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1
第十六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再一次一起来学习华智仁波切所造的《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主要是引导修行者的相续逐渐走向解脱、逐渐成佛的殊胜修法窍诀,这里面都是引导。我们在学习的时候,首先要知道这里面所讲的内容,这是第一个阶段。虽然这里面所讲的都是关要、窍诀,都是修行的一些方式,但是学习的时候要知道里面讲了什么内容。在学习佛法过程当中都要经过初学阶段,佛法的一些术语、概念、很多的知识等等我们都不知道。所以第一遍学习的时候要知道这里面在讲什么,这里面所有的修法我们刚开始都要通达,这就是一种见。
有了这样的见之后,第二步要按照见解去修,修了之后可以得到一种觉受,或者内心当中达到这里面讲的标准。这里面讲了很多标准,比如第一个就是要生起出离心。作为一个标准的佛弟子,并不是说拥有了多少皈依证、有几串念珠或者怎样,主要是内心当中要生起出离心、真实想要解脱的心。因为佛法就是让我们从轮回当中解脱,这个是它最关键、最核心的价值。
如果在缘佛法的时候没有真实生起出离心、不想真正求解脱,那么佛法对我们来讲,能够得到的价值就是太少了。这不是佛陀出世、讲法的真实目的。佛陀是通过很长时间的积资净障,然后在南瞻部洲金刚座示现成佛,佛陀出世说法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其他的有情都能够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对我们而言,要跟随佛陀这样修行的方法学习,跟随佛陀走过的足迹,我们再不断地去效仿、去学修。佛陀告诉我们什么呢?轮回非常痛苦,必须要从轮回当中出离、解脱。如果一天不从轮回当中解脱,我们就一天没有办法摆脱各道的痛苦,所以我们要生起一颗解脱的心。什么时候愿意放弃轮回世间八法、放弃对今生后世的耽著、真正的内心当中生起了一颗想解脱的心,这个时候真实佛弟子的法相、真实佛教徒的身份就已经拥有了,这是第一个阶段的目标。
第二个阶段不单单我们自己要解脱,还要发愿众生能够获得解脱,这也是我们内心当中要生起来的。第二个阶段在出离心基础上转折,要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主要是大悲菩提心,这个方面我们也要生起。然后要解脱一切的执著,内心当中生起证悟,这已经从凡夫到圣者。这里的阶段有很多不同的分类,主要可以分为几个大段。
第一个自己要真实看破轮回、想要求解脱道,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方向、目标,它就完全可以确定下来。如果我们在刚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目标混乱、错误,那么所修的没有办法直接成为调伏相续的真实的方法。所以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掌握或者了知我们应该在佛法当中获得什么,或者通过佛法来得到什么。这我们必须要了解,它里面有很多修学要达到的标准。
刚刚讲通过暇满难得的了知、观修要产生和暇满难得相关的觉受。寿命无常也是这样,通过寿命无常文字的引导,内心当中要生起“的确寿命是无常的”,必须要精进修学,这方面觉受要生起。轮回痛苦也是通过观修六道轮回,不管是善趣也好、恶趣也好,都是具有痛苦的自性,让我们知道对整个轮回要厌离。轮回的因是什么呢?是在我执的基础上造善业或者恶业。通过善业转生善趣,通过恶业转生恶趣,所以业因果和轮回的痛苦是有关的,不管是善趣也好、恶趣也好它都是痛苦的。这些痛苦的因都来自于我执,通过耽著轮回的心造善或者造恶,所以我们要出离。这个方面也要了解。在出离心的基础上,造殊胜的解脱的善业才可以获得解脱。
