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讲记 第101课
世亲菩萨是在佛法的历史当中非常著名的一位大菩萨大论师。刚开始他学习小乘,后来通过他的哥哥无著菩萨的引导进入大乘,之后造了很多大乘的论典。世亲菩萨主要弘扬唯识,当然包括大空性、如来藏的所有大乘观点和思想,在他的相续当中一定是完全通达证悟的。为了接引众生的缘故,最初造了小乘的《俱舍论》,还有大乘唯识的论典。这些论典对于修行者来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直到现在我们还在学习。
我们自己在学习过程当中,一方面对于所造论典本身要深入钻研和思考;另一方面,要经常祈祷世亲菩萨加持我们,如果能得到他老人家加持,内心当中很容易和正法相应。
学习佛法与世间人搞学术不同,世间人把字面意义,思想搞清楚之后就可以了;而佛弟子学习佛法要和所学的佛法本身的意义相应,这是我们学习经典论典最主要的目标。所以平常积累资粮、忏罪,或者祈祷加持都是非常重要的。
《俱舍论》是世亲菩萨早年在克什米尔学习《毗婆沙论》为主的小乘有关的观点之后所造的。《俱舍论》是把所有有部的观点做了归摄的一部论典。
《俱舍论》分了八品,主要讲有漏法和无漏法。第一、二品讲了他们的本体和用,第三、第四、第五品讲关于有漏法的果、因和缘,第六、七、八品讲无漏法。其中第六品是观察圣道品,。第七品是分别智品,讲获得圣者果位的因是智。第八品是分别定,如果要生起智慧,获得圣道,定是很关键的,定是助缘。
戒定慧当中,首先要守戒,然后要有定,要生起无漏的智慧,所以定是一种助缘。不管是外道还是内道,定都是要修持的。
定当中也存在有漏世间定和无漏相应的无漏定[0]。纯粹地以世间道修持禅定,就是有漏的定,世间定;如果用定安住在四谛十六行相的本体当中,就是相应于无漏,现证的时候也是现证无漏,这叫无漏的等持,无漏的定。
定是生起殊胜的智慧的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素。我们平时虽然抉择了像菩提心、人无我空性、法无我空性的见解,乃至于密乘行者抉择的大等性的见解,生圆次第,但是如果心没有通过定来摄持,心没办法安住。第一刹那安住在等性见、人无我空性中,第二刹那就跑掉了,如果总是如此,力量就显不出来。所以必须要把殊胜胜观的见解定住,让其不散乱、不动摇、不移动,如此其力量才会慢慢发挥出来。
对于修行人来讲,平时也需要对定产生信心,生起想要修持的心,平常如果有时间,也要训练、串习,每天用五分钟、十分钟、半小时,总之要串习禅定。当然现在我们主要是闻思,确定见解,修行作为辅助,当自己的正见已经完全稳固之后,就要把重点放在串习定、胜观、禅修方面,这是有一定的步骤的。
佛经论典对于内外道共同承许的定进行分别。定有哪些,哪些是有漏、无漏,哪些属于色界定,哪些属于无色定,他们的本体分支是什么等内容在分别定品中做了宣讲。
第八分别定品 分二:一、真实定;二、定所摄之功德。
甲一、真实定 分四:一、正行;二、未至定;三、殊胜定;四、等持之分类。
乙一、正行 分五:一、分类;二、静虑之分支;三、得法;四、由定生何定;五、法之差别。
丙一、分类 分二:一、广分;二、摄义。
丁一、广分 分二:一、静虑之分类;二、无色定之分类。
此处讲到了四禅四无色。因为欲界是没有禅定的,所以此处没有欲界。有定的地方就是色界和无色界,所以色界定称为静虑,无色界称为无色定。
戊一、静虑之分类
四种静虑各有二,
其中果生前已说。
定即一缘专注善,
若具从属五蕴性。
所谓的静虑有四种,各个又分两种,其中一个是果生,一个是因定。“果生前已说”,关于果生的定在前面世间品已经讲完了。“定即一缘专注善”,其因定就是一缘专注的善法。“若具从属五蕴性”,如果具有从属的话,就是五蕴为其从属和自性。
