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文殊密语 >> 【ZCKB】《中观四百论》04 (下)—— 贪爱子女会损减福德,那么孝顺父母不是贪爱吗? 返回

【ZCKB】《中观四百论》04 (下)—— 贪爱子女会损减福德,那么孝顺父母不是贪爱吗?

文殊密语 2021-04-04




中观四百论


ZCKB辅导


上集回顾

【ZCKB】《中观四百论》04 (上)—— 种下了这个习气,以后就能及早地、迅速地看破轮回的一切虚假性


本集讲记

对于子女不应过分贪著——《中观四百论》04



04

(下)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壬二、(对于子女不应过分贪著)分三:一、不应过分贪著子女的理由;二、随不随顺父母都不应生贪著;三、子女爱父母不待他缘是不坚固的。

癸一、不应过分贪著子女的理由:

如父爱其子,彼则不如是,

世间向下行,故难生天趣。




有些人这样的邪执,虽然前面的道理说得很殊胜,但是父母对儿女的关爱太深刻了,所以不由自主要对子女生起贪爱心。但圣天菩萨说,这个也是不应该的。我们看起来好像圣天菩萨一点都不讲人情似的,一讲一个理由,马上破斥,好像这些人的邪执在世间人看起来都很有道理,但实际上不符合于解脱道的缘故,圣天菩萨毫不留情的一一进行破斥。只有彻底地破斥,我们才可以彻底地打破常执。说一个理由破一个,说一个理由破一个,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

 

实际上要修解脱道就是这样没有商量的余地的。在很多经典中讲,如果自己要修法、出家的话,不需要问母亲,也不需要问父亲,自己决定了修行的正道就要走下去。在以后的道路当中,我们肯定会遇到很多很多这样的事情,有这样深刻的理论作基础,有这样的定解的话,就会减少很多的障碍。

 

圣天菩萨怎么破斥的呢?这里的“父”是父母的意思,世间的父母虽然极其疼爱自己的子女,但是子女不如是,子女会不会反过来对父母非常恭敬孝顺呢?现见世间上这样的情况是很少很少的,尤其是现在这样的浊世,末法时代,更少了。

 

“世间向下行,故难生天趣。”,像这样的世间人,通过对子女的贪爱,或者子女对父母的忤逆,肯定不可能往上走的,逐渐逐渐往下行。比如现在我们是人道的身体,向下行肯定是逐渐逐渐往恶趣堕落的。“故难生天趣”,很难生到天趣当中,结果很明显。父母贪爱子女就是这样的结果。如果你现在是父母的身份,对子女的贪爱很难割舍的话,你看看这样的结果,没办法生上三趣的,如果连天趣或者人身都没办法得到的话,怎么可能获得解脱呢?没办法获得解脱。

 

对自己来讲难以生天趣,对子女来讲唯有增加业缘而已。因为你很贪爱自己的子女,但是他对你非常不恭敬,通过这样的因缘,他造下了堕入恶趣的罪业,也是难以生天趣的。所以不管是父母贪爱子女也好,还是子女贪爱父母也好,都是没有很大意义的。



但有一点需要阐明,比如说子女对父母很恭敬,很孝顺的话,会不会堕入恶趣呢?不会堕恶趣的。因为子女对父母的恭敬和孝顺有一种知恩报恩的因素,他知道父母对自己的恩德非常大,像这样的情况可以生天。但是如果是他贪爱父母,舍不得,加了这样的情执在里面的话,就和父母贪爱子女一样,通过这样的烦恼心引发烦恼行的话,肯定没办法生天趣的。所以这种情况是要加以简别的。佛经当中也讲了,如果供养孝顺父母,四大天王就在家中,菩萨死了之后获得很大的福德等等。如果能够获得很大的福德,或者能生天趣,就证明他所做的业是善业,不可能做了恶业还获得广大的福德。所以孝顺恭敬和贪爱要分开,二者之间有微细的差别。

 

