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前行第71课 学习笔记和随堂练习 返回

前行第71课 学习笔记和随堂练习

仰望虚空 2023-06-20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科判坐标


甲二、所讲之法;乙一、共同外前行;丙四、因果不虚;丁一、所断之不善业;丁二、应行之善业;丁三、一切为业之自性



课前开示

闻法之心:欢喜心和难得心

一、大上师:年轻的时候,在法王如意宝等很多上师面前听过法,现在回想起那种情景,虽然心向往之,但已时过境迁,再也不可能回到从前;

二、我们: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有了共同学习的因缘,每个人一定要懂得珍惜,但已时过境迁,再也不可能回到从前,若有一日因缘散尽,定会特别怀念今日的时光。


一切为业之自性


七种身语业之开许

(一)身三业。

1、承接上文:菩萨因意乐贤善清净,表面的恶业实为善法。

(1)教证:圣天论师《中观四百论》:“菩萨由意乐,若善若不善,一切成妙善,以意自在故。”

释义:菩萨由于饶益众生的意乐非常强烈,或善、或不善的行为和语言,都会成为极妙的善法。为什么呢?因为菩萨的意乐以利他而得自在,能够恒时随顺于善法。

2、不与取之开许。

(1)开许情况:对根本没有私心、大义凛然的菩萨来说,见到有些富人爱财如命,让其主动上供下施不太现实,故为了利益这些人,就从他们手中盗窃财物,上供三宝、下施乞丐,这也是开许的。

A.世间修行人事例:

佛弟子常骗家人说去旅游,然后拿一部分钱到寺院作佛事。

B.历史大德事例:

永明延寿禅师挪用公款放生。

(2)不开许的情况:发心纯粹是自利,却以利他为借口进行偷盗,那肯定有过失。

(3)观待行持。

A.原则。

  a.对他人观清净心:有时候看见的不如法行为,很可能是菩萨度化众生的一种方便。

  b.对自己严以律己:如果自己没有这种高深莫测的境界时,千万不可随便模仿。

B.以例说明:

  a.济公和尚。

🔹济公和尚之“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济公和尚因有使死去的众生起死回生之能力等不可思议的境界,吃肉喝酒等行持无碍。

🔹凡夫人之“世人若学我(济公和尚),如同进魔道。”当成自己肆意吃肉喝酒的“铁证”,实际只是自欺欺人,徒造恶业而已。

  b.破山禅师。

破山禅师为救度一方生灵,与嗜杀成性的李立阳订约,不惜大开酒肉之戒,使许多人得以活下来。

  c.明朝的另一位和尚。

为救逃到寺庙里的难民而在山贼面前吃肉喝酒。

C.总结。

  a.为了饶益有情而吃肉喝酒在藏汉佛教中都有;

  b.藏传佛教对戒律非常重视,若有超胜境界则可以行持禁行,此时不应用别解脱戒衡量;在没有一定境界之前,任何人都不允许做超凡的行为;

  c.这些问题上,学习并掌握基础知识很重要。

(二)语四业。

1、妄语。

(1)开许之情况。

A.开许的情况。

  a.为了保护众生性命明明看到了故意说“我没有看到”;

  b.或是为了保护三宝财产,对抢劫的强盗说“我没有钥匙”、“三宝财产不在这里”。

B.公案事例。

  a.佛陀住世时为度化丧子之妇人说方便妄语,最终使得其了悟到生际必死;

  b.世间医院为安抚重症病人所说方便妄语宽慰其心;

(2)不开许之情况:倘若发心不正,为了私欲而欺骗他人,或者已经习惯说妄语了,这个绝对不允许,否则会有很大过失。

2、离间语。

(1)开许情况:一个行善之人和喜欢作恶的人相交为友,作恶那个人势力强大,为了防止行善之人被带入邪道,说离间语使他们分道扬镳,这是开许的。

(2)开许缘由:

恶友的过失:《正法念处经》:“若人近不善,则为不善人,是故应离恶,莫行不善业。”

(3)不开许情况:没事就挑拨离间,令志同道合的两人关系四分五裂。

3、恶语。

(1)开许情况:有些人生性刚强,以温和方式无法调伏,只有以强制性手段或示现忿怒相,才能令其步入正道,在这种情况下,口出恶语是开许的。

(2)详说上师以忿怒相调伏弟子。

A.此种方式的合理性。

  a.出世间:阿底峡尊者:“殊胜上师为揭露罪恶,殊胜窍诀为击中要害。”

🔹释义:能揭露弟子的罪恶,是殊胜上师的法相;能针对弟子的要害,就是殊胜的窍诀。

🔹弟子如何获益。

👉有些上师在传法时,好多弟子都以为在批评自己,好像天天把自己当作针对的对象,若能这么想,这些窍诀就是击中要害了。

👉如果觉得上师讲的内容,从来都跟自己没什么关系,这样的话,根本不能发现自身的错误,行为也会越来越不如法。

  b.世间。

🔹老师批评学生;

