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学子 >> 16届加行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81课-法师辅导 返回

16届加行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81课-法师辅导

法师辅导



教理方面的重点、难点

一、课前和课后教诫的重难点

(一)解脱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要反复学习才能生起出离。


1、我们熟悉的是轮回里现量的快乐。

(1).轮回中的一些快乐,例如别人正在享受或者我们正在感受的快乐,我们接受的教育是通过奋斗能够得到所谓的快乐,这些快乐离我们很近,很多时候现量可见、感受得到,它的力量很强大。

2、解脱对我们来说很陌生,所以我们追求解脱的兴致不高。

(1).解脱对我们是一个全新的思路,所谓的解脱道、涅槃很陌生,如果不仔细学习解脱道,不知道解脱到底是什么,那么我们对于厌离轮回和追求解脱的兴致就不会很高,因为根本不知道解脱到底是怎么回事。

3、反复学习、观察才能生起出离。

(1).解脱到底是什么。这就必须要我们回过头来,再反观轮回到底有什么样的过患。认真分析观察后发现,其实看似快乐的外表之下全部都是痛苦的自性。一得永得是永远不可能的,它是具有欺骗性的。

(2).如果我们对轮回痛苦的自性和欺惑性有所了知(我们在轮回中一而再再而三、无数次地流转,每一世都带着追求。即便是堕到了旁生、饿鬼道、地狱道也有追求),就会知道不管轮转在哪一道当中都是在追求快乐,但是哪一次是真正如愿的!

(3).这时候就会生起一个真实的出离心,作为智者来讲应该厌离这种模式。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厌离整个轮回的痛苦,另一方面,轮回的整个模式我们要厌离。


(二)“心”虽然是有为法、因缘法,但是也要有足够强大的因缘才能够转变我们对轮回的耽著。


1、要闻思修同时下手。

(1).首先,见解要非常清晰。

(2).第二,清晰认知之后,必须在打坐时反复观修,打坐时很专注,虽然看书时也会产生一些触动,但是这个不稳固。

a.打坐的过程中什么都不想不做,身体、环境是寂静的,专注思维现在我们学的这些内容。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法上,这时就容易和法相应,反复去做一段时间后,法就能够影响、转变自己的心。

2、“心”是有为法,但是因缘要足够强大才能转变。

(1).“足够强大”从哪里来?要多投时间、精力来改变我们的心。要尽量减少散乱的因缘,尽量多地缘法义,尤其是圣者们造的论典和佛陀的经典,反复去闻思修行。

(2).每个人相应的法不一样,但是关键是要有一种恒心、信心、决心去下功夫。

A.方法是不变的,大同小异而已。

B.有些修行者可能对无常比较容易相应,有些可能对轮回过患容易相应,有的可能对业因果容易相应,有些对暇满容易相应。

C.不管哪一个容易相应,法就在这儿,关键是要有一种恒心、信心、决心去啃这个法,认认真真去学,才可以改变我们的心。


(三)、初学者该不该“视师如佛”?


1、善知识的作用。

(1)善知识主要是引导我们解脱。他给我们传法、解答疑惑,或者讲修行的方式、窍诀、引领我们修行等等。

2、善知识的种类:上师也分很多层次。

(1)有些上师是成佛的上师,他从凡夫地到成佛的路线,走过若干次,带领很多人已经到达了佛地;

(2)有些上师可能是个菩萨。从凡夫道比如说到五地菩萨,这个路线他走过、很熟悉。就可以通过他自己的能力把大家带到这儿;

(3)有些上师可能是凡夫的层次,对于圣道就没有很多的经验,但他可能对经论方面比较通达。这方面就可以引导,其他方面就没有能力。

3、学修阶段不一样对善知识的要求也不一样。

(1)在修行佛法的过程中、在依止善知识方面的每个阶段要求也不一样。

A.现在学习的公案中上师是顶级的上师,弟子是顶级的弟子。里面的内容,我们学习后要发愿,总有一天我要依教奉行!但我们能不能做到要观察。

a一方面,我们所遇到的上师善知识是不是这样的?我们要观察;

b第二,即便是上师善知识有这样的条件,我们自己是什么条件?

4、初学者不要视师如佛。

(1)原因:福德还跟不上

A.我们在看的时候,觉得这个很好,我应该做一个最好的弟子。但有时,我们内心中的见解和福德还跟不上,所以很容易生邪见。我们内心中邪见的种子还很多,没有完全被调伏的时候视师如佛,上师让你做好的、坏的,就像帝诺巴尊者让那若巴尊者做的事情那样,可能一次两次没有什么,但时间长了之后,因为相续当中邪见没有调伏,信心没有稳固的缘故,很有可能早早地就生了邪见。那时,诽谤、退失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B..等我们的善根、智慧增长了之后,对上师善知识的见解和信心也会慢慢增长。这时不会勉强,很自然地就发生了。

C..如果把佛菩萨能调和所调的情况分清楚,把我们自己的情况和阶段分清楚,这个问题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这里面讲的就是那种顶级的导师和顶级的弟子之间的调伏方法。对我们来讲,这是我们发愿的对境,但愿自己能够很快达到这么高的标准。

