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第189课笔录(上)
《入行论》第189课笔录(上)
原文作者:寂天菩萨
本文作者:生西法师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前面的八品宣讲了世俗菩提心,对于世俗菩提心的功德,如何生起世俗菩提心,生起之后怎么样守持菩萨戒、怎么样保持菩提心不退失,不退失的基础上怎样让世俗菩提心再再增长的这些内容,前面都讲了。这些内容在所有的所知、所有的学问当中,这些是最珍贵的教言。
虽然我们学习了很多其他的教言,但是有些是没有任何用处的,不单没有用处,而且对众生、对自己有伤害的,也学习了很多类似的知识,比如说怎么钓鱼、赌博,这些其实对我们没有用,而且对众生有很大的伤害。如果大家都这样实行的话,对整个环境有很大的伤害,因为在讲业的时候,除了异熟果之外,还有等流果、增上果,增上果就是成熟外境的。如果很多人造了罪业,当这个罪业成熟了地狱的果报、成熟了等流果报之后,还会在外境上成熟,像这样学习这些知识,实践这些知识,对自他、对整个环境没有任何利益。有些知识是阶段性有利的,它虽然不是造罪业,可以帮助我们赚钱等等,但是对我们解脱来讲没有什么作用、帮助。还有一些知识就是对我们解脱有帮助的,但是不能够成为最为殊胜的让一切众生解脱的因,比如说小乘的教法,这些对我们有帮助,我们作为大乘修行人也要了知、也要实践,但是实践到一定程度时,就必须要转型,必须要转到大乘的作意和大乘的教法。
只有像《入菩萨行论》这样一种教法,前面第一品到第八品之间讲的这些教言,对自己修持佛果、出离轮回,或者说在今生怎样对待他人、怎样调伏自私自利的作意,这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对于自己解脱轮回有很大的作用,对于自己成就无上的佛果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对于利益众生也有很大的作用。前面所学习到的这些教言,看起来词句上不是很复杂,或者我们觉得“已经学了很多次了,是不是没有什么新奇感,没有什么好学习的”,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里面的教授、教言非常珍贵、非常有利益,我们生生世世需要学习,乃至于没有成佛、成菩萨之前都要学习,都要在内心当中不断地去思维、串习、实践。对此我们必须要了知,对这个问题必须要深刻地了解。
前八品世俗菩提心学完了,现在我们学习的是第九品《智慧品》,《智慧品》是宣讲胜义菩提心。从修行的角度来讲,我们要修行殊胜的佛法、修持菩萨行,前面的世俗菩提心要生起来,然后在世俗菩提心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持胜义菩提心。从学习的角度来讲,前面学习菩提心的时候,主要是用我们的第六意识(分别念方面)去观想、去作意、去改造自己的自私自利的分别念,把它改造成利他的分别念。在第九品当中我们要学习的是,其实这一切的分别念,不管是被改造的恶劣分别念还是能改造的善分别念,其实它的本性是平等的、是空性的。第九品当中,就宣讲一切万法的平等空性。
宣讲空性方面,前面讲到了二谛,怎样趋入二谛的方法,对于空性的智慧怎么样趣入,怎么样来修人无我、法无我等等,这些方面都讲了。现在我们学习到的是修持空性或证悟空性的作用——“以智慧所得之事”。“以智慧所得之事”,有自利平息世间八法、他利无勤生起仁慈心这两个内容。其中第一个科判“己一、平息世间八法”,我们已经讲完了,现在宣讲的是“己二、于未证悟空性者生悲心”。
如果我们了知了空性或者证悟了空性,是不是像很多人担忧的那样:“一旦我们修空性,一旦我们证悟了空性,什么都没有了,自己的解脱也没有了,利益众生也没有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而且恰恰是相反,如果我们真正地正确了知空性、正确地悟入空性,对自己自利平息世间八法或者对自利成就佛果,它的帮助是无可替代的,没有任何一个法可以替代空性的教法,它有这么大的力量让我们平息世间八法、趣入佛果。
