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善生经》(二)课堂笔记 返回

《善生经》(二)课堂笔记

索达吉堪布 求学足迹 2019-03-29

Never stop engaging in virtuous deed.

上师开示:

首先说两件事。

一、下周一、周二讲《维摩诘经》,周三讲《善生经》,周四、周五讲去年的密法课。

二、念完普贤行愿品,这边的道友等七分钟左右,有一些事情 说一下。


接下来我们讲《善生经》。

为度化一切众生,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昨天,只是讲了前面的一些译者,还有不同版本的道理。这部经典到底讲多少堂课,我也不知道,大家也不要着急。反正我们每天都有学习就可以了,我也不赶时间,能讲多少讲多少,有时候讲得多一点,有时候讲得少一点。

《佛说善生经》是佛陀亲口说的,对善生童子的教言。

经:经典,佛经。与一般世间的论典、文章或者书的意思 不同。一般佛教中有经、续,密宗叫续部,显宗叫经,大多数如此。

翻译引申叫:   多,意思 很广,前辈大德有很多解释。大概有十种意思。 

一、涌泉义。经中的内容,不管是词句的发挥,无穷无尽,如同甘泉 。

二、出生义。生出很多善法的意义、取舍因果的意义。以前不懂的道理因此而明白。

三、显示义。佛经中显示 出许许多多的道理,有时候以故事的形式宣说,有时候以非常玄妙的理论,有时候是非常甚深的如般若。

四、绳墨义。有一条线引出墨,正确的道理和邪 的道理要辨别。如同《  》中讲了一百多个道理。

五、贯穿义。佛经中有不同的内容贯穿在一起,如同穿着念珠花鬘等不同颜色连在一起非常好看。

六、摄持义。让众生不堕恶趣,究竟获得涅槃。

七、常义。佛经所讲的道理恒常不变。不象别的道理在一段时间管用,一段时间就不管用了,如同政治书随统治者,有所删减。

八、法义。诸佛菩萨所讲的教义,没有什么不同,如同四谛十二缘起,经得起考证。

九、典义。无有错谬,千真万确。

十、经义。也可以讲是一种出离,依靠这种途径,让众生远离轮回,获得涅槃的彼岸,获得究竟的果位。

我们正在学习经典,学习时,不能认为什么书都是一样的,可能有引起童话书,一般课程的书可能是一样的,有人是这么认为的。但真正有信心有智慧的人,探索的过程中才知道佛经中的一本书和有一些智者的书看起来相同,但内容上有很大差距。

所以以后对佛经的道理和意义,要有深刻的认识,这样一来,对经典的信心者是不共的。

比如《金刚经》《心经》《药师经》看着那么少,多少年来,人们还在引用,对我们的作用不可思议,这是现量可见的。

比如我不舒服,我诵经典或者请僧众诵,也许是信仰的原因,马上烦恼痛苦,立竿见影的作用。这方面希望大家以智慧分析,经典和世间书是不同的。

仁波切宣讲《善生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这里,经常我们所讲的五种圆满。

如是我闻,法圆满,一时,时间圆满, 佛圆满,王舍城。就是鹰鹫山。二者是处所圆满,大比丘 是眷属圆满。就象世间人写一个记叙文,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要有五种事情圆满,佛经中也需要,谁和谁一起,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


首先知道这部经典在什么情况下建立 。如是我闻,时间圆满,按照印度的说法,实际 印度的时间观念与其他不同,但这里,佛陀在人间说法时,与天界的时间和其他众生的时间不一定一致,所以不确定的时间为一时。


王舍城,是佛陀住的时间比较长的地方,现在在印度中部。鹰山住着很多秃鹫,天葬处它们经常吃了人的尸体到山上去,如同这里的天葬台一样,那里也可以叫小 鹰鹫山。 

山的形状也象  一样,也有这样的说法。

这里佛陀讲了很多经典,是讲的地方。


佛陀,大家知道,不多宣说。

一千二百五十,不止这个经典,好多经典中人数固定。有一部经典叫《稻杆经》的注释,说为什么是一千二百五十,是有原因的。当时佛摄 受了伽叶三兄弟,第一个有五百眷属,第二个频罗迦叶,有二百五十,第三个也有二百五十,舍利子和目犍连各有二百五十,所以在那段时间一千二百五十是固定的数字,如同喇荣一样。


佛陀在不同的转法轮期间有不同的眷属。


法圆满:如是我闻,可能是阿难结集的。因为他们已经获得了不忘陀罗尼,完全记得佛陀所说的法。所以下面的经文内容都是当时依靠自己不共的智慧记录下来了。不增不减地记录,所闻到的全部记录下来了。这是非常正规的,这些阿罗汉、佛的弟子,如果当时没有记录下来,当佛离开时,我们在人间就没有这么浩如烟海的经典。