还有依止善知识,或者第五个引导主要是对于解脱生起希求心。我们要观修这个,知道的确解脱是非常善妙的、值得我们去追求,值得我们拥有的一个最稳固的或最终极的目标。要得到解脱就要依止上师,依止上师也有一个标准。在依止善知识的引导文当中,通过不断的观修,内心当中要生起真实依止上师的信心。皈依、发心,每一个都有它的标准。
第一个阶段学习知道这里面讲的是什么,通过思维把听到的这些内容确定下来,没有怀疑,第三步就要去修行。修学佛法也是次第循序渐进的,没有人学一遍之后就通达、修行之后马上就能相应的,这对所有初学者都是很困难的事情。如果前世有熏习或者学习过很多世的话,这倒不一定是真实的初学者,虽然今生当中是初学,但内心当中已经有很深的基础,那另当别论。除了这个之外,百分之八九十的佛弟子们在最初修学时,都要经历这种过程。
为什么要讲这个呢?因为有的道友学习佛法的时候比较着急,认为学习佛法一段时间后烦恼还没有调伏。现在很多道友学加行也有着急的,为什么着急呢?认为磕头只是数量上去了,很操心质量上不去,或者怎么怎么样。修百字明的时候,好像没有出现验相;修皈依的时候好像没有产生很殊胜的信心;发菩提心的时候,菩提心的验相都没有生起来。有的道友就非常着急,认为修完之后就要产生觉受或者验相。
对这个问题,上师在传法的时候也会强调我们不要只顾数量,质量很重要。上师讲这个的时候,主要是让我们在当前的这种见解和根性的基础上,要尽力地去了知所修的内容。鼓励我们尽量按照法本当中所提示的验相、界限去努力。我们知道这里面讲了很多包括修暇满难得、寿命无常、顶礼的时候出现的一些验相,这里讲的验相都是高标准,最后要达到的目标应该是这个。刚开始观修一两次、几个星期,能够达到这个目标吗?当然是达不到的。所以佛菩萨、上师们也不会认为,我们现在初学第一遍就一定要达到很高的标准,绝对不会。所以有些大德从侧面开示,刚开始修的时候也不用过度地去追求一个质量。因为对我们来讲真的达到一个高标准、高质量的修行,必定还是不现实的。
我们也没有全天候地把所有的时间用在修行佛法上面,而且内心当中对于佛法的理解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的层次。所以在这个状态当中想要质量都没有办法,既便是一定要达到高质量,但是我们内心当中修学佛法所累积的条件必定还不足够,这个时候非常着急地想要得到一个高质量的修法,的确还是很困难的。这种心是可以有的,我们还是要客观地看一下自身的条件,学习佛法时间不长,尤其很多道友学前行,基本上是正式学习佛法后的第一部论典,这里面讲的很多修行方式,对我们来讲都是很陌生的。以前我们在读大学、读中学的时候,都没有接触过这些东西,现在刚刚开始学,马上要达到法本里面所讲的标准,怎么可能呢?
暇满难得可能十几、二十几堂课就学完了,修学暇满难得的标准就用了金厄瓦格西的事例,他都不敢睡觉,觉得睡觉都是浪费暇满人身。这是修学暇满难得的终极或者最圆满的标准,这种标准对我们初学者来说很困难。其它磕头的时候观想也好,或者念金刚萨埵积累资粮也好,对我们来讲有的时候的确做不到,因为刚刚开始学。这相当于以老司机的标准要求一个刚刚学驾驶的人,老司机可以自如地处理很多驾驶的问题,对于一个刚刚开始学习驾驶的人来讲,这个标准太高了。我们自己应该定位,这个是我们以后要达到的目标,现在可能还不行。一方面要知道这是最后要达到的目标,一方面不能太懈怠。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也不能对于自己的要求过于严苛,否则我们就会很着急:这里面的验相都达不到,观修很长时间没有产生什么感觉等等。太急了就可能会放弃,达不到就算了,干脆就不修了。对很多初学者来讲(我也接触很多修加行的道友们),都有一点着急。当然急也是对自己负责,想要在佛法的修行上面得到真实的受益,这种心态是可以理解的。要反思、正视一下我们自己现在是什么条件?初学的时候就要达到一个很高的标准,对我们来讲可能也是太着急了一点。不能过于高估自己,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懈怠,要按照上师安排的课程慢慢去修。
