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萨钦哲仁波切|《圣临终智大乘经》讲经工作坊(二)
“
临终智者,谓:
一切法自性清净故,应修无实想。
一切法集于菩提心故,应修大悲想。
一切法自性光明故,应修不可得想。
一切有为法无常故,应修无所贪着想。
若悟心者,是为智慧,
是故应修佛果不假外求想。
”
—《圣临终智大乘经》
梦中煮茶
在此,给我们的启示为何呢?
平时,对非佛教徒来说,死亡这件事,就是一生仅有一次的事,或应该说“终点”。
对佛教徒来说,往往会说“从色法至一切智智之间”的一切法──包括所谓的时间、方位、样子、形状、颜色等,都是心造作出来的,不过是由心创造出来、虚构假立的,而不会承认真正有个实在、真实的法。
举个例子,假设一个在梦中煮茶的情境。设想你们睡着两分钟,在这期间做了场梦:你煮茶,将茶叶放入茶壶,把热水注入其中,然后等一会儿。等到万事俱全,就准备要喝茶。这会带来大约十分钟的感觉,对吧?但这一切现象,只发生在这两分钟以内,实际上,那些十分钟、十五分钟、放茶叶、注水、水煮沸等事,其自性都是无法成立的。
但在梦中,仍然是有个顺序的,总不至于先喝茶、再将茶叶放到茶壶里。对吧?会有个次序。然而,并不会因为“有次序”,就使得梦中所喝的茶成为真实的。
因此,佛教所说的临终、死时,所有的这些词汇都需要一个整体的依据。某些宗教或者今日某些人们主张时间的自性是成立的,他们认为大限来临的那时候,就会变得一片漆黑,到了一个终点。对于只能思维这种程度的人来说,是否谈论现在的这部经,其实都没有区别。他们不会来听,就算听了也听不懂。若有这方面的背景(梦中喝茶的譬喻)概念,稍微懂得思考相关的内涵,那么,听闻这部经典就显得十分关键。
我们将无法逐句解读。一来是我不懂该如何逐句解读,再来是我也不打算这样做。
无所不在的佛经之美
这是一部大乘经典。其中十分奇妙的一点,与它的说法处有关──这是在天界。
通常,佛陀的经典本身,由于是佛陀的法,当然都非常重要、非常庄严、值得玩味,甚至连佛陀说法的场所,以及说法的对象──眷属、弟子们,都有许多值得思考之处。例如:读诵《华严经》时,大概有多达上百页,还是五、六十页,或六、七十页,我记不清楚了,或许是百来页吧?是关于当时的眷属(闻法者)的名单。我是指主要的听众。这当中不乏许多奇特的事。
举例来说,当我今天在这里说话,也许有某些人正是透过网络收听的,但至少我的前方有大约六十个人,而每个人都拥有各种不同的想法。现在,假设这里有大象、马、鬼、龙,也许还有双头人、三头人,当我在说话时,他们听闻、理解的方式将会截然不同。
同理,今天我们用的“临终”这个词,就会依据它在法文当中所蕴含的意涵去理解。今天的听众当中,应该有一些埃及人,他们对此词汇应该也会有相当不一样的理解。
因此,佛陀说法的地方、闻法者等那些内容,确实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在此,说法处可是天界喔!更准确地说,是在天王的殊妙楼阁之中。这是值得思考的!奇怪地很!
如果今天佛陀说法的地方是在一座坟场,谈论这些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了。既然已经来到坟场,死亡就成了不得不谈的话题了。对吧?至少,在这里谈论死亡是可以接受的吧?它是相关的,对吧?
然而,那群天人可是不太思考死亡这回事的。是吧?而且还是在天王的殊妙楼阁里──在那儿,应该不太有人会谈论诸如死亡等负面的事情。就像今天我们正在举行生日派对,当要吹熄蜡烛的时候,如果有个人惊呼:“呀!这下你可减少一年的寿命了!”我们可是会生气的。对吧?在此,也是同样的道理。竟然在天界谈这个话题!正当这些天界的王者、天界的后妃,弹着天界的琵琶,举行着天界的欢宴,一片歌舞升平、极其欢愉的时候,突然话锋一转,竟有人开始谈论死亡!
