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课堂笔记(第六课)
索达吉堪布 讲授
2019年10月19日
第06课
上师课前开示
首先,在这里说一下我们喇荣这边的闭关时间。
过一段时间,应该10月29号开始闭关,应该17天左右吧。
说是闭关,一般五天当中,作个人的闭关。五天之后,一天大家集体禅修。三次五天,三次的集体共修。各自修行时,半个月中,早上六点到晚上十点之间。也就是说,这个时间,我们按大圆满前行引导文,阿琼堪布备忘录的一些修法,每天四座。第一座早上六点到八点。八点到十点,自己吃早餐 ,当然不可以随便外出。十点到十二点,第二座。从12点到4点之间,作为自己的一些念课诵,磕头,或者看一些经论,4点到六点,第三座,八点到十点是最后一座。
个人的禅修必须这样。集体禅修,只有早上的一座和晚上的一座在家里,上午的一座和下午的一座,下午大概三点开始吧,上午共同念诵一小时,念发愿文,阿弥陀佛的名号,下午禅修,念极乐愿文一小时,共同一小时禅修,这个今年的闭关要求是这样的,希望做好共同的准备。
共同禅修时,有集体供斋,其他时间自己在家里吧。
有些闭关的食物,应该财务科这边给大家提供。整个禅修的过程,今年主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六百万遍或者藏文一百万,还要自己观修,观经当中, 无量寿经中,往生极乐世界的功德,要历历观修,与上师授记有密切关系,另外,往生极乐世界的四种因,应该能往生。
这边要求各班的堪布堪姆,最好一节课,对往生四因,要求做好准备,讲哪一堂课,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对每个班的道友,要讲一堂。根据我们的极乐愿文,或者净土三经五经,或者禅修方面,祈祷方面,还有闭关的相关事项,以前我也做过,按这个来闭关。
除极个别的发心人员身体不太好的,中间一些个别的发心人员和身体不好的以外,希望大家尽量做好准备,做闭关。这样的话,学院主要弘扬教和证法。教法是闻思方面的讲学,比较多。
证法是直接实修的十五天,本身有这个课程,主要的是,单独拿出的时间,一个是传密法的时间,一个是禅修的时间。
其实喇嘛和觉姆,密法纳入考试的,具体我们这边还没有确定,到时候再看。
最近大家在学习密法当中,同时修行证法。
佛法就是世亲论师所说,教法和证法。教法要闻思,证法要修行。
关键时刻,如果能在家里闭关是最好的,上等十五天,中等十天,最少三天,大家要这样修行。
跟大家讲一下。
今天,我们讲《论语》。可能今年2019年是最后一堂课吧,下一堂课什么时候讲,如果没有出现无常的话,应该是下一年的二三月份吧。也许在12月份有一些课,但应该不涉及楞严经,宝性论,到时候再说。
现在学到第二篇。
政,孔子当时的政治思想,或者是政治哲学。
政,有自改证他,藕益大师说是自利利他的意思也有。
政讲到了正确的正,也有相同之处。当然从全文内容看,作为一个国君,如何治理自己的国家。这样理解是完全可以的。
与现在的政治经济,这些概念,因为社会的状况不同,很多常用的字,应该是后人根据时代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后来编造的。
可以这样说吧。是编撰的。
因为现在的政治,是政治就是管理,或者国家的不同人群的,包括活动和社会形势进行管理的方法和手段。
所以那个时候的政,也算是治理 天下的手段。这个手段如何理解呢?下面有不同的篇章。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第一章】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字面上是说,作为一个君主,应该以道理治理国家。以道德征服他的民众。
以比喻来说,譬如北极星,它不动摇地,在群星当中,居住在那里,但所有的星星一直围绕它转的。
这里的意思是说,作为一个国君,如果他的智慧和仁德,或者道德非常好,他自己的做人的规则非常棒的话,民众自然而然会恭敬承侍拥护,可以治理天下。得人心者得天下。
得人心,得天下没有问题。如果方法和行为不对,暂时来讲,也许用强迫,用一种非常暴力的方式治理 国家,但到一定时候,所有的民众会反抗,有这种危险性。
所以这里的比喻,北极星,从历史上看,或者古人认为它是不动摇的。
