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2)
(接上文)
还有一种就是说从了义的侧面来讲的话其实每个众生本具这个佛性。佛性、佛功德、佛智慧其实都是在每一个众生相续当中圆满的。圆满的话只不过有障碍,这个障碍把它障住了没办法浮现而已,没办法出现。所以如果它通过一个一种强有力的方式能够让这个障碍说是消除的话它的内在的佛性一定会浮现出来的。
有些时候她在世的时候虽然没有显现那么明显的证悟,但是她中阴身的时候因为中阴身的时候她的粗大的身体没有了,粗大的五蕴消失了。她那个时候就是说对于现证佛性来讲其实也是一个非常绝佳的一个时机。
所以很多有些在即生当中没有成佛的在中阴成佛的也有,中阴身成佛。因为那个时候他的一种粗大的五蕴它已经没有了,它只是一个比较一种细微的中阴身,很细微的五蕴。说那个时候它的那种障碍相当在中阴的时候如果说我们在没死之前对我们而言,对心性的障垢好像就说是黑云一样,天空当中的乌云密布一样。那么在中阴的时候那种云就像薄薄的云掩住虚空一样。说那个时候相对来讲就比较容易。
但是你没有训练过是不行的,你没有信心也是不行的,虽然很容易、很薄,但是如果你没有修行佛法的话,它虽然中阴身很容易认证心性,但如果没有这些条件也不行。而老妇人虽然没有去做过中阴、得到中阴教言的闻思,但是她的信心力很强大。这个因素导致她有可以在中阴的时候浮现。但是这里面没有说,我们只是分析,分析这个情况。有些时候她在在世的时候不一定证悟,但是中阴的时候能够证悟的情况也是有的。
所以像这样的话就是单单愚笨的人有信心也可以证悟实相,所以有些愚笨的人他有信心也可以证悟。如果是很聪明如果是一个班智达他通达这样一种教典,但是他如果信心不行的话他也没办法证悟实相。
就像这个善星比丘像提婆达多他们也通达三藏的,但是他法没有入心,没信心的缘故法没有办法入心。他只是通达了一种词句的意思,但是他所诠义方面如果真正通达了之后或相应了之后他一定会对于这个法义产生信心,对佛陀三宝也可以产生信心的。
所以如果没有信心的话班智达也证悟不了,如果有信心的话有些地方讲连牧童也可以证悟。所以说老妇人她也没有做什么闭门、闻思修行,她就是这样对于这样一种三宝具有很强烈的信心,通过很强烈的信心的缘故所以说她就可以她就得到了这样一种加持力,就现证了这样一种心性,就获得了这样一种觉悟。
那么所以说这个地方讲了,并不是说狗牙有什么加持力,狗牙就是一个狗牙,狗牙是业惑形成的。这个是这条狗,它前世造了这样一种转生狗的业,然后通过它自己的一种业形成了狗的身体,形成了狗牙。它纯粹是有漏有为法,纯粹是一个业惑形成的一种狗牙。它狗牙本身没什么加持力,它是一种业惑形成的。
就像我们的牙齿一样,我们的牙齿有什么加持力?这个就是一个业惑形成的就是有漏的一种身体当中的一个部分而已,所以说它本身是没有什么加持力的。但是为什么又降舍利,最后它又好像虹光环绕等等,那么这个完全是因为这个老妇人强烈的信心力认为它是真正的佛牙。她就把这个狗牙认定是真正的佛牙,这样一来的话佛的加持力融入到狗牙当中。
因为她的一种注意力,她的注意力就是在这个佛牙上面,她就把这个狗牙当成佛牙了。所以就像刚才我们所分析的那样,她的专注力、她的注意力是在狗牙上面。她的注意力在这那么佛的加持就在这浮现,久而久之的时候佛力就融入到狗牙当中,相当于开光一样。像这样的话就说佛的一种加持融入到狗牙当中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变成了和佛牙没有什么差别了。所以像这样这个就是一种不可思议的一种信心力。
所以说平时有些时候上师们在讲法、传法、引导众生的时候,有些时候你完全没有一点的智慧,单单是这种愚昧的信心也不够,也还是应该多学。有些时候就说如果你学到这么多东西如果没有相信不可思议的,如果太过于的一种理性了没有一点感性的话像这样也不行。
有些时候学来学去特别特别理性,好像最后上师说有些人学来学去好像学成唯物主义了,好像对什么都不相信了。什么佛菩萨现身这个好像太理性了,这个不可能吧,这个应该是没有的。或就是谁谁谁怎么样唉这个不可能啊。所以最后来讲的话如果不注意最后学来学去又学回唯物主义,好像觉得这些不可思议的东西都不存在一样。
