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足迹 >> 大圆满心性休息3 | 十种暇满,两种精进,还有一个重要提醒
返回

传讲时间:2014.8.21
在传讲每一堂课之前,我们都应发无上的菩提心,这是学习大乘佛教的基本要点。如果是以自私自利的心态来学习,那不会有很大功德;如果是以利益无边众生的菩提心来摄持,那仅仅听一堂课的功德也是无量无边的。作为经常听课的佛教徒都应了知此理。当传讲者在提醒发心的时候,大家应尽量转变自己的分别心,立即想:“我今天听课不是为了自我解脱或自我完善,而是为了利益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当然,不掺杂任何自私自利心,完全以利他心来听课,对于有些人,尤其是通过网络闻法或者从来没有接触过佛法的人而言有一定的困难。当然,如果只希望自己获得一些佛教的智慧或者健康、平安、快乐等,也会得到相应的功德和利益。但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自认为是佛教徒,尤其是大乘佛教徒,那就应该在听课前发菩提心。从胜义谛的角度讲,在听受的过程中,应以三轮体空摄持,如果做不到,至少也应尽量做到行为如理如法,专心致志地听讲。有法本的道友也应尽量看法本。我主要是讲颂词上的道理,如果让你讲,你看你的解释与《大车疏》的讲义以及我的理解有什么差距。而且,也需要仔细思维无垢光尊者引用教证的含义。我们每次上课都要花费一个小时的时间,如果你专门空出时间来听课,却没有好好听,做其他事情或者想其他事情的话,那是非常不值得、不合理的。这次听课的人比较多,佛教的一些基础道理,需要经常提醒一下。大多数的佛教徒不需要这样重复,有些人对某些道理可能听过“千百万次”了,早就成了“老油条”,尽管这样提醒,他反而在另外一种状态中听课。但是刚开始趋入佛门的人,一定要懂得这些道理。同时,也希望你们在听课时一定要记笔记。其实,如果条件具备,无论听谁讲课或辅导,都应尽量记一些文字和教证,因为这些学习机会都非常难得。今天继续宣讲全知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暇满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痛苦,还有依止善知识等内容,在《前行》中称为“共同加行”。暇满难得分为八个科判,分别从八个方面来阐述难得之理。第一个方面宣说的是十八暇满。前面已经讲了远离八种无暇,今天开始讲五种自圆满和五种他圆满。暇满难得的道理,藏传佛教提得较多,实际上,汉传佛教当中也有。比如上节课提到的唐代的《佛说八无暇有暇经》,就宣说了闲暇的道理,还有《宣说十二圆满闲暇经》等也宣说了五种自圆满和他圆满。这些经典皆是佛陀亲口所说,后来的龙猛菩萨等印藏高僧大德们再对其进行解释。因此,学汉传的人也应当了知,思维人身难得是一个窍诀性的修法。首先讲五种自圆满。希望每个佛教徒至少也应弄清十种圆满、八种无暇的基本道理,不要学了很多年,却连十八种暇满如此基础的教理都不明白。《前行引导文》中讲了一个“噶玛巴黑帽红帽”的笑话,同样,如果现在去问汉地的一些佛教徒什么是十八种暇满,很可能也像那个故事里的人一样,把当代的名人加在里面。所以,作为佛教徒,一定要明白佛教的基础知识,否则,信仰就会完全成为一种迷信。
拓展内容
《前行引导文》:从前,一位仪表庄严、趾高气扬的比丘前来拜见上师扬仁波切。仁波切问他:“这位比丘,你对佛法认识得如何?”那位比丘自吹自擂地回答:“我对佛法,广闻博学。”上师又问:“那么,十八地狱是指哪些呢?”这时,比丘支支吾吾地答道:“八热地狱、八寒地狱共有十六个,嗯……再加上噶玛巴黑帽、红帽两个,总共有十八个。”其实,这位比丘并不是因为不恭敬噶玛巴才将他们列入地狱的数目中,而是因为忘记了孤独地狱和近边地狱的名称。由于当时噶玛巴黑红帽二位尊者大名鼎鼎,所以就随随便便地算在了地狱的数目里。如果到了这种地步,姑且不谈求法修行,甚至连字面词句上还是懵懵懂懂,这实在是令人感到惭愧之处。
