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以理观察前生后世存在的对话(下) 返回

以理观察前生后世存在的对话(下)

点击上方
“蓝色字”
可关注我们!



3.明自宗心识相续之理

  甲:那你认为心识是怎么产生的呢?

  乙:心识不需要大脑来产生,也不需要其它因,就是这个明知相续不断。往前可以追溯到初生时,再往前则是在母胎里时,再往前是前世,乃至前世的前世,追溯到无始。换句话说,产生此刻心识的原因就是前一刻的心识,如同产生此刻豆芽的原因是前一刻的豆芽,乃至追溯到豆子一样。而如果往后推,只要没有令心识灭尽的因,也会一直延续下去。这个道理,就是《量理宝藏论》所说的:“心不观待他因故,依因前际无始成。因聚齐全无障碍,依因后际无终成。”

  甲:如果这样,怎么解释我刚才说的大脑对心识的影响呢?

  乙:佛教里对心识的本质有小乘和大乘各宗深浅不同层次的揭示,以适应智慧根基不同的人。深的暂时不谈,层次较浅的,大概原理可以用DVD播放机来比喻,DVD碟片上是电影内容的编码,特定的编码会导致屏幕上出现相应的画面。同样,大脑如同DVD碟片,大脑里的电信号如同DVD碟片上的编码,心识如同屏幕,大脑的电信号会导致心识里反映出相应的知觉。而屏幕和DVD并非一体,同样,心识和大脑也不是一体。

  甲:能否用你这个观点具体解释一下我刚才说的看到花的过程?

  乙:看到花的过程,从花的光线进入眼球、视网膜成像一直到信号传入大脑,这些都和你说的一样,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你说的“视皮层对这些信号做了综合处理以后,就产生了见到花的视觉”。你的观点是说,视皮层处理信号以后直接从这个物质上产生了明知的视觉。而我的观点是说,视皮层是物质,它本身不会产生视觉,而是本来就有的心识一直在和视皮层有相互作用,视皮层接受到信号以后,心识就会受到影响而产生对花的明知。这就是关键的区别。

  甲:就这么点区别吗?看上去区别不大啊。

  乙:这个区别可是不小啊,而且最为关键!按你的观点,视皮层死了,则见花的心识根本就断灭了,整个脑死了,人整个心识就消失了。但按我的观点,脑死了,心识仍然存在,这就是轮回的主体。所以,你的和我的观点,一者反对轮回,一者支持轮回,由此对我们生活的目标、每天的行为都会有巨大的影响。你能说区别不大吗?

  甲:这倒也是。

  乙:而且从这个地方也可以明白,科学研究发现的整套脑的生物化学的机制,对于心识独立存在、轮回存在这个观点没有丝毫的妨害。因为这一整套生物化学的物质活动机制我们完全可以承认,唯一就是在这些物质活动最终怎样被心识明知这一点上和你所说的观点不同。所以我刚才说,从这些科学研究结果并不能得出人死如灯灭、轮回不存在的结论!

  甲:嗯,很有意思。看来确实不能这么定论。按你的观点,脑垂体分泌的激素影响感情看来也可以有你的解释,就是说激素自身的物质上不产生感情,而是会影响原本就存在的心识,感情是心识的,而不是物质的。

  乙:对,正是这样。

4.观察同类因之理,明大脑产生心识为相违因

  甲:虽然你说的也有道理,但又怎能排除我的观点呢?这两种观点都有可能,也都不确定。

  乙:可以确定。刚才已经详细辨析过心识和物质活动的不同之处。物质的脑只是这些原子、分子、电磁场机械地活动,这些机械活动怎能变出明明白白的了知——了知五颜六色、冷热痛痒,还有欢喜、忧伤等等呢?二者完全不同类,根本无法从脑中产生心识。而我所说的观点中,心识原本就一直是明知,只是物质活动对其会产生影响,这是很合理的。

  甲:你说因为不同类,所以无法从脑中产生心识。这不一定。比如冷冰冰的木头就能生出炽热的火,太阳光照到土壤上,就可以让土壤里长出草,这些不都是不同类的产生吗?脑的物质结构极其复杂,它产生明知心识也是可能的。

  乙:分析你这两个例子之前先说明一些道理。佛法里面把产生果的因分为两大类,一类对果的本体起作用,叫作近取因,另一类对果的差别或者说某些细节特点起作用,叫作俱有缘(也叫俱有因)。比如草的种子在土壤里,遇到水、阳光等合适的条件的时候就会发芽,芽的近取因是种子,从种子到芽是一个本体的相续。而阳光并非种子的近取因,只是促进种子发芽的俱有缘。

  甲:这个可以理解。

  乙:前面说的同类因,是说近取因必然是同类,如种子和芽,而俱有缘则不一定同类,如阳光和芽。而且同类也不是说一定要颜色形状等相同才叫同类,但因和果的本体一定是同类。所以阳光不是草的同类因,而草的种子是同类因。

  甲:那你怎么解释冰冷的木头能生出炽热的火呢?