虽然暂时性地有些压制性的方法来让自己来平息世间八法,有些是间接性地让我们成佛,比如世俗菩提心,直接地能够息灭烦恼障、所知障的教义,非空性莫属。对成就自利方面,空性的力量是主要的力量,是占主导性的力量,其他的可以作为它的助缘(辅助),对此《般若经》、《般若十万颂》、《般若五千颂》等有讲到。而且《智慧品》的前面也讲了,“故于息苦者,当启空性慧。”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注释当中,用国王和四种军队的比喻做了宣讲。所以说要平息世间八法,要息苦、要得乐,没有比空性更殊胜的。
证悟空性之后,我们会不会就对众生不闻不问,然后根本就不关心众生的福祉,好像以前没有修空性之前,我们还要去做慈善、还要去关心众生的痛苦,一旦修空性、证悟空性之后,什么都没有了,然后我们也不用去关心众生?也不是这样。而且相反的,如果正确地证悟了空性,内心当中的慈悲心会更真实、更强烈的。我们通过其他方面,比如缘众生的苦苦、变苦、坏苦,我们可以生起一定的大悲心,我们趣入菩萨道之前,有大悲的十种所缘,趋入大悲心的方法在弥勒菩萨的《大乘经庄严论》当中也讲过。但是从根本上,力量最大的还是了知空性。
一切众生本质都是空性的,一切众生其实本来不是众生,其实根本不需要轮回,因为根本就没有我(这个我就根本不存在)。但是众生颠倒地把无我认为有我,这个时候就开始产生这些分别念,有了分别念之后就开始产生实执,有实执开始产生烦恼,有烦恼开始产生业,有业开始产生苦,所以我们缘众生的三苦(苦苦、变苦和行苦)所产生的大悲心,其实并不是很高的层次。它是从缘众生的表象的苦谛,从苦谛方面入手产生大悲心,虽然可以产生大悲心、救度众生的心,但是没有找到其根源的缘故,这个时候产生的大悲心没有那么的深入、清净。
当我们发现,其实这些苦苦、变苦、行苦根本就可以没有的,因为导致这一切发生的所谓的我(众生认为的所谓的我,种种的分别念)其实是根本就不存在的,但是众生因为无明愚痴的缘故,就不了知,颠倒地把没有的东西认为是有,把无我的状态认为是有我,所以从这个深层次的意义上了知之后,大悲心就会更强烈。
当我们了知了众生流转的时候,整个轮回其实就好像是屏幕上的一场戏一样,屏幕上演的电影、电视有情节,有开始、中间过程、结尾,有喜剧、悲剧,但其实真正来讲,这个屏幕上从头至尾都没有发生过像电影情节里面所描绘的事情,它本来就是假的,本来就不存在,但是众生不了知的缘故,就沉迷其中。所以说其实整个轮回,整个众生流转的起因、过程、痛苦的结果等等,其实从空性的角度来讲,根本是没有的,完全可以不显现、不存在,但众生不了知的缘故,显现了这么多广大的、众生认为的存在的东西。当菩萨了知了这一切之后,他的悲心就更强烈,他就非常热切地想要让众生恢复到本来的这种状态,所以帮助众生觉悟,通过让众生了悟空性的方式来让众生获得安乐,这就是真正断根的方法。
所以说如果我们自己真正地了悟了空性,知道一切都是无自性,再来看众生,本来一切众生也是像佛菩萨所证悟的一样、和我们所抉择的一样,其实都是无自性的、空性的,但是就是不了知,这么愚昧(愚痴),不了知一切万法本来空性。不用说内心当中证悟空性的佛、菩萨(他们的大悲心是非常清净的),即便是没有证悟空性、已经了知空性(学习了中观,了知一切万法皆空)的人,比如说现在很多学习空性、内心当中已经有空正见的道友,他在观察众生的时候,其悲心的深度是很深的,他不再是看众生苦的情况,而是看根本上无我众生却耽执我,如果他对空性认知得越深,他这种悲心就越强。
打个比喻讲,比如我们缘众生的苦产生悲心。假如说我们的所缘——缘众生产生悲心的苦,只是局限在苦苦上面,那我们只能够缘苦苦的众生产生悲心,对快乐的众生我们就产生不了悲心,对行苦的众生我们也产生不了,所以说这种局限性是很大的。从苦的角度来讲,如果我们不单单了知苦苦,而且了知快乐也是苦(它是变苦),了知行苦,如果我们把苦的种类了知得很多、很细,那我们就不管是缘苦苦的众生,还是缘快乐的众生,还是缘不苦不乐的众生,都能够产生悲心。