“四种静虑各有二”,从初禅开始,二禅、三禅、四禅,有四种静虑。通过修持,把自己各种粗大的分别念去掉之后,安住在一种清净的状态当中,叫做静虑。
这里分了两种。一个是从因的角度讲,一个是从果的角度讲。因叫因静虑,果叫果静虑,即“果生”。修了四种禅定的因之后,比如在欲界修了四种禅定,后世一定会转生到色界天[1]。如果一禅修成了,会转生到一禅天。通过因成熟,生于色界天,叫做果生。
“其中果生前已说”,果生前面已经讲了,在分别世间品中讲了静虑是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等色界的十七处。其各自的名称,以及其原因前面已经学习过了。
“定即一缘专注善”,所谓的因定静虑就是指一缘专注的善法。
当然一缘专注的善法是从总的角度来讲的,因为在定当中,绝大部分是善,但是还存在一些染污,如染污定。染污定也是定,但具有染污的自性,不一定百分之百是善的,如对自己的定产生贪着,从清净定中退失。染污定在果生当中也存在,主要是在因定中存在。所以如果是染污定,不一定全部都是善,但从总的角度看,因定是一种善的自性。
定是一缘专注,有很多种,如修寂止就是将我们的心专注在一个地方。平时我们的心非常散乱,心不定,前一刹那在想柱子,后一刹那又在想其他的东西,定不下来。修定就是在训练一缘专注的境界,修成后就能一缘专注。
现在我们的心很散乱,所以要训练我们的心尽量地一缘专注。有时在前面放一个石头、木头或佛像,让自己的注意力停留在所缘境上面,如果心散乱动摇了,再将注意力拉回来,重新放在所缘境上面,就这样反复串习。刚开始很难专注,随着串习时间的增加,自己定力的增加,专注的时间会逐渐延长。刚开始专注所缘境可能只有五秒,之后会散乱,这时把分别念拉回来再放在所缘境上,再开始串习。禅修的过程是比较枯燥的,因为什么都不能想,按照修定的标准,只要一开始想其他的,心就开始散乱了,偏离修法的轨道了。这个过程看不到什么光,或奇特的景象,是一个枯燥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就是在修炼我们的心。
有些大德讲,禅修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因为什么都不用做,不需要做琐事,不需要劳作。但什么都不做对众生而言很困难。表面上看,我们在劳作的时候,觉得什么都不做会很舒服,但当真正没有事做的时候,就会想还是做些什么好,实在找不到事做,就想点什么,虽然身体没有做事,但思想还是在运作。所以当真的无事可做的时候,众生反而会非常不适应。
有些修行者在闭关的初期,非常困难,总是希望外面发生点事情,跑出去做点事情会觉得很舒服。在深山里闭关的人有时会盼望来个人与他聊天。一个人闭关特别痛苦,但随着修行时间的增长,他的心慢慢定下来后,就不愿意有琐事了。
可能有人觉得闻思很痛苦,什么时候开始修行,问题就都解决了。但真正来讲,闻思比修行还要轻松一些。刚开始修的时候,是很枯燥无聊的,不像闻思可以背诵、思维等。而修一缘专注的时候,心什么都不能想,什么都不能做,把所有的分别念集中在一个分别念上,通过一念治万念,这样反复的观修串戏,一缘专注的能力就会增长。
当然作为修行人,定是一定要修的,否则很难生起无漏智。首先我们应该了知所修定的本身,即如何修持,因缘是什么,如何生起;然后还要了知修定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随着修定能力的深入,就会生起这样那样的境界。如果没有驾驭这种境界的能力,就可能会误入歧途、着魔发狂。所以在修禅定之前,最好有上师善知识带领指引,比如修行怎么修,遇到某些境界应该如何对治。
