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才能够感觉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很多人也问:那我死了以后,到时候我又不知道我上一世发了菩提心没有?受了菩萨戒没有?我犯戒怎么办?不会犯戒的。有智慧、有菩提心的人,他即便犯了菩萨戒,忏悔了立即就恢复了。此外,佛教讲上一世和下一世的中间有一个连接的东西,会把我们上一世全部的东西带到下一世。所以我们根本就不需要担心下一世我再出生的时候会不会我这一世所学的东西都不存在了呢?不可能。我们这一世当中的存款、车子、房子,这些肯定是下一世不知道在哪里,但是所学的这些智慧、菩提心一定会在。在六祖惠能大师的身上,我们就非常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了,第一个看到他的智慧,第二个看到他的菩提心,所以六祖惠能大师的经历、情况对我们学佛的人来说是非常非常大的鼓励。
现在我们开始讲《坛经》真正的核心部分——《智慧品》。我们先看敦煌版的文字。
首先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者,唐言大智慧彼岸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是印度的梵文,梵文是maha prajña paramita,发音用中文写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唐朝的时候,翻译了大量佛经,那时候就翻译为“大智慧彼岸到”。
惠能大师说:这个大智慧彼岸到,一定要去修行,才能够体会到什么是大般若智慧。“此法须行”,行就是修行,如此才能够感觉到、找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不在口念”,我们只是口头上念《金刚经》《心经》,念了一辈子,但是如果我们不修行的话,那会怎么样呢?说“口念不行”,如果光是嘴巴念不修行,“不行”就是说不修行,会怎么样呢?“如幻如化”,就是说没有任何的意义,如果嘴巴上念《金刚经》《心经》,不用心去修的话,那就是如幻如化的,没有什么意义。
当初,达摩祖师和梁武帝他们两个在这个上面没有说到一起。梁武帝确实是一个非常虔诚的人,但是他做的这些事情都是一些人间的福报,他问达摩祖师:我平时吃斋,又修了那么多寺庙,有什么功德呢?达摩祖师说:没有任何功德。这个意思就是和《坛经》所讲一样,如果你不修,天天念《金刚经》是没有意义的,像如幻如化——化就是变化,幻就是魔术师幻化出来的东西——就是没有意思的意思。
“修行者,法身与佛等也”,这当中讲的“法身”,《坛经》很多地方都提到了这个词,这个“法身”主要指的是我们心的本性,即佛性。如果你去修,证悟了佛性的话,你就等于是佛了,就这个意思。我们怎么理解呢?是不是证悟的时候就真正跟佛等同呢?当然还不是。离成佛还有很长的距离,但是我们之前没有智慧、没有开悟时,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欲望、无知、愚昧,现在开悟了以后,虽然没有成佛,但跟之前相比,完全可以说跟佛差不多了。
敦煌版里面法身等佛讲得比较多,其它版本当中没有说那么多,我手里的版本说“本性是佛”,就是说我们心的本性是佛,那么你证悟了本性的话,你也跟佛就差不多了,虽不是完全成佛了,但是很快很快了。所以,修行的人,用心去学习般若波罗蜜多,然后去修般若波罗蜜多,了解了心的本性就证悟了。
念《金刚经》《心经》,还有念般若经,是不是没有意义呢?当然不是。它就是说如果我们只是嘴巴念这些经,不修行是没有意义的。实际上念《金刚经》,《六祖坛经》当中也讲过了这是功德无量的:“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这里没有否定念经的功德,也没有说念经没有意义。“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持诵就是嘴巴念,“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就是说我们诵《金刚经》是功德无量无边了,那其他地方又说“如幻如化”没有意义,我们怎么理解呢?是说如果我们不修行,光是嘴巴念,那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后面就讲,如果我们去学习《金刚经》,闻思修同时也念《金刚经》,那就是功德无量,要这样理解。所以佛经的这些意义不要走偏,要不然的话我们就认为达摩祖师否定了梁武帝的所有世俗的功德,并且《坛经》里面也是这么讲的,所以我们不需要念经了,不是这个意思。念经、持咒这都非常有意义,但是,如果不修行光是念,那就是没有意义了。
在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后台,
回复“慧灯之光”领取,全套《慧灯之光》电子书
回复“有声书”获得,全套《慧灯之光》有声书
平台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