说这个太感性了也不行,所以如果是有的时候太理性也不行。有的时候太感性了就是没有一点点的一种这个智慧力、分辨力也不行。当然这里面在讲的时候如果说他这个就像老妇人一样那么清静的信心,那么强烈的信心的的确确他可以不学也行。
现在很多净土宗念佛的这些,念佛的这些他也没有学很多教理,但我们能不能说你没有学教理你念得不对,或你没学教理不能往生那谁敢说,不敢这样讲。因为他的信心有可能是稳固的,他虽然没有学,他可能说不过你,可能别人跟他说他也没办法回辩,但他的信心就是不变。他说不过他也没办法去辩倒对方说阿弥陀佛不存在,念佛不能往生。他这肯定讲不出来的,要跟他辩他一点都说不出来道理的。但是他的信心就是很稳定,它就来自于宿世的熏习,它来自于前世的熏习。
他这个信心虽然没有通过别的闻思教理方面没有通过广大的闻思来得到,他可能就是听过一次开示他知道极乐世界他知道阿弥陀佛的力量,他内心当中的善根就被引燃了。他内心当中的善根就萌发了,他就是一心一意的专注这个阿弥陀佛,祈祷念一直就念,念到最后他就成功了就像老妇人一样。
你说他有多少理论的知识吗?他没有什么理论的支撑他就是凭着自己的信心,但是这个信心要不然就是宿善,宿世天然的那种,如果没有的话我们还是要多学,因为我们又没有前世带来的,后天也没有学,那你说我的信心很坚固,那就没有一个基础也不行,如果有前世的一种宿善又有宿善又学那最好了。如果有宿世的善根善心引发的这么样一种坚固的信心,他没有学很多也可以,要不然前世没有这样带来的不多,有一些带来的不多,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来弥补也可以。通过教理逐渐逐渐知道三宝的功德,遣除怀疑疑惑之后逐渐这个信心就开始非常的稳固了非常稳定的,就怕什么呢?就怕又没有宿世的善根引发的一种信心,又没有后天的这样一种学习,就觉得自己的信心应该是稳固的这个就危险了,因为现在可能是信心满满的现在觉得自己信心不学也可以,我就把一句佛号念到底,但是关键是他没有那种还有一个更关键的问题到底有没有自己不知道!关键到底自己有没有,宿世带来的那样一种信心呢自己不清楚,觉得有以为有,或者按照当前的情况来分析应该可以保持,但关键就是说保持一段时间就没有了就消亡了,有没有通过后天的学习来弥补?这个就会退失?这个样的事例也不少,所以我们不管怎么样,一方面来讲如果我们现在有信心也很好,尽量的多学,如果说大经大论太难了学不懂比较相对来讲比较通俗易懂得这些佛理多学,多学其实对我们信心的保持保证这一方面是有帮助的的确是有帮助。
所以像这样我们对于像这样一种信心的分析,我们还是比较客观的分析吧,的确是存在的但是关键我是不是这个不知道,已经成为了人我们站在分析别人的事情侧面来讲,因为这些人,该往生的已经走了,我们就可以说你看他没有学,他就走了我们就说他可以他就是这种根基的。这个事情已经是过去式了我们去分析这个案例,我们觉得这个很好分析,但是关键这个事情放在我自己身上的时候,我到底是这种还是不是这种,那谁知道呢?万一不是怎么办关键就是说我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所以如果自己不能确定的话,我们就好好的学好好的按照教理来培养自己的信心这个是非常好的这个是比较把稳的这样一种方式方法。
佛的加持融入狗牙?通过这方面来分析因为他的信心就是那么强劲吗?所以像这样他自己的佛陀加持力周遍了法界,他自己觉得这个是佛牙,他的注意力在这儿祈祷,那么佛陀的加持力就融入到降临到这个狗牙当中,然后就慢慢的具有这个加持力了,所以说我们对于一个狗牙都是这样何况说对于一个真正的佛像一个加持力很大的佛像来祈祷,如果对于真实的一种上师具有功德的上师祈祷,对于真实的佛陀了之了佛功德之后去祈祷那肯定是更加殊胜的。如果是同等的信心的前提之下他这个对劲其实还是有一定差别的,就是说一般庸俗的对劲和殊胜的对劲。