🔹总统与乞丐在显现上并不平等。

 c.总结:从如来藏的本体而言,众生全部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之别,但在世俗显现上,弟子戒定慧的所有功德不可能跟上师完全等同。

B.如何看待这种情况:不要按照别解脱戒给上师的行为下定义、做评论。

4、绮语。

(1)开许情况:为度化爱讲绮语的众生,最初理应以善巧方便随顺他。

(2)以公案佐证。

A.迦叶佛在世时,有个大菩萨为了引导外道,就故意到他们中行持外道行为,因其发心贤善,此举不但没有构成罪业,反而成了积累福德的善法;

B.文殊菩萨去外道中弘扬大乘佛法。

(3)不开许情况:如果说的话没有丝毫意义,让自己心生散乱,让别人也产生贪嗔痴,这种无稽之谈则不开许。


三种意业(贪嗔痴)之不开许

(一)不开许的理由。

1、对比身语意业思维。

(1)身语业开许之条件:七种身语业在对众生有利的前提下可以开许;假如对众生没有利,是在烦恼驱使下行持的,那永远也不会开许。

(2)三意业:于贪、嗔、邪见不可能转变成善妙的动机,只要一生起,就必然是不善业。

🔹教证:《宝鬘论》:“贪嗔痴及彼,所生业不善;无有贪嗔痴,及彼生业善。”

(二)思维善恶业之根本。

1、万法皆从心生→善恶由心造。

(1)教证。

A.《华严经》:“诸业从心生,故说心如幻,若离此分别,普灭诸有趣。“

释义:一切业皆依心而起,心的本体也不实如幻,若离开了这样的分别,三界六道就统统灭尽了。

B.《正法念处经》:“一切皆心作,一切皆因心。”

释义:所有善和恶的作者,唯一是自己的这颗心。倘若心善,就会带来快乐;心恶,则会带来痛苦。

C.《宝鬘论》:“不善生诸苦,投转诸恶趣;善业生善趣,世世享安乐。”

(2)身语纵不造作,心之善恶亦有善恶之果。

A.善恶之果由心造:纵然身体的一举一动、口中的一言一语没表露出来,但内心的分别念,往往会带来巨大的善果或恶果。

B.详说闻思修之善。

  a.教证:《正法念处经》:“若闻正法,听受其义,生一念善,能灭无量百千劫生死。”

  b.例证:大德们的态度:大上师和慈诚罗珠堪布对听闻正法、领受其义、生善念等闻思修之善行的赞叹和欢喜;

  c.理证:在缘着佛法闻思修的时候,内心不会或者很少生恶念。

2、教诫观察心之善恶而行。

(1)总说当如何观察善恶而行。

A.倘若心常处在善念中,就应生起欢喜心,尽量使其与日俱增;

B.假如处于恶意中,那必须要立即忏悔,并暗自谴责:“我这个人真是恶劣!听闻了那么多正法,竟然还生这样的恶分别念,(实在惭愧)真是愧对上师三宝。”

C.并下决心:“从今以后,我一定要努力使这样的分别念永不再现!”

(2)善心行摄一切教理。

A.世出世间中均是如此。

  a.出世间:法王如意宝:《三世佛语合而为一》:“三世诸如来,所有深广理,摄于善心行,有缘者当修。”

🔹佛陀八万四千法门的要义,就是心地善良。我们务必要切记,心善的话,一切都会好;心如果不善,形象上做再多善事也不重要。

  b.世间:《德育古鉴》:元自实善心感得有配饰吉祥的神人跟随,恶心感得杀气腾腾的鬼跟随。

  c.总结。

🔹环境眷属:一个人的心若是特别恶,旁边就会有许多恶魔非人推波助澜;若是产生特别善妙的念头,比如普利一切众生的大悲心,对上师三宝的恭敬心、清净心、欢喜心,那不但自己过得快乐,周围气氛也会变成和谐。

🔹健康:如果你的心能常常处于利他状态中,即使不看病、不吃药,四大也会十分调和;倘若时时产生强烈的害他心,那身体肯定不会健康,而且动不动就发脾气、摆脸色,让旁边的人也很不舒服。

(3)详说当如何观察善恶而行。

A.原则。

  a.在做一件善事之前,首先要详细观察自己的动机。如果动机是善,那不用问别人就可以去做。倘若是为了与人竞争,或者装模作样、贪图名誉,就必须认真加以纠正:能变成善心的话,便可以接着做;假如不论怎样也无法扭转,则还是延缓为好。

  b.教证:《佛遗教经》亦云:“纵此心者,丧人善事。”

B.以公案说明。

  a.公案一:奔公甲为谴责自己不清净的动机朝贡品上撒灰公案。

🔹在藏地民俗中,撒灰的对象通常是魔鬼、恶人,但因为奔公甲在惩罚自己想在施主面前乍现威仪的发心,因而帕丹巴尊者赞叹其供品最清净;

🔹奔公甲格西出家前是个大恶人,可令老人闻名吓死、令小儿止啼,满身凶器仍敌手多如牛毛;出家后卸下所有武器,但敌人都销声匿迹了;