对治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总体而言就是不要执着。在生起无分别智慧之前,所有的境界都是暂时的,境界觉受再多又如何?有些大德说,这些就像衣服上的补丁一样,暂时看似有,但时间长了就会掉下来,不稳固,因此没有必要去耽著。
现在我们觉得很容易,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什么都不执著,但当真的面对这些境界时,我们就很可能不这样想了。这个境界太好了,我以前从没见过这么好看的光;或者佛菩萨在面前显现时,觉得这个境界太好了。当面对这些境界时,我们是否能挡得住执着还是会有疑问的。
我们应该知道这些境界离证悟还很远,这既不是佛的境界,也不是菩萨的境界。当我们遇到这些境界时,最好的一个办法是不要去管,不管本身也是一种定力。否则,可能会想这么善妙的境界,其他道友都没有吧,从而产生傲慢,出定之后炫耀一下,或者想尽办法把这个境界抓住。这些心态都是需要远离的,总之最好的对治就是什么都不执着,安住在无自性、空性中,什么都不管。
这就是一缘专注的善法的自性,修定就是修一缘专注,修成后就能一缘专注。如果我们能一缘专注,修法无我空性时,就可以很长时间不散乱,如此力量就会很强大。比如在念咒的时候,把自己观想为具光佛母,可以观想很长时间不散乱,这样就很容易与佛母相应,佛母的加持、咒的力量就很容易显现出来,调伏自心也比较容易。修成后,无论专注在什么善法上都能堪能,不会觉得烦躁或没有意义,因此修成之后是非常好的。
首先我们要知道修禅定的功德是什么,知道后就会产生向往心,之后会准备因的修法或资具等等。然后在修的过程当中,如果生起一些烦躁的心的时候,要想想修成之后的利益,或者不生起禅定的过患等等。这样想之后就能说服自己,继续串习。
世间任何事情都不是随随便便能够成办的,要掌握一门技巧,也需要很长时间地努力。尤其无始以来如果我们前世没有串习过的话,内心当中要生起这种禅定的境界不是那么简单的。如此通过很多道理让自己继续去串习,时间长了之后,他的力量到了之后,一缘专注的本性是可以产生的。
“若具从属五蕴性”,前面讲到心所当中有个叫等持性三摩地,是一种等持。虽然是等持的心所,但是借助心所的力量,心王也是可以一缘专注的。如果具有从属,五蕴的本体都可以。比如生起了禅定,就可以有禅定戒,受想行识是都可以有的。
此处是修色界定,从因的角度讲,色界的本体当中有色法,生在果的色界天的时候也有色法存在,所以可以有五蕴的自性。
初静虑具伺喜乐,
后禅渐离前前支。
这样的境界都称为出离的分支,逐渐从下面的状态当中出离。
“初静虑具伺喜乐”,在初禅中有寻伺喜乐等持,后面在分支当中还要讲。“后禅渐离前前支”,到了第二禅的时候,前面的寻伺要去掉,寻伺就没有了,只具有喜乐。到了第三禅的时候,喜也没有了,只具有乐。到第四禅的时候,乐也没有了,就是一种舍的状态。
所以整个过程就是后禅渐离前前支,把前面逐渐去掉。当然从生起禅定本身来讲,是一缘专注,但是因为程度不同,所安住的禅定也有最清净的,还有观待最清净而言,不一定那么清净的,有一定过患的自性。当然这些过患,如寻伺喜乐,与欲界散心相比都是功德,但是针对后后禅定来讲,前前都属于一种过患,都是需要远离的。
针对二禅来讲,寻伺就是一种过患,你必须要远离的;针对三禅来讲,喜就是一种过患,需要远离的;针对四禅来讲,乐也是一种过患,是需要远离的;乃至于呼吸也是一种过患,也是需要远离的;最后第四禅特别清静。
所以这些所有的静虑都称之为出离支,都是从各种过患当中逐渐脱离的。
戊二、无色定之分类
