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词回顾】《入_行_论》167(第九品)
#761
癸二、修分别彼之对治:
故应修空性,对治实有执,
观慧良田中,能长瑜伽食。
为了对治乐受、苦受、舍受的实执,我们应通过观察受的本体、对境、因缘、结果,将一切感受抉择为空性。
#762
壬二(受之因触)分三:一、破根境相遇;二、破与识相遇;三、摄义。
癸一(破根境相遇)分二:一、总破相遇;二、破微尘相遇。
子一、总破相遇:
根境若间隔,彼二怎会遇?
无隔皆成一,谁复遇于谁?
人们都认为穿上柔软的衣服、观看精彩的节目,会让自己获得快乐(受),但实际上这种想法不合理。假如真实存在快乐,则一定会有生起它的因,它的因若不成立,快乐显然不能无因而生。快乐的因是什么呢?就是接触。下面分析接触是否有自性。(如果你把这一段学好了,就不会沉溺在感情或名闻利养当中了,这些执著的根源会全部灭除。)
#763
子二、破微尘相遇:
尘尘不相入,无间等大故。
不入则无合,无合则不遇。
外境色、声、香、味、触的微尘,与眼根、耳根、鼻根等的微尘接触时,二者有没有融为一体?如果没有,而只是少部分微尘相遇,那怎么能称之为二者接触呢?比如说在合掌时,两只手接触的话,左手的微尘与右手的微尘应该一一碰上,只要一合掌,两只手就应粘在一起,再也分不开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正因为两只手没有真正接触的缘故,所以随时都可以分开。
#764
无分而能遇,云何此有理?
若见请示我,无分相遇尘。
有些人又说:“无分微尘应该可以互相接触。有分微尘不可能接触,因为微尘既有方分,一端接触,另一端必然无法接触,故不叫真正的相遇。因此,若承认有接触,则应是无分微尘的接触。”
作者驳斥道:互相接触的无分微尘,绝对不可能有,因为所谓的无分微尘不存在,说它接不接触就更不合理了。物理学家虽认为有最小的单位,但其存在的理由并不充分。如果有人能找到一个无分微尘,寂天菩萨以讽刺的语气说——那你最好给我看一看,让我也见识见识。
#765
癸二、破与识相遇:
意识无色身,遇境不应理。
聚亦无实故,如前应观察。
刚才讲了五根与五境不能相遇,因为根是极微,境也是极微,依上述观察方法,这两个极微不能接触,不能接触就不能相入,不能相入就不能生苦乐。现在对方又说:“五根是无法跟外境接触,但意识应该可以与境接触,而生苦乐之感。”
这种说法也不合理。意识没有颜色形状,也没有眼耳鼻舌身,既然没有任何形体,那怎么与外境接触呢?如果说无形体也可以接触,则应成手能抓住虚空、拳头能打在石女儿脸上等,有极大的过失。
敬摘录讲记174
更多精彩,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146-149
150-153
154-157
158-161
162-165
166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