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广解》126课 * CC+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本课科判坐标
本课总义归摄
🔹我们现在学习的是第八品静虑品,本品是世俗菩提心能增上的方便。所谓静虑,一方面是置心一处,另一方面是可以把我们相续中粗大的烦恼、分别念寂静下来。若要达到静虑,就要离俗世和弃妄念,对容易生起贪欲的对境,通过观察分析果报可怕、本体不净和其因有害等方面来生起厌烦心。
🔹之前我们学到“观察具命而观彼不净”之“脏物现前”和“以推理决定”,以及“破彼清净相”之“以他功德贪身不合理”和“身体本性不应贪执”。
🔹本课颂词1和颂词2均安立于“破彼清净相”之“喜彼不应理”。具体内容为:
1. 寂天菩萨感叹被烦恼迷醉的疯狂之辈遍满了大地。(详见颂词1)
2. 如果见到尸林中的白骨而生起厌离,进而推论谁还会喜欢活动的骨锁遍布的尸林城吗?根本不应当喜欢。(详见颂词2)
🔹本课从颂词3开始,进入“于欲妙生起厌烦”之“观察因有害”。也就是从观察因有害的角度来让我们离贪:得到对方的身体是果,为了得到身体而种种的劳作是因,其因是有害的。具体内容为:
1. 即便是污秽的女人身,也需要付出代价方可获得,因此很多人今生不停地奔波劳作,只为满足自己的贪欲,致使后世遭受堕入恶趣的种种痛苦。(详见颂词3)
2. 细数忙碌的一生:少年时没有积累财富的能力;长大后尽管赚到了钱,但却没时间享乐;等到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寿命渐渐趋向老死,此时,怎能享受一生辛苦所得?(详见颂词4)
3. 那些欲望多且卑下的人,为了追求欲妙,白天拼命劳作,耗尽体力;夜里归来时精力已消散,身体如死尸般躺下,哪里还有精力享受欲妙?(详见颂词5)
4. 有些人为了挣钱远赴他乡,长途跋涉,每日都想和自己的妻子或丈夫相会,但却一年到头都见不到一面,依然无有享用欲妙的机会。(详见颂词6)
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自迷痴狂徒,呜呼满天下!
颂词1-1
科判分析
丑三(破彼清净相)分三:一、以他功德贪身不合理;二、身体本性不应贪执;三、喜彼不应理。本颂安立于寅三、喜彼不应理,在前两个科判分别从外在功德和身体的本性两个角度剖析了身体不应贪执。本颂承接上文,而引发得以身体不应生欢喜心的感叹。
颂词1-2
消文释义
可悲啊!由于痴迷自己的不净身体而毫无意义地为了它的清洁付出辛苦,被烦恼迷醉的疯狂之辈遍满了大地。(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1-3
本颂重点
重点1. 何为痴狂徒?为什么说“自迷痴狂徒”“满天下”?
1. 不了知实相,反而颠倒执着,及为愚痴、疯狂。而众生以四颠倒——常乐我净而遭束缚,他们把无常执为常有、痛苦执为快乐、不净执为清净、无我执为有我,以此执迷不悟,不识万法真相。因此以颠倒实执而住于三有中的有情众生都是自迷痴狂徒,这样的人已经充满整个天下。
2. 那些修道者、获得成就的高僧大德,经常被世俗人认为是疯狂者,因为他们放着好端端的生活不过,却用各种戒律和修法来束缚自己。通过佛法的学习,如今我们已经了知,这些圣者们才是正常人。
重点2. 作为佛教徒的我们该如何治愈这种疯狂?
首先应认知到:我们就是寂天菩萨所描述的那个颠倒者和疯狂者,进而迫切地想要从愚痴的状态中清醒过来,之后需要遣除两方面的违缘:
1. 调伏残留在我们相续当中痴狂、疯狂的种子习气。当我们内心当中冒出贪著念头的时候,第一要警觉,第二要通过学习到的佛法智慧,反复观修给和串习,逐步调伏相续中残存的习气。
2. 不被外境所扰。通常,我们所处的外部环境和我们修道的状态会有矛盾,我们应当坚持自己修道的思想,尽力减少外部的观念以及世间人对我们的影响。一方面尽量不要让他人产生烦恼和邪见,另一方面也不要太过于在意世间人的看法和眼光,坚持走在解脱的道路上。
颂词1-4
相关教证
1. 《四百论》云:“若识不正住,世说为癫狂,则住三有者,智谁说非狂?”
