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CKB】《中观四百论》02 (下)—— 刺客被杀了~
中观四百论
ZCKB辅导
02
(下)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己二、(广明修无常之理)分三:一、修念生际必死;二、自己未解脱死怖不应专忧虑他死;三、教诲应当远离贪著尘事而勤修解脱道。
第二是广说无常的道理,分了三个方面进行宣讲,第一个是生际必死;第二个是宣讲自己还没有脱离死亡的时候,不需要为别人的死亡操心。有些父母对儿女很操心,操心他们的死亡,但实际上你自己还没有脱离死亡的恐怖,有什么闲心去操心别人呢?还是自己马上生起无常心比较好。第三,了解了这些道理之后,教诫应该修持解脱的行为。
庚一、(修念生际必死)分二:一、修习粗无常;二、修习细无常。
什么是粗无常,什么是细无常?比如说一个人生下来,现在已经到二三十岁,突然有一天遇到了某种死缘,这个人死了,这就叫粗无常,粗大的无常。或者一个杯子存在的时候,突然有一天遇到一个人不小心把杯子砸碎了,我们说这个杯子坏了,这也是一种粗无常。很多世间人比较容易了解这种粗大的无常。
细无常就是不观待毁坏它的因缘,比如一个众生,不观待他突然死亡的因缘,他从生下来一直到死亡之间,每一刹那都在生灭,不离开刹那生灭的体性,这个过程就是细无常。这在佛经当中讲得很多。
我们在修无常的时候,粗无常和细无常都必须要了解。单单知道粗无常对修行无常的帮助不会特别大,认为粗大的无常显现之前我才会死,对无常的本意没办法体会。还要从细无常去抉择,才对无常的整体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再举一个比较好理解的例子,比如我们在这里听法,我们从家里出发到这个地方,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们就说已经到了,这个可以对应成粗无常。我们从家里走到这里,每一步每一步都在走,这每一步每一步的走就可以说是细无常,可以这样体会。到达目的地是粗大的,但这个过程当中,每一步每一步是细微的,而这个粗大的法离不开细微的法,我们不可能一步就跨到这里来了,我们要到这个地方,必定是一步一步来的。
一切万法都是无常的,当某一个粗大的因缘显现的时候,比如这个物体毁坏了,我们说它无常显现了,但是在粗大的因缘显现之前,它每一个过程都是刹那刹那生灭的,离开了这个刹那刹那的生灭,绝对没有粗大的无常显现。
粗无常和细无常在佛经当中讲得很多,有些地方,比如《前行》中对粗无常讲得比较多,讲细无常比较殊胜的就是弥勒菩萨的《大乘经庄严论》,有几十种理论来抉择细无常。侧重点不一样。
首先讲粗无常,比较容易知道的粗无常有五个方面。
辛一、(修习粗无常)分五:一、明存活不能遮止死亡及不应只坚信存活;二、不应以死是人所共有而不生怖畏;三、不应恃有医疗老病的方法而不畏死;四、由死时不决定故而不畏死极不应理;五、破勇敢者不畏死的因由。
壬一、(明存活不能遮止死亡及不应只坚信存活)分二:一、正明;二、破常作存活想不起怖畏。
癸一、正明:
为死故而生,随他行本性,
现见是为死,非是为存活。
每个众生生下来的目的是什么?“为死故”,就是为了死亡才生下来的。生下来之后,“随他行本性”,这个“他”就是死亡,随着死亡或者老死而行的本性就是这样的,我们稍微观察就可以知道这个道理,我们生下来之后是不是就在不断地变衰老呢?是不是正在朝着死亡的方向奔驰呢?肯定是的,所以说“随他行本性”。
