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科学与佛学系列之 025--佛教是真正的科学(03) 返回

科学与佛学系列之 025--佛教是真正的科学(03)

 

 

科学一直希望研究客观的、符合实际情况的东西,所以,实事求是就是科学的崇高精神。我们可以把这叫做“真的”,但它是不是“对的”呢?真的东西不一定是对的!

 

                        佛教是真正的科学(3)

 

江柯 美国田纳西大学环境微生物学博士

 

物质和心的四种关系

 

既然说到心和物质,那下面就对我们所感知的世界作个观察,对物质和心这两者的四种关系做一个粗略的分析,目的主要在于引发大家的思考。

 

第三种关系

 

1 万法唯心

 

没有物质,仅有心。前面说了,可以暂时承认心和物质都存在,但是,心不是由物质产生的。这个观点,实际上更正确的说法是,没有物质,仅有心。而且反过来,不是物质产生了心,而是我们认为实有存在的这些物质,其实是由心而显现出来的假相。

 

首先,我们来看今天早上一位同学提到的这个例子:物理和生物课里面讲,我们看到东西是因为打在这个东西上的光线反射到了我们视网膜上,然后视网膜再通过电子束、神经传递到大脑,然后我们就感觉“看见”东西了。但实际上,我们真的见到东西的本身了吗?没有。而且,这种物质和心之间的传递方式的解释,有没有缺陷、有没有一个断档?物质怎么可以传到心里面去?因为神经不是意识,没有了知的特性,不管是电子束、还是神经,物质是怎么传到心里去,又让我们感知的呢?

 

有时候想,为什么当时那么轻易地接受了这样的道理呢?现在去观察心和物质的关系的时候,觉得这样的道理确实无法真正解释它们之间能够产生这样的作用。

 

以前没有真正思考过佛法的时候,只接受科学的道理,就是书上怎么讲,老师怎么讲,就怎么相信。但是现在回想,心和物质之间,不可能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传递关系,物质传到心上,心就感受到了。这样的一种联系要建立起来实在是有点困难。

 

所以,实际上,我们没有看到过物质本身,看到的只是自己的心。从上面这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可以知道,这个结论,即使利用科学已有的理论也是可以推出的。但是,因为科学的目标定在外面的物质上了,所以,科学家并没有往这个方向上分析,也没有得出这样的结论。而佛教因为目标定在向内的心上面而早已讲了这样的道理。而且,进一步可以推知:外界的物质并非实有存在,我们有的只是一个心而已。

 

有的人可能会说,虽然从科学的角度也可以看得出来,我们没有真正看到过外面的物质,也可以进一步理解我们的心没有办法了知心以外的物质,但是,这样也不能说明物质就不是实有存在啊!只是感知不到而已。就好像盲人见不到外面的东西一样,并不能否定外面没有东西,怎么物质就不是实有存在的呢?

 

对于这样的疑惑,我们还可以正面去观察一下物质本身。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等组成的。而分子又是由一步一步更细微的单位组成的。比如,我们说桌子,实际上,除了组成桌子的四条木棍和一块木板,我们找不到一个实实在在的桌子,仅仅是给了这个组合体一个名字而已;这些木头材料,又是由纤维素分子组成的,就这个层面而言,木棍又仅仅是我们给这些纤维素分子的聚合体的一个名字而已;这样分析下去,我们会发现,桌子、木头、纤维素……都并不是实有存在的,其他所有的物质也都不是实有存在的。

 

因此,我们无法感知心以外的物质,物质也不可能实有存在,所以,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只可能是自己的心,没有另外一个实有存在的纯物质的世界。这个观点,在佛教中,属于世俗谛,叫做万法唯心。

 

有人会说,那不可能啊,我的手伸出去的时候,已经实实在在地摸到这个桌子了。桌子在这里,而我的手碰到它了,它怎么可能不存在?我曾经也为这个问题困惑了很久,后来终于想通了。其实,我们用来判断桌子是实有的这个手,也是心幻化出来的,它和桌子一样的假,就是虚对虚。

 

昨天有个法师也说过,虚对虚,心以外的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心想出来的而已。就像电影里面的A跟B对话一样。我们说因为A和B都说话了,所以,可以用A证明B是实有存在的。实际上我们用来证明B实有存在的A,也是电影里面的一个虚假的人物而已。 A自己也不是实有存在的,怎么可以用来证明B实有存在呢?就是这么一回事。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知道,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其实都是我们的心所幻化出的假相而已。

 

2 万法唯心的应用

 

如果学一下《中观庄严论释》,我们会更好地理解万法唯心的道理。当我们发现所见到的一切、感受到的一切,仅仅是自心的显现时,前后世、业因果的存在、众生都做过自己的母亲等,很多概念也都有了理论基础。

 

2.1 确立前后世的存在

 

当我们能够建立万法唯识,或者说心的自证的时候,就可以建立前世后世的存在。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身体本来就是心幻化的,本来就不是实有存在的。没有身体的时候,心还存在,心还可以依靠因缘幻化出另外一个身体来。就好像在看电视节目,你把电视机关掉的时候,节目没有了,电视机还在那里。

 

虽然我自己做生物科学研究10多年,通过这样的理论,我确实相信了前生后世存在。而且,可能也正是因为自己做生物方面的研究,比如生物信息学、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通过改变生物的遗传物质来改变它的一些生物特性等,这些年的研究,让我更是觉得我们所做的都是物质层面的研究,想要通过这些物质产生出生命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在一个生命诞生的时候,应该有作为物质基础的身体以外的心的参与,而不是身体形成的时候由身体产生了心。因此,我完全能够理解“克隆”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复制而已。也就是,科学家在实验室里面可以克隆的,仅仅是某种生命形式的身体,而绝对没有办法创造出一个包括身体和心两部分的生命。

 

通过佛法中这样正面的论证,以及科学研究反面的排除,让我肯定了心是会生生世世一直延续的,身体是会每一世都更换的。这样的话,今生是很短暂的,而未来的生生世世是非常漫长的,现在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佛法,从这样不断的轮回中解脱是非常有意义的。

 

2.2 确立业因果的存在

 

万法唯心,还能确立因果的存在。为什么呢?因为既然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心,也就是说我们的心是我们所感受的一切的作者,那在我们的心田中种下善因、快乐的因,它所带来的必将是快乐的感觉,反之亦然。因为它毕竟是在我们的心上安立的,我们的快乐不是在外面的。即使我们认为有实实在在的存在,其实也是心的幻化而已,不可能超出自己的心。

 

2.3 建立众生皆做过我们的母亲的观念

 

通过万法唯心造,我们还可以建立所有众生都做过我们的母亲的观念。通过前面的推理,能够证明前后世的存在;既然前后世存在,而且我这一世的母亲又不可能一直跟着我生生世世做我的母亲,那别的众生就有做我的母亲的机会;并且轮回与众生没有边际,所以每一个众生都应该做过我的母亲。

 

因此,我们应该对所有众生感恩。她们曾像我们现在的母亲那样为了我们的成长,为了我们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幸福,付出了她们的一切。这种推理,对我们生起对他人的感恩心,甚至菩提心,是非常有帮助的。虽然我们会喜欢感性的东西,但是很多时候,感性的东西只是相合于我们的固有习气,却并不相合于实相,也不相合于佛菩萨的智悲。真正对我们有帮助的,是理性的东西!

 

(待续)

 

感恩您的关注,敬请继续支持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