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7课-窍诀&名词&教证
本课窍诀
1
这句话和我有关系吗?
听法时如果有六种垢染,则法器不清净,即使装模作样地坐在那里,所闻之法也很难融入自心。作为凡夫人,过失方面什么都具足,功德方面却少的可怜,故肯定会有这些垢染。因而在闻法之前,应详详细细地观察自相续。
当你看到这句话时,如果觉得说的肯定是别人,我不是这样的,这些我都能做到,那么或者你确实是有了一定境界,或者说明你是刚刚开始闻思。
2
以法为镜,对照自心
其实《大圆满前行》文字上浅显易懂。藏文就是这样的,我翻译成汉文的过程中,也尽量译为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只要你有小学水平,即可了知其中要义。虽然它的字面意思好理解,但其意义却相当深奥,尤其与自心一一对照时,许多内容都做不到。因此,大家也应该看自己哪些做得到、哪些做不到,做得到的要再接再厉,做不到的则应全力以赴改掉恶习,这是每一个修行人要努力的方向。
3
五种骄慢:
慢与骄有很大差别,慢是身语中出现的,骄则是心里想的。(1)种姓骄:【释义】是国王、婆罗门等高贵种姓,就有一种优越感,或者是富贵家、领导家的子女,始终觉得自己超人一等。(2)相貌骄:【释义】长得漂亮就沾沾自喜、自以为是,认为自己跟天子、天女没有差别。(3)广闻骄:【释义】稍微听过一点法或者世间知识渊博,就觉得很了不起。(4)韶华骄:【释义】把青春年少当作炫耀的资本,蔑视那些老态龙钟的人,不知道他们阅历丰富。(5)权势骄:【释义】有显赫权势、高官爵位,就高高在上、自我陶醉。
——《亲友书》讲记
4
人品是学问的基础,识人善任很重要
包括我们选一些法师(堪布或堪姆)时,最主要是先看他傲慢心重不重,如果重的话,一旦他当上法师,就会把所有人都不放在眼里,那就算他有多么高的佛教水平和世间水平,我们也不敢用,因为看不到别人功德的人,是绝不会有利他心的。
5
向上师学习如何依师
在听法的过程中,有些上师讲的虽然超不出我的理解,可我一直对上师恭恭敬敬,因为接受传承、听闻佛法有不可思议的加持。不像有些人那样,听了一次课,觉得法师跟自己差不多,讲不出什么道理来,下一次就不去听了。我依止上师的时候,也许很多缘起比较成功吧,后来不管依止哪一个上师,都对他有无比的恭敬心。
6
福报不够,不喜善法
现在有些人或许是福报不够吧,只要遇到佛法就奄奄一息,上课时听大乘佛法,始终提不起精神来,而一说看电视、打麻将、到非法场合去,身体的病马上就没有了。让他磕大头,他就特别累,脚是麻的,不能站起来,而让他到舞厅里跳舞,身体好的不得了,跳两三个小时都不累,第二天仍精神抖擞,还可以再去。
7
修行要长期安住一处
我们学院跟大城市比起来,天气是比较冷,听说个别道友呆不住了,想冬天三个月回汉地,夏天暖和了再上来。这样来来去去,对修行肯定有障碍,没有必要!有些人长期安住一处,好好地闻思修行,哪里都不去,最后修行很圆满成功;有些人出去一次,心就开始散了,第二次呆两三天又要出去,第三次回来最多是呆一天,第四次就再也不见人影了,因为已经不适应了。凡夫人就是这样,如同小孩子只要一逃学,就越来越不想见老师了。
笔记师兄:定解B22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1007-定解B06-004】
本课名词
法器
1、在《前行》中,法器,指的是听授佛法的人,叫“法器”。(出处: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第1册第106页)
2、堪能妙法之器,我们要成为法器,听法的时候,身心就叫法器。(出处:生西法师辅导《前行广释》第1册第5课)
3、指及门弟子中可以接受传授、继承如来教法的人。《佛学词典》
自相续
1、自相续就是我们的身心。更直接来讲,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是相续不断的,自己的相续鉴别与他相续。自相续就是我们自心的意思。有时也是身心的相续,因为身体还在不断的延续,前面生后面;心也是前面生后面。相续就是讲我们身心的相续。而他相续是在自相续以外的一切有情生命的相续。(出处:生西法师互动问答2014年11月27日)