从他自己本具的一种来讲还是有差别,从原先的角度来讲我们说这个佛像他的的确确是很珍贵,加持力很大的,有的时候一些佛像佛陀亲自开光,或者怎么样,他的确他自己本身来讲就有一个加持,或者说外面一块石头他就是一个庸俗的石头而已,如果在同等的条件之下这个是有差别的,但是如果有强劲的信心,信心很强劲的话,就像这个里面所讲的这个例子这个道理他也可以这样,但有些时候我们自己是不是达到了老妇人那种状态,也要看有的时候看到这个公案之后,反正就没什么有没有佛像都不要紧。反正没有佛像周围所依也可以,反正我就有老妇人的信心就行了,对于上师也不选择,不管是真的假的,反正我把他看成真佛一样就可以了,你说这个原则原理上来讲也不是不可以的他是一个骗子,你把他当成真佛。如果你这个信心不变的话那可以,关键是你经不经得起他这个折腾,他三番五次的去骗你,你的信心有没有那么的稳固,对不对这个就不好说了,狗牙他不会说话的,狗牙他不会是骗你的钱的,但是活生生的人骗子他是可能的,关键这个方面来讲,这个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真正有不一样的地方,原则上来讲假如你一直能够保持住你永远不退那也行,你可以依靠这个骗子上师是成佛也可以,因为你的信心就把他当真佛一样,就像这个原理是一样的,但关键他是一个活生生的骗子,他是有思想他是有这种很多讲的话很多动作的,所以你能不能经得住考验这个就不好说,有些时候对于一个具像的上师尚且有那么多的分别念对吧?他没有做什么我们都有很多的分别念,何况他那么露骨的做出很多的一些不好的事情,那么一般的人根本都受不了,所以道理上是这样的但实际情况操作的时候能不能变成这样我们就说不一定这个就不好说了。
所以说为什么前面讲了既然这样,我们前面讲观察上师有什么用呢,就没有什么必要了,反正就随便差不多就行了,我把他当成一个真佛一样去对待就行了,那还是不一样。因为真实的上师的的确经得起观察,而且他就是有菩提心,他就是千方百计的就是要维护你的修行的,至于你的善根成熟之后他对你的折磨是另外一回事儿了。他绝对不可能是因为想骗你然后怎么样,但是骗子就不一样骗子从头到尾想骗你。像这样这两者之间是有差别的。所依有些时候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一定要区别对待,不要抓住一个就开跑,然后抓住一个他就是这样的我就应该怎么样怎么样?那就不一定,那的的确确是不一定的。我们不能像米拉日巴依靠依止马尔巴那样,我们不是米拉日巴上师是不是马尔巴也不好说,关键就是说这方面来讲他不同的情况然后不同这些我们要不同对待,上师讲课讲法讲了很多的情况让我们来学习来辨别,培养我们自己的智慧,把真实纯真的智慧培养起来我们就有一种观察能力,有了观察能力之后,这种信心他也是有保证的信心,他经得起观察,如果出现了一些事情他知道怎么去对待去消化,这个时候他的信心就能够保持得比较稳定,那么下面还有一个公案。
此外,在工布地方有一个叫觉沃奔的愚人,一次他去拉萨朝拜觉沃佛像。那么这个里面有一个叫,觉沃奔,有的地方叫工布奔。因为他来自于工布有的时候就叫工布奔。因为他朝拜觉沃,可能叫觉沃奔。那么在工布地方有一个叫觉沃奔的愚人。
一次他去拉萨朝拜觉沃佛像,拉萨觉沃佛像也是加持力很大的一种佛像应该是在全世界来讲应该说是加持力非常大最大的佛像,像这样很多的人很多藏区的修行人他一辈子都,要去朝拜一次,朝拜一次觉沃佛像,他们有这个传统的,所以说像这样这个觉沃觉佛像据说也是释迦牟尼佛亲自开光过的一种佛像,那么以前最早的时候是在印度金刚座,在金刚座二楼几楼的一个房间,然后后面唐朝的时候他们进贡到中国,一直放到了中国,好像是在西安那个地方一直放觉卧佛像,后来文成公主进藏的时候把这个佛像带到了拉萨一直就放在了拉萨这个地方大昭寺这个地方。
当时觉沃佛像前,没有香灯师等其他任何人。
那个时候可能很早不像现在,现在是人山人海,像这样现在去觉沃佛朝拜就没这个机会了。你要想去吃那个糌粑那是吃不到的。鞋子要放到佛面前那也根本是不可能的,那个时候的人很少香灯师也不在。人呢?不是很多,没有香灯师等其他任何人。