尤其是修加行,我给的建议(我也是这样想的),第一遍加行,把数量完成就很不错。真的是这样的,把十万个头的数量圆满下来,对我们来讲也是个很大的考验。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大的收获或者高质量的感觉,肯定是没有生起来。可能会觉得自己没有观修、观想也没有到位、在磕头的时候胡思乱想等等,觉得修加行的过程当中没有得到很多收获。刚刚讲了,修行佛法,我们的心相续是逐渐成熟的。不经过这样一次一次的修行,我们的修行没办法在这个基础上提升。
想要达到高标准、高质量,但是一下子又达不到的话,这个时候我们的心就容易很沮丧,就会影响往后修学的状态。所以第一遍基本上把数量走一次,体会一下这里面修行的方法。通过不断的五十万的加行也是对心性的磨练,也是心性走向成熟的一个必要的修行方法。世间上很多成功的人,刚开始哪个不是跌跌撞撞的?经历很多的失败之后,坚持下去越往后越得心应手。我们修行也是这样,加行不可能只修一次,第一次能够把数量圆满就可以,大恩上师给我们讲的时候也是这种思想。
当我们五加行圆满一次之后,以后还要修第二次、第三次,那个时候因为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再加上在修加行过程当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填充自己在佛法方面的智慧。当我们闻思的智慧逐渐增上的时候,反过来对观修暇满、观修无常、磕头、发菩提心、修金刚萨埵等等会是一个很好的帮助。
随着福德、经验的增上,以及闻思智慧不断地上进等众多因素集聚起来,在这种条件之下才能做所谓高质量的修行。现在很多因素还不具足,前行还没学完,后面很多的知识还没有学过,一下子就想通过观修找到感觉,怎么可能呢?打坐(这其实也需要技巧)也要在长时间观修之后才能慢慢找到感觉。很多上师都讲过,磕头的时候胡思乱想,或者怎么样观想,只管修就行了。只要不停地修,总会在修行当中进步的。如果担心达不到标准,干脆不修了,这样就永远没办法进步,只有在不断做的过程当中,才能够逐渐找到感觉。所以不断地去做、去观修,一遍又一遍机械地磕头等等,慢慢地去找修行的感觉。不论修行本身质量的高和低,做这样的修行,就能够使福德增上;就能够清净很多的障碍。只要不断地修,质量就会不断地提高。
当我们修了一次之后,大概知道如何修行,在第二次、第三次修的时候,第一遍当中遇到的问题就不会有了。很多问题以前根本没有碰过,现在修的时候碰到了,只管修下去,在修第二次的时候,第一遍的很多问题就没有了。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地闻思、不断地吸取佛法的智慧,这种智慧在修第二遍的时候都会发挥作用。真正来修的时候,第一遍没有的观修、条件慢慢都会有的,到那时质量也会提高。这还不够,还要继续修。乃至于没有产生真实的证悟之前,都说明我们的因缘不具足。
修行到底要几个五十万?阿琼堪布在修加行的时候,并没有修了几个五十万,他有时候就修三万、七万等等,他的上师说这个修法可以圆满了,可以不修了。有些修行者可能不需要修这么多几十万,但有些可能就需要,这些人在不断的修行当中,逐渐地找到了修行的感觉。打坐也是一样的,刚开始找不到感觉,那是因为以前根本没有修过、没有打坐过,一下子怎么可能找到感觉?我们看到很多修行的验相、修行成功的事例,别人都是通过几十年的修行才达到这个标准。看到这个高标准时,担心自己达不到,这就太高估自我能力了。我们以前从来没有修过,现在刚开始观修几个月,就要达到那么高的标准,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还是要经过枯燥的观修(说句老实话,观修过程是很枯燥,我们观修也是这样的)。