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見地與修道》十三 | “止”的修行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微信:athenatang1001
公众号: 動物樂傳心
佛教的
見地與修道
✦✦✦
第六節 止觀
✦✦✦
在你開始修行“止”之前,應該先聚集順緣或友善的環境,以便能好好修行。什麼是合宜的外境,依個人情況不同。合宜的地點是需要的:大部分的人需要一個安靜的地方;但是也有少數的人覺得,在極吵鬧的環境中,“止”的功夫反而更好。修行的地點溫度要宜人,同時應該整齊清潔,因為紊亂也能間接干擾到“止”的修行。
通常,最有利的修行環境,就是一個能反映出你所希望成就的心理狀況的地點。朋友和伴侶對於修行成敗有很大的影響:如果你有一位非常聒噪的朋友,讓你起很多煩惱,他可能會危及你對“止”的修行;讓你敬畏的朋友能幫你精進,能以言語幫助你修行的人也是修行良伴。
內在的安排,或是在希望修“止”的正確心態上,不要抱持太多野心。如果你非常希望成名,努力開創致富的道路,或者迷戀一些其他的事物,這些心態必定會打擾你修“止”。要是在禪修的時候,這些野心讓你很苦惱,試著把它們當成沒有究竟意義、只是夢幻而已,這樣應該能減輕它們對你的控制力。在座上修行的時候,你必須集中在“專注”上,而且一定要信任自己用來穩定心境的特殊方法。如上所寫的,借由思惟修“止”的利益,你便能建立信心,併發展出專注的能力。在禪修的同時能守某個特殊的戒,是有幫助的。
有些和你習性相左的戒律,即使是一點點,也能創造出一種有益的新模式,逐漸滲透到你的修行和整個生活中。戒律可以是任何東西,甚至節食也可以是戒律,例如不喝酒、晚上不吃東西;穿也有戒律,例如永遠穿得很優雅、很恰當。或者你也可以規定,一到禪修時間,即使無法上蒲團去打坐,也不可看電視,就算有不可不看的節目也不行。
剛開始,如果這樣做顯得很困難,那麼可以在平常生活中制造一點小干擾,例如早上打開佛堂、把幾個杯子裝滿水,晚上把杯子裡的水倒空、關閉佛堂,這一類的事情都能夠幫助你的生活走上軌道。但是如果能夠更直接地規範自己就會更好——這些就是利於修“止”的內在條件。
除了製造利於修“止”的因緣外,你也應該學習避開干擾修“止”的五種過失;當過失生起時,立刻加以對治。這五種過失分別是:
一、懈怠或對於修“止”不感到喜悅:對治的方法,就是借由思惟修止的利益,激起修止的熱忱。
二、缺乏清明:有時候,即使你很精進,卻因為不明白禪定技巧而缺乏清明;有時候是你忘了教法,或者是從開始就沒有完全瞭解教法。對治的方法,就是借由一再地聽聞教法或開示,盡可能完全弄清楚修行的技巧。
三、昏沉失念:即使你非常清楚修行技巧,有的時候心還是非常呆滯,連這些技巧也懶得用,甚至忘記自己正在修什麼。對治失念的方法,就是提起專注和警覺心。你也應該記住修“止”的效果,使自己對修行產生歡喜心,讓它產生難以抵擋的吸引力,把沉悶轉成活潑的狀態。
四、掉舉:有的時候你的心變得太活動,東奔西跑,而須要加以節制,以警覺心、出離心和悲傷心讓這種興奮騷動的情況冷靜下來。
五、沒有善用對治:另一項過患,就是當心受到干擾時,沒有善加對治。你必須去對治它,一旦對治法驅除不良狀況後,應該立即回到“止”。誤用對治法的情況有二:一是對治之後沒有回到止上面;二是迷上了打擊障礙這件事,反而開始期待障礙,而沒能專注在真的修行上。這兩種情況都會使對治方法本身成為修止的障礙,如果發生了這種情況,你就應該試著住於不偏不移的狀況。
在實修上,有些人喜歡有個專注的物體在,有些人則不喜歡。最好是對於兩種技巧都很熟悉,根據不同時間的需要,選擇一種。根據傳統,拿來做專注目標的東西有很多,幾乎任何東西都可以:一尊佛像、一瓶花、一朵花,甚至一片花瓣。你也可以專注在美妙的音樂上,但音樂通常有太多旋律,不太適合集中在一點上。一旦你的心非常寧靜,可以使用音樂,但不推薦初學者這麼做。
出入息常被用來當作練習專心的對象,然而對於心像猿猴東奔西跑的初學者來說,最好是使用看得見的東西,特別是美麗的東西,例如一朵花,這樣你的心便會很自然地受到它的吸引。你應該以喜悅和熱忱的心開始進行禪修。開始的階段,你可能須要捏造喜悅和熱忱——這沒有關係,因為你只是聽到、讀到有關修“止”的利益,還沒有體驗到這些,所以你必須思惟自己所聽到、所讀到的教法,建立修行熱忱;直到你修“止”有一些造詣、略得“輕安”之後,自然會湧現熱忱。你的禪修可能經常很枯燥,讓你想找些理由逃避修行,所以你絕對需要熱忱和喜悅的力量,讓你能坐上蒲團修下去。在我們目前的修行階段,幾乎要造作一切事物——包括出離心、虔誠心、信任與專注。
