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这么久,我们在学什么?学到了什么?
我先成佛,我成了佛,就可以利益众生,可以让所有众生解脱。但是如果我没有成佛,这些确实是没办法做到,所以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要成佛,我自己先成佛,成佛以后我再去度众生。
这有一个过程,我们学佛的目标是为了利益众生,但是目前这个阶段,我们不是一开始就去利益众生,先把自己的问题解决,先把自己做好,然后我们再去利益众生,这才符合事实。
比如一个人,他看到有很多很多人生病,特别可怜,特别痛苦,这个时候他想给病人治病,他想让病人都离开痛苦,他有这样的决心,但是实际上他应该怎么去做呢?他首先要去学医,医学好了以后再去治病,并不是他想治病的时候就去治病,他想治病是很好的想法,但是目前他没有这个能力,所以先去学医,学好了以后再去治病,才可以达到他的目标。我们也是一样,我们想利益众生,想帮助众生,但是我们没有这个能力,所以,首先我们要让自己有这个能力,然后再去度众生,这个是我们的这个菩提心的另外一半:就是下决心要成佛。
这两个决心加在一起就叫作菩提心。菩提心讲起来就这么简单,大家都能够听得懂,但是我们要一步一步的做才可以。这个非常的重要,我们学佛一定要抓住重点,如果我们抓不住佛教的这些重点,我们本来就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学佛,好不容易有一点时间去学佛的时候,我们又不知道到底应该学什么,这样我们就在这个佛教的边缘上徘徊,我们永远都接触不到佛教的核心的东西。所以,我们希望大家努力。
很多人觉得佛教是追求下一世的,不管这一世。这个说法也不对。佛教它也不是追求这一生,也不是追求下一世,这种说法都不对。那么佛教到底追求什么呢?佛教就追求两个字,“智”和“悲”,就是智慧和慈悲,佛教就追求这两个字,不是追求这一世,也不追求下一世,就追求这两个字。
如果我们得到了这两个,有智慧,有慈悲,那么这一世的问题也解决了,下一世的问题也解决了,不仅是这一世、下一世,生生世世的问题都解决了;不仅是解决了自己的问题,而且我们也可以解决别人的问题。
我们很多人对佛教有这个误解:“佛教不管现世,只追求未来。”根本不是这样,不是追求未来,也不是不管这一世。
所以我们佛教徒要学习佛法,佛教跟其他的宗教有一点不一样的地方,佛教里面有很多很多的东西要去学,有很多东西可以去学,也有很多很多的方法,让我们今生今世感觉到自己修行的进步,让我们感觉到我们自己学佛的利益和对我们自己的帮助。
比如说,我们学佛学一年两年,如果我们抓住了佛教的这些重点,这样每年都有收获,每个月都有收获、有进步,这个进步我们能够看得见、摸得着,这并不要等到来世、下一世才看见,今生今世就能看见我们学佛的进步和收获。
收获是什么?比如说以前我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什么样?然后我现在学佛以后,我在这个问题上有什么变化,有什么进步,有什么收获,自己看得非常清楚。还有不仅仅是一个观点的问题,行为上,我没有学佛之前,我说话是怎么说的,我做事是怎么做的;然后我学佛以后,我说话的方式、做事的方式、我为人处世的方法,都有什么样的变化,这个都看得见,摸得着。
从个人的角度讲,没有学佛之前,追求什么东西,有没有幸福感、安全感;学佛以后,自己的这个安全感、幸福感这些方面有什么样的变化,这些都看得见的,不但自己看得见,身边的人也看得见。“哦,这个人学佛以后,完全就变了一个人,以前脾气非常非常暴躁,现在脾气特别好;以前对父母也不好,现在对父母非常好;以前对员工、对同事特别斤斤计较、特别喜欢攀比等等。但是现在就不是这样,没有那么自私,知道多考虑别人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看得见,如果没有这样的进步,那是我们学佛的方法不对。
大家必须要反思一下,我们可能很多人学佛都学了十年八年了,那么十年八年当中,到底我们在做什么,我们在学什么呢?是不是烧香拜佛,然后搞一些各种各样的形式化的佛教的活动?在佛教的名义下,就搞很多很多形式化的活动,这个没有任何的意义。
再严重一点就是商业化,这个更加没有意义,这些商业化的各种各样的佛教活动,形式化的各种各样的佛教活动当中,最后真正佛教的智慧和佛教的慈悲,佛教的核心:出离心、菩提心,会就在这个形式化和商业化的活动当中消失,最后大家都不知道什么叫作菩提心,什么叫作智慧,大家只知道这些形式化和商业化的这些活动。所以这些都是不对的。
在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后台,
回复“慧灯之光”领取,全套《慧灯之光》电子书
回复“有声书”获得,全套《慧灯之光》有声书
平台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