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智慧之旅52 | 关于人性的探索和教育 返回

智慧之旅52 | 关于人性的探索和教育

求学足迹 求学足迹 2023-02-25




2013年11月31日,老师走进华东师范大学,与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了“人性的探索和教育”为主题的内容。

在整个主题演讲中,老师从人性之辩、没有人是坏人、善在我手、近墨者黑、信仰之善、马克思与宗教鸦片等六个方面聊起,认为人性应该是善的,要回到这种本性,需要“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即不做负能量的事,要尽量提升正能量,关键在于净化心灵。这样的理念,对现代社会也不可缺少。


湖南大学(Hunan University),简称“湖大”,坐落于湖南省长沙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为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湖南省人民政府、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入选“强基计划”、“珠峰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是金砖国家大学联盟、“长江—伏尔加河”高校联盟成员。

湖南大学办学起源于公元976年创办的岳麓书院,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省立湖南大学,1937年成为国民政府第15所国立大学;1950年由毛泽东亲笔题写校名。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中更名为中南土木建筑学院,1959年恢复湖南大学校名。2000年与湖南财经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湖南大学。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占地面积2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4万平方米,有藏书763.4万册;设有27个学院,开设78个本科专业;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7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6个;有教职工4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307人,全日制在校学生36000余人,其中本科生21000余人,研究生15000余人。





1、汉地历来对人性有不同的说法。

战国时期的告子认为,人性本无。就像湍急的水,可以往东流,也可以往西流,同样,人依靠种种因缘,可以变成善,也可以变成恶。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尧舜跟桀纣一样,君子与小人一样,都是天生性恶。贤劣的差别,只是后天环境对人性的改造。

汉代思想家扬雄认为,人性本是善恶混合,修善则成为善人,修恶则成为恶人。

这三种观点,如果以智慧来分析,都不太合理。为什么呢?首先,用水来证明人没有本性,这个比喻很难成立。因为水向东或向西流淌,只是在讲一种现象,而不是本质。本性应该是像火的热性、水的湿性一样,是一种本质的东西,所以水流的比喻不太合理。

第二种认为人性恶,但可以变成善,这种说法也不对。所谓“本性”,应该是没办法改变的实体,如果真的是恶,又怎么可能变成善?灌输再良好的教育,也不可能变成善人。

第三种认为,人性是善恶混合的。那么这种混合,是水乳交融变成一体呢,还是各自分开的?如果是分开的,就不叫混合;如果是一体的,本性怎么可能在同一时间又是善又是恶?变成善人的时候,恶的成分到哪里去了?变成恶人的时候,善的本性又去了什么地方?

通过以上分析,说人性本无、本恶、善恶混合都不合理。合理的观点应该是,孟子提出的人性本善,用《三字经》来讲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性本来是善的,但因为受环境等影响,表现出来的习气各不相同。

2、孟子说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是“仁”,羞恶之心是“义”,恭敬之心是“礼”,是非之心是“智”。而这些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不是从外面来的,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

就好比“恻隐之心”,你我都有,看见众生特别悲惨,自然会生起一种悲悯。“羞恶之心”就是知惭有愧,虽然环境的影响让有些人不懂惭愧,但只要是人,在某方面还是有底线的,跟动物不一样。“恭敬之心”,不管是什么人,都有自己的崇拜对象。“是非之心”就是明了利害,懂得取舍。所以,仁义礼智,人人天生都有,并不是外境强加于我们的。

3、在座的每一个人,本性中都有慈悲、智慧的一面,但因为后天教育、环境等影响,这种善可能被覆盖了,以至于有些人很愚痴,有些人很迷茫,有些人非常不成功。如果把每个人的本性真正开发出来,那“善”完全可以显露。

唐太宗就证明过这一点。当年他在执政期间,有一次问390个死囚有什么心愿,死囚们都说,很想回家看望一次父母妻儿。出于怜悯,唐太宗决定放他们回家,不受任何约束地与亲人团聚,但必须遵守一个约定:来年九月初四准时自行返狱伏法。

听了这个决定,有大臣忍不住提醒:“他们都是罪大恶极之人,如果放虎归山,有去无回怎么办?”但唐太宗仍坚持这个决定,将390人全都放了。

让人想不到的是,到了约定的期限,所有死囚一个都没有逃跑,真的全部回来了。作为奖励,唐太宗赦免了他们的死罪。

可见,大恶之人也有善的一面,只要因缘具足,这种善就可以显露出来。所以,我们也要挖掘出自己潜在的善念。

4、不管在什么环境中,善的力量都很需要。

现在这个社会,物质进步非常明显,但在内心提升方面,却是比较失败的。很多人没有满足感,也没有幸福感,每天活得很苦很累,口头禅常常是“压力太大”“好烦”……幸福、开心、感恩等,不管在语言上还是行为上,出现得越来越少,这在新闻、影视中也不难发现。

随着负面信息的越来越多,有些人虽然本来善良,但慢慢学会了很多不好的习惯。所以,我们一定要提倡正能量。

“正能量”这一概念的创始者是卡耐基,他被称为成功学大师。他说:“一切让人积极向上和充满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成功、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都是正能量。