“现见是为死“,如果还有人对这样的道理有怀疑的话,我们可以从现量来进行抉择。每个人生下来之后,最后的终点是什么?终点就是死亡,所以从这个方面讲,现见这一切众生都是为了死亡而生存的,“非是为存活”,并不是为了存活在世间上而生下来的。这样就了解了它的意义,根本就是不可靠的,所以还是应该好好修行,好好积累善法。
下面从词句上讲解。“为死故而生”,很多世间人认为并不是为了死亡而生的,世间人往往会回避死亡的问题,他认为生存在世间上就是为了享受,为了获得名声或种种安乐。但是圣天菩萨通过他无垢的智慧抉择好之后,对我们宣讲,我们生存在世间上并不是为了享受的,就是为了死亡。我们做一个事情的目的是什么,最终的目的地到什么地方,这就是它的目的。比如我们现在要出发去色达县,为了到色达县,我们出发了,我们并不是为了到洛若乡而出发的。它的目的地明了之后,这个颂词的意思就比较好理解。每一个众生生出来之后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死亡,因为一切众生的终点必定是死亡,死亡是每一个众生一生当中的终结处、最终目的地,所以我们说他生下来目的就是为了死亡。它是本性,出生之后就是跟随老、死的不可改变的本性而行。
骆驼的比喻
在《大智度论》中针对这两句话有一个比喻,跟随商主出去做买卖的骆驼,在外面很长时间之后,什么时候商主想要回家,骆驼就没有自由地必须跟着商主回家。这就比喻,每个众生一旦生下来之后,他自己是没有自由的,并不是说我想活多长时间就活多长时间,不想老,不想死,是每个众生的想法,但想法归想法,实际的情况是必须要跟随老死而转,自己没有任何的自由。就是因为没有任何的自由,所以现在必须要修持善法,如果有自由的话,我现在可以住世无量劫,无永远不死,有这个自由不用修善法,但是就是因为无有自由,必须跟随老死而转的缘故,现在必须修持死亡时候有用的正法,比喻和意义联系起来之后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刺客的比喻
“现见是为死,非是为存活。”,现见一切众生是为了死亡而生下来的,并不是为了存活在世间上享受欲妙,他的最终结局都是死亡。这个道理非常殊胜。这两句也有一个比喻,一个刺客,为了自己的利益或者受他人所雇去刺杀别人,最后到了别人家里的时候,没有把别人杀死,反而自己被别人杀死了,他的每一个动作,从出发一直到他死亡的过程,他自己的想法,每一步每一步都是在做杀别人的加行,但实际上从后果来看,他的每一步都是自杀的行为。
每个众生从生下来到死之间,按照众生的想法肯定是不想死的,肯定是为了存活在世间上享受各种的欲妙,就好像刺客想要把别人杀死之后拿到一笔报酬,再用这个报酬去享乐,他本来的想法是这样的,但是他被别人杀死了。实际上每个众生想是想从生下来到死亡之间好好享受,但是我们可以知道,因为他最终死亡的缘故,所以他从生下来到死亡的每一个刹那的一切行为都是自死,都是自杀,就好像刺客一样,刺客自己被杀死了,从这个结果去推的时候,他的每一步都在自杀。从这个比喻和意义对照的时候,就可以破斥一切人认为生下来的目的是为了存活在世间享受的邪执。
既然破除了这样的邪执,我们就应该生起正见,现在我们是没有自在的,而且现在我们现见是为了死亡而生下来的,所以不应该在短暂的生存过程中,搞一些世间法,或者追求一些现世的利益,或者随顺自己的烦恼行。了解了这个道理之后,必须励励地对治,对治自己的种种烦恼、种种邪行、种种不畏死的谬执。有这样的意义隐藏在里面,我们必须要把意义和比喻真正对照起来,才可以了解圣天菩萨的颂词的真实意义,否则还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意思。月称菩萨肯定知道圣天菩萨的密意,所以通过比喻和意义对照的时候,就知道殊胜的意义就在这里。
癸二、破常作存活想不起怖畏:
汝见去时短,未来时间长,
汝思等不等,显同怖呼唤。