🔹教诫随行:自己也应随时随地观察自相续。一旦心术不正,有造罪的苗头出现,就应该马上意识到,并且加以忏悔,绝不能让自相续与恶业同流合污。

  b.公案二:奔公甲因一念起盗心而高声谴责自己偷茶。

🔹作为凡夫人,不生恶分别念也是不现实的,但要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并用于对治;

🔹《弟子规》:“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c.公案三:阿底峡尊者在自己闪现恶分别念时,马上取出来随身携带的曼扎盘,在路边供曼茶忏悔,直至忏净了才继续赶路。

🔹阿底峡尊者:“自从我进入别解脱门之后,没犯过一个微细的戒律,别解脱戒可谓一尘不染;对于菩萨学处(菩萨戒),偶尔出现一两次过失;而步入密宗金刚乘以后,零零碎碎的过失虽屡有出现,但都是当下忏悔,从没有让堕罪过夜的情况。”

🔹《大般涅槃经》:“世有二人,甚为希有,如优昙花。一者不行恶法,二者有罪能悔。如是之人,甚为希有。”

🔹作为一个修行人,调伏自心很重要,《大圆满前行》是非常殊胜的窍诀,若能将这些法义记在心里,反反复复地体会,则对很多方面会有极大利益。

  d.公案四:奔公甲格西意识到自己对酸奶的贪心后,以放弃享用酸奶惩罚自己。

🔹作为修行人,一定要与烦恼搏斗,经常审视自己的心。

  e.公案五:扎堪婆罗门以黑白石子记录自己善恶念,长此以往,终于从全部是代表恶念的黑石子变成了全部代表善念的白石子。

🔹相似公案:《佛祖统纪》:西天四祖优波鞠多尊者以同样方式调伏自心,在代表善恶念的石子全部变成白色之后,通过听闻四谛法门证得须陀洹果。

🔹教诫:凡夫人只要毫不气馁长期对治烦恼,久而久之,自相续就会完全充满善业。

C.总结。

  a.在一切时处,皆要以正知正念来摄持,尽量生起善的对治,力求连细微罪业也不沾染。

🔹行持方法:经常祈祷上师三宝及护法神

👉毕竟我们的心是有为法,上师三宝的加持不可思议,若能时时不忘祈祷,自己的心肯定会有所转变。


总结:《大圆满前行》的窍诀殊胜性

(一)没有以《前行》对照自心的过患:若没有以此对照自心,缺乏正知正念、行为不如法的话,就算你已经出了家,那也只是虚有其表,完全属于邪命养活,不但今生会招人讥嫌,来世也会堕入恶趣。

🔹《正法念处经》:“出家而邪命,失法失名称,人中轻如草,未来入恶趣。”


(二)以《前行》对照自心的功德:以利他心行持,人们自然而然会集聚到你的身边,犹如悦意的水池,可以吸引无数飞禽。而且在生生世世中,暂时会趋入善趣,究竟会获得涅槃。


(三)总结:每个人应依靠佛法,对治烦恼、行持善法,走上光明之道!


往期回顾


名词解释及教证公案



名词解释

原文

有些人生性刚强,以温和方式无法调伏,对他越好越难度化,只有以强制性手段或示现忿怒相,才能令其步入正道。

忿怒相:

佛像之一。密教中,此类佛像多作嗔目、举腕之形,呈现忿怒威猛状,足部之形状、样态显现多种动态变化。

——《佛学大词典》


原文

在世俗中,上师摄受弟子的时候,说些粗恶语是可以的。

摄受:

又曰摄取。佛以慈心摄取众生也。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原文

最初理应随顺他,他若是喜欢战争、美国好莱坞,你也可以跟他聊。

随顺:

谓随从他人之意而不拂逆。

——《佛学大词典》


原文

倘若处于恶意之下,那就必须立即

忏悔:

忏是发露过去所作的旧恶,悔是知错以后不会再作。

——《佛学常见辞汇》


原文

原文:我一定努力使这样的分别念在自相续中永不再现。

自相续:

如内心相续,自身相续。相续为不断之意。

——《佛学词典》


原文

首先必须详详细细观察自己的动机

动机:

欲从事某种行为的心思。佛书译为等起。

——《藏汉佛学词典》


原文

做到以菩提心来摄持。

菩提心:

全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作无上正真道意、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无上心、道心、道意、道念、觉意。即求无上菩提之心。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当得速成无上菩提。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大乘菩萨最初必须发起大心,称为发菩提心。

——《佛学大词典》


原文

凡夫地阶段。

凡夫地:

小乘教是将见道(初观四谛之理的位阶)以前者称为凡夫,其中的四善根位称内凡,三贤位称外凡,其以下称底下凡夫。大乘(别教)则称初地以前者为凡夫,其中的十住、十行、十回向称内凡,十信称外凡,其以前称底下凡夫。

——《佛教哲学大词典》


原文

自从我本人进入别解脱门之后......对于菩萨学处(菩萨戒)......密宗金刚乘以后......从来没有让堕罪过夜的情况。

别解脱:

持戒人自己从恶趣及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

——《藏汉佛学词典》


菩萨戒:

