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84 | 如果他人的小快乐我们都无法随喜,又怎会真心愿意众生成佛呢?
传讲时间:2015. 8 .24
于诸悲润之有情,各得其乐修喜心。
所缘具乐之众生,奇哉此等诸有情,
喜无量心之验相,无有嫉妒生欢喜。
《佛说德护长者经》:“时,诸外道遮罗迦、波利婆阇迦等一切外道,远离信心但生贪欲,又以不得恭敬、供养、尊重、赞叹、衣服、饮食、卧具、汤药而生嫉妒。见佛相好端严,多有徒众眷属,诸外道等无如是事,而生嫉妒。见佛具四辩才,能说诸法,自无辩才而生嫉妒。见佛大得利养,自不得故,诽谤于佛作大恶名。见佛威德尊重,见者悚惧如大国王,自无威德故生诽谤。见佛具足内外功德,三十二相一切种智,众生爱乐,自无此事而生诽谤。见佛具足神通智慧,隐显自在变现无碍,一身为多、多身为一,身力自在乃至梵世。善知过去、未来一切业报差别之相,善知现在众生心行如应说法,贪欲多者为说不净观法,瞋恚多者为说慈悲观法,愚痴多者为说因缘观法,众生信受远离贪欲瞋恚愚痴,诸外道等无如是事,而生嫉妒为作恶名。见佛具足四无所畏,大师子吼决定能说,若如是者得沙门果,不如是者无沙门果,诸外道等无实知见,颠倒谬说故生诽谤。见佛具足大慈大悲怜愍一切,于诸众生而得自在,如观掌中庵摩勒果,自无此事而生诽谤。见佛多得供养尊重赞叹天人钦仰,不得如是具足供养,心生嫉妒为作恶名。见佛如是种种功德具不可坏,自不具故而生嫉妒诽谤如来。”
后修无缘静虑喜。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三摩地王经》中云:“如是大庭广众中,诸魔术师幻化相,各种马象及马车,如是显现实皆无,当知诸法亦复然。”
《宝鬘论》中云:“异生前保密,此乃甚深法,世间如幻即,佛教真甘露。犹如幻化象,虽现生与灭,然于真实中,无生亦无灭。如幻之世间,虽现生与灭,然于胜义中,无生亦无灭。譬如虚幻象,无来亦无去,愚心所致已,真实无安住。如是幻世间,无来亦无去,愚心所致已,真实无安住。超越三时性,唯是名言立,一切有或无,世间岂实有?”
《千佛因缘经》:“时华光林中有千梵志。修四梵行慈悲喜舍。闻此比丘赞三宝义名。身心欢喜。即白比丘。于何经中有如此义。比丘白言。大调御师。于大方等真实经中。说佛法僧平等空慧住一相中。时千梵志。闻佛法僧平等空慧。即思甚深大空智义。八千岁中端坐正受。于空法中而不决了。复更思惟一切法空。于如实际亦不决了。然不生疑亦不诽谤。作此思惟。时有一比丘名曰智藏。告诸梵志。汝等知不。过去有佛。名三昧尊丰如来十号具足。如是同字百千亿佛。皆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其经中说。不住诸法法性皆空。如是梵志于空法中心不明了。但当一心归于空义。时千梵志。闻此语已心大欢喜。白比丘言。般若波罗蜜是大空智。我等今者无明所覆。于空义中无由解了。但于大德所说法中身心随喜。佛告跋陀波罗。彼二比丘善说法者。第一比丘今已成佛于妙乐国。欢喜庄严珠王佛是。若有四众闻彼佛名。五体投地归依顶礼。即得超越五百万亿阿僧祇劫生死之罪。第二比丘久已成佛。号帝宝幢摩尼胜光如来十号具足。若有四众闻彼佛名。五体投地归依顶礼。即得超越七百万亿阿僧祇劫生死之罪。时千梵志。以闻甚深般若波罗蜜身心欢喜。不生惊疑怖畏诽谤。即得超越五十亿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即得值遇十六亿佛。于诸佛所得念佛三昧以庄严心。念佛三昧庄严心故。渐渐于空法中心得开解。跋陀波罗。时千梵志岂异人乎。我等贤劫千佛是。以得闻空法心无疑故。于娑婆世界次第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一切众生。应于空义心无疑惑。佛说此语时。时会大众闻佛所说。有得初果。有发无上正真道意。数甚众多不可具说。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顶礼佛足。”
三门任运成寂乐。
修习喜无量之果,境地稳固心欢喜。
颂词背诵打卡
于诸悲润之有情,各得其乐修喜心。
所缘具乐之众生,奇哉此等诸有情,
不需我令获安乐,各享其乐极善妙,
从今乃至菩提果,愿彼永不离此乐,
如是观修喜无量,当从一至一切众。
喜无量心之验相,无有嫉妒生欢喜。
后修无缘静虑喜。
三门任运成寂乐。
修习喜无量之果,境地稳固心欢喜。
【知识类】
1、请分别说明修悲无量心的原因、证相,入定、出定的修法和修行之果。
2、请分别说明修喜无量心的必要、所缘境、证相、本体、功德和果。
【修行类】
1、如何解释“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现象?从修行的角度,作为“木”和“林”,应分别持有何种心态?
2、为什么说修习空性很重要?你打算如何修习?
【生活类】
1、悲心和大悲心有什么差别?菩萨行持布施时,将自己的孩子布施给婆罗门而导致孩子受苦,为什么没有过失?放生时可以放凶恶的动物吗?为什么?
2、有些人说:“不能有大悲心,不然太脆弱了,现在这个社会是‘狼群社会’,狼群当中不能有羊,不然会被吃掉的。”你如何看待这种说法?我们具体应如何做?
3、如何才能经常保持欢喜的状态?你经常用到哪些方法?学习了本课之后,你打算如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