我们就从这个例子可以进一步推知,如果我们了知,众生这一切痛苦的根源是因为不了知空性的缘故,我们能够安住在这么深的程度,那么缘众生的悲心就非常深,只要众生没有证悟空性、还认为有“我”期间,其悲心就没办法遏制。当然前提是我们自己必须要非常明确地确定“一切万法的确就是空性的,一切众生的迷乱显现,他的迷乱显现的种种痛苦,都是空性的。”如果内心当中真正有很深刻的了知,那我们缘众生的悲心绝对是非常深刻的。所以这个方面,不但不会因为证悟了空性而中断对众生的大悲,反而因为了知了空性,对众生的大悲心更加强烈。
再一个,从其他的角度来讲,因为有时菩萨在修道、在救度众生的过程当中,如果众生刚强难化,用了很多的时间、精力都没有办法调化他,有些时候我们就容易产生疲厌——干脆就放弃算了,这个众生没办法救度。但如果我们了知了这一切是空性的,轮回是空性的,或者所谓众生的刚强难化是无自性、空性的,如果了知了空性,我们就不太容易产生疲厌心。就是因为了知了空性,了知了一切的苦乐、一切的刚强难化等等这一切是假立的时候,我们内心当中的慈悲心、大悲心不太容易退失。所以说我们就知道,了悟了空性对于众生生大悲方面的帮助非常巨大,这方面我们需要考虑。
“戊三(以智慧所得之事)分二:一、平息世间八法;二、于未证悟空性者生悲心。”两个科判中已经讲到第二,对众生产生大悲心。
“己二(于未证悟空性者生悲心)分二:一、所缘;二、行相”,现在就讲所缘。
科判“庚一(所缘)分三:一、今世辛苦维生;二、后世感受痛苦;三、三有共同过患。”现在讲到了“三有共同过患”。
“辛三(三有共同过患)分三:一、与解脱相违;二、此相违难除;三、颠倒执苦为乐。”
现在讲到了第二,“此相违难除”,就说众生迷乱的显现和解脱道是相违的,因为众生的轮回的显现是迷乱的。解脱是什么?前面我们引用了弥勒菩萨的教证“解脱唯迷尽”,所谓的解脱只是迷乱消尽而已,而迷乱恰恰就是轮回,轮回就是迷乱,迷乱就是轮回,所以说轮回肯定是迷乱的状态,有迷乱肯定是在轮回当中的,所以说迷乱和轮回是划等号的。解脱是“唯迷尽”,只是把迷乱消尽而已,所以说当众生在流转的时候,当然他的本性就是和解脱相违的。
如果我们要打破这个相违,必须要修持正法,这个相违难除,所以我们要对众生产生悲心,这是对所缘的众生。“此相违难处”科判,前天我们讲了两颂,现在我们继续讲这个问题。
此生有何法,除灭散乱习?
字面意思:“此生”,众生在这一生(一期生命)当中,有什么办法能够消除这样一种实执的散乱或者散乱的习气呢?按照众生自己的角度讲,非常困难。当然一方面是前面讲的这么多理由,下面还有些理由,所以说真正要消除散乱的实执或者散乱的习气,其实是非常困难的。既然很困难,这个相违难除,因此我们要缘众生产生大悲心,产生救度的意乐。
所谓的散乱,大恩上师在讲义当中讲,所谓的散乱有外内两种,一个是外散乱、一个叫做内散乱。外散乱无外乎就是我们自己耽著于散乱的外境,喜欢愦闹的环境,喜欢聊天。
散乱(懒惰)有很多种。有些散乱是很紧凑的散乱,比如说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书》当中讲到,所谓的懒惰(懒散)有两种,一种是西方式的懒散、一种是东方式的懒散。西方式的懒散,它的节奏很快,从早上起床,然后很快吃早餐,然后开始上班,在路上,然后在公司里面上班,下班,下班之后……把时间安排得很紧凑,虽然看起来好像每天做的事情很多,但这也是一种散乱。还有一种是东方式的散乱,索甲仁波切是用印度为例,几乎成天就无所事事,天天就喝茶、听音乐、走来走去。现在中国人有些所谓的休闲城市也是这样的,经常是散乱在麻将上面,散乱在其他的上面,如晒太阳、聊天这些。这些都是散乱,耽著于这些,就叫做外散乱。