而且佛陀接近涅槃时开许这样“如是我闻”,后面天龙夜叉赞叹等,都开许了。


以前阿罗汉也好,菩萨也好,大成就者的恩德,佛陀珍贵的教言。以后同样,包括前一段时间在喇荣呼吁,有一些法师,弟子们也可以把他们真正的语言记录下来,做一些书,也是很好的。

有一些讲得不是那么好,暂时也不一定马上记录下来。有一些讲了很多年,要留下 一些著作。书很重要,可以利益千秋万代。

人可以活一百多岁,最后四大的躯体会化为乌有,但变成书就可以一代一代留下 来,不仅书,包括音频视频照片,真的很重要。

有记者问我,依止上师过程中最遗憾的是什么?我说,一直以为上师一直在,上师开玩笑也没有立成文字。如果有这方面的音频视频,一句话也不愿意消失于世间,对不同根基的众生都是有利的。我认为没有什么的话,也许对其他众生有利。我现在觉得没有利益,但对于后代的众生也许有利。

对大德、老师,包括父母的言教,留下 来很有意义。

不过亚洲的习惯与西方国家不同,西方国家的私人图书馆都有几百年几千年。私人的照片也会保留,但我们没有。

法王去西方,哪怕与几十个人讲一些简单的教言,现在在一些资料库里都可以调出来。包括美国、加拿大、法国,新加坡好一点,都可以。

印度以前好一点,现在也不是特别好。当时法王去印度讲四百论,佛学院只有残缺的,不完整,当时带回来也麻烦,过海关。

当时磁带拿出来缝在裙子里,有些是完整的,有些是缺的。当时重视得还不够。


所以有时候,可能以后包括不管是非常伟大的人物,与自己相关的道场,简单的数据留下 来很好

前几天找到一些十年二十年前的闻法证,找出来很好意义。档案留下 来是很好的作法。


德国人非常严谨,第二次世界大战,杀害犹太人也记录下来了。在耶路撒冷,包括人物照片、身高、什么环境,都记下来了。后来一部分调出来了,有一些没给他们。全部放在纪念馆(三角形的),可能三分之一没有找到。中间是水,下面是土,这些照片的影子永远照 在水里,表示 永远与我们的心在一起。


感觉到他们在那种情况下,杀戮,也会记录下来。包括好的方面,象亚洲人,南京大屠杀,找不到证据。

所以我们会对档案 的保存,很有意义。十来年时,我们学院的建筑,现在看没有意义,但把工程和设计图留下来是很好的。

我去台湾看佛光山,星云大师建佛陀纪念馆,把照片作为第一个缘起的……不仅是佛经中,在人身上,看着简单,实际很重要的。


有一居士,他们家的女孩去美国读书,她说堪布,最有意义的事情 是什么。我说你每天做的事情记下来,以后也许在一生中有意义。后来我没看到她,她肯定没有记。

记下来有是意义的,这里阿罗汉记录下来了。包括对高僧大德,对历史 ,记录下来,留下 来,对后人是珍贵的财富。


当然记录时,有一些包括做一些讲记,作一些润色很好的,但记录过程中最好比较完整的,这样比较好一点。否则 一段一段有时比较好,比较重要的总结 性的也是可以的,但有时有一些公案道理,切成一片一片,内容还是有一定折扣和变化 ,要根据情况确定。




尔时世尊,时到着衣持钵,入城乞食。

这时,世尊在鹰就山到中午,穿着袈裟,到王舍城,显现上做乞食。

很多人对佛陀作乞食、南传也保留着这个传统。有些人觉得很好,有些人觉得为什么这样象乞讨一样。

佛陀这样乞食有很多甚深的意义。

以前有一个叫《金刚显论》好象是世亲论师造的,印度有一个对《金刚经》的阐述。讲到有什么意义呢?

托钵乞食,在城中,有些人看到佛陀的相好庄严,马上产生信心发菩提心。

有些人本来五根不具,因为佛陀的特殊的智慧和福德感召,聋人听音,盲人见色法……生活变化,发菩提心。

有些官员,本来傲慢,见到佛陀,不生傲慢,发菩提心。

有些印度保护女性。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印度的社会状况比较重男轻女。为什么佛经中有一些偏向这方面的原因,因为佛教毕竟存在于这样的环境,如果没有随顺世间,难以利益众生。

佛也常说随顺世间,世间与我争,我不与世间争。女性小时被家控制,长大被丈夫控制 ,老了被儿女控制 ,呆在家里,佛来到这里,他们可以见到佛陀,种下种子,发无上菩提心。

