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现观|善知识对修行起到的作用 返回

现观|善知识对修行起到的作用

五论论文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2019-12-11

善知识在整个修行的初、中、后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主要通过依止上师之必要、善知识的法相、依止之方式等几个方面,宣说欲求获得世间出世间一切道果功德,需依具相善知识。


关键词:显宗;密宗;法相;善知识;恶知识;观察;依止


佛经中经常提到善知识,作为初学者一定要依止善知识。在《现观庄严论》里讲了要依止内外摄持。


有些人可能会想:佛经论典中所说的道理,自己看看书,学习一下也就知道了,何必要依止善知识呢?


事实上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世间的知识或者技能想要彻底精通,都需要一位老师的指导和传授,更何况出世间甚深的佛法呢?如果想深入挖掘佛教中甚深的意义,并对此有所体悟,那不管在显宗还是密宗中,都再三强调了要依止善知识。否则如果没有依止,佛教中所讲的甚深含义,仅凭自己的智慧难以如实通达。正如《华严经》云:“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


01

依师之必要

佛陀在经中说善知识是修行和成就的全部。《弥勒请问经》中云:“弥勒,当知诸声闻、缘觉、无上佛陀之解脱及彻见诸法之智慧,皆来自于依止善知识;弥勒,当知众生之一切利乐,皆源于自之善根,自之善根亦来自善知识。”由此可见依止上师的重要性。


1

结合显宗与密宗说明依师之必要

在显宗中,想获得小乘声闻果,需要在佛陀或善知识面前听法,对所听闻的内容思维,进一步去修行而获得小乘声闻圣果。缘觉虽然在无佛出世的暗劫里自己修行缘起而悟道,但是往昔也是依止过佛陀,积累百劫资粮,今生才获得缘觉果位。那大乘道更是如此。《现观庄严论·略义》中由十法来表示佛陀的遍智,第一法就是“发心”。发菩提心的法相:内心具有智慧和大悲,以大悲利益众生,以智慧欲求佛果。在讲完发心之后,紧接着讲了表示遍智的第二个法“教授”,如果没有依止教授,修行很容易误入歧途,成为颠倒,因此需要实修法之教授。教授有讲者与闻者,从讲者而言,主要的讲者是佛陀,一般的讲者从资粮道开始。所讲内容是世俗和胜义二谛圆融的道理,还有大小乘共同及不共的四谛法门等,有十种教授;从听者的角度而言,小资粮道直至十地末际之间都要听闻教授,只有听闻思维法义才知道怎么修行,依靠修行引生五道十地的一切功德。在听者这里就能看出来,大菩萨都要在佛前听法,更何况是初学凡夫呢?凡夫更需要不间断的去闻思学习经论。初学者首先进入佛门的时候,是善知识以大悲心引导和摄受,之后相应其根基而传讲不同的妙法,以法饶益,通过听闻佛法、进行思维、如是修行,那么相续中的烦恼与障碍会逐渐断除,证悟及境界越来越来增上,这一切功德来源就是修行,而修行来源思维和听闻,听闻来自最初善知识的讲授。


正如《般若摄颂》中云:“因智功德源于彼,随说般若波罗蜜,佛诸法依善知识,具圣功德如来语”。意思是说,为什么要依止善知识呢?因为通晓大乘道果的一切智慧功德,皆来源于善知识,他们随从宣说大乘道的般若波罗蜜多。为此,想获得佛陀的一切法者应当依止善知识,这是具有一切功德的如来所说的。因此,不论是小乘还是大乘,都是上师引导而开悟成就的。


密宗中也是再三强调依师的重要性,要恭敬上师。正如《时轮金刚》云:“三时多劫中,供养诸三宝,放生百万众,即生不成佛,若于恩师前,起信令欢喜,即生定获得,共不共成就。”最初趋入密宗的时侯获得的灌顶、之后所守护的誓言、传授的窍诀、引导修行,这一切都离不开上师。上师是令我们获得加持、开悟、成就的来源。正因如此,密宗中更是视师如视佛,上师与佛陀的功德无二无别,但是上师对我们的恩德远远超胜了佛陀。因为,在往昔虽有无量无边的佛陀出世转妙法轮,但是没有因缘值遇到,而现在能值遇到如佛陀一般具有功德的上师,上师以慈悲心菩提心善巧的宣讲甚深佛法进行摄受,当自心和法相融、品尝到佛法妙味而证悟的时候,内心对上师必定会感恩戴德,这一点从前辈高僧大德的传记里也能看到,他们对上师的信心与恭敬。如果今生没有值遇到上师的话,一直会在茫茫轮回苦海中漂泊不知取舍,从而感受各种痛苦,怎么从轮回中解脱,即生开悟成就呢?因此上师功德与诸佛等同,恩德胜过了诸佛。


