,无垢光尊者严厉地批评了这种观点。

后面的颂词中也是提到了,有些人说修虚空可以成佛。虚空什么都没有,你修什么呢?连修行都不会有。如果修虚空就能成佛,那么断见派也能成佛了;如果说我需要打坐,这个打座就是修行的因,最后通过修行得到后面的果,这就是有因果。无垢光尊者对于不相信因果方面,或者是修“了义的”所谓虚空的修法,说最重断见者入于最深劣道中,再没有比这个呵斥更严厉的词句了。无垢光尊者讲到,在修道过程当中,必须要福德和智慧资粮双运而修,才是真正修行之路,否则单单修这样所谓了义的无住如虚空法,根本无法获得殊胜的成就。这是由于修行错误的缘故,导致不信业因果。

第二种原因,诚信业因果是一种功德法。盲修瞎炼不是断证功德因,而是断证功德障,修行方式不对没办法获得功德。因为相信业因果本来是一种殊胜的正见,你越修空性,相续当中因果的正见应该越来越增上,但是现在是无明、愚痴的修法缘故,它不是正道,无法获得相信业因果的功德。非为断证功德因,而是断证功德障的缘故,这也是一种原因。

第三种原因,是邪魔外道的加持。修持这样的法,很多希望你退失道心的天魔会加持你的相续,让你不相信因果,认为一切取舍都不重要,最后不但了义的法没有修,连世俗的法也没有修。如果一个愚笨的人修不了胜义谛,还可以修世俗谛,比如在世俗谛当中去布施、持戒、修业因果,暂时来讲可以得到殊胜的利益。如果能够入定的时候修胜义谛,出定的时候修世俗谛,两方面都可以修持。盲修瞎炼的人胜义谛没有修到,世俗谛全部失坏了,因为魔王乐于见到一个修行者相续彻底失坏的现象,所以他会想方设法加持这种人的相续,让他们逐渐对业因果退失信心。因为盲修瞎炼没有具备闻思殊胜定解的缘故,这种情况也会出现。

也许还有其余的原因导致的失坏业因果,但是大的方面就是这几个。为什么会出现不信业因果的相,可以通过上述情况了知。

庚二、正修之相:

若具正见之明目,
前所未有证相增,
现见空性功德力,
于业因果缘起法,
无欺惑性生诚信,
一切烦恼渐微薄。

这是从反方面讲的。“若具正见之明目”,一个修行者如果具备了正见的明目,这样修行下去,“前所未有”,以前相续当中没有产生过的证相会逐渐地增上。因为现见空性的威德力或者功德力的缘故,他对于业因果、缘起法的无欺惑性可以生起诚信,而且一切烦恼逐渐微薄,这是正修之相。他可以通过正修获得很多殊胜的功德。

颂词当中提到的“正见之明目”是前提,它和前面的盲修瞎炼是完全对立的,盲修瞎炼根本没有正见,相当于一个盲人一样,没办法看清前面的色法。抉择正见的时候,对于现空二谛、出定入定、上座下座的关系,了知得很清楚,完全通达空性的时候,绝对能够了知胜义谛和世俗谛中修法的圆融方式,他的相续当中早就具备了正见的明目,而且对于一切万法空性,也是产生了一个非常清晰的定解。

他通过因果正见为基础,正确的一切不执著的法修下去,相续当中的无明障碍逐渐消除的缘故,所以“前所未有证相增”——前面内心当中没有的证相都会生起,缘众生的悲心会生起来。有时大悲心是逐渐生起来的,有时这样的善根是突然生起来的,前面他好像是一般的人,后面善根一旦成熟之后,他对众生的悲心、上师的信心没有办法忍受,一下子完全爆发出来,这种情况也是有的。前所未有证相增完全来自于具备正见的明目,他的修法非常正确,证悟的功德才会逐渐生起。

“现见空性功德力,于业因果缘起法,无欺惑性生诚信”,尤其是现见了空性功德的缘故,会生起很多前面所讲到的教证功德。教的功德就是已经听闻过的教义更加清晰,意义更加明了;然后没有听闻过的教义,通过证悟空性的缘故,他还会去听闻。如果修行者修行已经达到了义、无作,还要去听闻佛法吗?还是需要去听闻的。