  乙:现代科学其实已经给出了很好的答案。木头燃烧的过程,实际上是木头里的碳原子和空气里的氧原子结合变二氧化碳的过程,碳、氧原子结合时原本具有的电子的能量以光能和热能的形式释放出来,这就是火。所以,实际上火的近取因是木头原本具有的能量,二者同类,而木头作为近取因而生的果是二氧化碳,这也仍然是同类因。这一点和萨迦班智达在《量理宝藏论》里说的“石及柴等非火因,火因本为火微尘”完全一致。也就是说,木柴不是火的真正的近取因,火的真正的近取因是“火微尘”,所谓“火微尘”,按照佛教的经部宗的观点来说,是物质微粒上能产生火的这种细微的能力,实际上相当于现代科学中所说的高能级电子具有的能量。

  甲:嗯,这一点的确如此。但你说的同类因太模糊,因和果有同有异,挑同的部分就说同类,挑不同的地方就说不同类,根本说不清。比如木头是因,燃烧产生二氧化碳这个果,你挑里面碳原子的部分说是同类。那我说水也能产生二氧化碳,因为我也可以挑出同类来:水和二氧化碳都是质子、中子和电子这些。可是水里哪儿能生二氧化碳呢?根本不能。

  乙:在特定条件下,同类的东西有个同类的基础。比如木头燃烧的条件下,同类的基础是原子。如果你在质子、中子和电子这个基础上分析同类的话,那应放在核反应的条件下,元素可以改变、可以人工合成,此时水变二氧化碳原则上也是可以的。

  甲:虽然如此,不过还是觉得你说的这个同类因界限不清楚,到底怎么样就算同类。

  乙:你觉得界限不清楚也不影响心识和脑的这个问题。因为界限再不清楚,它也有最低限度的同类基础。比如木头、水和二氧化碳在粒子和场的物质基础上同类,所以相互产生是有可能的。米饭蔬菜和脑也是基本粒子和场组成的,所以脑可以由米饭蔬菜等物质产生。但心识和物质的脑却没有任何同类的基础,脑是粒子、是场,不是明知,而心识不是粒子、不是场,是明知颜色、苦乐等。所以物质的脑再怎么复杂,还是机械性的物质,产生心识不可能。

  甲:嗯,比较有道理。越讨论越发现这个心识确实太特别了,跟物质一点也不一样!

  乙:再从物理学的角度稍微详细分析一下。物理学里所有物质的活动特征都可以用七个基本物理量来描述:长度、质量、时间、电流、温度、物质的量和发光强度,其他物理量都可以用这七个组合运算而得到。再复杂的物质结构和活动,也可以用这七个物理量表达清楚,比如,描述成质量、电流、温度等随时间、空间的分布和变化。

  甲:是这样。

  乙:脑的成分结构虽然复杂,但原则上也可用这些物理量完整描述。人脑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米饭蔬菜等被孕妇吃了以后,其部分原子或离子被吸收而进入胚胎并逐渐形成胚胎的脑。虽然具体变化过程很复杂,除了米饭蔬菜还需要母体等很多物质的因素,也需要足够长的时间,但其中所有细节的本质是完全可以这么概括的。因此若用这些物理量来描述,就是一堆原子离子,最初其质量、电场、温度等随时间、空间的分布和变化是某种情况,此时称之为蔬菜,后来这同一堆原子离子的质量、电场、温度等随时间、空间的分布改变了一下成为另一种情况,此时称之为脑。这个变化前后,没有不能用这七个物理量描述的部分。

  甲:是这样。物理学家用这七个物理量可以描述从宇宙大爆炸之初一直到现在的整个物质世界。当然米饭变成脑的这些物理、化学变化过程也一样可以用这七个物理量描述。

  乙:对,其实物理学家用这七个物理量描述整个宇宙,这也是同类因的道理,虽然宇宙中物质的具体形态千变万化,但都能用这七个物理量表示,这也就是同类基础不改变。

  甲:有道理。

  乙:我们来看心识。明知的心识能用这七个物理量描述吗?比如你正在看这张桌子时,桌子质量是20千克,你对桌子的明知是多少千克?桌子的宽度是1米,你明知桌子的心识宽多少米?还有,你很喜欢这张桌子的颜色,但不喜欢它的式样,你心里明明白白的这个“喜欢”和“不喜欢”是电流?是重量?还是大小、温度等等?