所以,显宗密宗,世出世间的一切道果的功德想要获得,必须要依止善知识。


2

结合不同层次而言

结合不同层次,可分为初学者、闻思修有一定基础的中等者与闻思修娴熟者三个阶段。


在初学阶段,对佛教道理一无所知,此时需要依止能指明解脱正道的善知识。尤其当今时代,人们都有着生活上的各种压力,虽然物质普遍都有提升,可内心精神越来越空虚,有种种的痛苦烦恼等。这时想要获得真正的快乐,不是在外面去寻觅,根本是从内心下手,获得心灵上的宁静与快乐。获得的方法就是依止善知识。善知识宣讲烦恼与痛苦的根源是什么?实际上就是我执——自私自利的心,众生因为“”而生起烦恼,比如,对我好的人生起贪心,反之对我不好的人就会生起嗔心等,由贪嗔痴等各种各样的烦恼而造业,引生痛苦。而善知识会教导众生如何转变痛苦为快乐?就是内心要有一颗利他心、善良的心。假如相续中生起了相似利他心,虽然不像大菩萨有真正的利他心,但它还是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如果有利他心做任何事会先考虑他人,这样自我的执着慢慢薄弱,那由贪执自我引生的痛苦也会减轻,这是在初学阶段。对闻思修有一定基础者而言,他的相续已经树立正见,这时候还需要在相续中生起真正的大悲菩提心和证悟无我的空性智慧,尤其无我空性智慧更为重要,因为我执的直接对治是证悟无我的智慧,无我智慧与我执直接相违,就像光明与黑暗、水火不会并存一样,当现见无我时,我执会立即从根本上断除,因此在中间阶段仍需不间断进行串修。最后闻思修娴熟者,像一些大菩萨,他们证悟了诸法实相,但还需生起上上境界,断除细微障碍,在佛陀面前供养承侍,听闻佛法,而断尽二障之细微习气,证得三身圆满的佛陀果位。因此,尚未获得圆满佛果之前,在修行的初中后依止善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


02

善知识法相

所要依止的善知识应具足什么法相呢?《大般涅槃经》云:“何故名为善知识耶?善知识者,能教众生远离十恶、修行十善,以是义故,名善知识。又复如法而说,如说而行,自远十恶,亦令他离,自行菩提,亦令他行,名善知识。又自行施戒闻慧,亦令他行,名善知识。又不能自乐,常为众生,不讼他短,常说善事,名善知识。如大船师,善渡人故,诸佛菩萨亦复如是,度尽众生出生死海,名善知识。


《大乘经庄严论》中,讲到善知识应当具足的十种法相:1. 以增上戒学严格守护相续,诸根调柔。2. 以增上定学寂灭烦恼与散乱。3. 以增上慧学灭除烦恼与分别念。4. 如果依止者依止一位戒律、多闻等功德胜过自己的善知识,则善法会增进,而依止与自己等同与依止比自己下等的善知识则无大必要。5. 具足为他众说法等精进。6. 多闻妙法,富有教法。7. 以完全抉择四谛,缘起空性等证法而了悟真如。8. 善巧以名句文字相关明了的方式说法。9. 成为慈悲所化弟子的尊主。10. 断除对说法不感兴趣,不能善加宣讲,只是稍稍精进不能持续策励宣讲之类的疲厌。


上述的意义,简单来讲,大乘善知识自身具足善法功德的同时,又能为所化弟子善巧宣讲方便智慧圆融的大乘妙法,引领其发无上菩提心,行持善法,获得佛果,就是大乘的善知识。


03

依止之方式

1

亲近善知识

依止上师过程中,都希望能依止一位对今生来世带来饶益的善知识。因此,在依师之前第一步就是要观察上师。观察的时候,不是看上师外在相貌多么庄严、眷属多少、地位多高、财富多圆满,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呢?上师内在证悟的境界、功德、修行、成就等。


有些人可能会想:我怎么会知道上师的内在功德呢?


其实可以通过经论中所说善知识应该具有的条件、法相来判定。如佛经中说,由烟相了知有火、由水鸟了知有水一样,以六度四摄等相来了知他是菩萨。同样,上师广闻博学、戒律清净、具有甚深智慧为他众善巧说法,对众生有饶益心、慈悲心、菩提心等,如果具足这些条件就可以去依止。


依止之前需要再三观察,如果他是真正具相的善知识,那么依止过程中就不需要再观察;了知上师的所有示现都是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 应当对上师的一切所作生信。《心地观经》中云:“如佛法海,信为根本。”讲了信心的重要性。如同成办一切世间的事情,如果没有意乐, 不感兴趣,自然也就不会去做。同样如果没有信心,怎么会去依止?所以要对上师生起信心。引生信心的方法:通过积累资粮、忏悔业障、思维轮回过患、忆念上师功德与恩德、祈祷上师等途径而生起信心。