《辨中边论》在讲三地菩萨功德的时候,说三地菩萨在出定位,对于听闻教法达到了空前的信心。凡夫人所谓的听法兴趣,根本不能和三地菩萨相比,因为入定位见到法界之后,在出定位的时候,他知道教法就是证法的等流,教法都是趣入法界的窍诀,因此三地菩萨为了听闻一句正法,刀山火海都可以逾越,以前没有听闻过的教法,他会拼命去听闻,对于听闻佛法产生很大的兴趣。

在成就者当中,以前上师再再提到过的帝察活佛也是如此。帝察活佛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圆满瑜伽士,也是法王的一个大弟子,他对于听法有很大的兴趣,不仅在德巴堪布等很多堪布面前,再再地听法,有时候如果没有讲法的人,他会找一个十几岁的小僧人,说你把这个法给我讲一下,如果对方答应了,他会很恭敬地在小僧人面前听闻正法。不像我们这样的修行人,觉得听了之后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再再去听闻呢?相续当中有证悟空性功德的缘故,这个教法会增长的;相续中的戒定慧、大悲菩提心、空性慧也会增长的。所以证悟空性之后,所有应该生起的功德法都会生起;一切的障碍、烦恼都会逐渐隐没。

这方面讲的是正修的利益,要突出的是什么?于业因果缘起法,无欺惑性生诚信。有些时候我们会觉得修了空性,业因果就不存在了,好像修行者相续当中信受了空性,如果对业因果也信受,就会出现一个矛盾。既然是空性的,为什么会有业因果呢?如果业因果存在,为什么有空性呢?觉得难以接受。如果对空性比较有兴趣,既然是空的,业因果也不存在了;如果对业因果比较感兴趣,既然业因果存在,空性就不是正法,会出现很多不同情况。

抉择万法的时候,如果对于世俗当中业因果缘起,胜义当中业因果是空性产生了信心之后,会知道空性中可以显现业因果,业因果正在显现的当下,就是空性的,没有任何矛盾的地方,完全不需要取一舍一,二者之间完全一味,一味的东西怎么去抛弃呢?如果是两个东西,可以把它抛弃,但是双运、一味的缘故没办法抛弃。

证悟了空性的缘故,对于因果缘起的无欺惑性更加能够生起诚信,通过业因果我们就会想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也是业因果的特色。佛法当中业因果缘起法的范围更广,为什么呢?实际上所有的修道都是缘起和因果。如果你修的是轮回的因,果一定是轮回;如果你修的是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等涅槃的法,获得的果一定是涅槃;如果你修的空性很殊胜,得到功德的速度也越快。你相续当中具备怎么样的缘起,就会得到怎么样的果,如果具备成佛的缘起,就会得到成佛的果。佛法的缘起法、因果法,如果放宽了说,整个修道的过程都是缘起、因果。

现见空性功德力之后,一方面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产生绝对真实的定解,一方面生起我修的菩萨行一定会得到这样一种果,对缘起法的无欺惑性也会完全诚信。为什么现见了空性的功德力,就会对业因果缘起法产生无欺惑的诚信呢?二者之间就是双运的,因为双运的缘故,所以越是证悟空性,对于业因果的缘起法会更加生起诚信。

既然两者是双运的,平时我们也相信业因果,为什么没有产生空性见呢?实际上我们对业因果还有很强的迷惑性,空性是一种见真如的法,可以把见空性的本体比喻成一种光明,既然比喻成光明,就有一种和光明对立的黑暗。为什么黑夜当中不见色法?因为黑夜有黑暗笼罩的缘故不见色法。为什么在大雾天看不到色法?因为被雾遮住了看不到色法,差不多都是一个意义。如果黑暗遣除了,色法一定会显露出来;如果迷雾消散了,色法也一定会显现出来。我们如果没有生起证悟空性的光明法,还会存在因果愚痴的黑暗,当然对业因看不清楚,只能信受因果是存在的。