2、(自)相续(术语)因果次第而不断绝也。有为法无一常住,世人但认因果连续而常住耳。俱舍论四曰:“何名相续,谓因果性。”(出处: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
傲慢
有部不定地法之一,法相宗烦恼法之一。对劣于己者或等于己者认为自己胜、自己等,自负傲慢。为七慢之一。《佛学词典》
因明
1、五明之一,乃印度之论理学(逻辑学)。因,指推理的根据、理由、原因;明,即显明、知识、学问。因明,意指举出理由而行论证之论理学。吾人思索事物时,天生具有一种推演能力,即根据已知事件以比较推演出未知事件。然此种比较推演之过程,若因思路混乱,界说不清,每易导致结论之偏差、颠倒,故须将此类比较推演方法,加以整理归纳,方可论究语言之过失、思索之正偏,从而导入正确之推论,此即为因明之根本要义。【《佛学大辞典》】
2、即逻辑学。这是故时印度哲学家应用的一种推理方法。(出处:《土观宗派源流》)
3、五大明处之量学或逻辑学。(出处:《萨迦世系史续编》)
4、能折伏义理谬论之“量学”。为五明之一。《佛学词典》
法相
指诸法的差别相,即事物的差别相、特征,如事物的相状、名称、概念等。《佛学词典》
四谛
谛,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佛学大辞典》】
因地
1、为“果地”之对称。地者,位地、阶位之意。指修行佛道之阶位,由因行至证果间之阶位。【《佛学大辞典》】
2、从凡夫地初发心学佛,到圆满成佛以前,这一段都叫做“因地”。经云“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出处:陈义孝编《佛学常见辞汇》)
得地
1、即登地。登上菩萨十地之位。要达到登地,须经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出处:陈义孝编《佛学常见辞汇》)
2、大乘菩萨之修行阶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五十二位。其中,登上初地之阶位,称为登地,此位断除了部分烦恼,求证了部分真如之理,永不退还三界之迷境,将渐次升进而至佛果。【《佛光大辞典》(新版)】
有漏
漏是烦恼的别名,有漏就是有烦恼。漏含有漏泄和漏落二义:贪嗔等烦恼,日夜由六根门头漏泄流注而不止,叫做漏;又烦恼使人漏落于三恶道,也叫做漏,所以有烦恼之法都叫做有漏法,而世间之一切有为法,都是有烦恼的有漏法。(出处:陈义孝编《佛学常见辞汇》)
本课教证
1、《释明论》“傲慢无正信,于法不希求,外散及内收,疲厌皆闻垢。”——《前行广释》第一册125页
一、傲慢:傲气十足,认为自己远远胜过了说法上师。
二、无正信:对上师、正法无有点滴信心,甚至怀有邪见。
三、不求法:不慕求正法,对听闻佛法没有意乐,听不听都无所谓。
四、外散:心思旁骛,散于色声香味等外境中。
五、内收:五根门向内收敛,致使昏昏欲睡。
六、疲厌:因讲法时间过长、身体疲劳等,而生起厌烦之心。
2、藏地有句俗语说:“傲慢的山顶上,留不住功德的水。”或者说:“傲慢的铁球上,生不出功德的苗芽。” ——《前行广释》第一册第126页
意思是:只要相续中有了傲慢,认为自己比法师更胜一筹,那就如同身上披了件雨衣,雨水无法进来一样,所有功德从此与自己无缘。为什么呢?因为有了傲慢,便会认为上师讲的这个我懂、那个我也懂,心外就像有个防卫兵,任何功德一来,马上就被挡了出去。
3、《量理宝藏论讲记》“不遍过遍不容有,即是法相之总过。”——《前行广释》第一册(注释57)第127页
不遍:如“这个动物是黄牛,它有花白的垂胡之故”。因为花白的垂胡,对花白的黄牛来讲非常正确,但对黑色的黄牛来讲,用花白的垂胡来推断就不成立。
过遍:如“这个动物是黄牛,它有头之故”。因为不仅黄牛有头,其它动物也有这个特点。
不容有:如“这个动物是黄牛,它是人之故”。因为人的法相在黄牛身上不成立。
4、麦彭仁波切说过:“大士傲慢何必要?若无我慢更庄严。劣者傲慢有何用?若有我慢更受辱。”——《前行广释》第一册第128-129页