藏地的年轻人也说,北极星作证,表达它的一种作证的行为吧。
但实际 上,北方的行星,不是不动摇的。它是有动摇的,但与群星相比,有固定性。
从科学看,所有的行星都是动摇。北斗七星,北方有一个象勺子一样的星星,转弯过来,比较明亮的,是北极星。
算命也好,很多人对它比较熟悉。
藏地以前,因没有手表,比如晚上时,看牦牛时,不知道什么时候天亮。当北斗星慢慢隐藏,快天亮了。启明星也是。
我小时候放牛,晚上用星星看时间,白天用太阳的影子看时间。
回来太早,牛又要跑出去麻烦,太晚了,黑黑的看不到路。
所以放牛到两三公里以外的地方去,附近没有草。要看太阳 ,树的影子到哪里,出发比较可以。
阴天时,有时看自己的肚子比较饿,看时间。
有时候看咒语,比如每天念两万遍时,到了一万八千时,太阳看不到,手表也没有,时间要准确,用咒语的数量定应该比较准确。
现在的孩子可能觉得我在说梦话,当时是这样的,天上的星星对夜行的人来讲,还是比较重要的。
很多老人对天上的星星有不同的观察 ,可能今年庄稼不太好,今年可能会有灾难。或者看到晚霞,明天应该天气很热火的,肯定不会下雨的。看到北方有什么形状的云,明天会怎么样。有时是传说,有时是比较准吧。
以前发生严重的地震。以前一年,每当西方有弯曲的云,老人说,明年应该有灾难,你看那个地方有奇怪的云。
但第二年果然出现了地震,死了很多人。
古人的智慧可能不会运用手机电脑 ,不懂什么科学的原理,但观察 天地的运行,观察 春夏秋冬的变化,推出了世界的吉凶和规则 。这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所以对身边的老人,不能认为他没有文化,我读过大学,他连小学都没有读过,可能他的智慧会超过你,对人生的感悟也会超过你。
如果以道德约束,所有的人会对他服从。
如果没有这样,以残暴的行为,会给大家带来痛苦。如历史上的暴君。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若王行恶行,瞋心不见事,动则怖众生,乃至父母畏。
如果国王造一些恶,以嗔心不见事,那么他的一些行为,让所有众生带来恐怖,甚至自己的父母子女 ,也是带来恐惧。
应该是吧,不管是国家的君主,或者群体的领导,他的一些行为,让下面的一些人心态忐忑不安,或者担忧恐惧,没有安全感。
其实世界上很多快乐和痛苦,也是人为的。
如果人遇到可怕的,会给周围带来恐怖怀疑,各种情况,大家也从世界各个国家的情况看,也是非常清楚的。
反过来说,如果君主非常有智慧,有慈悲的。给整个所有的人带来快乐和安全感。
以前司马迁讲尧舜禹的时候,《史记》:尧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
亲近时如太阳,看着它如云彩一样,有的人依靠他的厨房,庄严的身相,慈悲的语言,或者关爱众生的行为,能感化所有的人。
有一种说法是“无为而治”,他不需要做很多事情 ,但依靠福德力和威望,会治服所有的人。
所以君主应该依靠道德、智慧和福德来感化,非常好。否则用残暴来伤害,这样的因缘,给自己也造成苦果。
虽然我们不是国君,但每一个人有一段时间有领导的因缘吧, 不管领导多少人,当领导的这段时间,应该用德行、智慧和仁爱来帮助别人,当自己来服务大众的心态。不能象有的人一开始就高高在上,不放在眼里,这样不是很好的。
以前没有位置、地位时,人很平行、慈悲、善良,跟人与人交往特别容易 ,一旦上来,就目中无人,谁都不会关注,一直想到自己,这样不是很成功的君主。
所以我们从管理学上看,确实依靠这种比喻,北极星自己不动摇,但自然界带来的威望,繁星一直围绕着它。
有的人一直当领导,有福德,这是大家对他的信任。
有的人被选中时,会说,“我不会辜负别人的信任,一定会努力的。”但不知道过一段时间怎么样。
这是孔子的管理思想。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第二章】
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是指《诗经三百颂》,本来说有三千多诗,后来孔子编为三百零五颂。孔子非常有发言权,什么《诗经三百颂》的主要思想,他有权力归纳。
