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原文(46) 返回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原文(46)

求学之足迹 求学足迹 2021-04-24

全知无垢光尊者著

上师索达吉堪布译



第四品 业因果



丁三、取舍之教言:



佛说以随福德分,十善投生善趣中,

十不善业堕恶趣,取舍黑白因果者,
世间善道人天乘。以此后世转善趣,
故立真实解脱因,善缘众生当依止。



《中般若经》中云:“须菩提,真实行持十善业道者生于善趣,趋入十不善道者堕入恶趣。”《妙法莲华经》中云:“人天乘即十善。”又如《胜藏经》中云:“天乘即四禅、四无色;人乘即十善,此乃妙法之所依。”从梵语“雅那”引申为乘或坐骑,因为乘坐它可达到各自目的地之故。


《般若摄颂》中云:“乘之诸众至涅槃,乘如虚空无量宫,能获喜乐乘之最。”根据众生的意乐次第,佛宣说不同乘,于寂灭根基者前说一乘。《妙法莲华经》中云:“究竟一乘无三乘,说彼三乘不了义。”佛也说过有二乘,如《无垢虚空经》中云:“相合众意乐,我说有二乘。”二乘就是指大乘和小乘。


佛又说过有三乘,《妙法白莲花经》中云:“为调烦恼之法门,虽说八万四千种,然诸佛陀真意趣,乃为无别一本体。我虽开示三乘法,亦随众力意乐说。”总之,如画家般的心可幻变出无量相,但是从了义上来说,何者也不缘。《楞伽经》中云:“乃至心流转,乘边无穷尽,一旦心灭尽,无乘无有情。”此处所指即是佛所说的人天乘。《楞伽经》又云:“天乘梵净乘,声闻缘觉乘,我说一切乘。依于人天乘,决定趋涅槃,后则修无缘。”


 乙二(修寂灭之法)分六:一、总说随解脱分善业;二、认识随解脱分善业之自性;三、作解脱因之理;四、觉醒佛性得解脱之理;五、别说同分善业;六、破他宗之邪分别。


丙一、总说随解脱分善业:


必须勤修随解脱分善业,下文依次宣说:



解脱之善离轮回,超越三有上下行,

黑白二业趋寂灭,随解脱分等善法,
乃是无漏智慧因,十善四禅四无色,
六度等善五道摄,证悟人法无我后,
依智方便双运善,不住有寂利众生,

成就佛陀果位故,瑜伽善法超世间。


随解脱分善法既超越了前面所讲的随福德分善业与恶业,又摆脱了投生三有轮回的一切有漏因,是唯一的解脱因。也就是说,十善业与五度等世俗谛善法的有现福德资粮,以及不住二边智慧的无现智慧资粮,此二者双运为五道次第所摄,就可趋向佛地,所以它完全超越世间的善法。


一定要认识到应当了知世间的善法有实执和相执,而正在行持随解脱善法时即是无实无相,摆脱福德非福德之心,即是空性大悲藏。《般若摄颂》中云:“如魔术师幻男女,彼亦可做一切事,通达慧行诸菩萨,无念智慧行一切。”《宝鬘论》中云:“以智息有无,故越罪与福,彼离善恶趣,佛说即解脱。”又云:“空悲藏授予,有修菩提者,。”


在行持善法时,既无有实执之心也无有贪执之束缚,而如幻化般行利众事业,就是菩提的殊胜资粮。也就是说,以如虚空般的智慧所摄持的善法是解脱道,而没有以智慧摄持的善法就不能成为解脱道。


《般若摄颂》中云:“俱胝那由他天盲,尚不识途岂入城?佛说五度亦复然,故当获得智慧眼。”《般若一万八千颂》中云:“五度一旦为智慧度所摄持,尔时将趋入遍知大城中。”


初学者以及智慧浅薄的愚者对“诸法无自性故善法无自性”的道理非常恐惧。《宝鬘论》中云:“决定胜诸法,深奥微妙现,寡闻之凡愚,生畏佛所说。”


《般若二万颂》中云:“须菩提,当知诸法无本性,六度亦无本性,所伺察、能伺察二者亦不可知、不可得,真实不见。此法不可于初入大乘者、声闻、缘觉种姓者前讲说。何以故?能令彼等惊恐不已、毛骨悚然而舍弃智慧波罗蜜多法门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