有些人想,虽然每个人都会死亡,这是没办法阻挡的,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但是因为现在的人寿,佛陀授记圣天菩萨那个时候是一百岁,现在可能没有这么长时间了,现在可能大概七十五岁左右吧。尤其是一些年轻人认为我过去的时间很短,仅仅用了二三十年,未来按照一百岁来讲还有八十年可以活,如果这样的话,未来的时间还很长,所以在能够存活的这段时间当中,我是不需要畏惧死亡的。这种执著是很多众生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认为自己还有很长时间可以活,但是你问他到底有什么理由能够决定你还可以活呢?就举不出来道理,任何理由都没有。
有些道友说:“我绝对不会死的。”他首先立宗,绝对不会死。为什么不会死呢?他说:“你明天看吧。”你这个根本不是理由,他想通过现量,但是明天的事情谁看得到呢?下一刹那的事情都看不到,不要说明天的事情。这好像是一种理由,但实际上不是。但这种想法也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想法,“因为昨天我没有死,可以推知今天我不会死的”,“虽然过去了很多时间,但是未来的时间应该还会很长的,很多人都是七八十岁,或者八九十岁的时候死的。”他隐隐约约认为自己还可以活很长时间,还有几十年的时光,既然还有几十年的时光,为什么我要着急修法呢?就会拖延修法的时间。这里就是破斥这样的邪执。
“汝见去时短,未来时间长”,你见到过去的时间很短,未来的时间很长,你不需要畏惧死亡;或者“汝思等不等”,“等”比如说五十岁的人,观待一百岁来讲,你活了五十岁,未来还有五十岁,已经过去的时间和还没有享受的时间是相等的;“不等”就是过去的时间很短,未来的时间很长,过去的时间和未来的时间不相等,或者虽然过去的时间很长,如讲记当中讲到有些老年人,过去七十年了,他认为还有三十年,既然还有三十年的话,他认为时间还有很长。“不等”可以从两方面解释。“汝思等不等”有这三种意义。你如果认为未来的时间和过去的时间相等或者不相等,通过这个理由不畏惧死亡,“显同怖呼唤”,圣天菩萨说,显而易见你这个“同怖呼唤”,你自己已经到了一个非常怖畏的地方,你还对别人说你一点都不畏惧,还高声大喊“我不害怕,我一点都不恐惧”。在甲曹杰大师的讲记中还讲,他还假装唱歌,掩饰自己,假装自己一点都不害怕。
强盗的比喻
实际上这是非常颠倒的执著。你到了一个非常恐怖的地方,比如说(甲曹杰大师在讲记中讲),你已经身陷到很多强盗的丛林当中了,被他们包围了,在人群当中,你说“我一点都不害怕”,而且还假装唱歌的话,肯定没有一点意义,就是很愚痴的一种行为。这个时候你不应该说你不害怕,应该去思维怎么样脱离这样怖畏的环境,而不应该说不害怕来掩饰,或者想以此从怖畏当中解脱。这就是“显同怖呼唤”。
从颂词中的比喻和意义对照的话,前面三句的意思怎么和最后一句“显同怖呼唤”对应呢?现在我们处在存活的阶段,不管过去的时间短也好,未来的时间长也好,你这样认为不害怕,你说“我不会死”,实际上在整个过程当中都是很恐怖之处,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第一个颂词也讲到了,外面也有违缘,里面也有违缘,所以在什么时候死根本没办法决定的。整个过程,不管是过去的时间也好,未来的时间也好,整个环境都是怖畏的环境,你在这么怖畏的环境当中,还说“我不害怕死,我不需要修持对治死亡的方便。”这是不是很愚痴的想法?很明显,确确实实是很愚痴的想法,就像你在强盗当中还说你不害怕,假装唱歌一样。