希望各位不要成为迷信的佛教徒。如果别人说佛教是迷信,我们会特别生气,但实际上,如果我们自己缺乏真正的智慧,连佛教当中基本的道理都没有弄懂,那这不是迷信吗?肯定是迷信。大家还是要从基础开始掌握这些教理。五种自圆满中,第一个是“为人”。如果没有拥有人身,转成旁生等其他众生则无法修行。第二个是“根足”。即使成为人,如果六根不具足,比如眼盲看不到文字,耳聋听不到法音,意识非常愚痴等,也不能完整地受持佛法。现在有专门为残疾人举办的残奥会。在中国13亿人口当中,残疾人接近一亿。我们很幸运没有成为诸根不具足的人,不然学佛都非常困难,更何况修行了。第三个是“生中土”,包括生于地界中土和佛法中土。地界中土指印度金刚座,贤劫千佛都在此成佛转法轮,是非常殊胜的圣地。佛法中土指具足教法和证法的地方,即具有三藏十二部,以及佛教四众弟子的地方。在座的人都已经值遇佛法,虽然没有转生到地界中土,但是算得上生于佛法中土。当然,对于佛法中土,还有一些不同的说法。第四个是“业际无倒”。以前是很好的修行人,后来生邪见,再也不好好学佛;以前是出家人,后来不仅还俗,而且诽谤因果、不相信前后世,诸如此类的行为,称为业际颠倒。但是在座的人已经信仰了佛教并且没有舍弃因果正见,应该属于业际未倒。最后一个是“信佛法”。虽然前面四种圆满都已具足,但是如果自身对佛法没有信心,也不算是五圆满。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些人,不管是家人还是朋友劝说,他就是不信。这些人虽然很善良,也不做什么坏事,但是他们说“不信这一套”,也就是没有信仰。所以,依靠自身的因缘而具足这五种圆满,才能叫做五种自圆满。第一个是“值佛出世”。如果无佛出世,那就不会有佛法的出现。虽然我们在座的人,没有生在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但由于佛陀所传下来的佛法没有隐没,而且我们遇到了许多跟佛一样的善知识,故与值佛出世也没有什么差别。第二个是“说法”,佛陀说法。即使佛已出世,但有些佛一直不说法,就像吾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后四十九天内没有传法一样。佛如果没有传法,也无法真正利益众生,所以,释迦牟尼佛后来转了三次法轮。同样,有一些善知识虽已出世,但如果根本不传法,那众生也获益甚少。我经常想,法王如意宝虽然有不可思议的内证功德,但如果没有广摄弟子、宣说佛法的话,可能很多人还沉溺在茫茫轮回大海中。尤其是法王在1987年去五台山对汉地弟子结上了非常殊胜的缘,在1990年和1993年分别去东西方的个别国家,然后逐渐跟全球的众生结上了缘。可以说现在全球的很多弘法因缘,都是因为当时一些不可思议的缘起而有的。所以,当有些高僧大德的发愿力和众生的善缘力因缘聚合的时候,很多人也有了解脱的因缘和机会。第三个是“正法住世”。即使佛已说法,但如果佛法住世期已经圆满,对众生也无有利益。现在佛法还没有隐没,还在佛法的五千年住世期之内。虽然有些人说现在是末法时期,但实际上还并没有到,因为真正的末法时期是指最后五百年的“形象佛法”时期——那时佛教只有形象,没有证法和教法。第四个是“入佛门”。虽然佛已出世,佛已说法,佛法也住世,但是如果自己没有皈依佛门、趋入佛教,也没有用。就像一个特别干渴的人,即使旁边有潺潺不息的河流,不去饮用也没办法止渴一样。所以入于佛门是获得暇满人身的一个重要条件。有人说:“皈不皈依都一样,只要心中有佛就可以。”也许他并不知道到底什么是佛,可能觉得只要有心脏就可以了。但是实际上不是这样的,还是需要皈依佛门。第五个是“善师慈摄”。虽然入了佛门,但没有善知识的引导也是不行的。《华严经》云:“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虽然有些人很有智慧,但如果没有人讲说,也无法了解佛法。即使世间一个简单的技术,如果没有师父教,仅凭自己的智慧也很难掌握。因此,我们必须要依靠善知识的慈悲摄受、宣说三藏法门,才能对戒定慧三学有充分认识。这些依靠外部条件而具足的修行顺缘,叫做五种他圆满。我们观察自己,应该是既具足了五种自圆满,也具足了五种他圆满。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等论典中还宣讲了暂生缘八无暇和断缘心八无暇等修行中的违缘,我们很多人应该都已经远离了这些违缘,具足了顺缘。总之,所谓“十八种暇满”,“暇”即闲暇,有八种闲暇;“满”即圆满,有十种圆满。