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学子 >> 随堂小测|《前行广释》第93课 返回

随堂小测|《前行广释》第93课

第93课

编写师兄:定解B14

审核师兄:定解B01





1、 慈心的定义是(单选)?

A.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B.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C.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 我心怡悦;

D.  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 住平等舍。



2、关爱可怜的众生有时比供养佛菩萨还要殊胜的原因是(多选)?

A.  可怜的众生数量比佛菩萨要多;

B.  真正的大德不一定需要财物供养;

C.  如果供养的对境不是真正有菩提心、离贪欲的大德,供养也没有功德;

D.  大乘佛子的专业就是照顾可怜众生。



3、 回报父母恩德的最好方法是(单选)?

A.  让父母衣食无忧;

B.  经常陪伴父母身边,给父母解心宽;

C.  想尽一切办法令父母趋入正法;

D.  赶快结婚生子,免除父母的担心。



4、为什么要对眷属、奴仆、旁生等满怀关爱之情(多选)?

A.  这些投生为低劣身份的众生就是因为往昔作为有权势之人时欺负、藐视他人,如今恶业成熟;

B.  这样才能显得我们人格高尚;

C.  这些众生过去可能做过我们的父母,未来也可能转生为我们的父母,感念父母曾经或者未来对我们的恩德,我们要对它们心怀关爱;

D.  如果我们如今欺凌这些可怜众生,未来会转生为他们的奴仆来还债。



5、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应如何对待周围复杂、野蛮的众生( 多选 )?

A.  对这些众生要尽心尽力维护,并用佛法逐渐开导他们;

B.  在野蛮众生的相续成熟前,不能舍弃他们;

C.  当生起嗔恨、烦恼心时,要尽快忏悔,并想尽办法对众生生起慈爱心;

D.  通过身体的行为、口中的语言、心里的行为,慈爱善待三界一切众生。

1、慈心的定义是(单选)?


【参考答案】

A.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解析

【考察点】什么是慈心


【原文出处】

慈无量心的对境就是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获得快乐,是慈无量心的定义。



2、关爱可怜的众生有时比供养佛菩萨还要殊胜的原因是(多选)?


【参考答案】

B.  真正的大德不一定需要财物供养;

C.  如果供养的对境不是真正有菩提心、离贪欲的大德,供养也没有功德;

D.  大乘佛子的专业就是照顾可怜众生。

解析

【考察点】关爱可怜众生比供养佛菩萨恩德更大


【原文出处】

关爱十分可怜的众生,有时候比供养佛菩萨更为殊胜。现在不管是汉地、藏地,很多人对高僧大德的供养特别多,对一些弃儿、病人、孤寡老人,却不一定愿意花钱去帮助。当然,假如你供养的对境,是真正有菩提心、离贪欲的大德,肯定有很大功德。但一般而言,这些大德也不一定很缺钱,锦上添花不太有必要,倒不如以悲心、慈心布施给可怜众生,这个功德应该远远超过前者。照顾病人、照顾父母、照顾可怜人,是大乘佛教的核心所在。



3、回报父母恩德的最好方法是(单选)?


【参考答案】

C.  想尽一切办法令父母趋入正法;

解析

【考察点】报答父母恩德的唯一方法


【原文出处】

佛陀在《增一阿含经》中说:儿子将父母扛在左右两肩上,转绕大地承侍,也难以报答父母之恩。但若使父母趋入正法,则能回报恩德。



4、为什么要对眷属、奴仆、旁生等满怀关爱之情(多选)?


【参考答案】

A.  这些投生为低劣身份的众生就是因为往昔作为有权势之人时欺负、藐视他人,如今恶业成熟;

C.  这些众生过去可能做过我们的父母,未来也可能转生为我们的父母,感念父母曾经或者未来对我们的恩德,我们要对它们心怀关爱;

D.  如果我们如今欺凌这些可怜众生,未来会转生为他们的奴仆来还债。

解析

【考察点】当慈爱可怜众生之因


【原文出处】

 对那些可怜众生来讲,如今投生为这样,受到众人欺凌嫌弃,也是往昔身为有权有势的人时欺辱、藐视他人的报应。如果我们现在也仗势欺人,后世同样会变成奴仆来偿还宿债。所以,对那些身居自己之下的众生,我们更应多一分仁慈、多一分爱心。



5、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应如何对待周围复杂、野蛮的众生(多选)?


【参考答案】

A.  对这些众生要尽心尽力维护,并用佛法逐渐开导他们;

B.  在野蛮众生的相续成熟前,不能舍弃他们;

C.  当生起嗔恨、烦恼心时,要尽快忏悔,并想尽办法对众生生起慈爱心;

D.  通过身体的行为、口中的语言、心里的行为,慈爱善待三界一切众生。

解析

【考察点】三门慈业


【原文出处】

【在座每个人都发了大乘菩提心,如此一来,即使周围有非常复杂、野蛮的众生,也应该尽心尽力地维护他们,用佛法逐渐开导他们,直至他们相续成熟才放手,在此之前,不能舍弃任何一个众生。我们身体做的,应当是为了众生的事情;口中说的,尽量不伤害众生,而且要对他们有意义;心里想的,虽然很难全是无贪、无嗔、无痴的善念,但生起烦恼要尽快忏悔,想尽一切办法对众生产生慈爱心。以这样的身口意摄持,然后像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大车疏》中所说,先从自己身边的众生做起,范围慢慢不断扩大,最终遍于三界一切众生,这就是真正在修慈无量心。

 

【档案编号B04093-定解B014-011】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