不过,开始这段对话的是虚空藏菩萨──这本身应当也是意义非凡的。简直就像是一开始就套好的一样,彷佛有些台词是须菩提写的,有些是金刚手写的。一开始,开启这个话题的就是这位被称为虚空藏的菩萨,他提出这个问题:“有一天,临终、濒死之际该怎么办?”
他这么问佛:“应云何观临终心?”他的意思大概是指:眼看就要死亡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佛陀提到:“当某天要死亡时,有个可修的三昧。”
那是什么呢?梵文称为atyayajñāna,藏文将之称为'da'-ka ye-she(临终智)。至于汉语、法语要怎么翻,就是你们译者的事了。
方才提过'da'-ka这个词的依据,我先用了日文当中的mono no aware去谈它,请你们放在心中。
梦中煮茶──自性清净
那么,什么是临终智?经文依次提到:“一切法自性清净故,应修无实想。”这是第一个主题。刚才我大略谈到在梦中煮茶的事,对吧?那个例子所对应的就是这段话。
但我也只是大致提一下而已。我说过了,我可不是什么登地菩萨呀!
关于这方面,出生在德国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一段很奇怪但很棒的话。我之所以要谈外国,原因在于正如我刚刚所说的,我们早已经将西方观想在头顶、心间了。所以如果我引据爱因斯坦的“教证”,我们全都会叹为希有。所以我引用他的“教证”。要不是这样,爱因斯坦那些人说的话,佛陀早在千年之前就已经说过了。
你们也许知道,在科学家之中,爱因斯坦是第一个提出“时间相对论”的人。据说爱因斯坦某个朋友过世了。当他听到朋友去世时,有何反应呢?他开玩笑地说:“呀!他连这个都比我快呀!” 他如果跟我一样,知道时间是相对的,像这样的人,是不用害怕的。”这只是举例说明。
总而言之,谈到“一切法”时,便包括:时间、东西南北等方位,种族或民族,还有语文、颜色等,诸如此类的一切,也就是所能想到的一切。
这一切(法)都无法成立自性。
现在,我们在梦中煮一壶茶──而且只有一碗茶,当我们一边喝着这碗茶的同时,茶一边在减少,于是我们感叹道:“啊!茶快要喝完了。”
简单说起来,那些(诸法)就像梦中的一碗茶一样──茶本身并不存在,没有自性可成立,但由于有这种【茶存在】的观念,所以当茶越来越少,我们才会认为“呀!茶快要喝完了。”并可能因此而感到忧伤。
对于这些,佛说:“应修无实想。”用说的总是容易,与此同时,“诸法无实”也是真确的。
知易行难──习气的困局
所谓的“时间”,只是一种思惟模式。对吧?
在享乐的时候,例如:喝茶、喝酒、打麻将、聚餐的时候,时间彷佛一下就过了。但如果在监狱里待上半小时,却像关了一辈子。
这样解说的话,就没什么费解的。然而真到了实践行动的时候,就会显得极其困难。实践之所以困难,是习气使然。问题在于,为了要去除习惯,就要带来另一个习惯。所以,所谓“禅修!禅修”,说到底,就是必须置入另一种习惯。
我们只要稍微懂得思考这道理,肯定会有益的。
就在两三前天,我以前认识的一位女子来到我这儿,他的病情已经药石罔救的地步,自己也知道即将面临死亡。他表示,医生说他最多只剩下三四个月可活,而且要活到那么久,也很困难。所以我跟他谈得稍微比较久一些。但对我这种人来说,与处在这种情形的人对话,我会很不知所措。
为何呢?因为我是负责说话的。然而,就算是现在,我脑子里仍然充满那种我还会活上千年的想法,别无其他。我的这种习惯极其强烈,到现在还做千秋大计,不曾想过死亡。
就在前两天,我去买了台咖啡壶。因为过一阵子,在六七月左右,我要到不丹的偏远地区去一趟,我考虑着“到时候可能没法煮咖啡。”于是买了这个咖啡壶。就是这样!我根本确定自己会活到六七月了!笃定地很!