如果我们的心散于这个方面,我们怎么样通过这种散乱的状态来遣除(轮回与解脱)相违的这样一种本体呢?所谓的迷乱不可能自然而然的它自己消失。我们要让它消失,获得解脱,要“迷尽”——把迷乱消尽,那我们处于这样散乱的状态当中,当然是不可能的。很多修行者非常精进地修行,都很难消除散乱,何况很多人根本不修行、处在散乱状态当中,怎么可能自然而然地就把散乱消除呢?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方面是外散乱,沉迷于现在很多所谓的享受当中或上网、聊天等等,这些方面是外散乱,由外面的诱因,或环境占了一定的比例,像这样把它安立为外散乱。
还有一种就是内散乱.内散乱也不是和外境无关,主要是指内心当中的种种分别念。有的时候自己坐在家里面或躺在床上胡思乱想,这种分别心的外散就称之为内散乱。
所以说我们有外内的两种散乱。假如一天是这样的,一个月是这样的,一年是这样的,一个人一辈子都是这样的,这里面有没有一点点遣除迷乱的修行呢?没有。如果没有这种遣除迷乱的修行,那还有什么办法来消除散乱的习气呢?这是非常难以做到的。
还有一个,我们要消除散乱,但消除散乱的因也没有,我们内心当中并没有产生禅定、智慧等等(或者说佛法的智慧)。而且消除散乱的缘也没有,虽然一部分人在学习消除散乱的方法,但其实很多人对这个问题根本不关心,现在有些人只是对经济、对钱、对享受比较有兴趣,但是对精神(心灵)上面的修行根本不关心,既然不关心,这个缘没有,他不关心这个,他就不会去寻找——“哪个地方有导师可以帮助我,教给我消除散乱的方法,教给我散乱的过患”,他根本没有这个助缘。没有主因,也没有助缘,果是不可能发生的,这种情况下,有什么方法可以遣除这个散乱呢?是根本没有办法的。
这个颂词从反问的角度给我们宣讲,“此生有何法,除灭散乱习?”其实就是讲,现在的众生沉溺于外内散乱当中,这样是没有办法消除散乱的。既然没办法消除散乱,这个相违就难除了,和解脱道相违的迷乱非常难以遣除。但是不是真的就没有办法呢?并不是真的没办法,消除散乱的方法在佛经、论典、上师的窍诀当中讲得非常多。
散乱有很多种,前面我们用教法来分析的时候,首先要断除对今生的耽执或者要舍弃今生,要修持四加行,通过修持睱满难得等四加行,生起了出离心。当我们一心想解脱的时候,比较粗重的散乱就能够被遣除掉,自己的心就不会再耽著在这些世间八法上,就比较专注在今生的修行、解脱方面,这是第一步。当然我们平时还要修持很多《入行论》前面讲到的不放逸、正知正念等等,像这样的修法还是必须要经常去观修的。还要修持禅定,其实禅定的违品就是散乱,反过来讲,如果我们要对治散乱,那就要修静虑(禅定)。如果我们修禅定,当我们的心一静下来,一方面,当一个人修禅得到了某种境界时,他的欢喜是很细的,发至内心产生一种禅悦、一种欢喜,对于外在的、通过很粗大的方式引发自己有所兴趣的娱乐,他逐渐就没有兴趣了。另一方面,当心寂止的时候,他的内散乱(他的分别心)也是非常少的,我们不敢说一点都没有,但是它已经急剧降低到很少的标准上面。通过修禅定也可以让我们的心专注,也是可以消灭散乱的。当然最根本的消灭散乱,就是修持空性。通过修持空性、通过累积福德和智慧资粮、通过忏悔、通过祈祷等等,像这样我们越来越能够息灭散乱,如果散乱越来越息灭,那我们的对治力就越来越强了,趣向于解脱的把握就越来越增加。
一方面这个颂词是反问,现在的众生凭什么可以消除散乱?我们观察我们自己的身语意,观察我们身边人的身语意——他们在做什么?如果大多数时间都在做轮回的法,那就绝对不可能消除散乱,因为整个轮回的法就是以散乱为自性的,所以说基本上轮回当中的众生都是处于各种各样的散乱当中。如果是处于这样的状态,就没办法超越散乱,没办法消灭散乱。
一方面这个颂词是对众生生悲心的一种修行方法,一方面是反观自己有什么办法消灭散乱,凭什么我们说我们可以消灭散乱?如果我们根本没有做消灭散乱的修行,我们凭什么能够消灭散乱呢?没办法消灭散乱的习气。就是这样理解的。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