还有,有很多天人供养,其他人见到之后,也有发菩提心。

还有一些贫穷的人,见到佛陀的钵盂,基本上满的,加一点点,有积累福报的机会。

有一些富裕的人,钵盂空空,多加一点……

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满足,以这些方式度众生。

佛陀已经获得虚空藏等持,想得到什么当下可以得到。其身体也不是象我们的身体一样,但为了利益众生,显现在城中乞食。

我们要想到,佛陀乞食有很多利益。

不止佛陀,有很多高僧大德。包括法王如意宝,去很多国家城市 ,在当地利益很多众生。当时去五台山,如果 没有去,可能与很多汉地的佛教徒的因缘,现在也没有。

包括很多在家人受居士戒,到现在也没有因缘,还在苦海中……因缘有时候不可思议,包括我有时候去学校,也是与人结上善缘。

有个人说有别墅让我去住,我说别墅不吸引我,如果 去学校、监狱,等,可以与他们结下善根。

我去传授一些与他们相应的知识,包括人文道德、人工智能,包括我作为佛教徒研究的领域,也有一些共同的话题。

所以我们去哪里,要发愿利益当地的众生,也成为佛陀的追随者,虽然佛陀证悟了人无我法无我,我们差得很远,但是虽然 做的过程中有人们的误解,但没关系。

佛陀去一个婆罗门家乞食,他觉得佛陀总来,是什么意思 呢?佛陀给他说了个偈颂。

时雨数数堕 五谷数数成

数数修福业 数数受果报

                ——《佛祖统纪》

佛说了之后,他觉得与佛很有缘,于是产生极大的后悔心忏悔,然后依靠佛的教言去修,获得了圣果。

可见,有缘的众生,要数数去,天天去他们家。有些道友天天给一些人打电话发信息,别人烦了,把他的名字入到黑名单中。这种情况也有,当然要有善巧方便,古代也是这样,现代也是这样。世间的邪 见各种各样。

还有《妙好?经》汉文中没有,藏文也没有,有一个很好的比喻,有一次佛陀去一婆罗门家,不高兴说你不种地,来乞食干什么?你应该种地好好干活。佛说我会种地,但我种地与你们不同。

我要开垦无明的荒地,我用四种犁,种下六般罗蜜多的种子,最后获得涅槃的功德,庄稼会成熟的。


有些人说,这些出家人不干活,天天靠别人供养,为我们老百姓增加压力。

这个可以两方面说。

一方面,可以这样说,对于没有信仰的人。

另一方面,劳动分脑力和体力,很多喇嘛 早上六点上课,当然有些一直做美梦。有些班厉害,迟到会惩罚……要比较精进一点,尤其夏天和春天。

我们那时比较精进,现在这个年龄敢没有散乱 ,还在努力 中。有些年轻人时光珍贵,要利用起来,该记该背。

有一些佛学院背书的场面……这是我们劳动的方式。

很多人心灵非常痛苦,通过自己的闻思,自己有所收获 ,逐渐让周围的人获得利益。虽然 看不到有很多钱,看上去平平淡淡,但他的修行境界,有一定的力量,会发光,照耀周围的世界。


佛陀乞食,有很多利益,增加福德,减除别人障碍,甚至接触者者获得加持,等很多功德利益。








时罗阅祇城内有长者子,名曰善生,清旦出城,诣园游观。初沐浴讫,举身皆湿,向诸方礼。东西南北,上下诸方,皆悉周遍。

这个时候,王舍城里有一个长者之子。长者有施主、商主、有智慧、有能力的都叫长者。他的名字叫善生。

他在早上出城,然后到达 外面的园林,在那里沐浴,沐浴完了之后,整个身体湿透了。可能在水里面。

然后他向六方顶礼。六方是指东西南北上下。每一个地方作四次顶礼。佛教一般作三次礼拜。

这里要讲的,一个是在有些注释中,他先作沐浴,然后穿着新衣服顶礼,包括《中阿含经》和《指法度》是这样。

两种可能,一种是沐浴完更衣。一种是,因为王舍城周围有很多水车,佛陀阿罗汉沐浴过的地方,当时我们去时,说法王应该做个沐浴,当时法王象征性念个咒语,洗脸洗脚 。

本来可能印度热,加上印度的习惯,在河中先沐浴,再向天神顶礼。

这里向六方天神顶礼,想获得财富。东方一般是帝释天,西方是婆鲁罗天,是龙王的神。南方是阎罗天,北方是菊皮罗天,上方是风天,下方是火天。

《优婆塞集经》有一个童子向六方顶礼,比较相似。


尔时世尊,见长者子善生诣园游观,初沐浴讫,举身皆湿,向诸方礼。

世尊见到他这样做,这与佛经中相同的内容进行重复,是有必要的。

于是到那里,告诉善生子:你是以何因缘,早上出城门,湿身向六方顶礼?