比如我们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那里有一座黑房子,里面什么也看不到,你的朋友告诉你房子中有什么东西,里面给你准备了床和各种用具,虽然看不到,但是你可以相信他。为什么呢?因为可靠的友人告诉你房子里面有你想要拥有的一切东西,所以可以信受。但毕竟不是现见,只是一种信受,相当于我们学习佛法,现在相续当中有很强的无明黑暗,虽然没有证悟空性,但是我们相信佛语,佛说的因果之间的关系如是。我们诚信佛法的缘故——因为佛陀是很诚实的,不会说妄语,就像你相信朋友不会欺骗你一样。虽然没有真正见到业因果缘起法,但是我们有一种相似的相信,这种相信和证悟空性之后的相信,完全不是一回事情。如果你把灯打开,遣除了黑暗,会看的清清楚楚;如果雾消散了,也会看得清清楚楚。我们相续当中的无明是黑暗,实执是迷雾,有了黑暗和迷雾对于因果、世俗的相看不清楚。

我们理解空性的时候,觉得证悟空性就什么都没有了,很容易从词句上去理解,实际上空性是一种见实相的智慧,可以说是一种光明的状态。见到了真实义,相当于把黑暗遣除,见到了色法一样,这时对于业因果的方方面面,就不是脑海中的信受了,而是对于因果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看到。

只有佛能够完全照见因果的自性,对于业因果的方方面面看得最透彻;对于处在凡夫位的我们根本看不到的业因果自性;菩萨证悟了一分空性的缘故看得很清楚。看得清清楚楚之后,怎么会不相信呢?看不到的时候,我们有点疑惑,不相信,但是打开了灯,或者太阳出来了,就会看到色法,一定会因为没有欺惑性而产生诚信,所以菩萨相续当中生起证悟真实义的智慧之后,看业因果非常清晰。虽然因和果之间最微细的关系不一定全部照见,但是比我们清晰的因果关系完全可以照见,而且现量见因果不虚,因此他一定会生起诚信。这是证悟空性之后,一定会努力地去修持世俗资粮的原因。

菩萨在入定位见到了诸法的实相,出定位拼命地积累资粮,而且在积累资粮的时候,也不会有丝毫实有的执著,这是菩萨不共的功德,凡夫人是做不到的。从这方面我们可以分析,为什么见了空性一定会对业果的缘起产生诚信呢?主要的原因就是这样的。

以前我们曾经提到过,因为业因果和空性之间的关系比较深、难以思维,可以这样讲,见不到业因果当中的关系是因为有实执,这个实执是什么呢?实有的执著相当于比喻的黑暗状态,分别心像雾一样把你罩住了,看不清楚实相。

实执很深重看问题看不清楚,当你的实执削弱了,或者证悟了空性以后,实执非常弱,实执越弱看万法越清楚。前面我们打了很多比喻,当一个人执著很深、发很大脾气时,他看问题是看不清楚的,看不到方方面面,只能从一个方面去看;如果他清醒过来,执著就弱了,这种嗔恨心等强烈情绪的执著弱了,他看问题会发现,在这个事情当中,我也有这个或那个过失。这样清晰的认知问题的方式,在盛怒的时候根本看不到,当一个人执著很深只能从一个方面去看,明明其他方面也是很明显的,他就是看不到,但是他清醒过来就会看得到。

凡夫人相续当中的实执非常严重时,对业因果的方方面面是看不到的,实执就是有这个特点,只能执著某一方面,其他方面没办法同时见到。证悟空性就打破了实执,如果实执没有了,对因果的方方面面都看得到,相当于前面打的比喻一样,清醒的时候看问题非常全面。如果对因果的方方面面都看得到,怎么可能会有怀疑?佛陀对一切因果方面全部证悟,看得很清楚,所以只有佛才有资格制定戒律。佛陀说你这样做会有这种过失,是因为他彻底照见了因果的所有层面,连最隐蔽的都照见了,所以佛陀一定是量士夫、一切智智。

证悟了一分空性,就会对缘起的一分法了解的更加透彻;证悟了十分空性,对同一个法的一切层面没有丝毫的疑惑,一个时间当中同时照见所有因果关系,所以佛陀授记因果,或者授记弟子的情况非常准确。一般的凡夫人都是通过分别念推测,觉得大概如此吧!菩萨有一分证悟空性的功德,虽然比佛要弱,但是比我们要强,这方面有不同的情况出现,原因就是来自于实执。有实执对事物没办法了知,看不清楚,有了证悟空性的智慧,没有实执,在一个时间当中,完全可以看清很多以前根本没有办法照见的法,对它的隐秘性、流转性、不虚性都可以见到。这就是为什么现见空性功德力一定会对业因果缘起法产生无欺惑性诚信的原因,大概从这些方面可以趣入。