5、对初学者最好的调伏方式就是示现善知识形象。

(1)对于一些初学的人来讲,最好的调伏方式是示现很好的善知识形象,然后给他们讲法,告诉他们修行的方式,通过佛经论典的法义来让他们观修、调伏,这也是让他们的心逐渐成熟的过程。如果他们通过这段时间的准备达到了高标准,就像身体训练得很强健,生存技能都掌握好了,这时就可以用些比较快的方法——走捷径等等。

(2)如果是初学者,上师给我们安排的事情现在做不到,可以在上师面前请求说:这个我现在做不到,我不做,这样如理如实地说做不到是没有过失的。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讲,刚开始依止上师的时候,应该以这样的标准依教奉行。这个“教”主要是指佛的教言。这时做一些取舍,是没有过患的。



二、法本开显中的重难点

(一)分析那若巴依止帝洛巴的公案


1、顶级的上师调伏顶级的弟子时,显现上方式比较极端。

(1)弟子是顶级的弟子

A.以前是大班智达,在寺院里面生活也应该不错

a但是因为依止上师,就要跟着上师经常通过讨饭等方式来生活。

B.依止上师帝洛巴之后完全地依教奉行

a帝洛巴尊者是噶举派的传承上师;

b上师要求那洛巴跳楼、偷东西等时,那若巴毫不犹豫、马上依教奉行去执行。

(a)如果自己没有那么大福德、没有那么大信心,就会考虑自己跳下去之后怎么办。但是像尊者这样的上根利智者完全没有。他分别念不多,怀疑的心也没有,对上师无比信任,最后跳下去了,几乎是粉身碎骨。

(b)这种依教奉行把上师当成佛、完全不加任何条件、甚至于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不会有丝毫邪见,是高标准的依教奉行。

C.显现上,那若巴并不是因为得受了高深的法而证悟的

a有些传记中说传了一些零散的法,但主要的大法没传;

b他的证悟过程不是通过得受很甚深的法,然后修法成就的。

(a)帝若巴尊者是证悟大手印的,他也懂很多喜金刚等法要,但是没有灌顶、没有讲法,什么都没有。弟子也没有实地修行一次诸如顶礼之类的善法,上师也没有让他修。在外表看起来,师徒两个今天晃到这儿,明天晃到那儿要饭、生火,做这些事情。因为上师是具有证悟的人,他的弟子也是具有很强信心的人,所以遇到了成就者的上师后,全然不顾艰难,没有讲条件,百分之百地依教奉行,从而使障碍得以清净。

2、上师是顶级的上师。

(1)成熟相续的两种方式

A.让心入道的成熟方式:就是要让我们闻思修行;

B.让心证悟:要觉悟可能就得用这种方法。

(2)调伏方式非常极端

A.那若巴尊者依止帝洛巴前是班智达,学过很多教理,他知道很多取舍,这个应该做或者不该做,他都非常清楚;

B.作为帝洛巴尊者来讲,根本不需要很多的钱财,钱财对他来讲也没有什么作用,但是为了调伏弟子,为了让他清净一些罪障让他去偷钱、找女人等等,看起来跟那若巴尊者前面所遵循的取舍教理完全相悖;

C.这种极端的调伏是针对善根利智的,完全通过依教奉行得到了上师无二无别的证悟。

a如果不是通过那若巴以前长时间的修学、集资净障,一般的人要直接发生这种调伏还是很困难的。

b他们这种极端的、直接的调伏方法,可以清净弟子很多的执著和罪业,直接可以趋入到实相的证悟,因为他的层次本来就很高。

3、什么是真正的慈悲?

(1)慈悲的方式有显得温和和残酷两种,有利于弟子解脱证悟的方式才是真正的慈悲。

A.如果弟子上根利智,就可以用最快的方式帮助他清净罪业、圆满资粮,这就是最大的慈悲。

a慈悲是什么方式对弟子最好、最快,上师就用这种方式来做调伏。这是通过大智慧的善巧方便来摄持的慈悲,是真正通过智慧流露出来的、和智慧无二无别的慈悲心。

b上师知道哪一种方法对弟子是最好的,心一软然后退而求其次用其它方法,而那种方法可能对他不一定有调伏的作用。

B.真正有大慈悲的人,他心肠显现是很硬的:这种慈悲心不是所谓的心很软的那种慈悲。

a当然也有很多大德体现出看到众生受苦,受不了流眼泪的那种慈悲心,这也是一种慈悲的方式。

C.世间比喻:

a就像父母调教儿女,有比较溺爱的慈悲,也有比较严格的慈悲,两种方式都有。

(2)为何要用一种看起来比较“残忍”的慈悲?