这里圣天菩萨的意思就是这样的,我们虽然有很多很多相似的理由,认为我肯定还会活很长时间,但是真实的理由是找不到的,只是相似的理由而已,经不起观察的。所以在这样危险的环境当中,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应该现在就好好思维怎么样去对治这些强盗,怎么样去对治死主的来临。颂词当中没讲怎么对治,实际上意义很明显,就是修正法,除了修正法之外,没有其他的方便。
在《前行》当中讲到你是再漂亮、再有钱、再高位的国王,这一切在死亡的时候都没有用的,根本没有用,这一切全部要留在世间,你一个人赤身裸体地前往后世,就像酥油当中抽出一根毛一样,干干净净地,什么也带不走。那个时候能带走的是什么呢?只有业,只有业随身。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准备,到底我死亡的时候是带恶业吗?还是带善业呢?带恶业有什么利益呢?没有任何利益,只能使自己堕入恶趣,使自己受很多痛苦,这不是我们考虑的对象。只能考虑带善业,带什么善业呢?不能带随福德分的善业,必须带随解脱分的善业,要发出离心,要发菩提心,发修空性。这样的出世间善业才能帮助自己解脱。颂词当中的比喻和意义结合所突出的意思就是这个。
童子的比喻
讲记当中还有一个比喻,一群婆罗门的童子出来玩的时候,借宿一个村庄,但是晚上他们不懂规矩,到处拉了很多大便,早上的时候,大部童子都跑掉了,有几个没来得及跑的就被抓住了。抓住之后,巡夜的人告诉他们,现在村长还没起来,趁他还没有发现的时候,你们可以把这些大便清除,清除之后就不会受惩罚。剩下的这些婆罗门子就仅仅把自己所拉的大便清除了,对跑掉的那些人所拉的大便就不管,他觉得很臭,捂着鼻子,不去打扫。他有这样的执著。
这个比喻说明什么道理呢?执著自己的大便清净,别人的大便不清净,不愿意打扫,这是一种颠倒的执著。为什么是颠倒的执著呢?世间上的人共称一切大便都是不清净的,你认为自己拉的大便清净,打扫了,别人拉的大便不清净,不打扫,这就是一种妄执。同样的道理,已经过去的时间也好,未来还没有过去的时间、存活的时间也好,这一切的本性都是应该怖畏的,就像前面所讲的一样。并不能分析未来的时间很长,或者自己认为不死,这样的执著是不应理的,就像前面所讲的比喻一样,所有大便的体性都是肮脏的,不清净的,不能认为一个清净,一个不清净。同样的道理,你不能认为过去的时间作比较之后,你不害怕,不能认为未来的时间很长而不畏惧死亡。这是不对的。
或者还有一种解释方法,认为自己已经打扫了自己这一部分,其他部分虽然没打扫,但是村长不会惩罚自己吧?这样的想法实际上也是不应该的,村长看到很多大便,而且你又被抓住了,肯定是惩罚你的。同样的道理,未来的时间你认为还有很长,你不需要畏怖,不需要对治,你认为不会受惩罚,这一切都是妄执,到死的时候绝对受惩罚。
自己所造的恶业绝对会使你堕入恶趣。你认为“我不会死吧,不怖畏吧,未来时间还很长吧,不需要现在修法吧”等等这样的妄执,全部都是非理作意,不应理的。这样比喻和意义就对应了。就是要害怕以后死主到来的时候对自己的惩罚,现在作对治,就像聪明的婆罗门子的话,当时就应该抓紧时间把所有的大便全部打扫干净,有了对治的方法,村长起来一看很干净,肯定不会惩罚你了。
同样的道理,现在我们还有时间,还没有死,还在存活的时候,好好修持对治死主的方法,修持好了之后,死主一到来根本没有什么畏惧的,你来就来,什么时候来我都不怕,因为我已经准备好了,我相续当中已经有对治法了。这个时候就没有恐惧,而且有的时候很安乐很欢喜地面对死亡的。这全部来自于认识到无常的体性,修持无常法的功德。这个比喻意义应该如是了解。
[终生学习 终生修行 终生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