“如父爱其子,彼则不如是”,现量见到世间上,从子女一生下来,有时候还没生下来,在胎动的时候,父母就非常非常地爱护自己的儿女。生下来之后,从婴儿、童年、少年等等一步一步父母都是非常疼爱自己的子女的。“彼则不如是”,但是按照一般大多数情况来讲的话,儿女会不会非常非常贪爱或者恭敬孝顺父母呢?这方面现量见是非常稀少的。现量见的很多都是不恭敬不听话的,特别是十五六岁的时候,父母说一句顶一句,父母让他向东他就往西,或者让他学好他反而不听,要学坏等等,这些都说明真正听话的子女是相当少的。这也是一种规律吧,就是因为它是一种规律的缘故,所以在颂词里面讲得很清楚,“彼则不如是”。通过像这样的父母贪爱儿女,或者子女忤逆不孝的行为,整个世间的人都是向下行的,难以生到天趣当中。

 


通过比喻来说明:比如一瓶欢喜丸(欢喜丸具体是什么不清楚,好像有些佛经上说是芝麻丸,反正肯定是个好吃的东西吧),每天都食用的话,肯定速速就会被食尽的。这个比喻说有什么道理呢?父母贪爱子女,通过这个贪爱的业力,会使自己相续当中的福德越来越少,因为父母对自己的儿女的贪恋是每天都存在的,除了睡觉等其他事情外,他对子女的执著心是很重的。每天都在贪爱的话,通过贪爱所引发的业,不管是意业,或者由贪爱所引起的身语的业也好,只会损减自己的福德,最终自己的福德会被消耗殆尽的,根本不会留下一点点。就好像这个欢喜丸被人每天每天取食,最后一无所存一样。自己没有福德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肯定会堕入恶趣的,没办法生入天趣或者再得人身,非常非常困难。所以这个比喻和意义对照就说明一个道理,父母不应该对子女过于贪执。

 

还有一个比喻是铃声,比如说我们摇金刚铃的时候,摇一下就停止的时候,声音刚开始很大,但因为没有继续摇,声音由大逐渐逐渐变小,最后消失。这就比喻父母通过贪爱儿女的行为消减了自己的福业,自己的福德就会由大变小,或者自己的身份从人道逐渐逐渐往地狱堕落。子女也是同样的,因为不孝顺父母,或者对父母非常贪执的缘故,也是同样的。所以“故难生天趣”,这一切都说明没有意义,对此真正生起一种世俗情爱没有意义的定解。

 

很多历史上的高僧大德都是看破了这一点之后,毅然出家修行,修行成就之后反度父母的事迹非常非常多,不计其数。既然道理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还有以前的高僧大德给我们做了很多典范,现在我们也应该如是去做,看破世间,努力修行,才是真正对自己、对父母都有利益的行为。

 


癸二、随不随顺父母都不应生贪著:

 

有些人想,对于忤逆不孝的儿女不应该贪爱,但是有些儿女非常孝顺,所以对他们生起贪爱是应理的。但实际上这样的分别是不对的,站在出世间的角度,站在修行的角度来观察的时候是不对的。世间上的一切行为都是随顺自己的烦恼行,随顺无始以来的习气所进行的行为,都是不应该的。

 

为什么我们前前后后一定要打破世间的情执或者习惯性的做法呢?就是因为我们无始以来已经习惯了贪心,已经习惯了对世间法的执著,所以看看我们现在的身份,还是凡夫,还是没办法获得解脱。佛陀通过修行发现了这个真理,如果一直这样随顺下去,就会永远轮回,只有反其道而行才能真正获得解脱。佛陀就是这样做的,很多高僧大德就是这样做的,断除了贪执。有些大德虽然不一定从行为上马上和自己的家人儿女断除关系,但是从他的内心当中对家庭父母的执著已经没有了,虽然身在世俗的家庭当中,但他的心已经出三界了。所以通过心所引发的一切行为都是善行,因此逐渐逐渐获得解脱。这是一种缘起规律,法性之力,谁也没办法改变的。所以在很多经论当中反复打破世间的行为,只有完全和世俗的行为不一样的时候,才有可能成就。屡屡打破的重要意义就在这里。

 


若时不随顺,则都无所爱,

尔时起贪爱,唯同于贸易。



“若时不随顺,则都无所爱”,如果自己的子女,不管什么时候,对自己不随顺的时候,自己对他们肯定没什么贪恋。“尔时起贪爱”,如果他对你孝顺的时候,颂词当中不是很明显,但实际意义就是说如果子女对你孝顺的时候你就生起贪爱的话,这个也是不对的。为什么?“唯同于贸易”,就像做生意一样,你给我多少钱,我就给你多少货物。这也是不对的,也是一种邪分别。这样就从两方面堵死了,不管子女随顺你也好,不随顺你也好,对他生贪都是不对的。