前面色界静虑已经讲了,此处讲无色定的分类。
如是无色四蕴性,
远离下地而出生,
以及三种未至定,
称为灭除色之想,
无色界中无有色,
彼色乃由心中生。
“如是无色四蕴性”,针对色界来讲,没有色称之为无色界,他的定称之为无色定。和静虑一样分两种,一个是因生的无色定,第二是果生的无色界。因的无色定有四种,分别是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果方面有四无色界,如果你修持无色定,分别可以转生到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等四无色天当中。
“四蕴性”,如果有从属,就是四蕴的本体。四蕴的本体很明显,因为他是无色,没有色法,只有受想行识四名蕴。四名蕴在无色界当中是存在的,无色定当中也存在。
“远离下地而出生”,这四种无色定也是远离下地而出生的。首先空无边处远离了色界,以第四禅作为所缘境厌离,离开色界之后,产生空无边处定;然后远离空无边处,得到识无边处;远离识无边处之后,得到无所有处;远离无所有处,得到非想非非想处的。所以他是远离下地而出生的。
“以及三种未至定,称为灭除色之想”,谁以及三种未至定呢?这四种根本定,以及三种未至定,这七种称为“灭除色之想”。严格来讲,应该有四种未至定即近分定,以及四根本定,共八种。有七种是灭除色之想,为什么有七种呢?因为在空无边处未至定当中他要缘色,还没有离开色。为什么呢?因为他要欣上厌下,从这个角度来讲,是厌恶第四禅的色法,他会觉得色界第四禅的这个色法很粗大,是一种痛苦的自性。
从世间道的角度来讲,欲界是最粗大的,欲界所执着的欲贪,饮食男女、高位等,整体来讲是非常粗大的。
色界虽然离开了欲贪,他也有对他自己的境界,对禅定有贪爱,对于他自己的宫殿、身体有贪爱,但是这种贪爱叫有贪,不叫欲贪。他的执着少很多很多,色界天没有欲界这么多的贪欲。修行的因,也是要离开五盖才能产生色界定。色界本身也是清净的色法的自性,因为已经远离了欲界贪爱执着的状态。
无色界觉得这个还不够,只要有色,有所缘,就不究竟,他对色法也产生厌离了,所以第四禅清静的状态,他也觉得不行,不管怎么样还是有色的存在。他就开始厌离色法,修持空无边处。在修空无边处他自己的未至定的时候,他要缘第四禅的色法,很粗大、很恶劣、很低劣的状态,所以在空无边处的未至定当中,他是有缘色之想的。再往上的空无边处的根本定,识无边处的未至定、识无边处的根本定、无所有处的未至定、无所有处的根本定、非想非非想处的未至定、非想非非想处的根本定,这七种都灭除色之想。
除了空无边处的未至定之外,其他的七种自性缘下面没有色,自己的本体也没有色,所以称之为灭除色之想。
“无色界中无有色”,称为无色界的原因是没有色法。这里面也有辩论,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无色界当中一点色都没有,纯粹没有色法;还有一种观点,无色界当中并不是完全没有色,不过这个色非常非常细微,太细微的缘故称之为没有。
相当于低劣的法用一个否定词,这个在佛法当中经常用,在世间当中也经常用。本来自己包包里还有一块钱,而这个东西一百多块钱,自己买不起,说我没有钱。其实是不是完全没有钱?也有一块钱,但是针对这个东西来讲,可以说没有钱。这个叫做低劣即否定。
同样,无色界并不是一点色都没有,只不过它的色法太微细、太少了,针对色界来讲,可以忽略不计。从这个角度来讲,称之为无色。