2. 济公和尚说:“说我疯来我就疯,疯癫之病不相同。”
颂词1-5
相关公案
1. 唐朝智岩禅师在家时多次出征打仗,屡立战功,后对整个轮回生起厌离心,到寂静的地方出家修行。两个曾与禅师一起从军的人入山找禅师并对他说:“莫非你是发疯了吗?怎么到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来,过如此凄凉的生活?”禅师答道:“我的疯狂即将清醒,而你们的疯狂正在发作,整日沉湎于声色中,贪图享受荣宠,陷入生死轮回,你们如何自拔?”两人闻后似有感悟,叹息离去。
2. 华智仁波切行持瑜伽禁行时一动不动地躺在地上,别人以为他得了精神病,华智仁波切对他们说:“你们不用害怕,我的这种‘精神病’不会传染,即使在我的弟子中,除了纽西隆多以外,别人也是不会染上的。”
3. 一位印度的出家人到学院找法王辩论。他曾问法王:“你认为我精神有问题吗?”法王说:“应该有吧。寂天菩萨不是说了嘛,自迷痴狂徒,呜呼满天下,天下众生的精神都有问题,难道你能找出一个例外吗?”,法王一句话便让其哑口无言了。
颂词1-6
思维讨论
按照上师引用《中观四百论》中的四颠倒的标准,我们仔细观察自己日常的身口意是否也是“自迷痴狂徒”?
(颂词2)
寒林唯见骨,意若生厌离,
岂乐活白骨,充塞寒林城?
颂词2-1
消文释义
如果这些人见到尸林中的唯一白骨而生起厌离,那么由此驱使,还会喜欢活动的骨锁遍布的尸林城吗?根本不应当喜欢。(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2-2
本颂重点
重点1. 尸骨寒林和活尸骨寒林城
“寒林唯见骨”是指死去人的尸骨血肉安住在尸林当中,“活白骨”“充塞寒林城”是指活着的尸体、白骨,它们就充塞在城市当中,城市因此也叫“寒林城”。死去的尸体和活着的尸体的区别只是有没有生命、气息,缘起不一样。而白骨、血肉方面是完全一样的。我们看到几具白骨血肉躺在尸林当中会很害怕,那为什么不害怕这么多能站立行走的活死人、活尸体充塞城市呢?理应产生畏惧的。
重点2. 用不净观对治贪执
①我们无始以来都没有串习过身体不净,从小到大也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但是如果我们再再去观修、串习,逐渐对自身是充满不净白骨血肉的自性就可以认知,内心慢慢就会接受这个事实。所谓熟能生巧,观修次数越多、越彻底,就越能够对身体不净形成定解,“巧”就是对治贪欲的智慧。
②如果我们上座时经常做白骨观,观身体里面充满了白骨,白骨外面是血管、肌腱、肌肉、脂肪、内脏、脓血等等。观修很熟悉后,当我们作意的时候,直接就想到白骨和血肉。再看别人就不是只看她的外表,而直接通过观修的力量、善习气,再加眼根和意识的配合,就能了知,她里面就是不清净的白骨。看一个人这样,看两个人这样,看三个四个五个人,仍然是这样。
颂词2-3
相关教证
1. 索甲仁波切曾说,敦珠法王去法国时,首先看了繁华的城市,然后看了整齐的公墓园,然后说:“这里的死尸与活动尸体,都有很好的住处啊!”