于是“工布奔”便来到近前,他看到那些供桌上的食品和酥油灯,心想:觉沃像是将这些糌粑团蘸上灯器里的酥油汁以后才吃的,为了使酥油汁液不凝固才燃火的,觉沃他怎么享用我也应该同样食用。
那么就是说工布奔他到了近前的时候看到了佛像前面的供桌上面有食品用糌粑捏的这些供品有糌粑团有这样一种这种神馐和糌粑做的这样一种食品。还有燃着酥油灯。
他想这个糌粑团是干什么?这个糌粑一定是觉沃佛的饭,一定他是吃这个的其实这些糌粑团也是贡品从某个角度来讲也是属于神馐吗就是供佛的一种食子也算是一种这些饭食,那么这个佛陀是吃这个的,他就觉得不是摆设有的时候我们供的时候这个就是表示一下,佛陀是肯定不会去的,然后差不多就撤下来,他是觉得真的要吃的,这个是佛陀要吃的东西。像人一样真是要享用的,他就是没有什么想法一方面是不是很愚笨吗这个想法很简单,那么就是说这个糌粑团是佛陀的食物然后这个灯器里边的酥油他是用来蘸着油来吃这个的,为什么点这个灯呢?如果不点不就凝固了吗?凝固了你就不好蘸了吗?所以他方便让他不凝固他就必须要点一个灯,点一个火一直烤着或者加热让它不凝固然后再用这个蘸,蘸着很好吃他是这样想的。然后觉沃佛怎么用我也怎么吃。
于是乎,他将糌粑食子蘸上酥油汁就开始吃了起来。吃完了以后,看着觉沃的尊颜说道:“神馐被狗叼走了您也是笑眯眯的,酥油灯被风吹动您还是笑眯眯的,您真是一位好上师。
那么就是说吃完了之后他看到了佛显现上很高兴的样子,像这样你的神馐,神馐就是供佛的食子就叫神馐。那么神馐被狗叼走了之后你也是笑嘻嘻的也没有生气,这个酥油灯被风吹动你还是笑嘻嘻的你真是一位很好的上师。我的这双鞋托您保管,我转绕您一圈就回来。”
他就是说我现在要去转一圈不要一分钟的,转饶佛殿,不是现在的一种,现在的觉沃殿很小,你要转一圈不要一分钟的十几秒钟他就转一圈的因为那个觉沃殿很小很小非常窄的。他转饶的不一定是转佛像,他可能是转外面那个寺院,转了几个大圈他可能转了那个。像这样我转一圈就回来,我的鞋子你帮我保管一下。
说完便将鞋子脱下来放在觉沃佛像前面,他自己去转绕了。
他真实的把他当成一个活生生的好上师一样就把鞋脱下来,放在他的面前请他保管自己的鞋子。
香灯师来了以后,看到了佛像前的鞋准备扔出去。这时,觉沃佛像开口说话了:“这是工布奔委托我保管的,不要扔掉。”这个时候香灯师回来了看到了食子也被吃了,然后佛像面前那么脏那么臭的一双鞋放在佛像的面前非常生气,他就想把这个鞋子扔出去刚要准备动手的时候觉沃佛就说话了,这个是工布奔委托我保管的你不能扔走不能扔掉,那么他也不敢扔了,佛陀开口说话了肯定是不敢仍的。那个工布奔回来取鞋时,又说:“您真是一位好上师,明年请到我的家乡来吧。我宰一头老猪炖上猪肉,煮熟陈旧的青稞酿成青稞酒等着您。
他回来之后就很高兴,他的心愿也达成了圆满了他的事情也办得很成功鞋子也没有丢,像这样他真是一位好上师。基本上现在我在这个地方感觉上是受到很好的招待一样,他事情也办完了想要报恩,明年我请你到我的家乡来做客,你来了之后我要宰一头老猪,炖上猪肉,请你吃。然后煮熟陈旧的青稞酿成青稞酒等你来请你喝,他也不懂这些他也不知道佛陀大慈大悲他不可能为了自己吃一顿饭损失伤害众生的生命。他也不会因为佛陀不会像一般人来饮酒的。他也不清楚他就很纯净的一种信心真诚的邀请。“觉沃佛像说:“可以。”佛陀也开口说话说可以。
这位工布奔回到家中对妻子说:“我已经邀请了觉沃仁波切来做客,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才来,所以你经常不要忘了瞧着点,看他是否来了。”
他回来之后就给妻子交代怕错过了佛陀来了,觉沃佛来了他不知道错过了他也很担心。他就开始给他的妻子交代,我已经请觉沃仁波切来做客了。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来。具体那一天来不知道。所以你经常要看一下看他是不是已经来了。
第二年的一天,他的妻子去河边提水,在水中清楚地显出“觉沃”的影像。妻子立刻跑回家告诉丈夫:“那边水里有一个人,是不是你请的客人呀?”
