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开示】善知识的十种功德
依止真实善知识,
梵行圆满能仁说,
是故当依诸大德,
依佛多士得寂灭。
我们理当以三种承侍一心一意恭敬依止具法相的善知识,《华严经》云:“若令善知识欢喜,则能获得一切佛菩提。”依止善知识能使梵净行得以究竟,“梵净”是指涅槃,“行”是指道或者修持。我们修解脱道而得涅槃的过程中,所有的功德均依善知识而产生,这不是凡夫人说的,而是三界导师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言。当时阿难说:“善知识和善友在我们修梵净行时,能起到一半的作用。”佛陀说:“错了!不是一半,而是起到全部的作用。”因此,凡入于佛法、想前往解脱的修行人,理当以恭敬心、恒常心依止具法相的善知识。古往今来的历史中可以看出,假如把善知识当作佛陀来依止,如理如实地修行,就可以获得无有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寂灭果位。
所以,大家在修道的过程中,首先要依止一位合格如法的上师。我们凡夫人有一些信心、利他心、希求解脱的心,这些功德犹如宝贵的黄金,可在菩提路中若没有善知识的护持,很容易被烦恼的强盗抢劫一空,最终无法安然到达目的地。因此,依止殊胜上师相当有必要。若没有上师一一开示取舍之理,我们不会懂得轮回的过患、解脱的功德。现在很多人就是因为没有遇到善知识,妄执常、乐、我、净四种颠倒,不要说没有学佛的人,就算是学习多年的佛教徒,对哪怕人身难得的道理也没有通达。
当然,上师不能随随便便去依止,一定要寻找具法相的善知识。仁达瓦大师在《亲友书注疏》中引用《经庄严论》的教证讲了善知识的十种功德,如颂云:“调静除德增,有勇阿含富,觉真善说法,悲深离退减。”这十种功德分别是:
一、调柔:与戒相应故,诸根调柔,言行举止等威仪非常如法。
二、寂静:与定相应故,内心安住寂静,不会很粗暴。
三、除惑:与慧相应故,具有智慧,能断除一切烦恼。
四、德增:上师的德行不能比弟子低劣,最好能超越弟子,或者与弟子平起平坐。
五、有勇:修行极为勇猛精进。
六、阿含富:指广闻多学、教授富足,不管显宗还是密宗的道理,都学得比较精通。
七、觉真:上师应该要现证真如,对法性有一定的证悟和觉受,这一点必须要具足。
八、善说法:上师要能传讲佛法,无论是教证也好、理证也好,都能恰到好处地运用自如。
九、悲深:对弟子的悲心深切。华智仁波切、智悲光尊者、无垢光尊者都一致认为:上师若具足所有的功德当然最好,但若实在无法具足,至少也要具足大悲菩提心。尤其是大乘行人所依止的上师,若连大悲心都没有,要摄受弟子是非常困难的。
十、离退减:在修道的过程中,听闻再深的佛法、遇到再大的违缘,也不会怯弱而生退却。你要想真正摄受末法众生,就应该经得起一切违缘和邪行。每个弟子都如理如法是不可能的,假如他们像阿难、目犍连一样三门寂静,也没必要让你去度化了。我个人多年的经验是:凡夫人中不可能没有坏人,很多人忘恩负义,即使你对他非常好,把甚深佛法都传给他,以慈悲心关照他,他也不一定感恩图报,很多行为根本没有顾忌。但即便如此,我们仍要以大悲心对待一切众生,这一点尤为关键!
这里给大家简单讲了一下《经庄严论》的教证。上师如意宝经常引用它,记得我们去五台山时,我的书里就夹了这个教证,看书时拿它做书签。至今已经二十多年了,但那些字仍时常浮现在我眼前,当时的情景也是记忆犹新……
——恭摘自索达吉堪布《亲友书讲记》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普贤菩萨行愿品
每日箴言
对于世间的种种学问,一点不了解也不行。但最关键的是,务必要想方设法获得解脱,否则,将短暂的人生都耗在无意义的知识上,临死时对解脱没有做好准备,那其他知识懂得再多,也用不上。
——索达吉堪布
本月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