“一切烦恼渐微薄”,所有烦恼逐渐隐没,因为修空性是一切烦恼的正对治,找到了一个最为正确修法的缘故,所以修下去一切的烦恼逐渐就会微薄,乃至于最后会彻底消亡。

通过麦彭仁波切讲的盲修之相和正修之相的对照,我们看到盲修会落入什么状态当中,正修可以生起怎样的功德,通过对比了知之后,我们一定要在修法之前抉择一个非常清晰的正见。如果正见没有抉择好,尽量缓一缓,不要急于修行。首先把正见抉择清楚之后,再趣入修行是比较保险的修法。

丁三、以承上启下而结尾:

这是最后一个科判,承上启下而结尾。“承上启下”就是第三品和第四品的连接。

观察引生定解中,
一缘安住之等持,
未见殊胜见之义,
见义不堕于一方,
虽无任何执著相,
然如哑巴品糖味,
恒修瑜伽士境界,
并非唯由观察生。

首先通过观察引发了定解,在定解中“一缘安住之等持”,在这个等持当中,会现量见到一切万法的自相。“未见殊胜见之义,见义不堕于一方”,在一缘安住的等持当中,没有见到任何法,就是最殊胜的见,这种未见殊胜见之义,所见的意义不偏堕于显现也不偏堕于空性任何一方。“虽无任何执著相”,在究竟正行中,虽然没有丝毫的执著相,但是并不是不了知,就像哑巴吃糖一样,虽然哑巴没办法把感受说出来,但是吃了之后内心当中对于糖味有很深的定解。修行人也是这样,虽然没有任何执著,但是没有执著的时候,对于法界的自相完全可以体会。

“恒修瑜伽士境界”,经常修持法义之相瑜伽士的境界,“并非唯由观察生”,并不是唯一由观察而产生。观察引生定解在第三个问题当中,为了遣除一开始根本没有定解就安住的歧途,最初必须要观察,引发一个对法认知的定解;有了定解之后,在定解当中一缘安住之等持。一缘安住主要是一种寂止,然后它的定解是胜观,这个方面讲到了止观双运。

有了定解、胜观之后,你必须要用一缘安住的心摄持,这属于止观双运。修止的时候,寂止的特点就是一缘安住,即一心不乱。训练禅定的时候,主要也是训练我们的心一缘专注。在面前放一块木头,把心放在木头上面,只是缘这个木头,如果你的心一散乱,马上把心收回来又放在木头上,通过不间断的修行,最后你的心完全会一缘专注在木头上,一点不动摇,这是一种训练心的寂止方式。如果能够修成一缘专注,实际上我们粗大分别心、想来想去的掉举心,都不会产生,因此修持真正的正行之前,对于寂止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或者应该生起一种寂止境界,如果没有寂止比较困难。

《入行论》讲禅定时,也曾经提到过禅定的重要性。注释中讲相当于灯一样,如果有风,灯摇来摇去不清楚;如果没有风,灯就会很清晰,灯像胜观一样,无风的状态就像寂止一样。你有了胜观,风吹相当于分别心很粗大,这时胜观的见就会摇来摇去,根本不清晰;如果有明灯,没有风,进入房中就可以把墙上的壁画看得清清楚楚。寂天菩萨把寂止和胜观之间的关系讲得非常清楚。

修胜观寂止非常重要,寂止就是一心不乱的方式。虽然单独修禅定,不能产生胜观见,但是如果有了胜观见,没有寂止,也没有办法很快修成,只有既有寂止又有胜观的基础上,才可以真正修持了义的正行。

寂止是一心不乱的,刚开始训练时,所缘境是一块木头、一朵花,然后修胜观的时候,就把所缘境换成胜观。因为你的一心不乱境界已经生起来了,所以当你在入定之前,首先忆念一下,哦,我的胜观是这样的,忆念好之后,你的寂止本来具有,就安住在上面,这是止观双运的修行方式。安住的时间越深越长,调伏烦恼的力量就会越大。

为什么平时我们用中观见没办法调伏烦恼呢?因为没有寂止,你的胜观见晃来晃去,一刹那有,一刹那没有了,这个力量太弱,必须要通过寂止来摄受,时间越长越稳固,起的作用会越明显。

