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答:实际上,无聊是觉醒的前奏。我们唯一需要的是真的看着无聊的这种戒律。这很难。我采用的是传统的禅修方法,持续进行短时、多次、精准的修持。问:我一直很脆弱,经常为一些小事心里纠结,我怎样可以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答:如果你喜欢被表扬,不喜欢被批评,如果你只是想得到,害怕失去,如果你寻求被注意,憎恨被忽视,如果你过分寻找快乐,偏执地害怕。如果你深陷这八种状态,你就会变得脆弱。如果你不会,就将变得强大。例如:婴儿,在成熟前他们真的不在意那么多的表扬和批评,你告诉婴儿你太胖了,但他们不知道胖是什么意思。所以这些话不会打扰到他们。因此我认为超越这八种状态你就会变得强大。问:我是一个博士生,患有强烈的拖延症——不能控制自己去面对要做的工作,总要拖到最后一刻,甚至拖到最后一刻也不做。据我所知,学生,尤其是研究生中,有这一问题的人不在少数。要如何做才能帮助克服这个习惯呢?答:习惯的养成大部份是随着因缘而来的,没有任何的习惯是没有来由的。我们所有的习惯都是我们起先只一点一点地做,之后它就根深蒂固了。所以我们也应该用同样的方法来对治这个习惯。你应该试着开始慢慢地慢慢地完成一些事,然后过一阵子,你就会变得很准时。
问:我有时在街上给路边的乞丐一些硬币。朋友说你要有选择地给他们,因为大部分是骗子,我还是给他们硬币。我想如果怀疑他们是骗子,会削弱我的慈悲心,我想问你:第一个,我给乞丐钱是在助长有些骗子吗?我是在造恶业吗?第二个,我是不是因为怕失去了所谓的慈悲心才这样做的,我没有真正的慈悲心吗?答:首先,我们只能尽力而为。究竟谁是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谁又是否为假乞丐,这真的很难判断。而且老实说,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所给与的这些帮助,是否真的帮了对方或其实伤害了他们。我们也不知道应该要拿一块人民币给路边的乞丐,尤其是那些小孩们,或是给他们好好上一课。我们有什么资格去做这样的裁判呢?所以,对我和你这样的人来说,最好的修行就是培养良善的动机,真正地发心。问:怎样做才可以让自己更美?我说的不是外表,是内在。答:我认为信心让人更美。信心并不来源于比较,一个人应该对自己有信心,不要跟别的人和事比较。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类人,走在大街上,对自己很有自信,他们很美。答:最重要的是自省。如果可能的话,不要让任何其它东西来影响我们自省的过程--——不要被宗教影响。比如说当我们生气的时候,不要去想为什么我在生气,不要这样想。只要看着那个愤怒,看它如何增长,如何影响我们,影响我们的喉咙、舌头、让我们口干,就看看它怎么影响我。不要自我批判,说:噢!我不应该生气!不要被这些影响。
问: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各种设施(汽车、飞机)及更多的电子设备(例如手机等)让我们越来越依赖,我们的生活正在悄悄改变,但我很担忧,面对这样的生活大趋势,我该怎样做?答:很感伤的,不晓得一般人在这种趋势下,会花多少精力去发展内在的方面。就好像一个小孩,环绕他四周的都是好吃的巧克力糖,你却想对他说 : 吃这些对身体不好(很难影响他)。现在我们周遭有这么多巧克力工厂,持续不断地在做更多更好吃、更便宜的巧克力出来。有一个办法是我们像快速转带一样,试图迅速地先看到你生命终了时的状况,看到这样的结果,吃了这么多巧克力,不健康,然后你会后悔不该吃这么多巧克力糖。同样我们可以将我们的生命往前快转,看看我们被所有这些物质的事物分心,是不是值得?我们是否失去了什么更有价值、更重要的东西?不一定是精神方面的,也许只是在我们家附近的山上走走,这可能是我们一直很想做,但是我们一直忙着在做这些追逐而没有机会去实现的事情。如果能够的话,快速转带向前看,一旦知道那个结果以后,我们就把它倒带回来,然后根据我们正常的步调去进行我们的生活。
问:我总是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好。我知道这样很不好,好想放下。我该怎样做呢?答:去回忆你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对别人的误解,与自己和他人曾经产生的误会,然后用这些事情来提醒自己你也不是完美的人。问:我给自己设定了成功的目标,当我非常努力地达到后却还有失落感?为什么?在我看来整个经济和世界的现行秩序只是错觉。这不是在谈佛教。在现实世界中我们之所以觉得这些是现实是因为我们都太努力,但就像你的问题一样,没有人真正有成就。我常在印度的大街上看到乞讨的人,他们不在乎是否能讨到西红柿或土豆,他们无忧无虑,讨到什么就吃什么。这都是相对的。变得成功、过上舒适的生活固然很重要,但弄明白成功和舒适的意义同样重要,对人们的生活会有帮助。
公众号推荐
(欢迎点击上方名片关注)
愿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修行中的感受
还有佛教的教言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