我当时与那位女子谈话,而他是眼看就要面临死亡的人。但我既然得到了“上师”的名衔,就对他说了诸如这部经里面的那些话,诸如关于时间相对不实之类的道理。
总而言之,一提到所谓的时间,例如在我们思想当中,总认为“死亡”,就是变成漆黑一片,一切都会消失。是吧?若有这种想法,就代表并不明白“时间的自性无法成立”。
正当我坐车来到这里参与讨论时,有通电话进来,表示那位女子的状况恶化,即将辞世。一个曾思考过这类观念、参与相关教学或研讨的人,以及一个完全不曾闻思、不在意这类道理的人相比,二者截然不同。
所以听闻、思考这些道理,实在非常重要。《临终智经》美妙、重要得很!
归纳起来,佛陀开示的内容分为五方面:
“临终智者,谓:一切法自性清净故,应修无实想。
一切法集于菩提心故,应修大悲想。
一切法自性光明故,应修不可得想。
一切有为法无常故,应修无所贪着想。
若悟心者,是为智慧,是故应修佛果不假外求想。”
自性清净
第一点:“临终智者,谓:一切法自性清净故,应修无实想。”要观修“一切法都没有‘可成立的自性’”。在谈论的是这一点,对吧?观修这道理的方法实在太多、太多了!所谓的“禅修”,便是养成习惯。例如:吃一颗槟榔,再吃一颗,吃第三颗……每天都照这样吃下去,这么吃下去,就会养成习惯,然后就会产生成果。
我在谈的是“习惯”。
因此,对于完全的新鲜人来说,必须要了解这些话,需要去听闻。今天你们听到这些话了,你们就知道:“呀!所谓的生、死,其自性并不可成立。”
光是这种理解,就显示出极大的福报了呀!不过,并不是说“在我这边听到这个道理,所以福报大”。释迦牟尼佛来到世上,他说了这个道理;虽然他说了这个道理,但是上数以百万、千万、亿计的人并不懂──由于没有听说过,也就不会懂了。对吧?他们缺乏机会。大多数人只愿意听到关于经商、经济活动,还有买咖啡壶这类的事,而没有机会听到这些道理。
所以第一步是要听到。大概也有人只是一味地听闻,然后一辈子就结束了。不过,这也可以啦!能做到这样已经很好了。我已经六十一岁了,曾见过形形色色的人,有许多人总是会出席在每一次说法的场合,但却不太实修。有时候我不禁会想:“你应该要实修呀!”会想要对他们这么说,但我最终总是保持沉默,我会这么想:“愿意听就已经非常棒了。如果一辈子都只是闻法,然后就死去的话,来世有可能会比过去更加喜爱闻法。”有些人则会思惟、修习其中的道理。这样人也不少。
最好的禅修方式之一,是思惟:“一切有为法、一切法的自性都不可成,都如梦似幻”,就像梦中的茶,反反复覆这么去想:“诸法都像是这样呀!”就这么去禅修。
再来,假使要比这更加进一步的话,面对所生起的任何分别念时,都不加以改造、调整。诸如此类的禅修方式,在佛法中太多了。
空即是色──真正的悲
我将大致地、直接地按我的意思来谈下面的四个道理。
第二个道理:“一切法集于菩提心故,应修大悲想。”啊!这话题实在太宏大了。
我们一听到悲心,会有这样的反应:“啊呀!多可怜呀!”“他好可怜!”“悲叹呀!”有些人会认为这就是悲心。也不能说这不是悲心。但悲心并不仅止于此。
汉文“悲心”的意思是什么?(【姚仁喜师兄:】Sadness. 【悲伤】)这就是我今天要提mono no aware的原因。要翻译藏文的snying-rje和梵文的karuna,真的太难了。
一切法的自性都不可成,是不是什么都没有、空空如也?
