抉择十八界 | 《楞严经》可能有点不同 |《楞严经》33导读
精彩摘录
我们现在讲《楞严经》,正在讲五蕴、六入、十二处,然后讲十八界这些知识,讲十八界怎样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十八界当中,我们前面讲了眼根、色尘、然后还有眼识,这三个界前面已经讲完了。
前面我们也讲了,看起来好像是里面都是讲的眼耳鼻舌身,我们在六入的时候也是这样讲的,十二处的时候也讲了,十八界的时候每一个根也会讲的,但是佛陀在这里用他的智慧来抉择,抉择的时候每一个点都有不同的要点,所以不但是不重复,而且很有甚深的意义。所以说我们在抉择或者是学习的过程当中,不得不对佛陀的这种无比的智慧感到稀有。
大家应该知道,看起来跟我们每个人应该说是从小到现在,应该说是俱生而有的这么一个法,我们的耳根和眼根,或者是眼耳鼻舌身,每个人都有,所以应该是从小到现在跟它从来也是没有离开过,可是我们对它的本性和对它的妙力——或者是从本体上讲是空性的道理,然后从自性上讲,它的这种光明的妙力——确实也是一无所知。这样一来,我们学习《楞严经》是非常有意义的。
所以抉择十八界的时候,本来是讲六根、六尘、和识,但如果我们破了六识的话,那根和尘自然而然会倒塌的。所以我们十八界抉择的时候,主要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对这六个识进行着重的分析。在分析的过程当中,我们可能每个人也要想到自己的这种识。
六识的本体无分别,按照因明和《俱舍论》的说法,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本体是无分别的,这是现量的,我们叫做是五根识,包括意识的话,六种现量。然后我们怎么知道声音是好听的,色法是好看的,这些后来用分别念进行分析,这个是很重要的。
我看到有一些大德抉择的时候,古代的大德们基本上没有这样抉择,但是近代的有一些大德不管是在讲的时候,或者说找注释的时候,经常说是我们的眼识有分别念。其实眼识的本体是无分别,没有的,但后来以分别来念进行分析,眼睛看到了什么,耳朵听到了什么,这样来抉择。这个学过因明的人都应该清楚。
所以我想要讲《楞严经》的话,可能至少是对《俱舍论》和因明、中观,包括《宝性论》,这些学过的人来讲,应该算是比较好懂。如果没有学过这些的话,这个《楞严经》可能跟其他的有些经典都不相同。
其他的有些经典,比如说像《阿含经》或者是《般若经》就比较简单,眼是什么什么什么的,然后其他的五根也是亦复如是,它好多都是这样类推的,尤其是《大般若经》里面好多都是类推的。但在这里不同的,耳识抉择的这种推理和眼识抉择的推理,看起来是应该相同的,从境方面产生还是根方面产生、两者产生,每一个都是用三个方式来破的,但实际上好像有些地方是不相同的。
讲解全集,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