大乘菩萨所受持之戒律。菩萨戒的内容为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等三项,亦即聚集了持律仪、修善法、度众生等三大门之一切佛法,作为禁戒以持守之。

——《佛学大词典》


金刚乘:

大乘佛教可分为因乘及果乘,因乘名般若密多乘,一般称为显教,或直接称为大乘;果乘就是金刚乘,一般称为密教或密咒乘,亦有通称密宗。金刚乘除了发无上菩提心外,还有其善巧方便的修行法门。

——《藏传佛教辞典》


原文

上师为他宣说四谛法门,他当下证得须陀洹果

四谛:

谛,梵语satya,巴利语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

——《佛学大词典》


须陀洹果:

见道之终,即第十六心之位,对于前之向位而称为须陀洹果。声闻乘四圣位中正果初位之位也。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原文

我们在一切时处,皆要以正知正念来摄持,尽量生起善的对治,力求连细微罪业也不沾染。

正知正念:

无著菩萨说:“正念是指忆念自己承诺的所断与所修,正知是指精通该断该修的一切事宜。”

——《入菩萨行论》


原文

若没有以此对照自心,缺乏正知正念、行为不如法的话,就算你已经出了家,那也只是虚有其表,完全属于邪命养活,不但今生会招人讥嫌,来世也会堕入恶趣。

邪命:

八邪行之一。指不以正道而以邪曲之方法生活。全称邪活命。

——《佛学大词典》


原文

所以,我们在一切时处,皆要以正知正念来摄持,尽量生起善的对治,力求连细微罪业也不沾染。为了达到这一点,大家应该经常祈祷上师三宝及护法神,毕竟我们的心是有为法,上师三宝的加持不可思议,若能时时不忘祈祷,自己的心肯定会有所转变。

有为法:

指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理法。

——《佛学常见辞汇》


 教  证  和  教  言

1、圣天论师在《中观四百论》亦云:“菩萨由意乐,若善若不善,一切成妙善,以意自在故。”

2、“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3、《正法念处经》中云:“若人近不善,则为不善人,是故应离恶,莫行不善业。”

4、《宝鬘论》所言:“贪嗔痴及彼,所生业不善;无有贪嗔痴,及彼生业善。”

5、《华严经》中也说:“诸业从心生,故说心如幻,若离此分别,普灭诸有趣。”

6、《正法念处经》云:“一切皆心作,一切皆因心。”

7、《宝鬘论》也说:“不善生诸苦,投转诸恶趣;善业生善趣,世世享安乐。”

8、佛陀在《正法念处经》中也讲过:“若闻正法,听受其义,生一念善,能灭无量百千劫生死。”

9、法王如意宝在《三世佛语合而为一》中也说:“三世诸如来,所有深广理,摄于善心行,有缘者当修。”

10、《佛遗教经》亦云:“纵此心者,丧人善事。”

11、《弟子规》中讲过:“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12、《大般涅槃经》讲过:“世有二人,甚为希有,如优昙花。一者不行恶法,二者有罪能悔。如是之人,甚为希有。”

13、《正法念处经》云:“出家而邪命,失法失名称,人中轻如草,未来入恶趣。”

 公    案 

1、“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话,其实也是有来历的:明末的破山禅师,于战乱年间,在夔东十三家之一的李立阳营中度日。因李立阳嗜杀成性,为了救度一方生灵,禅师要求他戒除不必要的杀业。李立阳见禅师严持戒律,不食酒肉,就对他说:“你只要吃肉,我就不杀人了。”禅师马上与李立阳订约,不惜大开酒肉之戒,使许多人得以活下来,一时传为美谈。


2、明朝还有另一位和尚,也是为了救逃到寺庙里的难民,在山贼面前吃肉喝酒。当时,山贼说只要他吃了手中的酒肉,就可以放过那些人。于是他气定神闲地端起酒杯,说:“我以酒代茶。”说完一饮而尽。接着拿起肉说:“我以肉作菜,请!”吃后面不改色,坦然自若。山贼见了为之一惊,鉴于有言在先,只好放了所有的人。


3、以前佛陀住世时,有个妇人的儿子突然生急病死掉了。她一下子接受不了这个现实,便去求佛陀,一定要让儿子起死回生。佛陀方便安慰她说:“哦,这个不难!你去一户从没死过人的人家,要一粒芥子给我,我就能让你儿子死而复生。”这个妇女比较愚笨,她就一家一家去找,找了很久、走了很远,也没得到这样一粒芥子。最后她就悟到了,没有一个人会生而不死,于是就接受了儿子死亡的残酷事实。当时,佛陀对她所说的话,也是一种方便妄语。


4 、汉地的《德育古鉴》中讲过一则故事:从前有个人叫元自实,他对缪材有恩,可缪材却忘恩负义,做出很对不起他的事情。元自实感到愤恨不平,天未亮就带着刀,准备要去杀死缪材。