有人会这样想。对吧?但并非如此。自性不成,不会像是“容器是空的”那样。我们不是说“空即是色”吗?真正的悲,会涉及这一点。
以为“啊呀!可怜呀”就是悲心的全貌,那是幼儿园程度的悲。第二点要谈的是以上的道理。
从来就没有毒蛇──光明
第三个道理:“一切法自性光明故,应修不可得想。”
所谓“光明”,又是个很难翻译的词。“光-明”这个词,也许会让各位以为像是电灯的光那样,但光明可不是这个意思喔!
所谓的贪欲、瞋恚,都是烦恼。平时我们谈到烦恼时,别说跟光明扯上边了,它们总被认为是很糟糕的。平时,在直观思考之下,贪欲就是糟糕的、要丢弃的。然而,真正说起来,贪欲实际的本质,便是方才所说的:自性不成、空、大悲。所谓“光明”,指的是这么回事。
我想,对于初学者来说,不太容易马上懂得这个道理。
我们刚刚不是举了一个关于梦中煮茶的例子吗?现在要再回到那个例子上头去。
现在要说个更糟的梦。
假使在梦中,【某人】眼看就要被一条毒蛇咬到。在做梦时,正当要被毒蛇咬的时候,那种感受固然是一股非常强烈的痛苦。对吧?因为那真的很可怕。是吧?然而,最好的状况是什么呢?便是“从根本上就没有毒蛇”。这样一来,毒蛇从根本上就不成立,诸如被毒蛇咬、毒液这些事情,也同样从根本上便不成立。
如果毒蛇确有其事──比方在做梦过程中,梦到了毒蛇,在做梦的阶段,真的有条蛇出现,那就离奇了,而且这下可惨了,真的会很棘手。不过,这件事真正的解药(对治),就是“毒蛇从根本上就不成立”这一事实。
这段经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一切诸法──包括所谓的烦恼,贪、瞋、痴等,这些全是光明。所以,必须不要去缘取“某些是好的”, “某些很糟糕”等。
第四个道理就很容易理解了:“一切有为法无常故,应修无所贪着想。”
平时我们总说:“诸法的自性是无常,所以内心不应起耽着。”会这么说对吧?第四个道理就是这么回事!不会有任何听不懂的地方。
心即是智慧,它就是佛
至于第五个道理就非常关键了。这是一部契经喔!是显宗的,可不是密宗喔!如果是密法,就有什么大手印、大圆满之类的。然而,此处的表达方式却与密法是相同的。
昨天我跟那位将要去世的人,就这一部分的内容,谈得更多一些。
我们现在难道没有心吗?心是存在的。当然有心!假使没有心,不就没有讲者,也没有听众了?
经中提到:正是这个心,它既是思想者,也是听闻者、了解者、能知者──它,就是佛。
不过,此处是这么说的:“若悟心者,是为智慧,是故应修佛果不假外求想。”也就是说:如果懂得了心,所谓的心,即是智慧。
至于如何了悟心的方式,内道佛法有更多关于这方面的话语。所以,不要认为所谓的佛陀,好像就存在于佛龛或者其他任何某处。你的心──当下的这个能思惟者,它就是佛。心中无论生起什么分别念,都不要加以排斥、成立、舍弃、取受,应该要如此安住。诸如此类的话,在我们佛教里还多的是。对吧?
在说完这席话后,虚空藏菩萨等天人大众全都起身,高度赞叹道:“啊!真是太棒了!”
(待续)
欢迎您至以下网址
观看回放与下载讲记全文
|联系我们| info@ymfz.org
|访问官网| www.ymfz.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