  甲:好像不能这么描述心识吧?

  乙:当然不能。明知是你自己明明白白的了知,又不是机械的物质质量、大小等。而且假如能这么描述的话,别人也都能见到你的心识的质量、大小了。但别人能见到的质量和大小也只是质量和大小,却根本不是见到你的明知。所以说“明知”根本不能用任何物理量描述。

  甲:这一点同意。但用物理量描述脑的物质活动,也就相当于描述了对应的心识。比如心里“喜欢”时,一定是有对应的脑组织的物质活动,如电流的某种分布或脑电波的某个频率。

  乙:二者有对应关系是有可能,但电流分布明明和明知的“喜欢”不一样,描述前者不等于描述了后者。比如前面说的DVD播放机,DVD碟片里的编码和屏幕的图像是有对应关系,但碟片上的1010这样的编码毕竟不是屏幕上的人物、情节。如果说描述了碟片的编码就完全等同于描述了图像,那么给一个人直接看这个圆形的碟片,就完全等于看了这个电影,那根本不需要屏幕了。脑的物质活动和心识也同样,二者可以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各有各的特征,描述前者根本不等于描述后者。

  甲:嗯,确实是这样的。

  乙:这样的话按你所说,米饭蔬菜原本没有明知,其原子重组而成为脑的时候却有了明知。这就等于承认说,米饭蔬菜的原子重组而成为脑的时候,在这一堆原子中竟然出现了七个基本物理量根本不能描述的新的“物理量”——明知!物理学家会怎么想?

  甲:(思维......)是啊,这真是匪夷所思!物理学家恐怕也不会同意物质还有不能用七个基本物理量描述的特征的。

  乙:你有机会的话问一问物理学家们吧,呵呵。话说回来,由此我们应该很清楚了,原子分子组成的脑,再怎么复杂也还是原子分子的物质特性。而我们明知的心识原本自己就存在,根本不是这团物质里出现的,只不过二者有一定的相互影响而已。

5.观察物质活动的假名,明此等未超出物质活动

  甲:你说的很有启发,还需要好好想想。不过还有其他情况。比如说,计算机里面的电路都是一些半导体器件等,这些器件原本没有运算功能,但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就具备了运算功能,能做1+1=2这样的运算。这种运算功能和半导体器件根本不是同类。如果有的关键器件坏了,运算功能就消失了。计算机电路可以产生运算功能,所以人脑也可产生意识,与此类似。

  乙:这二者不能相比。运算功能本质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半导体器件上的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按一定的规则改变,输出和输入电压之间的关系可以代表1+1=2这样的运算。除了电压电流的变化以外,并没有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所谓“运算”这种东西。换句话说,计算机的运算实际上是给输入输出电压信号按一定规则的变化的这种功能起名字叫“运算”。“运算”是个名字,本质上是电路上的电压电流的变化。

  甲:心识为什么就不能说成仅仅是脑里面的化学变化的一个名字呢?

  乙:这二者是完全不同的。在计算机电路上,除了电压电流的变化以外,并没有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所谓“运算”这种东西。而除了脑里面的化学变化之外,是不是也同样没有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所谓“心识”呢?并非如此。我们前面仔细分析过,我们直接就知道这种性质完全不同于化学反应的“明知”,所以心识并非仅仅是给脑的化学反应起的名字。

  甲:但现在发展人工智能、机器人,有的机器人下棋比人还厉害,这不完全可以和人相比吗?

  乙:你应该透过表面假象看到里面的实质。表面上看机器人和人都能做复杂的事情、都能“学习”,但机器人所谓的智能和学习本质上就是刚说的这种“运算”,完全是电路和软件程序的运作,并起个名字叫做“智能”。而心识与此的本质区别已经讲得很清楚,无须重复了。

  甲:仔细观察,不得不承认是这样的。

  乙:总之,明知的心识不可能从物质里面产生,而是自己前后相续不断地存在着。这也就是前后世存在的实质。

6.遣此理简单而科学家不知故不合理之诤

  甲:你讲的这些道理看来不是很难懂。但为什么那么多很有智慧的科学家并没有持你说的观点呢?