有的时候什么感觉都产生不了,但是没有感觉还是要修,就是缘这个法一遍一遍地修。其实这种很无聊、很枯燥的修法感觉,本身就是要我们适应它。我们总是想要很快找到一个新奇的感觉、明显的改变、心里的变化,或者看到光明、看到佛菩萨,或者这一座让自己修得痛哭……都是想要得到这些。这些觉受得到也好,得不到问题也不大,关键是这颗心要不断地去适应。我们平常都很散乱,坐下来缘法义修的时候觉得什么都抓不到。不像世间当中去聚会,总会碰到很多好笑的事情、新奇的感觉;或者看个电影、电视剧,对这些新的事物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总是有一种期待,而且某些情况下它会满足你的期待,我们就觉得世间法有趣的多。修法就没那么有趣了,闻思也好、修行也好,尤其是在修加行的时候,没什么感觉,很机械地重复,觉得没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但是,这就需要习惯,在很无聊很平淡的过程当中,慢慢地把这颗心沉淀下来,在里面发现修行、寻找道。
在观修的过程当中,不管是观修暇满难得、寿命无常、业因果、轮回痛苦,或者观修菩提心等等,其实就是不断地、长时间地去熟悉、去观修,当各种各样因缘具足的时候,我们的心就会起变化。只不过平时我们在观修或者磕头的时候,它的变化没有那么明显,其实这个时候我们的心已经在变化了。在这个过程当中是慢慢累积储蓄一种能量,能量储蓄还没有圆满的时候是不会发生很大改变的。但是这个过程很关键,从量变到质变,那种最后的质变一定是前期的累积。如果你没有前期的累积,一下子就成个圣者,马上修行就会突飞猛进,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世间上的事情也是一样,平常修行亦是如此,需要经过前期很多的准备,而且这些准备都是缓慢的、根本看不到的。我们经常打比喻:像头发、指甲、庄稼的生长一样,盯着它看是看不到变化的。但是过几个月或者一段时间去看,已经这么长了。其实每一刹那都在变、都在长,只是这个增长变化的速度慢而已。尽管缓慢,但它的确在不断地增长。只要没阻止、只要保护好这种状态,它一定会慢慢长到一种高度和深度的。
修行佛法也是一样的,你可能今天看不到进步,明天乃至于一个月好像都看不到进步。只要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在不断地学,比如说,每个星期一堂课、二堂课的共修,平常每天在佛堂中打坐、磕头,或者道友之间互相探讨……每天盯着看根本看不到什么明显的进步,但是时间长了再返回头看,见解已经增长了很多,心态也在变化,以前对佛法方面很多不认知的都认知了。再过几年回头看自己的进步,当然前提是要不断学习,如果中间断开或停止,那还是老样子。如果你不断地学,不管它的进步再微弱再不明显,只要我们坚持,一定会有进步的。这个过程就是在缓慢地累积能量,当能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它一定会起变化。
我们自己学习或者与道友交流,过程中的因缘还不到,太着急也没有用,这种急躁反而让我们的心没办法安住下来,做应该做的事情。特别着急这可怎么办啊?是不是有新的办法能够突破一下?这种急躁的心态有时无法让我们观修。比如说:“暇满难得”今天观了没感觉、明天也没有;好像“寿命无常”也观不出感觉,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很急,会想办法寻找其它的法。就会想:可能这个法对我有用,就去修几天;那个法好不好?又去修几天;或者来个道友说修他们那种更快,就放了这个修那个。如若这样,永远也找不到真实的修行状态。