有一天他的妻子去提水的时候在河里面很清楚的浮现了这样一种觉沃的影像。他的妻子也不认识他的妻子可能没有去朝拜过,可能只是觉沃奔去朝拜过,她没有去过,她不知道觉沃仁波切到底长什么样,如果他当时一块去他可能知道来了来了,但是她没有去她不知道到底是不是,她所以看到之后马上跑回家告诉她丈夫,水里面有一个人她是不是你请的客人呢?
他马上跑去看,果然看到水里现出“觉沃”仁波切。他认为“觉沃”落到水里了,于是奋不顾身地跳进河里去捞“觉沃”的身体,真的抓住将他拽了上来,然后带着他往家中走。 他听到了之后马上跑过去看,果然看到了水里面有觉沃佛像觉沃仁波切在这儿,他当时觉得佛陀落水了他觉得佛陀不小心掉水里面,他就很急切地跳到了水里面去救佛陀然后真的就抓住了然后把觉沃仁波切从水里面捞出觉沃的身体,然后抓住之后拽到了岸上来之后,就把他带着往家里走。这些也是他自己的一种很纯净的信心,他也没有想没有很多的分别念,他就是一种很纯净的信心。
途中到了一块大石头前,这时,“觉沃”说:“我不去俗人家里。”不肯再继续前行而融入了那块岩石中。
他走到了岩石一块儿大石头面前佛陀说觉沃仁波切说,我不去熟人家里面,一方面来讲他也相当于因为他的期限也到了,但是他的事情也做完了,所以说他不再去他的家里面了,因为他去了之后可能要杀猪要酿酒要做很多事情,反正他来了之后呢一方面来讲的话也是他的信心的感召,一方面来讲可能也是给后面的佛弟子留下来这样一种启发吧,就是清净的信心他的力量到底有多大?所以他不肯再继续前行之后就融入到了那块儿岩石中。
后来石头上自然显出了觉沃佛像,所以被人们称为“觉沃石”,显现觉沃身像的河则被叫做“觉沃河”。
后来这个石头上面自然的浮现觉沃仁波切他的影像。所以这个石头就叫做觉沃石,像这样一种河就叫做觉沃河。
据说至今它们仍然与拉萨觉沃具有相同的加持力,而且络绎不绝的信众们也经常对它们顶礼供养。
据说华智仁波切在的时候就说仍然和拉萨的觉沃有相同的加持力而且经常性的去朝拜,这个具体的地方我也不清楚。现在有还是没有我不是很清楚,因为现在我看过很多的大德的介绍当中没有提到这个觉沃石和觉沃河。如果说有的话应该现在这个信息这么发达按理说应该有应该知道在哪个县,工布大概可能是哪边,就在西藏那边有一个工布藏族那边,在具体哪个地方不太清楚。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好像从石渠上去朝拜路途当中有几个。但具体是哪块地方这个不太清楚的,现在有还是没有呢这个也真的不清楚,因为以前那些加持力很大的这些以前有现在存不存在也不好说。众生的福德,有时候加持力大的这些实修佛像,在一些众生福报不够的时候可能会被人为天灾毁坏的也有,如果说有时候想如果还纯在的话,这么多人可能也应该朝拜过,朝拜过之后也应该会有一些图片文字这些方面,但是一直没有见过,没见到是不是我就想也不一定还在,到底在还是不在现场也不清楚不敢肯定。
那么下面就分析对这个案例作为一个分析。这个“觉沃奔”完全是依靠自己具有的坚定信心,得到了佛陀的悲悯。
他的信心很坚定虽然很愚笨但是他的信心很清静很坚定,通过他单纯清净的一种信心得到了佛陀的悲悯加持,所以说最后其实我们修很多法或者修很多法也好,闻思很多也好其实也让我们信心要达到一个很单纯的状态,这个并不容易,这个不是很容易的。因为我们的分别心那么炙胜。我们的一种怀疑那么多。
所以要达到纯净的单纯的一种信心,这个也需要很多努力,所以就是说我们要经过很多的努力,让我们的信心很纯净,让我们的信心非常单纯,完完全全真正的去相信,相信三宝,相信上师的加持,这个方面为什么不容易呢?因为我们自己都有自证,都有自证分,有自证分其实我们知道,我们在祈祷时候,在修行的时候,那些和释迦摩尼佛的怀疑的念头不断的闪现,不断的闪现,像这样的话我们还是不管怎么说,通过不断的修学最后达到非常纯净的信心,达到很纯净的信心的时候,在那个基础上在祈祷上师加持,就很容易相应,上师瑜伽就很容易修成,那么就是说是他自己有一个坚定的一种信心,得到了佛陀的悲悯,得到了佛陀的加持。否则,他喝了灯油、吃了神馐,又将鞋子放在觉沃佛像前面,怎么会没有罪过呢?那么一般人具有分别念,一般人如果具有分别念,把供佛的灯油吃了,然后神馐也吃了,又把脏的鞋子放在佛的面前,一般来讲是有罪过的,怎么可能会没有罪过呢?