路上经过一座庵堂,庵主轩辕翁是位有道之士,很早就起来诵经。他见几百个奇形怪状的鬼跟着元自实,每个鬼的手中都持有刀斧,杀气腾腾,样子非常凶恶。没过多久,元自实又回来了,轩辕翁看到这次跟随他的,都是头上戴着金冠、身上佩有玉佩的神人,手持香花幡幢,露出祥和愉快的表情。

轩辕翁深感讶异,就上前询问元自实原因。元自实说:“姓缪的忘恩负义,我正要前去杀他,但到了他家门口,我突然心想:他虽对不起我,但他妻子儿女却是无辜的,况且他还有老母在堂,我若杀了他,岂不是等于杀了他一家吗?因而于心不忍,念头一转,就回来了。”

轩辕翁将刚才所见告诉了他,并恭喜道:“你的所作所为,神明都已知道了,你将来必定会有厚福!”元自实听了这番话,更加精进认真地行善,后来考取了功名,官做到宰相。而缪材却颓废身亡。


5、从前,有许多施主约定去拜访奔公甲格西。当天上午,格西就在三宝所依前,急急忙忙地摆设供品,装饰得极其美观。此时,他观察自己的动机,发现心态很不清净,竟是为了在施主面前显得庄严。于是顺手向三宝所依和供品上撒了一把灰,并自言自语:“你这个比丘,不要这么虚伪好不好?”帕单巴尊者得知此事后,赞叹道:“西藏的所有供品中,要数奔公甲那一把灰尘最好!”


6、有一次,奔公甲到一位施主家念经。当时这家人都出去了,在空无一人的屋里,他心里琢磨:“我回山洞闭关,熬茶的话,茶叶也没有。不如趁机偷一些,留着以后住山修行时用。”他就东看西看,确定没人之后,把手伸进了茶叶袋里。正在这时,他突然提起了正念,于是大声呼喊:“快来人啊,我正在干偷茶的勾当,请把这只手从手腕处砍断!”


7、从前,扎堪婆罗门时时观察自心,每当生起一次不善念,他就放个黑石子;每当生起一次善分别念,就放个白石子。最初,他天天都是恶分别念,全部是黑石子;通过精勤对治,去恶从善,到中间时,呈现黑白各半;到了最后,已全部成了白石子。


8、在汉地《佛祖统纪》中也有:西天四祖优波鞠多尊者,最初在修行时,也采用过这种办法:若生恶分别念,放一个黑石子;若生善分别念,放一个白石子。刚开始的时候,黑石子偏多,通过七天的努力,最后全部变成了白色的。之后,上师为他宣说四谛法门,他当下证得须陀洹果。




重难点及窍诀


一、七种身语业之开许

(一)身三业。

1、承接上文:菩萨因意乐贤善清净,表面的恶业实为善法。

教证:圣天论师《中观四百论》:“菩萨由意乐,若善若不善,一切成妙善,以意自在故。”

2、不与取之开许。

(1)开许情况:对根本没有私心、大义凛然的菩萨来说,见到有些富人爱财如命,让其主动上供下施不太现实,故为了利益这些人,就从他们手中盗窃财物,上供三宝、下施乞丐,这也是开许的。

(2)不开许的情况:发心纯粹是自利,却以利他为借口进行偷盗,那肯定有过失。

(3)观待行持。

A.原则。

  a.对他人观清净心:有时候看见的不如法行为,很可能是菩萨度化众生的一种方便。

  b.对自己严以律己:如果自己没有这种高深莫测的境界时,千万不可随便模仿。

B.以例说明:

  a.济公和尚:“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b.破山禅师:为救度一方生灵,与嗜杀成性的李立阳订约,不惜大开酒肉之戒,使许多人得以活下来。

  c.明朝的另一位和尚:为救逃到寺庙里的难民而在山贼面前吃肉喝酒。

C.总结。

  a.为了饶益有情而吃肉喝酒在藏汉佛教中都有;

  b.藏传佛教对戒律非常重视,若有超胜境界则可以行持禁行,此时不应用别解脱戒衡量;在没有一定境界之前,任何人都不允许做超凡的行为。


(二)语四业。

1、妄语。

(1)开许之情况。

A.为了保护众生性命明明看到了故意说“我没有看到”;

B.或是为了保护三宝财产,对抢劫的强盗说“我没有钥匙”、“三宝财产不在这里”。

(2)不开许之情况:倘若发心不正,为了私欲而欺骗他人,或者已经习惯说妄语了,这个绝对不允许,否则会有很大过失。

2、离间语。

(1)开许情况:一个行善之人和喜欢作恶的人相交为友,作恶那个人势力强大,为了防止行善之人被带入邪道,说离间语使他们分道扬镳。

(2)不开许情况:没事就挑拨离间,令志同道合的两人关系四分五裂。

3、恶语。

(1)开许情况:有些人生性刚强,以温和方式无法调伏,只有以强制性手段或示现忿怒相,才能令其步入正道,在这种情况下,口出恶语是开许的。

(2)上师以忿怒相调伏弟子之情况开许:“殊胜上师为揭露罪恶,殊胜窍诀为击中要害。”