有些地方说,无色界的圣者也可以有无漏的戒体,如果完全没有色,无漏戒怎么存在?如果按照纯粹无色界的观点来讲,这些所谓无漏戒等是通过得绳的方式而具有的。有些人说,其实承许有微细的色法的话,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如果没有色法的话,从无色界投生到色界、欲界的时候,其色法从哪里出生?因为无色界当中完全没有色法,那么他的相续从哪里来?而如果无色界有微细的色法的话,以这个微细的色法为因,就可以生起下面比较粗大的色法。他觉得如此安立可以直接解释很多难题。
但是有部坚持说,无色界没有色法。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大车疏》当中也说,无色界也不是完全没有色,有微细的色法。
所以我们就知道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完全没有色法;一种观点有色法,太少的缘故称之为无色。
“彼色乃由心中生”,这个就是解释。什么叫“彼色”?后来他从无色界当中退失,退失之后又转生到欲界或者色界,这个时候就有色法了,这个叫“彼色”。后面这个色法从哪里来的?“乃由心中生”,由心中产生。
在转生无色界之前,色法和心识之间有一种比较密切的关系,相当于色法的种子和习气熏习在心当中。转生到无色界的时候,色法隐没,种子的习气已在心当中熏习了。熏习完之后,当他转生到欲界色界的时候,他自己的种子习气又重新现前出来,这个时候就出现了色法。这种解释的方式在颂词当中说“彼色乃为心中生”。
在一些唐译的注释当中说,世亲菩萨之所以这样讲,他是随顺了经部的观点,通过经部的观点来解释“彼色乃为心中生”。因为经部当中说,自己的心上面可以熏习、熏染习气。习气是可以熏习的,不单单是心可以熏习习气,有的时候色法上面还可以熏习习气。
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无色界虽然没有色法,但是有心,他的色法的习气就熏在心上面,当需要现前色法的时候,心上面的习气就显现出来。有些时候这个习气是熏习在身体上面,需要的时候它就显现。比如他修持无想定,这个时候心完全没有了,但是有身体,心的习气就熏在身体上面。所以需要现前的时候,身体上面的习气就出来,重新产生心。
有些时候这个习气熏在心上面,身体没有,但是心上面有,所以心上面有这个习气的缘故,需要的时候,从心上面显现这个习气,色法就可以出现。
一般来讲,颂词当中都是有部的观点,偶尔也会出现一些经部的观点。
所谓识与空无边,
无所有名加行立,
低微之故称无想,
其实亦非无有想。
“所谓识与空无边,无所有名加行立”这两句主要是讲前面的三种无色都是通过加行而安立名称的。“低微之故称无想,其实亦非无有想”,第四无色不是从加行而立的,是从它的本体而立的。所以四无色有两种安立名称的方式。
首先四无色当中第一个叫空无边处,第二个叫识无边处,第三个叫无所有处,第四个叫非想非非想处。空无边对于色法产生了很强烈的厌离。当然这些思想比较高,对于一般欲界众生来讲,如果什么色法都没有了,活在世间还有啥用?什么都不追求了,这些色法都没有了,他就觉得没有意义。但是对于修行者来讲,当他把注意力从外在的色法转到自己的心上面去的时候,逐渐地他这种思想就会生起来。所以修行人的想法永远和世间人的想法不一样,佛法圣者的境界和世间的境界完全不一样。
修道时候,如果我们完完全全自始至终按照世间的想法去做的话,永远靠近不了圣道,因为你的思想和轮回的思想是一致的。如果我们的思想自始至终和轮回的思想一致的话,我们怎么样才能够和正道相应?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有当我们思想逐渐背弃了轮回的思想,开始靠近于想要解脱的想法的时候,这个时候才可以慢慢慢慢安立为修行者。