造作這些是一種善巧方便,一方面可以對治我們的習性,一方面可以喚起或吸引真實的東西,就像獵人用模型鴨勾引真鴨一樣。如果你想想,就能明白:修“止”的主要目的,是讓你能夠自在地創造身心,使你不再成為習性的犧牲品。目前偽裝成自己的這個身體和心,實際上都是由你所受的影響、煩惱和念頭所創造的串習而已,這一切全是造作。
你的身體是由血、肉、骨頭等組成的,不過大部分都是由你對它的念頭和感覺所組成。這就是前面所提過的自我形象,與真實了無交涉。這個現象的一個粗略例證就像得到厭食症的人,已經瘦得如同集中營的囚犯,幾乎就要餓死了,但是仍然覺得自己太胖了。
你的心或自我也以同樣的機制運作著,侵犯你真實本性的煩惱,在你的本性上蓋了一些棚屋村莊,但是你才是真正的地主,你可以把它們趕走,蓋自己想蓋的房子。在開始修行之前,必須喚醒出離心。你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達到這個目的,例如,想想生活有多少麻煩——不論現在、未來,自己總會遇到一些麻煩。用對你最有效的想法,真正地警覺到生命的不確定性,就能產生出離心。
當你具足熱忱、喜悅和出離心的時候,精進就幾乎會立刻自然地出現。修行的開始,先集中注意力;如果你是用某種物體,那就看著它。在一座開始的時候,努力集中注意力;到了中間,可以稍為放鬆,但仍繼續維持專注,隨時都應提起正念,要有警覺心。
如果心變得昏沉,就想一想讓心平靜下來的利益,由此產生喜悅與熱忱,驅除昏沉;如果心變得掉舉,就思惟出離心,讓自己冷靜下來。昏沉、掉舉消失之後,立刻回到專注上。呼吸順暢,把你的心和你的感覺都集中在那個物體上;這樣修一陣子之後,會有五種體驗生起。
開始時,你的念頭一個接一個像暴流般停不下來,就像山間的瀑布一樣無法控制。膽小的行者遇到這種情況,就認為自己無法好好修下去,由於沮喪便生起懈怠。你應該歡迎禪定的第一個體驗來到,把它視為瑞兆——它就是所謂的認出概念的生起。事實上,修行專注的目的,並不是真的要集中在某個物體上,而是要你瞭解自己的心有多散亂,而目前你並不知道這點。
只要你一直散亂,就不知道是誰在打擾你、你有多麼散亂,或你又散亂到哪裡去;就像身在戰場中,不知道誰是敵人、誰是朋友,也不知道該殺誰、該保護誰。有了這種瀑布的體驗,你現在至少能認出自己的敵人,知道是誰製造緊張、不安全感、悲傷和其他問題來干擾你、刺激你。瀑布經驗被認為是禪定體驗的黎明,雖然太陽尚未升起,但陽光已經出現在天際了,這表示結果已經在那裡了。隨後第二種體驗也會發生,這時候的心境就像急流穿越峽谷一般,有時你專注得很好,有時卻像急流撞到岩石,形成漩渦,然後又回歸寧靜——第二階段叫做“概念休息”的境界。
繼續修下去,會出現第三種體驗,類似河流中的水潭。干擾會產生漣漪,其他時候則平靜無波——這就是所謂“概念疲憊”的體驗。
第四種體驗可以比喻做有波浪的海洋。即使生起種種心靈構想,就算它很巨大,只要略提正念就立刻平息下來——這種經驗就是收集概念,並使它井然有序。第五種體驗也會來到,它類似無波浪的海洋——無論什麼事情發生,海洋都維持不動。到達這種境界,你自己就成為對治法門,不再需要刻意的對治法了——這就是所謂“不收集概念”的體驗。
在這個階段,身體就像羽毛一般輕,心完全能受到控制,欲界大部分的煩惱都停息下來,你可能會得到某種程度的預知力和神通。根據佛教哲學,到達了這個階段,你便具備聆聽佛陀某些教法的資格。經歷了修“止”的五種體驗,心的造作就會愈來愈不活潑,逐漸失去對你的控制力。有些修行人能夠達到外物失去力量的階段,這是由於行者極專注於自心,使得外物不再具有吸引或反擊的力量。
這樣的情況會發生在色、聲、香、味、觸任何的五塵上:本來吃起來很惡心的東西,不再有什麼大不了的,你可以毫無問題地吃它;原來很容易影響你的事物,變得沒有力量了。你更平衡,甚至有些藝術風雅的氣質,因為你不再被某種強烈的東西吸引,而能覺知整體的狀況。
修“止”的這些階段或成就,可以在修行的時候和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有時候,你會體驗到許多感覺或情緒都停下來的境界。一開始修行的人可能會認為這很了不起,因為這個階段開始產生一些明相與超凡的智慧,這種智慧和“知道”沒有關係,而是當你避免了知道許多不同事物的干擾的時候,認知得更多——一切事物都很平衡,這使你感到很喜悅。
修“止”修得很好的行者,能夠達到輪回的頂端,獲得天道喜樂的體驗——這是許多宗教的究竟目標,有時候被稱為“天堂”,這同時也是印度教禪修的最高悟境。因為佛教所追求的更高,所以“觀”和“止”同樣地重要。
- 未完待续 -
—— 动物乐传心 ——
随喜大家转发
图文|网络
编辑|七筒
以上内容以公益分享为主,文中内容、图片、音乐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随喜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