这是权威的一本历史书。应该从西周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应该六世纪到十一世纪 ,大概五六百年的历史,地域,是从南到北。内容包罗万象,包括诗歌,当时的生活,植物,动物,包括古人的思想。
应该那时认识字的人比较少,以记忆来歌颂。
有一个学者在学习孔子时,说孔子小时跟母亲,可能自己爱唱歌 ,他在七篇中讲,别人唱歌,自己也喜欢唱。有一些歌词当时可以做出来。
诗经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象,是非常著名的历史的方方面面的,包括文化、宗教、民风、民俗习惯,这里面的内容,言简义赅,应该是思无邪。
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
思,有的人解释为思想。所有的三百颂归纳为,思想不能有倾斜,要端正,正直,纯真。这叫作思无邪 。
如果思想正确的话,行为也好,表达的一切的政治等,全部是无误的,不会有错谬的。
也有解释。所谓的思,没有直接的意义,是语气词,主要是无邪 。
原因是,诗经中,这里讲,前面是思无邪,后面有思马斯徂。
路要端直,骑马时,要无误地前进。后面的思马思处,无有意义,都是无邪,道路的意思 ,后面的马也是沿着路而走。这种应该比较正确吧。
所以从世间层面讲,诗经就是无邪 。
不管做什么,要正直,要断除所有的邪法,思想也好,行为也好。邪知邪见,都是歪理邪说,在世间中是颠倒的行为。
就象《四百论》中讲,宁可犯戒律,不能犯正见。
所以人在世间中,一定要正,不能邪 。如果沿着邪路走,是很危险的。
现在尤其商业的产品,网上娱乐 的引导 ,使我们的思想有染污,有中毒的。
尤其有一些孩子,从小看色情,暴力,是非常危险的现象,但无能为力。
他们的思想还没有发育,在根本分不清楚的理念植入的话,长大时分不清楚。
为什么年轻人,对真正的生活,如《盗梦空间》对虚拟的世界分不清楚,他们的三观怎么树立?
也许是杞人忧天,但他们的价值观怎么办?我听说有的年轻人,对自杀不害怕。因为在网络中,他从小看得太多了,真正生活时,分不清楚真实和虚拟。因为商人有各种目的,为了吸引成年人和孩童。他们专门调研,相应人们的需要,在这样的世界中不断培养,长大时人生观变成这样。现实生活中遇到麻烦和痛苦时,不得不适用,对人生无有希望了,伤心绝望也没有办法。因为人生是高速路,想往回,开不回去了,不然很危险,只在这样沿着下去。
所以无邪很重要。
诗经三百颂的主要思想是无邪。什么都要趋入正道,不然即使不是很快,方向要正确。如果依止的上师错了,法错了。藏文说,从嘎咖咖迦纳,从头嘎不能错,如英文从A不能错。
最根本的方向不能错。在修行中,遇到痛苦和障碍,这不是邪路。但,刚开始入邪道,是危险的。
为什么孔子说,只有无邪两字,是很重要的。修行中说是正见,以正知正念摄持。
所有的佛教的法中,首要建立 见,如果没有正见,修行果位无从谈起。
所以刚开始入于正道,非常重要。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第三章】
别人问诗经三百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两个字:无邪。
如果别人不承认,就说是孔子说的。
我们说,《中观四百论》一言以蔽之,是什么?
我们可以说是:正见。
下面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如果以政治来引导 ,或者教导人们,应该以政治来管理或者教导人们,如果犯错误,以刑法来惩罚。这样的话,人们可能会害怕。
这是强制性的管理。或者犯错之后,以可怕 的刑法来惩罚,这样的话,可能会不犯错误,但可能会变成心理不服。但不敢,下面的人会做很多无耻的违规的事情 。
因为强制性的行为人们不愿意接受。人就是这样,不合理的话,很难接受。
《弟子规》: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如果以势力来服人,表面不得不接受,但心里很不开心。如果以理服人,对方不得不接受,哑口无言。
当然看对方是不是讲道理的人。
如果遇到不讲道理的人,不如以棍棒狠狠打一顿。这样好一点。
藏地有一句,对特别愚笨的人,引用教证不如用棍棒好。
佛经的教证不如用棍子打他,他马上害怕,讲道理的话,他越来越不讲道理。
众生的业力不同,他自己以为自己讲道理,不知道是气脉明点的不同,还是……笑什么?