无论如何要坚信,只要修下去水滴石穿,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有变化,关键就是怕不坚持。大恩上师经常给我们讲:“修行者要稳重,身体、心态、对法脉的选择或者对法的修行都要稳重”。刚开始修行找不到感觉非常正常,但我们还是要不断去学,尤其是现在有这么好的上师做指导,还有很多团队当中的道友在互相帮助,也安排了很多学习课程、学习任务,让我们循序渐进。如果我们能真正地相信大恩上师的智慧,按照上师的安排慢慢去学的话,肯定会有收获。关键是不要太过于急躁、不要过于高估自己、不要认为自己修的时候应该马上有感觉,比如像哪个大德高僧那样。其实他们很多都是示现的,有些是修行很长时间的。刚刚开始修,要达到这种标准的话,的确还不太现实。现在我们是谁?应该做什么?这个要搞清楚,脑袋要清醒。现在我们是个初学的凡夫人,内心当中欠缺的因素太多,缺哪个就补哪个,信心、智慧、耐心,还有对佛法的认知,慢慢都要去补。修行过程就是要把心静下来,细水长流的方式每天坚持去做,时间长了之后相续就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慢慢地在改变了。所以不要停止,停止了就没办法改变了。只要不断地去修,相续一定会改变。
平时要多祈祷、多积资净障,尤其在闻思修行方面坚持不怠,以稳定的心态不断地学,这是很重要的。法王如意宝讲过,修行人对正在修行的法本身要产生信心,要知道这个法对“我”是能够调伏的。即便是听说哪个人在什么道场中修了什么法,已经得到了并达到了什么高度了,自己都不动摇。因为那是他的因缘,如果真的得到了加持,有了证悟,那很好,我非常高兴随喜,因为他是我的道友。但是我的这个法不能换,因为我这个法是正确的。他有他的因缘,他修那个法能够得到这么大的收获,但我去修,能不能得到收获不敢确定。所以对现在修的法要坚持,法王如意宝曾经这样讲过。
但现在信息量很大,而且刚开始学习佛法、信心不太稳固、智慧也不是很深广的时候,还是很容易受到很多其它信息的影响。有很好的,也有一般的,还有很坏的负面的,各种信息都有。我们凡夫人不敢也没能力去辨别:到底这些信息当中,哪些信息是有益的?通过自己的智慧是辨别不了的。既然现在已经在按照传统跟随大恩上师在修学这个法,那么就把它修好。不管怎么样都认认真真地修,以后因缘成熟了,不论再接触什么样的法,都会有一个很好的基础。所以对于正在修学的法,就应把它认认真真地学好。其它的法有时间可以去涉猎一下,没有时间就不用管了,这是应该做的。
另外也不要只觉得质量很重要,的确上师们会强调质量很重要、一味地追求数量意义不大。这样讲的意思是,如果能够在数量的基础上更好地观修和注重质量,那是非常好的。但是上师们绝对不会要求初学者马上就达到这么高的质量。智慧越高的人对弟子修行的状况越了解。一般的人不懂得根基次第,就会要求弟子一定要达到什么标准等等,这不是一个高明的老师。高明的老师会对弟子的学修质量等情况非常了解,这个阶段弟子能够和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和程度,上师们也是非常清楚的。有时候上师们强调这些,是说在这个基础上,如果能够更多地注重一下法义,积累这样的资粮是非常好的,但是上师们是不会要求每个人完全达到这么高质量的。
在修学法的时候,这些道理还是要知道的。这样有些道友就会放心一点,或许也有些道友会放松。但这绝对不是让大家松懈的意思,而是要正视自己所处阶段,然后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去做。目标要高,当前该做的或者说同目标的距离要正视和真实地了解,慢慢去靠近目标,细水长流是非常好的。
现在学习的是暇满难得,前面本体闲暇已经学完了,这里的暇满即闲暇和圆满。暇满难得,指具有闲暇和圆满的人身是非常难得的。闲暇是本体,圆满是特法。这里的暇和满,它主要指的是能够修学佛法的最好的所依条件,这就是闲和暇。闲是修学佛法的本体,这里所讲的都是修学佛法,所以它主要是指对修学佛法上面有闲暇。它是一个初级条件,要修学佛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必须要闲暇,不要转生到三恶趣或到其它地方去,首先要得到人身。而圆满是说,单单闲暇只是离开了八无暇还不够,还要具有一些圆满,非常多差别的条件和必要的手段都是要具足的。大恩上师在讲记中是这样讲的。