在很多论典,比如《开启修行门扉》《山法宝鬘论》《前行》等等这些修行法要当中都讲过,修行者内心当中需要有一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以前世间的想法完全不一致,完全背道而驰,当这样的想法生起来的时候,才是靠近于真正的圣道。
如果我们按照当前的模式,随顺世间,和整个世间主流的想法一致,其实就说明这个就是轮回的思想。因为以前我们自己是跟随这样的思想下来的,所以我们现在是众生。如果现在我们还随波逐流,觉得色法、感受都很重要,以前是这样下来的,以后还会这样继续下去。
修行者的想法的确和世间人的想法不一样。此处修无色定的修行者认为,色法存在是非常不舒服的,有色法还是会有过患,他就开始想要离开这个色法。因为有色,他就修空,所有的色都是空的,把空的自性扩展到无量无边,观修的时候,就观修一切都是空的,所有的这些法都不存在。把空的思想修到无量无边,叫做空无边处。加行的时候就这样观修,修成的时候就安住在空无边这样的状态当中。所以他是通过加行力,厌烦色法而修空,所以叫空无边处。
此处的修空是不是佛教当中所谓的修单空?这个绝对不是单空。佛法当中这个单空并不是像空无边处定一样的,认为的一切万法都是无自性的定解在空无边处是没有的。空无边处就是想什么都是没有的,所有的色法都是空的,然后把这个空作为所缘,把这个所缘扩展到极致,扩展到无量无边,这个时候就是空无边处。
佛法认为,一切色法正在显现的当下,它就是无自性的,安住在这样的状态才是单空。然后这个单空也是无自性的,这个方面是双运空,相当于大空性。空无边处和佛教当中的空完全不一样,连单空都不是,他就是一种禅定。
第二个叫识无边处。空无边处修成之后,他还觉得这个空无边处也不究竟,因为空无边处仍然有一个所缘,他认为有一个所缘也不行,因此把空无边处作为一个所缘境来修。他就开始厌烦这个空,修识无边。识无边,即自己的心识是无量无边的,类似于前面是所境,所境他不修了,专注在自己的有境上面,识就是自己的有境,开始修识无边[2]。
心识到了无量无边,这个也不是唯识的见,唯识的见还有很多很深刻的思想在里面,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像唯识,其实根本不是唯识。
修识无边之后,他又觉得这个识无边也不究竟,有一个能缘的识在这也不对,他又开始修无所有,连识也没有,什么都没有。与前面两个相比,空无边是从所境的角度来讲,识无边是从能境的角度来讲,第三个无所有是能境所境都不修,什么都不存在。在加行的时候修无所有,修成之后就安立在无所有定。
所以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这三种是通过加行而立的。
第四个非想非非想“低微之故称无想”,觉得无所有处也是不究竟的,还有一个想在,他就把无所有的想法也打掉,修持无想。但是如果一直修无想,他又害怕,为什么呢?因为无色界当中,色法早就没有了,心已经到最微细了,空的想法也没有,识的想法也没有,无所有的想法也没有,把最后的一点点想灭掉,又不敢完全灭。
无所有的想还是比较粗大的,他对无所有的想也厌离了,开始修无想,但是在修的时候,又觉得完全修无想,连这个心也没有了,很恐怖,他害怕完全断灭,所以也不是没有想,非想非非想。后面加一个非非想安慰一下自己,也不是完全没有想的。无所有的想是没有的,但是也不是完全一点想都没有,还是有一点点想,所以是非想非非想。
外道的一些想法和一般凡夫人的想法有很大的联系,他又厌离想,又害怕完全没有想,怕断灭,所以他还是有想的,觉得我还是存在的,我还是有的。
而佛法不是这样,这个我本来就不存在,完全没有什么恐怖的地方。本来一切万法的实相就是无我的,安住在无我的状态当中就是契合于实相,就可以解脱。哪怕有一点点执著,也不是真正究竟的解脱之道。
