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佛教不需要科学来验证,但可以验证 返回

佛教不需要科学来验证,但可以验证

上师大学演讲系列三



心灵

    科学




仁波切曾说:

他没有别的伏藏法,

大学演讲系列就是他的伏藏法。



科学界认可



科学界的逐步认可[1]

拿前后世来说,这本是佛教最基础的观点,众多科学家却对此一无所知。由于唯物论的影响,许多科学家执著意识是大脑的产物,认为生命是从父精母血中产生,顽固地否认前后世的存在。其实,在科学的最新发现面前,这些陈旧的观点早已站不住脚了。

著名医学家约翰•艾克理说:“在人的身体内确实有非物质的心识、意识,或者叫做心力的‘自我’这种东西隐藏着。在胚胎时期或极年幼时,这种‘自我’就进入到人体内的大脑之中,它能操纵大脑的一切功用,就像人脑掌控电脑一样。人所拥有的这种无色、非物质的意识,可以指挥、控制属于血肉之躯的大脑,它能让大脑中的相关神经细胞从事在它指令下的具体工作。这样的非物质形态的‘自我’或心识,在大脑死亡之后依然存在,并仍拥有生命活动的形态,而且可以永生不灭。”

美国加州工学院的史柏理博士也认为:“人们所谓的‘自我’,实际上是超越物质并且非常崭新、重要的一种非物质,它只出现于复杂分层结构组织的肉体大脑中,并实际控制大脑每一部分的活动。”

大量事实也证明,意识和大脑并非一回事。最近几十年以来,科学家发现了许多没有大脑的人和动物,这些众生同样有意识和感受,这足以推翻意识是大脑产物的观点。

在中国,许多人奉科学为圭臬,可这些人万万没有想到,科学的最新观点居然与佛教不谋而合。

因此,如果不承认前后世,认为生命只是一种偶然,出生就像雨后忽然冒出蘑菇,死亡则如同灰飞烟灭,这种人可以说既不懂佛教,也不懂科学。


[1]减轻压力的智慧——2012年11月2日广西师范大学演讲



To be continued







教育的误区


除了科学和宗教,在东西方哲学中,也有对前后世的阐述,大家可以看看哲学家们对这个问题是怎么讲的。

人如果有了前后世的观念,遇到挫折就会有思考的余地。一个居士曾对我说:“我失去了自己至爱的人,这是命运给我上的一堂课,它以刻骨铭心的方式告诉我:今生的恩爱离合,一切无非是前世的因缘。”

相反,由于不明此理,许多人死死抓住贪执之境不放,结果就像以手握沙一样,握得越紧,沙子流失越多,最终不但一无所获,而且增加了自己的不幸。

遗憾的是,现在学校只重视ABC、数理化,不要说三世因果,连如何孝敬父母等做人的道理都不教。这就是现代教育的误区。

哈佛大学一项研究表明,对于人的成功,专业素养只起15%的作用,非专业素养(诸如为人处世之道)则起到85%的作用。

所以我建议:学习专业课程之余,大家也要掌握一些生活中用得上的知识。








科学验证


佛教观点可被科学验证[1]

科学研究应该是公正的。在研究过程当中,你一定要思考科学发现的究竟意义到底是什么。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大家恐怕对这些领域接触得比较少,因此有些人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以后,就是顺其自然地活着,死了就死了,之后什么事情也不会再有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人的一生与一棵树的一生没有差别,最后会干枯;或者是和一朵花一样,最后会凋谢;又或者像一栋房子,迟早会倒塌。欧洲的一些建筑已经存在了好几百年,这样看来,一个人的生命连一栋房子都不如。但实际上,生命并非如此。

我们无需去苦苦寻觅生命的奥秘,其实东方的佛教中对此有非常细致的描述,而科学正好可以去验证这些描述。现代人喜欢用科学来验证佛教,其实按理来讲,佛教并不需要科学来验证,但因为人们逐渐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失去了德智,因此,科学验证才变得有必要。而当佛教被验证之后,我们要承认心识的存在。

心识的存在非常合理。心识和身体完全不同,并非一体。有些人可能认为,这个会不会与信仰有关,是不是人们编造的?产生这种想法的人可能比较固执己见、不愿承认真理,只相信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日常生活中,有些人经常凭自己感觉而走,如果自己觉得某件事不合理,就肯定不承认。但是也有一些人比较公正,起初认为不合理的事情,经过自己的思考之后,逐渐承认,趋入正道。我刚才提到的,我们的心识跟身体是不相同的,我希望各位对这个问题再三思索、研究。

前几日有一则新闻报道称,有一位叫罗伯特·兰札(RobertLanza)2的科学家提出了一个观点称作“生物中心论(Biocentrism)”。他经过多年的研究后发现,人死了之后并不是一切都消失,而死亡也并不像无神论、唯物论或者其他宗教所说的那么简单。


[1]生命科学与价值观——2013年11月29日台北大学演讲


To be continued







/ 话题还未说完

     相约明天见 /        

                  



图片来源 / 一意

文字整理 / 一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