2. 龙树菩萨云:“汝若如是观,虽未成离欲,然由欲渐薄,于女不起贪。”
颂词2-4
相关公案
从前在一个寺院中,有一座很出名的花岗石佛像,每天有很多人去膜拜它。而同样材质的花岗石做成的台阶却被人们踩在脚下、通往佛像那里。有一天,台阶们不服气地对佛像说:“我们本是一座山的石头,凭什么你就受大家的敬仰,而我们却被踩在脚下?”佛像回答:“那是因为,你们只挨了四刀,即变成现在的样子,而我是经过了千刀万剐,才得到这个位置的。”
颂词2-5
思维讨论
你有尝试过白骨观吗?如果有,请分享观修心得;如果尚未观修,可以结合本课法义进行观修。
(颂词3)
复次女垢身,无酬不可得,
今生逐尘劳,彼世遭狱难。
颂词3-1
科判分析
本颂安立于癸三(观察因有害)分二:一、略说;二、广说。子一、略说。这个科判是观察因有害的角度分析:得到对方的身体是果,为了得到身体而种种的劳作是因,因是有害的,从观察因有害来让我们离贪。
颂词3-2
消文释义
如此污浊不堪的女人无有资本也是得不到的,为了她要奔波积财,即生中也是忙碌得以至于精疲力竭,来世还有遭受地狱等痛苦的灾难。(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3-3
本颂重点
重点1. 对于所贪执的男女垢身,为何说“无酬不可得”?付出的代价又是什么?
要追求女人,必须要讨得她的欢心,在这个过程中,男人会为了吃、穿、用(化妆品、各式各样的首饰等)花费大量钱财。没有钱,恋爱不成功;恋爱不成功,钱就打水漂,转而追求别人还要花费更多的金钱。如果恋爱成功了,结婚更是涉及到房子车子等高额的花费。之后生儿育女,一辈子忙到头。所以说“今生逐尘劳”。而尘劳的代价不仅如此,由于追逐贪执必然会遭受来世的痛苦。后世可能会堕地狱、饿鬼、旁生,即便再为人,还是重复这样的模式,在轮回中不断流转。
重点2. 作为修行人应该如何做?
认真学习并串习本论中的教言,对治贪执,知足少欲,通过修道获得解脱。在家人除了自己的配偶外,应该守持清净的戒律,给社会和家庭增上和谐的气氛。
颂词3-4
相关教证
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诸欲乐甚少,忧苦毒甚多,为之失生命,如蛾赴灯火。”
颂词3-5
相关公案
1. 孟光王与一位大臣率兵降伏一个国家后,见一满脸疮疱的小女孩,孟光王觉得她非常丑陋,便对大臣说:“她很可怜,长得这么难看!”大臣对国王说:“不一定,现在她只不过是穷困,才成了这副模样,也许以后很多男人会喜欢她,她甚至可以叫男人爬在地上当马骑……”之后大臣将女孩带回家中精心治疗,使她恢复了健康。女孩日渐长大成了一名绝色佳人。一日,孟光王再看到了那位女孩时生起极大的贪欲,欲娶为王妃。大臣对女孩暗授计谋,于是女孩表示要乐师伴奏,自己则骑在国王身上,让国王学马嘶叫。孟光王竟然对其百依百顺,将一名乐师蒙上双眼,带到王宫演奏乐曲。乐师一听,便知国王受了蒙骗。实际上他自己也曾为了一个妓女吃过不净粪。
2. 唐朝大兴国寺的道琳法师,35岁出家,他认为女色是产生欲染的祸根,终生不和女人见面,不为女人说法,不接受女人供养,不让女人进入他的禅房。莲池大师赞叹他说:“道琳法师不接触女人,似乎太过严格,然而末法时期人心不古、戒律衰微,根本不必担心没有出家人为女人说法,只怕他们为女人说法而迷爱染著,毁坏自他。”
颂词3-6
思维讨论
反思我们以往对所贪执身体(自己的、他人的)曾付出过怎样的辛苦尘劳,是否造下了入三恶道之罪业?学习了本颂,日后将如何做?
(颂词4)
少无生财力,及长怎享乐?
财积寿渐近,衰老欲何为?
颂词4-1
科判分析
本颂安立于子二、广说分二:一、无有享用欲妙之机会;二、与他罪相连。丑一、无有享用欲妙之机会。大多数人的一生,真正享用欲妙的机会不多。“无有”即很少,用作否定词。有没有享用欲妙的机会呢?并不是完全没有,有一点点,但是这一点点太少了,可以忽略。所以用“无有享用欲妙之机会”。
颂词4-2
消文释义
孩提时代没有能力积攒获得女人的钱财,到了壮年没有得到又怎么能享乐呢?之后一直为了财产等辛苦奔波,在这期间人生已快到尽头,已经老态龙钟了,欲妙又有什么用呢?那是根本无力享受。(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4-3
本颂重点
重点1. 为什么说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追求的欲妙,获得和付出比是得不偿失的?