以后不管到哪里,只要遇到听过《心性休息》的佛教徒,我首先会问:“十八种暇满是什么?”大家要准备好。实在数不清有哪十八个的时候,希望你不要把噶玛巴、班禅、汉地的六祖惠能大师,甚至一些国家领导也算进去了。“自己具全之此时,当诚精勤修解脱。”当自己具足上面所讲的功德时,应该非常真诚、精勤地修持解脱道,这非常重要。我们应该仔细思维人身难得的道理,不要仅在口里说说。其实,造恶业的人身并不难得,现在城市里有那么多造恶之人,而真正具有十八种暇满的人却极其难得。我们现在已经拥有了这样的机缘,一定要真诚、认真、精进地修行。《入中论》云:“功德皆随精进行,福慧二种资粮因。”所有世出世间的功德,以及福慧二种资粮都依靠精进产生。《正法念处经》亦云:“精进得菩提,精进故生天,一切诸道果,无非精进得。”也就是说,精进可以得菩提,精进可以生天界,一切道和果的功德也是由精进而来,除了精进之外,别无他法。而世间中的任何知识,也是依靠精进而得。我接触的一些学生,有的很聪明,但是特别傲慢、不努力,最终一无所获;有些虽然智慧一般,但是非常用功、精进,最后获得了与众不同的成果。在修行中,精进有恒常加行精进和恭敬加行精进两种。恒常加行精进,光一个“人身难得”就要长期地精进修持。其实短暂的精进不难,比如我今天讲一堂课,你们就觉得要精进,也许明天很早就起来了,但两三天后又开始睡懒觉,这不叫精进。恭敬加行精进,是指长期对上师三宝有一种恭敬心,不管是说话、做事都非常虔诚,不会经常挑毛病、说过失。拓展内容
《前行备忘录》:“恒常加行精进:在没有证得究竟佛果之前,还有上上的所证需要证悟,仍有上上的所断需要断除,为此,必须修学六波罗蜜多。我们要以这样的意乐和行为,白天不闲、晚上不眠,身语意三门一刹那间也不停留在没有正法的状态中,时时刻刻修行善法。恭敬加行精进:我们要对外摄持的上师善知识、他所开示的大乘法以及自相续的菩提心,油然生起恭敬之心和喜悦之情。”我希望佛教徒在修行人身难得的同时,不要造很多业。前段时间,我在一个佛教团体中也讲过,现在的佛教团体中,有些佛教徒特别爱讲是非、说过失,不但不忏悔,还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他对金刚道友和一般佛友们没有一个能看得惯的,经常说他们的过失;对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上师们,也说见解不好、戒律不清净、境界不高,好像自己已经超越了这些上师们一样。而且这种由素质特别低的佛教徒说出来的言论,在佛教团体中会逐渐引起很多不好的现象,非佛教徒也会因此对佛教徒生起邪见。按理来讲,佛教修行人的群体在语言、行为上都应该很清净的。有些非常好的世间团体,他们说话也是非常文明的,即使看到别人的过失也不会轻易说出来。那我们佛教徒为什么会这样呢?佛法是一种超越世间的修行,在人格贤善的基础上,还要建立出世间的成就。如果我们连基本的身口意都不能守护,想取得修行成就恐怕有一定困难。在真的有必要时,负责人、管家和法师有权把戒律不清净、行为不如法或者见解不正的人点出来。除此之外,那些习惯只谈别人过失的人,如果太多的话,可能会染污整个佛教团体。所以每个人应恒时观察自己的身口意,看看自己对别人的评价,会不会给自他带来违缘和痛苦,自己作为修行人是否值得这样去做。我去过一些企业、集团,那里即使有成千上万人,也都是各司其职、相安无事。那么佛教团体为什么会有很多是非呢?我相信这绝不是佛法的问题——不是因为佛教的教义不如现代企业管理的价值观,而是因为佛教徒的自身素质不合格。佛教徒内部确实是鱼龙混杂,有些特别优秀,见修行果都非常好;有些则特别差劲,不是真正为了解脱,而是以个人目的进入佛教团体的,他们进入佛教时会直接或者间接带来许多不利。所以佛学院以后都需要优秀的人,不需要那些整天搞是非、说过失,眼睛、嘴巴、心地都不清净,像乌鸦一样的人,而且这些人待在这里的意义不大,因为很多人听见和接触他们的言行时,都会受到染污。我在不同的场合中提醒过大家,希望大家一定要重视。也希望大家以恒常加行精进和恭敬加行精进来修行,否则没有太大意义。当然,刚才所讲的十种圆满,在不同经典中有不同说法。这在注释中有宣说,在此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