 

前面半个颂词就直接讲,如果不随顺,经常做很多非法的事情,对自己的父母经常打骂,经常做一些伤心的事情,那么肯定父母不会对他非常贪爱,仅仅是伤心而已。如果自己的子女很孝顺,很听话,你对他生起贪爱的话,就是做生意一样,给多少钱就给多少货物,双方都是这样的。这样有什么意义呢?实际上没有任何意义,全部都是自己自私自利的心产生的贪爱。

 

比喻当中讲得很清楚,有个国王对自己的太子非常贪执,有一天太子突然死去了。大臣们也知道国王非常喜欢他的太子,如果马上对他说太子死去的话,他肯定会非常伤心,也许会出现什么问题,他们就用了一个善巧方便,给大王禀报的时候就说,太子死了,但是又起尸了。起尸大家都知道是很恐怖的事情,一个人死了又站起来,肯定很恐怖,国王肯定是很恐怖的,一想到太子起尸了,马上会冲到王宫来,吃很多人,他就因为太子起尸的事情很愤怒,就巴不得马上把它杀死,但是过一会儿,大臣又禀报说太子又死了,又倒下去了。这个时候国王就非常高兴,认为起尸的太子再不会对我们做伤害了,就命令大臣鸣鼓庆贺。

 

这个故事其实很有深意,如果单单听个故事好像没什么感觉,但是和颂词对照起来,它的深意马上就显现出来。前面讲过了,父母对子女的贪爱都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行为,就好像做贸易似的。太子起尸了,或者最后又死了,国王产生一种高兴或不高兴的心态。太子起尸的时候,他马上就不喜欢了,因为他心里认为起尸的太子很厌恶,很恐怖,他心里马上就不喜欢,对照颂词就是“若时不随顺,则都无所爱”,因为太子起尸的时候肯定不随顺自己嘛,平时那么可爱的太子现在变成一个僵尸,那个时候他肯定非常不高兴。所以不随顺的时候,他就不喜欢。

 

下面“尔时起贪爱,唯同于贸易”,对于这个颂词怎么理解呢?比喻当中不是很明显,但是我们可以推理。太子在没有死之前,他肯定非常讨父王喜欢的,那个时候对父王的一切行为都很随顺,很讨人喜欢,这个时候他的父亲很喜欢他。所以在太子没有死的时候,非常活泼可爱的时候,国王也喜欢他,这两者就像互相做贸易似的。一死了之后不随顺了,国王马上就不喜欢了,听说起尸之后就大发雷庭。

 

这个故事从两方面,前面不随顺方面,故事当中很明显就有了,但是起贪爱方面我们可以推理。比喻和意义一对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圣天菩萨所讲的意义是非常深的。所以我们要对比喻、意义一个一个去了解,深深去思维。如果泛泛而过,对自己的内心不会产生什么震动,没有什么感触,如果好好思维这些金刚句的话,确确实实佛经就是这样的特点,越思维得多,它的甚深的意义才会越来越明显。你看一遍的时候好像也觉得没啥,但是真正好好思维的时候,确确实实觉得对轮回的法,对父母子女之间的贪执确确实实没有任何意义。就从这一个颂词就可以圆满的显示,不随顺的话就无所爱,如果随顺的话,就如同贸易,没有任何意义。



癸三、子女爱父母不待他缘是不坚固的:

有些人会想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其实很坚固的,并不会被其他的一些因缘所变化,就像前面所讲的这些随顺不随顺,这些都是因缘,随顺的因缘起的时候就贪爱,不随顺的因缘起的时候就生起一种厌恶,有些人认为不会被这些因缘所转变的,因为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感情是很深的,很坚固的,所以没有这样的过失。实际上这是一种邪执,和世间上现量的事实违背了,肯定是会被因缘所转的。