因为他是一个殊胜的对镜,对镜很殊胜是这样的,那么有的时候即便是无忌的心,如果有时候这样也会有些过失的,何况是故意去吃、故意去他的起心动念不可能没有过失,但是就是因为他的心是很清净的,他是很单纯的,很清净的信心去做这个事情,所以说他不但没有过失,反而说是他凭着信心力,反而得到了那样的功德,他不但没有过失,但是他凭着信心力,反而得到那样的功德,反而得到那样的加持,得到功德和加持,他请佛,佛也就去了,得到这样一种不可思议的一种视现,这也是一种功德,得到这样的加持功德。那么通过两则案例,实际的案例告诉我们,其实有一个清净单纯的信心,这方面是得到加持的根本,所以说我们学习佛法也是让我们对上师对三宝生起这样一种很纯净的信心,如果有了这样纯净的信心,像老妇人那样,就是说自己的所依上面降下舍利呀,死后证悟实相,彩虹环环绕也好,或者像“觉沃奔”那样获得佛陀的一种悲悯加持,这些都是可以出生的,可以出现,在我们这种境界当中可以出现,我们自己是自立于证悟心性的,如果我们自立于证悟心性,这种心性去祈祷的话,那么也可以和实相相应,那么这是通过两个案例给我们带来的启发。
那么现在分析不仅如此,而且现量证悟胜义谛实相也唯一依赖于信心。那么对于胜义谛实相的证悟现量证悟,现量证悟不是通过分别心去比量,去推测,分别心的推测比量它只是总相而已,对胜义谛它只是总相,不是真正的现证,真正现量证悟必须分别念隐没,这个是真正的智慧才会浮现出来,现量证悟胜义谛实相唯一依赖于信心。如佛在经中说:“舍利子,胜义谛唯以信心才能证悟。”佛在经典当中告诉舍利子尊者,真实胜义谛实相唯以信心才能证悟的,那么这种信心就是那种高质量的信心,就是说高质量的信心,所以说如果有信心的话,有些时候大圆满的修法后面来讲的话,修到后面的时候,最核心的最根本的修法就是上师瑜伽的修法,就是说这个最重要了,为什么?因为在里面讲了胜义谛唯以信心才能证悟,只要现前胜义实相,要现前具有如来藏的本性,这个时候信心就是一个途径,通过信心去祈祷,然后就是说相应这个对镜,这个时候对镜本身就有加持力,佛陀也好,上师也好他本身具有没有障碍的悲心、智慧的加持,再加上你本人的信心也没有染污,很清净没有染污,这个时候因缘具足之后就相应了,通过这样一种很清净的信心力量,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信心的力量非常强大,很强大很强大,所以如果我们有信心的话,平时我们在世间当中做很多事情的时候,如果有信心去做观想、去做祈祷的话,这个时候佛陀、法师的加持也可以通过信心浮现出来,所以说我们的信心完全没有怀疑的一种信心,而且清净心他很清净,第一个他没有染污所以很清净,而且他所生起信心的对镜是什么?就是那种清净的实相,佛陀他也是实相的一种体现,上师也是如来藏实相的体现,所以他的对镜是实相的体现,然后自己祈祷的心本身也是清净的,和实相相应的一种状态,这个因缘具足之后,在通过祈祷外力的加持,自己本身在具有这样一种体性的话,那么很容易现证,所以有时候上师瑜伽是强力证悟,为什么叫强力证悟?强力证悟的原因就是这样的,所以这方面高质量的信心,就是非常重要,那么这种能够证悟胜义的信心,是高质量的,不是说是一点点的信心,不是通过清净信就可以,不是通过欲乐信可以,它是应该高质量的信心才可以,所以像这样的话胜义谛唯有信心才能证悟。
依靠所生起的不共信心,上师三宝的加持融入自相续以后自然而然会生起真实的证悟,而只有见到实相真实义的时候,才能真正对上师三宝诚信不疑,生起与众不同的不退信心。那么就是说有了那种殊胜的信心,就可以得到上师三宝的加持,上师三宝的加持就融入到自己相续当中,那么这个时候就是说自然而然融入相续之后,容易生起真实的证悟,那么就是说只有换个侧面来讲,只有见到实相真实意的时候,这个时候真正的、最圆满的对上师三宝的信心就生起来了,所以生起与众不同的不退转信心。
由此可见,证悟实相与胜解信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就是有胜解、有信心、有证悟,有了证悟最圆满的信心就生起来了,所以证悟实相与胜解信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咱们经常看前面上一行当生起与众不同的不退转信心,这个不退转信和胜解信是一样的,从这里就能看出,由此可见,证悟实相与胜解信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前面证悟实相和不退转信心和后面的胜解信,它就是一个意思,胜解信它是从完完全全的胜解角度讲,不退转信就是它从没有伪品的角度来讲,没有退失的因缘,没有退失因缘,那么就是说在这之前,他也有一种不退转信心,但是那种不退转信心他不是通过现证实相得来的,他通过思慧、闻思得来的,这方面有一种不退转信心,而这个地方不退转信心是真实的不退转信心,他通过证悟实相之后,已经现证实相还有什么怀疑的呢?