其实佛知其因缘,明知故问。

看起来是一个偶然,其实也是必然的。有些人学佛,有些人出家,有些人皈依,网上看到资料报名学习,也许是诸佛菩萨的示现,自己的善根 因缘成熟 ,有一些机缘吧。

佛陀刚好来城里化缘,善生之子刚好到外面的花园。有些译本说他到花园,出来时遇到佛陀。









世尊见已,即诣其所,告善生言:汝以何缘,清旦出城,于园林中,举身皆湿,向诸方礼?

当时佛陀问他。

包括《中阿含经》中有一些对话:你是谁?是沙门婆罗门?学的是什么?有一些不同。但大的方面是相同的。


当时佛陀以偶然的机遇遇到他,实际上佛陀为了度化众生,且依靠这个因缘留下 这部经典,因为佛陀对众生的事业没有改变,始终是关注众生的。

藏文中有,《毗奈耶经》中说:

假使大海潮 ,或失于期限,

佛于所化者 ,济度不过时。

世间大海的海潮有可能有期限 ,但佛陀度化众生的因缘,永远不会过时,只要有因缘,会去度化。

法王喜欢用这个教证。在《365个钻石》中有,你们有的人可能不重视吧?对钻石可能重视……


当时佛陀问了之后,善生如是讲。


尔时善生白佛言:我父临命终时,遗敕我言:汝欲礼者,当先礼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

我奉承父教,不敢违背,故澡浴讫,先叉手东面,向东方礼。南西北方,上下诸方,皆悉周遍。


我父亲留下 的遗言:以后若顶礼,先东方,再西方,再南方,再北方,再上方,……我按父亲的遗教,先沐浴,再用叉手(我观察了一下,印度恒河中,他们以叉手的方式拜。不象我们佛教徒,他们一直在顶上拜。)

当时他们分别拜六方,我是按父亲的遗属拜。可以看出来,长者之子,在父亲离开后,对父亲的遗言如理如法行持。不象现在的人,父亲留下 的东西马上卖钱,父母留下 的遗言,可能以批判的方式:他们说的,他们不芯片,我们知识分子……

从《孝经》中可见,古代的人,对父母的上师的教言都非常重视,现在过于平等,过于自由,有些好听的语言“人人平等”“言论自由”,当然自由很好,但完全自由,自己的智慧不一定能发挥作用。

由此看出,婆罗门之子在父亲死后,还拜天神。



尔时世尊告善生曰:长者子,有此方名耳,非为不有。然我贤圣法中,非礼此六方以为恭敬。

佛说,你拜的天神,并不是没有,是有的。

不象有的道友:这是外道,不能的,你会下地狱的。

你们太直接了,没有善巧方便,最后自己也很尴尬。

佛陀说的话,让人很舒服的。但我的显现身教中,不仅是以恭敬心礼六方,下面引申出佛陀所讲的意义。

身语意也要顶礼,顶礼中不仅身体,心也要有恭敬心,要做六大件事情 ,下面会讲。

所以佛陀说,你这样的单单的礼拜可能还有其他的意义。有的人会说:“你还有很多空间,还有……”比较有善巧,“这方面也可以这么说,如果在另一个方面也许……建议你读一下别的书,相信对你会有好的发展……”


善生白佛言:唯愿世尊,善为我说贤圣法中礼六方法。

善生子说,我希望世尊为我讲一下佛教中的六方,我可以行持。


佛告长者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佛说,好好听好好听,并且好好记住。如果有笔,好好记下来。

(现在有的人不用说谛听也在好好听。)

也有修的意思 。

法王也说过,讲课时一定要认真地听,否则 如同向漏器倒水,没有意义。

一直如如不动,也不行,要一字一句记在心里面。

我看到有的讲考道友意义记得不错,有些人文字记得不错。有的人这里记一点,那里记一点,好象不对,好象对。分析时,这里一点,经文一点,我讲的一点,象八宝粥一样,各种各样,也可以吧,不是阿罗汉,记这样也可以的。

文字上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心里记,要思考 。一定时候,佛经的意义与自己的血液融为一体,那里不被他转的智慧就生起来了。

所以建议大家听课,越多越好,“我学了三年两年”真的不够,十年二十年,有一些老法师,一辈子学习闻思。要有长远的眼光,对自己的修行有意义。

佛说,你好好听,好好思维,我要宣讲。下堂课,我们与长者之子一起听。

我们其实非常有缘,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希望见到其妙义,不被世间八法所转移。

今天就讲到这里。



~ 预  告 ~

明天(2019年3月30日)无课

下周一(4月1日)19:30

甚深大乘经典《维摩诘经》

咱们不见不散哦~

文字 | 一意

图片 | 阿源,网络


一意说:本课堂笔记,为边听课边整理,仅供参考。紧张中疏漏错误难免,若发现请自行改正。 

    感恩理解, 深深忏悔!

欢迎关注:求学足迹

为您提供最及时的课堂笔记

愿您法喜充满,早证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