人当中, 与人接触时,人有很多不同的人。他的价值观也好,大多数 是在一条路上,但个别人,自己认为真的是这样的,他的学问不错的。但可能脉络长得不同,不接触时,觉得都是一样的,但实际上,接触一段时间,知人知面不知心。慢慢接触,就会觉得他有很多不同点,原则上,根本上有很多不同的。
发心也好,刚开始合得拢,时间长了合不拢,有的人是性格 不同,有的价值观不同,有的习气不同,主要是习气不同,吃一顿饭都很难。有这种情况。
讲偏了,我现在怎么回去呢?有时开车去了很远,回来不知道路。
以理服人是很好的,但特别业力的众生,以理服人是很难的,因为对他来说,大家公认的理,对他来说是非理。
用这样的政治或者高压下,让他服从是很难的。
如果用道德来管教,这样的话,还用理来进行,这样的话,一方面他有修持,不会乱来。还是有惭愧心的。
另一方面,他有且格,有的解释是规矩规范。
一方面,古人特别讲理,有仁爱的心。
道德和理,大家都当作特别好的事情 ,如果这样,人人有惭愧心,人人有规矩,这样不会乱来。
当然要结合起来,完全讲理,大多数 人很难的。规则 和人性化道德结合起来,如果没有道德,完全以法律有点困难。
有的人说西方的法制化国家很好,当然完全以法来衡量,不会参与人的心,直接以法来惩罚抉择,但有些西方国家,法也变得特别可笑。
比如有些国家,打官司时,两人一个是穷人,一个是富人。富人有钱,请得起非常厉害的律师。穷人请不起。律师在法庭上讲的,完全以法安立。明明杀人,可能没有杀人,最后杀人的可能成为合法。
有些监狱,和法官律师监狱长,有一些分红,利益。比如建立 监狱的话,以后有些少年犯,明明犯的罪不构成入监狱,但有自己的目的,监狱里的人数足够,能达到他们的要求,也有这种现象。
不管哪个国家和群体,法律是人做的,如果没有道德悲心,遇到个人威胁时,会有变化 的。
因此,包括部门,群体,规则 很重要。没有规则 不会成为真正的非常有上进的团体,但如果没有人性化,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宋仁宗在皇帝中,是非常有爱心的人。当时与辽国经常打仗。以前有一个语文老师老是讲岳飞的故事,有一些象征性的,书中不明显也讲得出来,我们说他是不是岳飞的转世。他坐在讲台上讲。
当时宋仁宗与辽国四十多年中,本来是怨敌国家,但一次冲突也没有。他死时,辽国的国王特别伤心。
有一次他出去散步 ,走了很远的地方。当然作为君主,有很多人跟着他。
但他走的时候,往后看了很多次,走了。回来对妃子说,我特别口干,想喝水。妃子说,你怎么这么大的君主,提水的人都没有吗?他说,我看了所有的人,没有一个人带水,所以我没说,怕他们受到惩罚,所以一直忍着回来喝水。
这是很小的细节,但如果人在高位,能不能做到很难说。
有一次吃饭时,他吃到小沙子。他藏起来,对旁边 的人说,千万要保密 不然做饭的人要判死刑 。
诸如此类的行为,作为一个国君,这样的人,以理服人,以德服人,这样的行为是有的。在治理国家朝代时,是非常成功的。
我们在作事情时,也是难成。不管怎么样,道德是很重要的。道德和规则 ,这两个,在现代社会,需要这两方面,包括管理人群, 一方面要有严格的制度,一方面要对每个人——毕竟制度是人做的。
有一个寺院规定,所有的人,不管是有理没理,只要出手打人出血,必须开除。
后来管家不小心,制度戒律的人,打别人出血了,后来又要调整规则 ,很麻烦。落在自己身上是疼痛,落到别人身上需要规则 。
藏地说,有一些疼痛,肉体上的艾条,与衣服上的不同。别人身上发生感觉不到,如果发生在自己身上,感觉特别痛。
规则 也是,如果没有自他交换,或者换位思考,仅以自己的权力做规则 ,也会落入这样的网中,原来这样的规则 也是很残暴的。
时间到了,下面提孔子的自传。要讲完吧。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第四章】
孔子没有留下自传,只留下 这38个字。可以算是自传吧。
亚力士多德说,“我生了,我工作了,我死了。”就成为自己一生的传记。
这里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我15岁时才开始求学。有人说15岁时没有什么的,但实际 上那时有点不同,家庭的状况,社会的状况。这样的理想是比较罕见的。
孔子在15岁时,有远大的理想,特别爱学。其他的古文学中也看得出来,对军事管理大自然,都是爱学的。但这个思想,是从15岁才开始,