在生信之后,那么自然会对上师恭敬,而且佛法也是从恭敬中求。否则正如“我慢高山,不流德水。”一样,认为自己各方面都超胜上师,而生起我慢,怎么能引生出世间的功德呢?就像世间的学生,自己很傲慢,对老师不恭敬,那他肯定不会得到老师的亲传。我们相续中若有傲慢则与上师不相应,不得加持,故应对引导我们的具相善知识生起恭敬心。为什么要生起恭敬呢?因为真正的善知识,就是佛的示现。佛陀临入涅槃时对阿难说:“阿难莫哀伤,阿难莫哭泣,我于未来时,化为善知识,利益汝等众。”我们应当对上师视为佛陀,做到身语意三门恭敬。身体上顶礼承侍,依教奉行;口中不违背上师的教言,赞叹功德;内心时时刻刻忆念上师恩德。不仅三门恭敬,还需自身如理修行,以法来供养。《华严经》中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以法供养令上师欢喜,无勤中就能获得加持。


依止的方式,如同病人依止医生一样,做到依教奉行。《华严经》云:“善男子,汝应于自己作病人想,于法作妙药想,于善知识作明医想,于精进修持作医病想。”意思是说,我们就像病人一样,在轮回中流转有贪嗔痴等各种烦恼的疾病,想断除这些烦恼,必须依止如良医般的善知识,通过善知识所讲的教言依教奉行,服用正法的妙药,如实修行,则必然断除一切烦恼妄念,从轮回中获得解脱。


2

远离恶知识

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般若摄颂》中亦云:“谁依恶友仰仗他,彼如新罐触水毁。”任何初学者如果依止了诽谤大乘义的恶友,对自己修行有非常大的损害,不但未生的功德不会生起,就连已经生起的功德也会被摧毁。比如对上师三宝的信心、对众生的大悲菩提心、对轮回的出离心等功德都会退失。反而恶法方面贪嗔痴等五毒烦恼会变得炽盛。因为内心还没有成熟稳重之前,很容易随境而转,受到外在环境或者恶知识的影响,由此修行会中断。如同没有入窑焙烧的新土罐接触到水马上会毁坏一样,初学者依止恶友将从大乘道中退失。所以,对修行制造障碍和违缘的恶知识应当远离。远离也并非舍弃他们,因为自相续未成熟时不远离恶知识就会随他们而转,但心里也应该发愿将来有能力时可以度化他们。


因此,我们需要远离对修行有损害的恶知识,亲近并长期依止善知识。


04

赞叹善知识

正因为善知识对修行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需要如理依止。从大乘角度而言,如《现观总义》中说:“成佛不是最终的目标,最终的目标是在获得佛果之后利益众生,使一切众生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利乐。”依止善知识就可以让我们如愿以偿获得佛果,行持广大利他事业。就像如意宝一样,如意宝在众生福报因缘具足的时候出现,如果对它祈祷自然满足一切所需。同样,依止善知识,对其祈祷无勤中获得一切功德与利益。


如此善知识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是所要依止的,佛经中用了大量比喻来赞叹善知识。如《华严经》中云:“复次,善男子:善知识者,长诸善根;譬如雪山,长诸药草。善知识者,是佛法器;譬如大海,吞纳众流。善知识者,是功德处;譬如大海,出众生宝。善知识者,净菩提心;譬如猛火,能炼真金。善知识者,出过世法;如须弥山,出于大海。善知识者,不染世法;譬如莲花,不著于水。善知识者,不受诸恶;譬如大海,不宿死尸。善知识者,增长白法;譬如白月,光色圆满。善知识者,照明法界;譬如盛日,照四天下。善知识者,长菩萨身;譬如父母,养育儿子。以要言之,菩萨摩诃萨若能随顺善知识教,得十不可说百千万亿那由他功德等。


在《圣般若摄颂》中以众多比喻赞叹了善知识。其中也用了大海的比喻说明,就像大海是难测度的,同样,善知识的相续中具足的智慧,大悲等功德难以揣测。又说善知识如同皎月一般,月光可以遣除黑暗、获得清凉,善知识通过讲经说法,遣除众生无始以来内心无明愚痴的黑暗,令其远离烦恼的酷热。善知识如洲岛,让众生疲劳的心得到休息等等,宣说了很多比喻来赞叹善知识。


05

结语

以上说明了善知识对于修行起到的作用,显宗中小乘声闻缘觉、大乘菩萨道果功德,密宗的成就,这一切都来源善知识。如此具相善知识,值遇到后应该以信心恭敬心如理如法依止,不能舍弃,否则自己亲手断送了自己的法身慧命,无法从轮回中获得解脱。应该像《入行论》中所说的:“舍命亦不离,善巧大乘义,安住净律仪,珍贵善知识。”为了自身的修行能顺利圆满,行持利他的广大事业,应发愿生生世世中不离善知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