当然即便外道把最后这个想放弃了,他也没办法获得解脱,为什么?因为他根本没有抉择无我,对于无我的见解从刚开始到现在一点都没有抉择。只不过他自己的想法是觉得如果把最后的想放掉就断灭,真正会不会入灭,会不会入涅槃?绝对不会。因为以前的烦恼都是压制的,没有真正断除掉,没有通过无漏断除我执的根本,怎么能获得解脱呢?整个方向就不对。
有些外道的修行者生起了四禅四无色,从某些角度来讲,比现在这些佛法的修行者的境界要高得多。现在很多众生显现上安住在欲界心,是很散乱的心,可能对于饮食等色法还有比较重的贪著。但还是不可比,佛法的修行者虽然内心的境界没产生,但是从一开始他就已经接受无我的教育了。他的根很正,方向是正确的,当他逐渐生起色界这些禅定时,摄持无我见,他就可以解脱。
而外道修持色界无色界禅定的人,他修持得再高又能怎么样?方向不对,没有抉择无我见,没有无我见的摄持,即便达到最高的境界,禅定很善妙,获得各种各样的神通神变,也是没有什么可羡慕的。并不是我们自己没有神通神变,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真正分析的时候,即便他显现了这么多功德,从解脱的角度来讲是没有什么用的。当然不从解脱的角度来讲,你这个神通神变很稀有,我们没有的话,你生起有你的功德,但是从解脱的角度来讲,无我的见解没有产生,得到这些功德暂时来讲有点用处,究竟来讲没有什么真实的用处。
为什么要讲这些?因为有的时候我们比较自卑,觉得我们佛弟子说得这么好,又成佛,又菩提心,但是还不如外道,外道修持禅定生起初禅了,得到神通了,我们得到啥?啥都没有,有种自卑的感觉。不需要自卑,因为我们的出发点是很正确的,生出离心也好,发菩提心也好,抉择无我见也好,按部就班在做。虽然暂时来讲,没有产生很大的功德,但是他的因很正,慢慢假以时日就会发挥真正的效果。一方面来讲我们要精进,一方面我们也不需要看到别人如何就很自卑。反正我们抉择的方法是很正确的。
“低微之故称无想”,非想非非想的心很微细很微细。有些地方讲,他是最小的心,叫微微心,非常非常细微的一种心。为什么叫非想非非想?因为这个想特别的少。“其实亦非无有想”,是不是完全没有想?其实还是有一点点想。非想非非想的名称就从本体来安立的。
丁二、摄义
如是定正行实体,
八种前七各有三,
著味相应净无漏,
第八唯具味净二。
“如是定正行实体,八种”,如是四禅四无色的正行,实体有八种。“前七各有三”,把有顶非想非非想去掉,即“前七”。“各有三”,前面七种定各有三种,哪三种?“著味相应”、“净”、“无漏”。
前面七种定本体都有著味的,著味是一种染污。下面要讲染污定,你执著于禅定的本身,是一种染污定,这叫做著味相应;第二、净定,是指清净的禅定,不著味的;第三、无漏定,前面七种都可以产生无漏道的缘故,叫无漏定。
“第八唯具味净二”,第八个非想非非想定不具有无漏定,因为他的心太弱了,没有力量,生不起无漏道。所以只有“味”,即染污定,和“净”,即净定。
著味则具相应爱,
世间之善称谓净,
彼者亦为所著味,
无漏乃是出世间。
此颂解释上面颂词中三种本体的意义。首先“著味则具相应爱”,所谓著味就是染污定,对他自己所安住的禅定有一种贪爱,产生一种爱执。定被著味的状态所染,所以叫做染污定。
“世间之善称谓净”,世间等持的善法是与无贪相应的,所以称为净。他没有贪著,没有被爱所染污,这种状态称为净。
“彼者亦为所著味”,“彼者”指前面的净。这个净定的本身“亦为所著味”,就是前面第一种染污定所耽著的对境。耽著什么?耽著这个定很善妙,并把它作为一种所缘境,产生一种染污的爱,所以就变成了染污定。所以净定是被第一种定所染污的对象,所执著的对象,所以叫“所著味”。