4、绮语。

(1)开许情况:为度化爱讲绮语的众生,最初理应以善巧方便随顺他。

(2)不开许情况:如果说的话没有丝毫意义,让自己心生散乱,让别人也产生贪嗔痴,这种无稽之谈则不开许。


二、三种意业(贪嗔痴)之不开许

(一)不开许的理由。

1、身语业开许之条件:七种身语业在对众生有利的前提下可以开许;假如对众生没有利,是在烦恼驱使下行持的,那永远也不会开许。

2、三意业:于贪、嗔、邪见不可能转变成善妙的动机,只要一生起,就必然是不善业。


(二)、思维善恶业之根本。

1、万法皆从心生→善恶由心造。

(1)教证。

A.《华严经》:“诸业从心生,故说心如幻,若离此分别,普灭诸有趣。“

B.《正法念处经》:“一切皆心作,一切皆因心。”

C.《宝鬘论》:“不善生诸苦,投转诸恶趣;善业生善趣,世世享安乐。”

(2)身语纵不造作,心之善恶亦有善恶之果。

善恶之果由心造:纵然身体的一举一动、口中的一言一语没表露出来,但内心的分别念,往往会带来巨大的善果或恶果。

2、教诫观察心之善恶而行。

(1)总说当如何观察善恶而行。

A.倘若心常处在善念中,就应生起欢喜心,尽量使其与日俱增;

B.假如处于恶意中,那必须要立即忏悔,并暗自谴责:“我这个人真是恶劣!听闻了那么多正法,竟然还生这样的恶分别念,(实在惭愧)真是愧对上师三宝。”

C.并下决心:“从今以后,我一定要努力使这样的分别念永不再现!”

(2)善心行摄一切教理。

A.世出世间中均是如此。

  a.出世间:法王如意宝:《三世佛语合而为一》:“三世诸如来,所有深广理,摄于善心行,有缘者当修。”

  b.世间:《德育古鉴》:元自实善心感得有配饰吉祥的神人跟随,恶心感得杀气腾腾的鬼跟随。

(3)详说当如何观察善恶而行。

A.原则。

在做一件善事之前,首先要详细观察自己的动机。如果动机是善,那不用问别人就可以去做。倘若是为了与人竞争,或者装模作样、贪图名誉,就必须认真加以纠正:能变成善心的话,便可以接着做;假如不论怎样也无法扭转,则还是延缓为好。

B.以公案说明。

  a.公案一:奔公甲为谴责自己不清净的动机朝贡品上撒灰公案。

教诫随行:自己也应随时随地观察自相续。一旦心术不正,有造罪的苗头出现,就应该马上意识到,并且加以忏悔,绝不能让自相续与恶业同流合污。

  b.公案二:奔公甲因一念起盗心而高声谴责自己偷茶。

作为凡夫人,不生恶分别念也是不现实的,但要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并用于对治。

  c.公案三:阿底峡尊者在自己闪现恶分别念时,马上取出来随身携带的曼扎盘,在路边供曼茶忏悔,直至忏净了才继续赶路。

《大般涅槃经》:“世有二人,甚为希有,如优昙花。一者不行恶法,二者有罪能悔。如是之人,甚为希有。”

  d.公案四:奔公甲格西意识到自己对酸奶的贪心后,以放弃享用酸奶惩罚自己。

作为修行人,一定要与烦恼搏斗,经常审视自己的心。

  e.公案五:扎堪婆罗门以黑白石子记录自己善恶念,长此以往,终于从全部是代表恶念的黑石子变成了全部代表善念的白石子。

凡夫人只要毫不气馁长期对治烦恼,久而久之,自相续就会完全充满善业。

C.总结。

在一切时处,皆要以正知正念来摄持,尽量生起善的对治,力求连细微罪业也不沾染。

行持方法:经常祈祷上师三宝及护法神。

3、总结:《大圆满前行》的窍诀殊胜性。

(1)没有以《前行》对照自心的过患:若没有以此对照自心,缺乏正知正念、行为不如法的话,就算你已经出了家,那也只是虚有其表,完全属于邪命养活,不但今生会招人讥嫌,来世也会堕入恶趣。

(2)以《前行》对照自心的功德:以利他心行持,人们自然而然会集聚到你的身边,犹如悦意的水池,可以吸引无数飞禽。而且在生生世世中,暂时会趋入善趣,究竟会获得涅槃。

(3)总结:每个人应依靠佛法,对治烦恼、行持善法,走上光明之道!


一、关于语不善业,凡夫是否有开许的时候?