由离所生苦,人心速消失,

可观由离苦,表贪不坚固。



“离”就是爱别离苦,或者父子之间离开的时候非常痛苦,“由离所生苦,人心速消失”,由这种离别所生的痛苦,在生存的人心中很快就会消失,不会保留很长时间。“可观由离苦”,可以观察,就是因为这个贪恋的苦可以离开,就说明父母子女之间的贪爱是不坚固的。你刚才所说的父母子女之间的感情很深,不需要观待其他因缘,这个不对。世间人父子之间的感情再深,通过时间的推移,或者通过其他一些因缘的转变,这种相续当中的痛苦都会逐渐逐渐地消失。乃至于最后一点都不留存,全部都会消尽。

 

我们认为现在的感情很深,没办法离开等等全部都是不坚固,不稳固的。只不过现在有些人相续当中没有生起无常的观念的时候,在这个状态下,在这个时间当中,他就认为好像非常坚固,实际上因缘一转变的时候,马上就不坚固了。世间有很多很多这样的比喻,父母可以作为比喻,恋人也可以作为这样的比喻,当时认为互相之间没办法离开,但是通过某种因缘一转变的时候,过不了多长时间,马上就会淡薄,马上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说明什么道理呢?说明所产生的这一切贪爱全部都是虚假的,在世俗的本性来讲是虚假的,无常的;在胜义当中是无自性的,空性的。我们必须了解这个道理。

 

平时父母子女之间的感情比较深,平时相处在一起肯定很快乐,但一旦有一天自己的子女死去了,父母就产生了爱别离苦,也就是“由离所生苦”,主要是从死亡的痛苦来理解。这种由死亡离别所产生的痛苦在当时,或者短时间当中是没办法忍受、没办法控制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随着各种因缘的出现,“人心”就是存在世间的父母的心,他心中的痛苦会迅速的消失,慢慢就没有了。

 

有这样的过程,痛苦首先没有,然后产生痛苦了,保持一段时间之后,慢慢逐渐就消失了,这个过程是什么呢?“可观由离苦”,可以观察,由于这个痛苦是可以离开的,因为这里说“人心速消失”,痛苦已经消失了,所以我们可以知道,这个痛苦刚开始有,最后没有了,和存活在世间的这个人的相续分开了,不是一体了,所以由离苦“表贪不坚固”,说明这个贪欲心或贪爱心绝对是不稳固的,就是因为可以离开的缘故,它是不坚固的。

 

如果真正是非常非常坚固的话,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因缘,不管时间再长,都会有自性的存在下去,永远存在下去,乃至于自己死了以后转世还是没办法离开。为什么呢?因为它和自己的相续是一体的,没办法离开的。但是不要说是下一世,就在短短的几年或者十几年当中,这些苦逐渐逐渐都会没有了。所以从这个方面一推理的时候,这个贪恋心和贪爱心绝对是不坚固的,没有什么可靠的。不可靠的缘故,必须要远离,不应该对它产生贪执。

 

从比喻方面来说,一个国王带着很多眷属出海,在大海当中航行的时候遇到非人,这个非人想吃活人的肉,抓住船不让走,必须给他一个活人,吃了之后才放船。这个时候国王生起很大的恐怖,有位大臣对他忠心耿耿,自愿代国王死,愿意让非人吃,但是请国王保护他的儿子,好好抚育他。国王答应之后,他就跳入海中被非人吃了。国王就顺利地返回了王城。回去之后告诉大臣的儿子他父亲的死讯。他儿子当时非常非常的痛苦,但是因为国王履行他的诺言,给他很多安慰、资具、钱财等等,这个儿子享受到这些安慰,这些很多丰富的资具的时候,通过这样的因缘,他就逐渐逐渐不再对父亲的死生起悲哀了,他会想我现在的资具都是通过父亲而得到的,这样一思维的时候,他对父亲的思念,对死的悲伤逐渐逐渐都没有了,就通过他缘把他想续当中的悲伤转变了。

 

虽然当时听到的时候很痛苦,但是通过其他的安乐的资具,比如国王给他封一些高位,给他一些很好的金银珠宝等等,他一享受之后,心马上转变到这个方面去了,对父亲的死的悲伤就逐渐逐渐薄弱,逐渐逐渐没有了。这些全部都说明自己所认为的感情很坚固是虚假的,需要迅速看破。













 [终生学习 终生修行 终生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