“少无生财力”:孩提时代虽然有精力也有时间,但没有挣钱的能力,没办法得到欲妙。
“及长怎享乐”:到了壮年,为了养家糊口,大多数的精力和时间都要用在工作、挣钱上,因此享受的机会也非常少。
“财积寿渐近”:为了想累积更多的钱,舍不得享受或者没有时间享受,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寿命已经渐渐穷尽。
“衰老欲何为”:到了衰老的阶段,五根都衰败了,也就无有享受妙欲的能力了。
因此,为了无常的、短暂的、死亡时必须要抛弃的欲妙,我们忙碌受苦了一生,而享受的机会却少之又少,所以说,获得和付出比是得不偿失的。
颂词4-4
相关教证
1. 圣天论师说:“壮年自所作,老时不乐彼。”
2. 宣化上人说:“在家人很可怜,整天为贪欲而奔波,正是所谓的风餐露宿,披星戴月。”
颂词4-5
思维讨论
可以思维一下,我们如今的生活、工作中,每天忙忙碌碌,哪些事情是必不可少的?哪些事情是由于贪欲而引发的?
(颂词5)
多欲卑下人,白日劳力竭,
夜归精气散,身如死尸眠。
颂词5-1
消文释义
再者,有些具有欲望的下劣之辈白天忙忙碌碌,疲惫不堪,到了晚上回到家中后疲劳的身体就像尸体一样睡卧下去,根本无法享受歌乐。(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5-2
本颂重点
重点1. 如何理解“卑下人”?
广义的卑下人,是指还没有生起出离心、菩提心的轮回众生。这样的众生只看到今世,行为没有想到利益众生、想到解脱,这种心行和卑下的法相相应。这里的卑下人,包括高端人士,白领、经理、总裁、老板等等,他们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每日都在为今生的欲妙而劳累忙碌着。
重点2. “白日劳力竭,夜归精气散,身如死尸眠。”
欲望很多而且卑下的人,为了追求欲妙,白天拼命劳作,耗费体力;晚上回来,所有精力、体力都已消散。身体就像死尸一样倒下。上至国家领导,下至地方官员、单位领导,人们的烦恼、痛苦都差不多,只不过痛苦的方式,烦恼的侧面不一样而已。轮回的本性即是痛苦。
颂词5-3
思维讨论
本颂所描绘的,正是现今社会上班族生活的真实写照,我们躺枪的同时,反思一下该如何逃脱这种浑浑噩噩的生活状态?
(颂词6)
或需赴他乡,长途历辛劳,
虽欲会娇妻,终年不相见。
颂词6-1
消文释义
有些人由于追逐而烦恼,远离自己的家乡,苦不堪言,虽然想念娇柔的妻子,却常年不能相见,更何况说享受欲乐了。(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6-2
本颂重点
重点1. 如何理解对于离别的人是因有害,而无有享有欲妙之机会?
很多人由于相续中不具备福报的缘故,必须通过劳苦、奔波赚取金钱,为此远赴他乡,长途跋涉,期间有很多心酸的故事。在他乡的日子,虽然每天都想和自己的妻子丈夫相遇相会,向往幸福生活,但却迫于生活压力,一年到头都见不到亲人。所以,因是有害的无有享有欲妙之机会。
颂词6-3
相关公案
上师在讲记中介绍了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孟姜女成亲才三天,丈夫就被秦始皇抓去修建长城,结果尸骨被填进城墙里。孟姜女苦苦等待丈夫归来,但半年过去了还是杳无音信。于是她万里寻夫,一路上经历了无数苦难,最后来到长城脚下。得知自己的丈夫已死,孟姜女哭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把长城哭倒了一片,之后投海自尽。
颂词6-4
思维讨论
有的师兄说:“学习了这一课,感觉世俗生活中没有一件事是值得去追求的,那到底我们应该怎么活着呢?”请尝试用所学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