(一)妄语:

如果是为了保护众生性命,比如猎人在追赶猎物时,修行人明明看到了那个动物,但为了救它,故意说“我没有看到”;或是为了保护三宝财产,对抢劫的强盗说“我没有钥匙”、“三宝财产不在这里”,像这样说妄语是开许的。

有个佛教徒跟我说,他家人听说他学佛作供养,便会不择手段地极力反对,但他若是去旅游观光,家人就非常支持,可以随便花钱。于是他常骗家人说去旅游,然后拿一部分钱到寺院作佛事。

比如别人生病了,医院查出是癌症,他自己还不知道。他在询问你病情时,虽然你明明知道,但也不能直言相告,而要尽量隐瞒:“没事,你的病不是很严重,先回去吃几副中药,过段时间再来复查吧。”诸如此类的妄语,是可以说的。


(二)离间语:

有些人,总喜欢与恶人同流合污,对逆耳忠言听不进去,这样的话,你可以说一些离间语,想办法把他们两个人分开。


(三)绮语:

有些刚皈入佛门的人,讲起自己的故事,两天两夜都讲不完,要想度化这些爱说爱讲的人……在这种人面前,你就要以善巧方便随顺他。

智悲研讨论坛正见法师C1解答:

即使是凡夫,如果利他心非常强,心足够清净,有时也有一定开许。

要看自己的境界,需要自己抉择。如果是凡夫,利他心这么强也是可以尝试这样(如为了让非佛教徒对自己不排斥,进而得到接引他入佛门的机会等)做(如果确实对众生有利的话),同时,如果自己境界不够高,也可能需要做好承担后果的准备。如果你的利他心特别强,觉得宁可自己感果也在所不惜,那也可以赞叹。

总之,我们要做到利益最大化,过失最小化。权衡整体的利弊来抉择。


二、为什么三种意恶业无论何时也不开许?

(一)总说:

贪、嗔、邪见不可能转变成善妙的动机,只要一生起,就必然是不善业。


(二)教证分析说明:

1、《宝鬘论》:“贪嗔痴及彼,所生业不善;无有贪嗔痴,及彼生业善。”故而,三种意罪业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也没有开许。

“不善生诸苦,投转诸恶趣;善业生善趣,世世享安乐。”

2、《华严经》:“诸业从心生,故说心如幻,若离此分别,普灭诸有趣。”一切业皆依心而起,心的本体也不实如幻,若离开了这样的分别,三界六道就统统灭尽了。

3、《正法念处经》云:“一切皆心作,一切皆因心。”所有善和恶的作者,唯一是自己的这颗心。

(三)总结:

外在的形式并不重要,纵然身体的一举一动、口中的一言一语没表露出来,但内心的分别念,往往会带来巨大的善果或恶果。


三、为什么“倘若以别解脱戒的尺度来衡量一切,这肯定不行;但若是要求每个人都持密宗禁行,不管他的境界有没有到一定层次,那也不合理。”?

(一)不能以“别解脱戒的尺度衡量一切”:

比如,不能以小乘别解脱戒来否认密乘的所有禁行,乃至显宗中大悲商主伤害短矛黑人等行为。


(二)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持密宗禁行”:

以饮酒为例说明,“有些人认为:有些瑜伽士经常饮酒,在举行会供时也要饮酒,所以密宗修行人可以饮酒。这种观点也是值得观察的。我们并不否认个别大瑜伽士有超胜的境界,他们饮酒确实不会有任何过患。以前无垢光尊者有一个饮酒的赞颂文,用大圆满的‘了然’、‘明然’等术语描述饮酒后恍恍惚惚的境界。汉地有些大彻大悟的禅师的行为也没有任何约束,印度有些大成就者也经常行持各种禁行。可是老虎能跳过的山涧,青蛙不一定能跳过去。所以凡夫人不要轻易模仿大成就者的行为。”                         

——来自《藏传净土法》


四、“三世诸如来,所有深广理,摄于善心行,有缘者当修。”中所指的“善心行”指的是什么?

正见法师C1解答:

可以有外内密多种层次来开显,如果解释的深一些,也可以从空性大悲藏来阐释。


五、如何理解阿底峡尊者随身携带木质曼扎盘,每当闪现恶分别念时,马上取出来,在路边供曼茶忏悔,直至忏净了才继续赶路?

(一)阿底峡尊者为何要用修曼扎的方式而不是念诵金刚萨埵或者百字明的方式来做忏悔?

正见法师E解答:

在讨论前,我们得确认二者皆有忏悔罪业的功用,乃至一切善法,若具足四对治力等,就都有忏罪的功用,在这个前提下,我要反问:虽然金刚萨埵乃极为殊胜的忏罪方便,但所有根基的众生都要选择金刚萨埵法门才能忏净罪业吗?只有这样才能成佛吗?恐怕不一定吧?换个角度,大菩萨肯定知道金刚萨埵法门之殊胜性,但为何如是示现?可能有利益部分众生的特殊密意。


(二)阿底峡尊者直至忏净了方才继续赶路。凡夫人如何知道自己的罪业何时忏净呢?