“无漏乃是出世间”,无漏定属于出世间,安住在四谛十六行相中。在定中了知四谛十六行相的本体,所以称之为无漏。它是出世间的,不是世间的本体。前面的净定是世间之善,拣别了出世间。染污定既是世间的,又是染污的。无漏是净定,又是出世间的。
丙二、静虑之分支 分二:一、因定之分支;二、观察果生具几受。
丁一、因定之分支 分三:一、善(指净定)之分支;二、染污性之分支;三、四禅立为不动之原因。
这里讲了很多和四禅有关的内容。
戊一、善之分支 分二:一、以名而分类;二、以实体而分类。
己一、以名而分类
第一静虑具五支,
寻伺喜乐与等持,
二禅四支净喜等,
三五舍念慧乐住,
末禅具四正念舍,
非苦非乐及等持。
四禅具有十八个分支。首先第一静虑具有五支,二禅有四支,第三禅有五个分支,第四禅具四,共十八个。此处只说名称,后面有详细的安立。
“第一静虑具五支”,第一静虑具有哪五支?“寻伺喜乐与等持”,寻、伺、喜、乐、等持共五个。寻伺两个属于对治支,对治什么?对治的主要是欲界的烦恼,欲界的害心和损恼心。如果有欲界的害心和损恼是没办法生起初禅的。喜乐属于功德支,如果产生清净的状态,寂静的喜乐可以生起来。等持属于安住支,因为它是静虑的自性,当然要有等持,缺少了等持就不能叫静虑。
“二禅四支净喜等”,第二禅具有四个分支,净[3],喜,“等”包括了乐支和等持支,总共有四种。内等净是对治支,对治一禅的寻伺。内等净是一种很清净的信心,这种清净的信心可以断除一禅的寻伺。一禅的寻伺属于一种违品,针对二禅来讲,寻伺太粗大了,所以他必须把这个寻伺断掉,通过什么来断?内等净。喜乐属于功德支。等持是安住支。四禅是出离的本体,是逐渐舍弃下面的。
“三五”,第三禅具有五个分支,舍、念、慧、乐、住。舍即行舍,念即正念,慧即正慧,乐支,住即等持。前面三种,行舍、正念、正慧是对治支,可以对治二禅的喜。在所有的状态当中,二禅的喜特别强烈,属于一种冲动性的动摇的。要生起三禅比较清净的定,必须要通过行舍把二禅的喜断除掉。
前面讲过,有些注释中也提到过,舍,有的时候是舍受,色受想行识当中第二个就是受,受当中有苦受、乐受和舍受,此处是不是舍受?不是,它是行舍,属于行蕴当中善地法中的舍。还有一种舍,叫做无量舍,即四无量心当中的舍无量心。
安住在舍当中,他就可以对治喜。正念与正慧也可以对治。正念是忆念的自性,他在二禅生起了喜,在三禅时要断掉这个喜,他必须有正念,知道这个喜我们不能再耽著了,以正念支来安立。二禅生起来的这个喜力量很大,必须要有正念,忆念这个喜是不能再执著。正慧是安住在慧当中,真实地对治。乐受是功德支,等持是安住支。
“末禅具四正念舍,非苦非乐及等持”,末禅具有正念、舍、非苦非乐、等持。前面两种是对治支,通过舍清净和正念清净就可以对治三禅的乐。有的注释当中讲,三禅的乐是所有乐当中最殊胜的、最强大的。它上面再没有了,四禅以上都是舍受了,无色定也是舍受。所以在整个三界当中,最强大的乐是在三禅当中。二禅的喜最强大,三禅的乐最强大。
四禅当中对乐也产生了一种厌离,他不想再安住在乐当中,想要安住在舍当中,所以他就要舍清净和念清净。清净的意思是彻底地安住在很强大的行舍的状态。念清净支也是一样,因为三禅的时候,乐是非常强烈、非常殊胜的,通过正念来安住。非苦非乐是舍受。有两个舍,一个是行舍,一个是受舍。最后一个等持支,是安住的自性。
相关内容下面还有分析,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个地方。
[0] 关于无漏定和有漏定的内容前面学习过一部分。
[1] 这是不动业。
[2] 这个识无边也不是唯识。
[3] 又叫做内等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