“未见殊胜见之义”,寂止和胜观双运的修法中没有见到任何法,因为一切法实际上都是不存在的,没有见到任何法就是殊胜的见。这方面不单单是所见不存在,能见也不存在,“未见殊胜见”就是所见能见都没有。对于未见殊胜见很容易理解成所见的角度,实际上这地方不单单是一个所见,没有一个离开了所见,还有能见的情况。

前面也是分析过,我们所谓的见是什么见呢?要么是根识见,要么就是意识见,实际上根识也无法见到法界,所以不可能通过根识去见法界的,也不是通过意识去见,意识是缘一个总相的,所缘所见是大空性的。如果你的六根不息灭,通过六根是见不到的,所以所见不存在,能见也不存在,能见所见都没有。

这是什么见呢?在名言谛当中,从讲的方式来讲就是智慧见,既不是根识,也不是意识,根识意识安住在智慧当中是用智慧去体会的。说见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想到睁开眼睛看到什么东西,智慧见是不是智慧去看什么东西?这方面完全是通过智慧去体会法界,当你息灭执著,内心中会产生一种智慧的境界就叫见。

“见义不堕于一方”,所见的义没有堕于显现,也没有堕于空。如果堕于显现当中,这个显现是怎么认知的?通过根识还是意识去认知的?这个空呢?是眼识去看虚空,还是意识去缘一个虚空的相?都不是。所谓的现和空都是根识或者意识的境界,所以在这个境界当中根本不可能有一个现或空让你去见的。

还有明空双运也是智慧的本体,不执著的时候会显现,如果执著的时候就显现不出来,偏堕于现、空只是执著的境界。为什么偏堕于现了呢?只有现没有空当然是一种执著,只有执著状态才可以偏一个现或者空。真正来讲安住在根本慧定,是通过一种智慧去了悟的,没有任何戏论分别。

所谓的瑜伽士,在一刹那当中同时以瑜伽现量的方式照见现空双运,这样分析就会比较清楚了。怎样见现空双运呢?不是有两个东西,一个现一个空放在那个地方让你去执著,执著的心不可能见到双运的;没有任何执著的时候,现和空什么都不是的本体完全可以体会。不是通过偏堕一方,执著一个的方式见到的;息灭了分别念的时候,没有现空的执著,也没有所境能境的执著,才可以真正见到。

“虽无任何执著相,然如哑巴品糖味”,在修习的时候,虽然分别念完全息灭没有任何执著相,但是犹如哑巴品糖一样,内心对法界的相知道得一清二楚。他不是通过分别念去了知的,而是通过智慧安住完全了知的,这是一种明的状态。

“恒修瑜伽士境界,并非唯由观察生”,经常修持瑜伽士明空无二的境界,并不是唯一使用观察而产生的,而是一切不执著最后安住产生的。这是承上启下,因为下面要讲观察修和安置修,也就是说你如果要生起瑜伽士的境界,到底是通过观察修,还是安置修?

麦彭仁波切说:“并非唯由观察生。”意思是刚开始需要观察,那是不是自始至终唯一使用观察生呢?并非唯由观察生,不是最后还要使用观察生。如果通过观察产生了很深的定解,这时你必须要安住修,通过安住修,泯灭一切执著的方式才可以趣入。

这里讲得很清楚,“观察引生定解中,一缘安住之等持”,首先观察,然后安置修,不再观察、分别了,逐渐才可以趣入到究竟实相中,这个方面也牵扯到了第四品中所讲的自宗最初通过观察,中间观察、安置交替,最后唯一安置修。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内心当中逐渐产生对法界的认知,一方面逐渐泯灭对法界的执著,最后一缘安住的时候,什么都不去观察。

第一,有一个非常明清的定解;第二,也不会堕在二取当中,再再地观察有一个能取所取、能净所净,在当中出不来了,不会有这种情况。最初观察是为了引发定解,后面安置就是把这种所谓二取观察的方式逐渐泯灭掉,这样才能趣入到第三个问题所讲到的入定有无执著相当中。观察修和安置修可以说是进入第三个问题的前行。怎样趣入到入定无有执著相呢?通过观察修和安置修把这个问题辨别清楚之后才可以真正趣入,这是第四品需要讲的问题。在承上启下的颂词中对于第三品和第四品的内容都讲到了一些。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