我对学校孩子说,你们已经读中学了,父母说了就听,十七八岁了,没有理想。
我问校长,上千人,理想怎么样。校长说,最难过的,就是他们没有理想。他们觉得以后当什么都可以。
我以前15岁时在放牛,那时我的理想,一定要放一个隔壁一个人放牛特别好,我一定要象他一样。
我说,你们最好现在变个画家或者什么,要有理想。有的人想考公务员,老师医生数量有限,现在有学生有点那个。
孔子15岁时,有学而不厌的好的理想。
他的一生,首先立志求学,立志求仁,立志求道,有这样的思想。
然后,三十而立,二十没有说,二十为什么没说呢?我原来看时想过。后面十年十年的,15年中没有说。
30岁时,他的成家立业也好,或者他到了三十岁时,他的智慧不会退转,所学已经坚定稳固了。
人们说你马上三十岁了,你还没有建立家庭啊,孔子说三十而立啊。
三十要建立自己真正的方向。
四十而不惑,前面是说自己的人生和学习方面,到了四十岁时,30-40时,成家立业,看得社会现象比较多,有的看不惯,有的看得惯,看不惯容易产生嗔恨心,看得惯会产生欲望。而四十时,不会被外在的摆布,有特别高的见解。他的见解不会随转,不会一会儿开心,一会儿痛苦,不会迷惑,不会随烦恼所转。
当然有不同的解释方法,但我看讲义,就是自己想讲什么讲什么,所以我也想讲什么讲什么。反正没有固定的传承。
五十而知天命,有人说那时开始学易经,开始算命了。我觉得他可能知天命时,到了50岁时,人生观,生命也好,整个人生,比较有更高的觉悟,更高的了悟。
对因缘法则,对人生有新的感悟。这时了知天命。
孔子五十才知天命,学佛的人,不用五十,对因果报应……现在许多年轻人比较迷惑,学佛的人,应该不用50岁吧,应该比较明白。
六十而耳顺,有人说孔子以前耳朵不太好,应该不是。
这里是见闻觉知,亲自看到的听到的现象,看到的是现量看到的,应该没有迷惑。而听到的,不管是论文评论现象有各种各样,这时看得多,听得多,能顺其自然,随顺万物的规律,不怨天不尤人,八风吹不动。
很多人六十岁有一定的境界,有的不是,六根衰损。不似年轻人,要用命来回答。这么高的年龄,极个别人糊涂 之外,一般是修行境界很高,其实不一定是对境界,我是认可的。对社会的执著。象日本自起杀的男性比较多,可能工作家庭压力大。有的国家女性,自杀的多。对生活情感,想不通自杀。有的国家老年人,因为孤独自杀。
对人生有了不同的认识之后,至少不会自杀。尤其学佛的人,这方面很好的。佛教徒自杀自虐,非常少。我不敢说没有,因为毕竟是欲界众生,有贪嗔痴 怖畏,但应该比较明白,所以六十岁之后,前面是知天命,这里有的人说,对天命随顺。
六十对人生没有更多要求,比较包容。除了极个别之外,与六十岁的人还是好接触的。不然因明中不遍。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七十想干什么干什么,但不会违越规矩。但不一定吧,比如川普。
有自己的思想吧,这时不会畏惧,是不是这样的呢?也难说,人到了七十,应该对自然万物有新的认识。
当然以前到了七十比较高,现在医学各方面与以往不同,更要长寿。不过这里,三十岁之前,是一半的思想。五十以后,可能有信仰的境界,对弟子不一定传。后在面的境界,是比较潇洒自然的。
有人这样分析,因为到了以后,不会违规,顺其自然,但每个人不同。
希望大家对人生有一个大概的选择,或者对自己的人生有概括。从二十到三十怎么样,从三十到四十怎么样……有的人觉得自己以前很迷茫,有的人觉得自己现在很迷茫。
不管人生能活多长,也要对自己人生,大概有一个分段总结,也是很好的。
有时间,我会问一下,你对自己分段的总结 是怎么样的。方便时会问的, 大家可以想一想。
如果只是想,十年中在哪里工作,哪里上班,换了十个单位……也能显现你的心态。但是光分段不行,要总结一下。过去,现在,将来……佛教徒要对自己人生有所关心,将来的打算,弘法利生,发愿,可以有一个总结 。
今天就讲到这里。
往期课堂笔记回顾(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
法讯预告
凡《楞严经》所在之处,就是正法住世。
下周一(9月23日)北京时间19:30
继续学习开悟的《楞严经》
我们不见不散~
求学足迹
为您提供及时的当堂笔记
排版|一心一意
文字|一心一意
图片|阿源、网络
若有错误,敬请在文末留言并改正。
感恩!忏悔!
一心一意(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