  乙:人的原有观念力量是很大的,很有智慧的人也会不知不觉地受到这些观念的左右。不用说科学家,人类和动物生来就会执着身体就是自己,似乎没有身体就没有了自己和自己的心识。这在佛法中称为“俱生我执”。在此基础上又受到包括唯物论在内的各种思想的熏陶,比如物质产生意识,这种观念是后天得到的,在佛法中称为“遍计所执”。这些观念很难突破。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对人们的这种现状说的很深刻:“在诸如此类众说纷纭的俱生铁镣上钉上各式各样遍计所执法的钉子,立宗创派。”

  甲:但科学家的很多发现、发明创造是非常了不起的。如果你说的这些确实是真理,以他们的智慧也应该不难发现到。

  乙:这个道理说出来的话的确不难理解,但没有说出来的话,人们也不一定会朝这个方向去想,也就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尤其习惯研究物质规律的人,对心识的根本特征是明知这一点都不一定会意识到,反而一直把心识想成某个东西,并按固有的观念沿着物质如何产生意识这个方向一直往下跑。好比爱迪生让学数学的助手测灯泡容积,这位助手自然而然地按数学的方法在那里计算,很久也算不出来,结果爱迪生简单地往里倒满了水,再把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就测出来了。

  甲:是有这个情况。

  乙:另外有智慧不等于不犯错误。比如刚才说过,很多人因为刺激神经影响到意识感觉,就得结论说物质产生意识,但根本没有考虑物质和意识他体的情况。我们不论其结论本身对错,但忽略如此重要的一个可能性,这本身就是个错误。可见科学家也会犯关键性的错误。

六 尾义

  甲:你说的这些的确是有一定的道理。不过说心识能离开大脑而存在,还能轮回、有前世后世,感觉上还是比较离奇、不容易接受。

  乙:认为“离奇”、难以接受,这只是和固有的想法不同,则会“少见多怪”,但这不等于不符合现实。比如相对论刚问世的时候,因为和人们固有的绝对时空观抵触,很多人也觉得离奇,并强烈反对。所以我们要依靠智慧观察分析,而不是跟着感觉走。

  甲:虽然如此,对很多人来说要一下子接受你说的观点还是比较困难的。

  乙:这完全可以理解。根深蒂固的成见不是那么容易动摇的。但只要你为了寻求真理而敢于审视自己原有的见解,并准备接受任何合理的观点,这也不是很困难。这是佛教的精神,也是真正的科学精神。很多人误以为科学就等同于唯物论,实际上真正的科学精神不论唯物与否,是唯真理是从。这和佛教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甲:嗯,看来很多人对佛教和科学都不太了解呢。

  乙:是这样。而且,面对实际事例的态度也是这样。不少人一听到前生后世的事例就毫无理由地怀疑其可靠性。不应该这样。

  甲:前生后世的事例也不容易弄清楚其真实性。

  乙:这多半是个借口。生活中常见到人们对道听途说的事情或者一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商品广告很容易信以为真,实际上这些也同样不容易弄清其真实性。根本上来讲,怀疑前后世的事例的真实性,最主要的还是和自己的唯物论的先入之见冲突。

  甲:有道理。刚才和你讨论过程中,我也试着站到你的观点上来看这个问题,发现确实是合理的,而且对前生后世的事例也觉得不奇怪了,反倒是可以理解的。而如果一直坚持大脑产生心识的观点的话,的确会很排斥前生后世的事例,认为不合理。我原来就对前生后世的事例不以为然,也不太重视,但今天跟你讨论之后觉得很想再看看这些事例。想想自己的心识如果也真的是从前世延续到现在,一直到死后,那这些事例原来就是很平常的事情了。

  乙:很高兴听你这么讲。寻求真理就是应该让自己站到双方立场上客观公正地比较,这不仅对自己没有任何危害,反而会让你很受益,因为你会因此得到无价的真理。


(全文完)







感恩您关注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

微信号:WYBS_HK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成立宗旨:开放、包容、求真、利他!

官方网址:http://www.wybuddhist.com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3573842014

联系我们wybuddhis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