4.、什么是正法。

(1)能够调伏弟子相续的都是正法。

A.但是它的前提是这位上师一定要有真实圆满的证悟,他知道这些都是善巧方便。


(二)分析米拉日巴依止玛尔巴罗扎的公案


1、关于米拉日巴的名字。

(1)米拉日巴的意思是很恐怖。

A.因为他的先祖是一个大咒师,那些魔特别怕,他的咒力很强大,有的时候念一下马上能够降魔。有一次有个魔显现上有点口出不逊,不怕这个咒师。咒师通过他的威力显现忿怒相,魔就非常恐怖,承诺之后就回来供奉他的一家人,一边发抖一边说米拉,相当于姓一样,所以后面都叫米拉。

(2)日巴:在西藏修行人中叫布衣,因为他们冬天也是穿着很薄的布衣,这种布衣就叫“日巴”。

(3)米拉日巴就是布衣者,他的弟子里面很多日巴,都是布衣的意思。

2、大圆满和大手印。

(1)大圆满

A.针对那些意乐很强、根基极利的人,大圆满法很轻松就能调伏,具有宿缘的人接到灌顶就能证悟;

B.从显现上讲,米拉日巴是属于大手印的根基,因此大圆满法虽然是最殊胜的法,但他并没有产生强烈的修行意乐。

a后来米拉日巴尊者历数自己的上师,也有这位传大圆满法的上师,他也是做了赞叹。但现在没法调伏,法缘没有那么深。

b后来米拉日巴尊者在道歌中提到了他学大圆满的经历,说大圆满从前面刺,大手印从后面刺,从口吐出教诲学。说他的教诲是大圆满法和大手印法,好像是被人从前面打一拳,然后又从后面打一拳,吐血了。尊者后来提到,大圆满法对他之后的证悟还是有帮助的。



实修引导

成就者们的示现有千万种

(一)为何要如此示现


1.因为众生的根基各式各样。

(1)像米拉日巴尊者,他就是求法,最后也是满愿得到了法,之后他去修法获得成就。这种示现告诉我们可以这样通过依止上师求到法之后精进地修,最后可以成就,度化众生。

(2)另外一种示现就像那若巴尊者一样。他依止帝洛巴的时候什么带大字的法都没传。最后是通过很多不可思议苦行的方式清净了罪业,纯粹依教奉行、依止上师、让上师欢喜,然后得到证悟的。

2.思考:别带着看故事的心态看大德传记。

(1)要带着思考去看这些传记:它们不单单是精彩的故事,更是有很多修行的方法,还有修行者的心态。对我们后学修行人来讲有很大的启发性。

(2)米拉日巴尊者的传记:因为米拉日巴尊者的愿力,不管是谁听到他的名字后都有不堕地狱的功德。看他的传记生起信心、祈祷,对我们修行遣除违缘还是有很大作用的,加持力特别大。


(二)初学者要谨慎


1.那若巴在依止帝洛巴之前是大班智达,特别清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因为他有时对这些能做和不能做的执著很强,如果不打破就没有办法趋入无分别智,没办法趋入等性。让他自己去突破,有时突破不了,上师让他去突破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这种助缘而成功。

2.针对初学者,或者上师不是真正的证悟者,那就很危险了,这种方式(诸如跳楼等)一般人不能做。

证悟只是一刹那

(一)、要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证悟


1.有时候我们也应该这样想,我们都会证悟的,不管时间长一点还是短一点,来的快一点还是慢一点,肯定会证悟的。


(二)、证悟的方式有千百种,但是总体来说不离开福德和信心


1.证悟的方式有很多,但证悟的时候可能只是一刹那;

2.而且都有一个总的前提就是——自相续中的福德和信心。

(1)福德深厚、罪业鲜少,所有的因缘基本上圆满了,就差一点点证悟的因缘!

(2)这个因缘可以来自任何一种情况——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A.有些在打坐的时候慢慢生起证悟了;

B.有些在突然的情况之下,遇到一个突然的事情一下子就证悟了——那若巴尊者是被上师鞋子猛击头部、昏倒过去之后证悟的。


(三)我们还是先闻思教理比较保险


1.一般的人,上师刚开始调伏弟子的时候,还是讲一些正法让他闻思修行比较好。

(1)内心中生起定解,通过这个见解去修行,这也是承侍上师、法供养,这是很保险的。

(2)否则的话,上师不给弟子讲法,也不让他闻思修,天天让他做事情,我看到很多,刚开始的时候很热情,时间长了之后慢慢开始退失、生邪见、远离。


初学者得允许自己不完美

(一)、先保证自己跟着爬,没爬丢


1.我们可能一下子做不到完全依教奉行,但是我们先要保证自己在这条道上不要退失。

(1)不要倒下去爬不起来,可以跟着走,慢一点不要紧。像这样有选择性地依教奉行,做不到的去忏悔或者陈白,这对我们长期修行佛法很重要的。只要我们持续性地闻思修行,后面的功德逐渐都会得到。

(2)如果刚开始很猛,之后招架不了退失的话,果就肯定没有办法得到。


(二)、允许自己不完美


1.一般来讲初学者有时会出现懈怠,没办法精进,但是之后还是要勤奋起来。



使用说明:本笔记参考生西法师《大圆满前行引导文》辅导笔录梳理、整理而成,若希望阅读法师辅导笔录原文请自行在网络搜索。


 编辑师兄:定解B08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 B04081-定解 B08-007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