是不是没什么怀疑的。就好像是说我可以通过这个就是说烟来推知下面有火,这个我决定可以相信,没有一点怀疑,这个方面胜解信我知道那个地方一定在着火,这么浓的烟冒起来了,他下面一定是着火了,我可以通过这个推理,我没有见到火,但是我可以生起胜解信,可以生起不退转的信心,一定有不退转的,谁跟我说下面没有火也不信,这个方面是不是退转信呢?也是。但是这是通过推理得到的,而后面你自己走过去,限量你见到燃火了,真实地看到下面的火了,不是再通过烟来推,你走过去看到了下面熊熊燃烧的火,这个时候是不是完全确定,这个时候是不是不退转心呢?这个也是不退转心。这个也是胜解信,都是,但是一个是通过推理得到的,一个是通过现证得到的。一个是这样,现在就是这样的,那你更不容易退失了,他已经自己亲自见到了火了,他怎么可能退失呢?大概就是这个比喻。前面那种是必须证悟实相才能达到不退转信和胜解信。前面我们说我们可以得到那种,这两者也没有什么毛病,通过真实的,确实可信的推理可以得到,可以生起来,我们就说可以通过思维中观,般若波罗密多等通过五大因等等的推理,推理之后通过万法空性毫无怀疑,那个时候【】大师在本续讲的时候,那个时候即便是千佛到你跟前说不是空性,我都没有丝毫的动摇,那种通过推理完完全全可以遣除怀疑,坚信万法空性,就这个是不退转信心,但是后面你现证了实相,现证了空性了,那这种信心绝对是不退转信了。那绝对是无法动摇,这个有没有差别呢?有。咱们都是不退转心吗?都是。但二者之间是有差别的,原因我们就可以从这方面来分析。
从前,塔波仁波切临行时问米拉日巴尊者:“尊者,我什么时候才可以摄受眷属呢?”
那个塔波拉吉就是大【】师,【】大师他在依止米拉日巴十三个月,他依止上师时间不长,他只依止十三个月,十三个月当中就得到了上师的窍诀,然后也生起了相应的证悟,后面就说他因缘成熟,他要离开,还要建寺弘法利生了,他离行前问尊者,我什么时候才可以摄受眷属呢?什么时候才可以真实地摄受眷属呢?有能力摄受眷属呢?
尊者告诉他说:“一旦你与现在截然不同,相续中生起了现见心性的证悟,并且将老父我看作真佛,当萌生了这样的坚定信心时,你便可以摄受眷属。”尊者告诉他,一旦你与现在截然不同,现在截然不同就是说,一旦你以后的相续和现在的相续截然不同的时候,相当于说得到究竟证悟的时候,和现在截然不同了,相续中现见生起心性的证悟,并且将老父我看作真佛,随着现见生起心性的证悟,就对上师的信心,他就完完全全地清净,完全不会退失了,就把上师看成真佛一样,当萌生了这样的坚定信心时,你便可以摄受眷属。那种摄受眷属是真实地摄受眷属。他就是有能力,通过窍诀的指引让弟子现见心性,可以带领弟子实修的那种。像这样可以通过引导,就说是通过窍诀地引导弟子,他也是需要很高的标准的,智悲光尊者很多的传记中也是说当他有一次完全证悟心性之后,他就得到了引导弟子的开许,在其它的宁玛派的传记中也是说真正引导弟子,通过窍诀引导弟子的话应该是达到很高的证悟才行。像这样的话摄受眷属引导弟子现证心性是要很高的标准。但是低标准的摄受眷属也有,然后这个地方讲的不是低标准,这个地方讲他真实的完全的解脱了,他自己的相续完全解脱了,他这个时候就可以引导弟子,他证悟心性和不退转的信心和引导弟子的事业,这个时候是同时的。
因此,上师三宝的大悲心与加持融入自相续,唯一依靠恭敬和信心。通过前面的教证和示现我们就知道了上师三宝的大悲心和加持融入自相续的因,唯一的因就是依靠恭敬心,还有信心,通过恭敬心和信心。像这样的话就可以作为获得上师三宝加持的因,他主要的因,所以这里面就让我们反观自己,反观自己如果我们没有得到上师三宝的加持,我们要反观看我们自己缺少了什么因缘,我们的恭敬心够不够,我们的信心够不够是这样的。那么如果我们自己的恭敬心和信心有欠缺的话,那么得不到上师三宝的加持也是正常现象,也是很正常的。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不要怪上师三宝,怪法,怪谁谁谁座上啊,怪就怪我们自己,要往内观,要知道我们的信心和恭敬心够不够,想方设法让自己相续成熟,让自己的一种信心生起来。那么让自己信心生起来的话,持续性的闻思修,意思是让我们生信心最好的方式。因为通过持续闻思修慢慢地了知佛陀的法宝功德,身宝功德,慢慢地知道了修行的原理等等,很多知道之后我们的信心慢慢地就稳固了。