圆满称之为特法。谁的特法?是有机会修学佛法、真正能够行使佛法的特法。很多特点必须要圆满,这叫十种圆满,包括五种自圆满和五种他圆满。如果本体是闲暇的,有空闲和机会,并且十种圆满都具有了,那么这样的人身就是圆满的。在这个条件下修学佛法,就有了非常好的条件和所依。具有暇满的人身很难得,现在也已经得到了。根据分析现在学习佛法时,这些条件都有,这是前世好好的修行,现在争取到了这个名额。但不是说得了名额就都圆满了,争取到名额、有这个机会只是第一步,有了名额之后怎么办?这个问题更重要。怎么样去使用这个名额和暇满人身?只有尽量地用来做最有益的事情,也就是修学佛法。暇满人身在修学佛法方面的条件是无与伦比的、是非常好的条件。
刚刚讲既然已经通过努力,争取到这个名额和条件了,当然不能去空耗浪费和做一些坏事。因为有这个条件和名额,世间上来讲,就会有更好的发展机遇和前景,对于以后的投资、人生改观、事业的成就等都很重要。所以要善巧使用它,把这个条件发挥到极致,让它利益最大化。让暇满的人身利益最大化,就是要认认真真、而不是浮于表面地修佛法。因为这种修习佛法的机缘只在当前这个暇满身才有,其它的一概没有。既然已经达到标准了,就不要用暇满人身去追求现世的利益,而是要去追求佛法的解脱。
前面几堂课也讲过了,四种厌世心当中,暇满难得和出离心的关系是什么?“暇满难得寿无常,观修能断今世执”,通过观修暇满难得和寿命无常,可以帮助我们断掉对今世的贪执。怎么样断掉?不能够用暇满人身去做今生的世间八法,因为这样就不能体现它的珍贵,是在浪费暇满。只有在得到暇满人身时放下对轮回法的执着,转而用去追求佛法的利益,这就放下了对今生的执着了。只有认识到了暇满的功德和难得,认识到暇满人身的殊胜以及怎样让它利益最大化之后,那就基本准备放弃对世间的执着了。当认识到难得和功效、还有更好的东西可以依靠暇满人身获得,那么就不会再去追求没用的世间八法。所以当真正认识并安住在“暇满人身”这一点的时候,其实就准备好了放下对世间八法的执着。不再追求今生了,要用人身去追求佛法,这就是它和出离心的联系。
如果找到这个联系,在观修暇满的时候就知道,它到底是哪个方面可以让我们生起出离心或者看破今生呢?观修主要是通过思维暇满难得体会到它珍贵的价值,那就是可以修佛法。如果我们真正愿意用暇满人身修佛法,就不会再对以前那种世间法、轮回法有兴趣。这个主要是内心的转变,因为内心安住在“一定要修佛法”上面。不是说大概了知就可以,而是要通过观修让这个观念根深蒂固:的确很难得,所以我一定要用它来修佛法。当内心中产生这种感觉的时候,对轮回的世间八法就觉得没有用,不用再去追求了,这就是放下。这方面就是要思维闲暇和圆满。
如果把闲暇和圆满都思维好,暇满人身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因为闲暇是本体,圆满是特法,所以闲暇和圆满都需要具足。通过思维闲暇和圆满,内心中会产生很强的感受,会让我们夜以继日地去修学佛法,不愿意把人身、时间都浪费在其它方面,因为其它都没有意义。
以前也讲过,世间的吃喝等连旁生都做得到。其它世间当中一些事情,普通人身也做得到,不需要暇满人身,暇满人身可以承办更大的利益。通过这样反复思维、观修之后,对暇满难得的理解就会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只要把暇满难得思维得越清楚、越到量,就会知道人生的确只有用在修学佛法方面才是真正的善巧使用,所以我们要反复思考。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就会浮现这方面的意义,就会知道怎么样把心转变到求解脱道,放下今生去追求佛法。(待续见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