正见法师E解答:

有时一般人在极短的时间内不一定容易判断,但在具足信心的前提下,做了一些忏悔后,比如念完108遍金刚萨埵心咒或者百字明,就可以暂时放下,不用特别执着,因为过分的执着对罪业的清净是有障碍的,关键是养成这种忏罪的习惯很重要。


一、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一)原文。

当然,假如你真的有超胜境界,那么行持如疯人般的行为、如哑巴般的行为,尤其是大圆满的二十一种行为,这也无可厚非。毕竟学佛不能一概而论,倘若以别解脱戒的尺度来衡量一切,这肯定不行;但若是要求每个人都持密宗禁行,不管他的境界有没有到一定层次,那也不合理。


(二)严于律己。

1、身语恶业开许的条件和对象:对没有自私自利、内心清净的菩萨而言,身语七种不善业有直接开许的时候。

2、判断自己是否达到了身语恶业可以开许的标注:以不与取与吃肉喝酒为例。

(1)发心上:假如你发心纯粹是自利,却以利他为借口进行偷盗,那肯定有过失,但若完全是为了帮助众生,不与取也有开许的时候。

(2)能力上:济公的高深境界,绝非凡夫俗子所能想象。比如,沈员外派家仆给济公送两只熟鸽子和一壶酒,仆人路上偷吃一只翅膀,偷喝了几口酒,结果济公指了出来,仆人不承认,于是济公到阶前吐出两只鸽子,其中一只少一个翅膀……

3、大德与别解脱戒、菩萨戒都小心守护。

(1)阿底峡尊者反省错误时,也这样说过:“自从我进入别解脱门之后,没犯过一个微细的戒律,别解脱戒可谓一尘不染;对于菩萨学处(菩萨戒),偶尔出现一两次过失;而步入密宗金刚乘以后,零零碎碎的过失虽屡有出现,但都是当下忏悔,从没有让堕罪过夜的情况。”

(2)大恩上师:从来没有让罪业过夜的情况。


(三)宽于待人。

1、为何要宽于待人?

(1)凡夫人有眼不识菩萨:我们有时候看见的不如法行为,很可能是菩萨度化众生的一种方便。

(2)佛与众生是一体:不恭敬众生,就是对佛不恭敬的“最好”表现。

A.从胜义的角度来讲,众生与佛一味一体,每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都具足如来的功德庄严;

B.从世俗的角度而言,佛在因地发了菩提心后,把众生和自己观为一体,通过自他交换、自他平等、自轻他重等修持菩提心,众生的悲苦喜乐全部都是自己的感受;而且众生都是未来佛。

2、如何宽于待人?

(1)闻思:通过深入的闻思对“无一众生不具如来智慧德相。”生起定解。

(2)行。

A.不以别解脱戒的尺度来衡量一切;

B.以慈悲心来对待一切有生命的众生。


二、巧用上师忿怒相

(一)因我执作祟,很多人都在或多或少期盼着自己是一个特殊的法器。

1、米拉日巴依止上师玛尔巴的故事非常震撼、感人。玛尔巴上师用了很严苛的方式对待米拉日巴,但是米拉日巴从来没有生起邪见,只是哀叹自己罪业深重,甚至因为感觉自己罪业深重此生无法求得正法而几欲自杀,但就是这样严苛的训练,最终使得米拉日巴得到了玛尔巴上师相续中所有的功德,米拉日巴也成为依止上师的完美典范,成为特殊根器弟子的完美典范;

2、受到上师厌离、严苛的对待,上师在自己面前示现忿怒相似乎代表了“我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弟子。”,这种想法使我们甚至羡慕那些受到上师忿怒相对待的人,似乎他们得到了上师更多的加持,而且他们“应该是修得比我好。”所以上师示现忿怒相似乎成了一种“特殊弟子”的标志,很多人在或多或少期盼着自己成为那个“特殊弟子”。


(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承受住上师的忿怒相。

米拉日巴的上师玛尔巴说过:“像我这样的上师很少,像你这样的弟子也很少,你以后摄受弟子时,不要采用这种方法。否则,一句法都不说,单单依靠苦行来证悟,这种根基的人犹如凤毛麟角。”


(三)利用“安全版”的上师忿怒相慢慢摧毁自己的我执。

1、如何操作:要相信上师就是在说我!

(1)上师在传法时,认为上师讲的内容跟自己有关系,就是在批评自己,好像天天把自己当做针对的对象,若能这么想,这些窍诀就是击中要害了。

(2)相反,如果觉得上师讲的内容,从来都跟自己没什么关系,这样的话,根本不能发现自身的错误,行为也会越来越不如法。

2、这样操作是不是我自作多情?

(1)答:绝对不是!

(2)理由:上师遍知,以大悲智慧摄受弟子,不受时空限制。

A.具法相的上师摄受弟子时,即是以周遍的大悲心为基础,普降法雨甘露,对那些有缘又有信心的徒众更会特别予以垂护。如“千江有水千江月”,有一份信心就能得到一份加持。

B.例如法王如意宝摄受的弟子遍及天涯海角,他虽长期居住在偏远的藏地雪域,但却无时无刻不在加持护佑着远方的弟子,令他们遣除一切违缘,修法精进,功德圆满,菩提早证。还经常号召在学院长住的四众弟子诵经加持,并以善根回向一切众生。

C.又如莲花生大士在其圆满雪域度化众生的事业,欲前往罗刹国度化众生时说:“具有信心善男女,莲生不去何处住,吾寿无有殁尽时,信士前我各现一。”的确,莲师虽已不舍肉身飞往西南方的罗刹国,但却无时无刻不在意念加持吐蕃的子民。



随堂小测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