作为大士智者本来戒定慧各方面非常圆满,众人都非常钦佩仰慕,根本没有必要生起我慢,这样更为庄严。而劣者呢?自己相续中本来没有少许的功德,即使有冲天的傲慢又有何用?任何人绝不会因生起傲慢而增上少许功德,反而遭到别人的欺辱毁谤。本来劣者默默不言也没有太大利害,不是很讨人嫌,若自己却无惭愧反生慢心,以此别人会更加嫌弃。 ——《君规教言论释》
5、寂天菩萨言:“今当去慢心,甘为众生仆。”——《前行广释》第一册129页
意思是:遣除一切傲慢之心,心甘情愿当众生的仆人。
6、 《入行论》:“佛说一切善,根本为信解。”—— 《前行广释》第一册131页
所有善法的根本即是信解。——《入行论释·善说海》
7、《毗奈耶经》的教证说:“作为出家人,如果没有看破世间、渴望解脱,即使剃除须发,也不算是出家人;因为他对事业、家庭没有希求,也不算是在家人。因此,这种人不伦不类,既不算出家也不算在家。” —— 《前行广释》第一册133页
8、正如世间俗语所说:“法本无主人,谁勤谁得大。” —— 《前行广释》第一册134页
意思是:佛法本来没有主人,谁精进努力,谁就可以得到。
9、密宗续部:“越过刀山与火海,舍身赴死求正法。”——《前行广释》第一册134页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四处寻求正法饶益众生。为换取正法不惜头足血肉,身挖千洞,燃千盏灯,身钉千钉等。
10、《世尊广传·寻法品》“积际必尽,高际必堕,聚际必散,生际必死。”——《前行广释》第一册135页
无常四边:
积际必尽:自己辛辛苦苦积累的财富,最后被怨敌抢走了,或者很不幸地全部流失了,这也是一种自然规律。
高际必堕:任何高高在上的人,不管曾经多么不可一世,早晚有一天都会堕下来。包括一些雄伟的高楼大厦,终究也会变成一堆废墟,这就是无常的必然规律。
聚际必散:今天我们集聚在这里,但过一段时间定会各奔前程,所以,凡是集聚的,终有一天会分散。
生际必死:人既有出生,就迟早会死亡。——《信仰与人生》—索达吉堪布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演讲
11、《世尊广传·寻法品》“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前行广释》第一册135页
四法印:
诸行无常:万法每个瞬间都在变化,春夏秋冬在变化,整个宇宙在变化,我们的内心、家庭、父母、感情、生活等也都在变化,没有一个是恒常不变的。
有漏皆苦:人生有生老病死等各种痛苦,每个人若总结自己的一生就会发现苦多乐少,什么样的人都不例外。以前藏地一位著名学者说过:“富人在富贵的生活中哀嚎,穷人在贫穷的生活中烦恼。”
诸法无我:所谓的“我”,只是身体、语言、心识假合的一个东西。就像这个茶杯,是由很多粒子组成的,除此之外,实有的茶杯根本不存在。所以,佛教说无我,并不是不承认“我”的显现,而是不承认“我”的真实。
寂静涅槃:通过修行证悟无我,不单单是痛苦,包括烦恼障、习气障等阻碍我们彻证万法的一切障碍,都会全部消失。这种解脱的境界,就叫涅槃寂静。——《佛法与当代社会》—索达吉堪布首都经贸大学演讲
12、《世尊广传·寻法品》“修行慈心,去除嗔恚,大悲护众,悲泪润生。”——《前行广释》第一册135页
意思是说,要长期修行慈悲心,去除嗔恚心,以大悲心保护众生,以大悲的泪水滋润众生心田。
13、弘一大师说:“闻法有如此艰难,我们现在闻法则十分容易,岂不是有大幸福吗!自今以后,大家应该发勇猛精进心,勤加修习才是!”——《前行广释》第一册,第136页
“闻法有如此艰难,诸生现在闻法则十分容易,岂不是诸生有大幸福吗!自今以后,应该发勇猛精进心,勤加修习才是!”——《泉州开元慈儿院讲录》—弘一大师
14、《教王经》中说,对临终者而言,佛法才是他的住处、依靠处、安慰者。——《前行广释》第一册,第138页
笔记师兄:定解B22,定解B30,定解B29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1007-定解B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