然后一方面需要闻思修,一方面说是通过仪轨,上师瑜伽等等祈祷三宝,祈祷上师加持。一方面我们自己要祈祷上师加持我生起信心,通过信心祈祷三宝加持我生起信心,这也是一种方法,然后也是要不断地闻思修行,还要集资净障,因为这些方面都是相辅相成的,他都是相辅相成的,然后有了这些因素之后,我们相续当中的信心就逐渐逐渐可以更加的清净,更加的稳固。现在我们有一点基础信心,依靠这点基础信心就返复地祈祷,也可以得加持,这时信心就可以增上,他以增上的信心再去祈祷,他的加持又可以增上,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的,所以我们要不断地祈祷,不断地闻思修行,这样的话就会让我们的信心逐渐地越来越清净,越来越稳固。
从前,阿底峡尊者的一个弟子直呼尊者的名字:“觉沃,给我加持加持。”尊者说:“坏弟子,恭敬一点吧!”就说以前阿底峡尊者的弟子直接喊上师的名字,他说觉沃给我加持一下,这个时候上师就告诉他,就说:“坏弟子,恭敬一点吧!”就是说加持是以恭敬心来的,如果你不恭敬就得不到加持,所以说就让他恭敬一点,但有些时候恭敬主要是心,当然外表的恭敬,给上师顶礼啊,或者是弯腰啊,就说是合掌啊,在词句上,称呼上加上尊名啊,加很多尊称啊,这是不是恭敬呢?这是恭敬的表现,但是你外表的那种顶礼,但不一定你内心当中是恭敬的,然后你加一些名称不一定是真实恭敬的,关键是你内心恭敬,内心恭敬了你外在的语言和行为自然他也会恭敬,但是外表的恭敬不等于内在的恭敬,内在的恭敬有了,外表一定是恭敬的。像这样的话主要的恭敬是心,恭敬的行为他根本也是恭敬心,首先有恭敬心才有,那为什么来恭敬呢?首先从这样的他对自己本具的功德啊,对自己的恩德啊等等等,方方面面多思考,多观察,恭敬心就可以生起来,恭敬心生起来就有了加持力根本的基础。
可见,只有以坚定不移的不共信心与恭敬心才可能开启皈依之门,所以信心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那么开启皈依之门就是坚定的信心和恭敬心,我们刚开始并不一定有这个,但是哪个时候的皈依只是一种仪式,作个仪式,算不算皈依呢?算,也算。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后期的学修,我们的恭敬心和信心逐渐逐渐地增上,逐渐地增上我们皈依的心逐渐逐渐更加地坚定了,不是说我当时皈依我错过了因缘,我并没有这种皈依心,不一定我们要再一次重新返回一次,如果有机会上师在传皈依的时候,我们再去参加一次皈依也可以,但是这个不参加问题也不大,因为当我们的学修功底增上之后,我们内在的皈依心会持续逐渐生起的,从早上起来之后我们每天都要皈依,我们是不能离开皈依的修法的,虽然我们错过了第一次的仪式,当时我们没有以恭敬心和信心皈依,这个问题不大,关键是后期我们生起一种恭敬心之后,每天我们不舍弃皈依,每天我们在做皈依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就会得到通过皈依后得到的加持,所以信心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对于每个想要修行解脱的人来讲那么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个很重要。今天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索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 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摧 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生 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 度有海诸有情
堪布更多文章: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2)
备注: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听闻辅导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