5、当然,要想提升正能量,必须具备一些方法:

首先,自己要不断地学习,在任何时间、任何环境,都要有一种不满足的心。对物质,我们可以知足少欲,但对学习,千万不能如此。现在很多大学生,包括有些老师,觉得完成学业就可以了,不用再学了。其实不应该这样,学无止境,要活到老、学到老。

而且,我们要随时调整自己,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否则,有些人因为不会调心,无端增添了很多烦恼。一个悲观的人和一个乐观的人,对事物的判断完全不同。比如,天气稍冷的时候,乐观的人会觉得舒服、很清凉,而悲观的人则会抱怨:“太冷了,这个世界好苦!”或者,面对半杯水,乐观的人会觉得很好,还有半杯水可以喝,而悲观的人会觉得一半的水都没有了,可能不够喝。因此,面对同样的外境,心态不同,苦乐也不一样。

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应注重培养自己的“逆商”,也就是面对逆境的力量。很多学校缺乏这种教育,因此,有些学生,甚至是一些成年人,遇到一点微不足道的挫折,就承受不了,做出特别不明智的行为,这是非常遗憾的。

所以,我们要弘扬正能量,在人生中要学会勇敢。当然,这种勇敢不是要你冲锋陷阵,而是要懂得人生如此广阔,遇到一点点违缘,并不值得痛不欲生;世上还有那么多更痛苦的人,相比之下,自己的苦算不了什么。

听说你们不少大学生,都活得不快乐,觉得压力太大。小时候,以为考上大学就上了天堂,而上了大学后,发现烦恼竟然更多。其实在人生中,如果你不满足,永远都会痛苦——找到工作,对工作不喜欢;建立家庭,对家庭不满意……这样活在负能量当中,做什么都很痛苦,甚至没有一刻欢喜,有什么必要呢?

6、除了自己心态的调整,依靠环境和朋友等外缘来培养正能量,也非常需要。

现在有些人痛苦、堕落,主要是环境和朋友所致。有些年轻人不懂这个道理,整天泡在网络上,把各种无聊的,甚至暴力、极端的知识,不断输入脑海中。这对自他没有利益,而且极其可怕。

要知道,凡是能给身心带来快乐的力量,凡是能带来正面结果的行为和教育,都需要接受。少了它,想远离痛苦非常困难。所以,我们需要这种力量。

否则,你只喜欢接触行为不端的人,一段时间后,品行也会迅速变坏。藏地有句俗话是“向上三年,向下一日”,还有种说法是“一百个人向上拉,不如一个人向下拉的力量大”。学生时代是个转变期,也是思想形成的关键期,所以,这方面一定要引起重视。

现在有些学校,老师不怎么管,于是学生整天放逸。不像美国的很多大学,入学容易、毕业难,因此很多学生废寝忘食地学习,基本看不到上网闲聊的人。而我们有些学生,上了大学以后,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再加上生理、年龄等原因,心态各方面都复杂起来,真正专注知识的人非常少。其实,年轻时光非常珍贵,乐于学习对你们真的特别重要。

7、不一定每个人马上就能认识本性。但如果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善的理念,最终一定能找到自己的真实面目。

《弟子规》说:“道人善,即是善;扬人恶,即是恶。”常赞叹别人的功德,就是行善;总指责别人的缺点,即在作恶。佛教也讲,若是坏人,喜欢讲别人的坏话;若是好人,就爱讲别人的好话。

也许我们平时没有注意这些,但古人非常关心。实际上,爱说过失,经常传递一种负能量,这很不好。即使我们遇到不好的现象,也尽量少说一点,要把正的一面挖掘出来,这样,会离善的本性越来越近。

我经常提醒自己,尽量提倡善的一面。虽然会看到一些不好的现象,但会尽量克制,不说很多坏话。如果你能这样做,慢慢就会找到自己。

8、自己要适应现在的社会。为了利益众生,我们需要随顺世间,应该像其他人一样,该做的事情要去做。只有做得比他们更好、更积极、更阳光,别人才会接受你,你才有机会传递正能量。

帮助别人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在当今时代,人的怀疑心非常重,自私心特别强,要想传递善的力量,肯定要面对各种挑战。这个时候,你要不怕困难、不怕诽谤,要有一定的智慧和慈悲。否则,没有智慧,就不懂善巧方便,只能碰一鼻子灰;没有慈悲,也很难坚持,遇到打击容易退心。只有兼顾了智慧和慈悲,才能将这种正能量传播得越来越远,越来越有力量,最后一定会开花结果。

注:相关景点介绍,引自“百度百科”词条和网页,图片来自“花瓣网”侵权即删。






 旅游打卡:

1、阅读后留言写出自己的心灵感受或者智慧分享,连续打卡10个地方以上,同时被选中精选留言者,送出一份精美礼物;
2、根据老师的智慧雨露,分享一篇文章,经采用,送出一份珍贵礼物,可以发到邮箱:qiuxuezuji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