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文殊密语 >> 《释量论·成量品》广释 35 返回

《释量论·成量品》广释 35

文殊密语 2021-11-15


《释量论·成量品》广释

对本师释迦牟尼佛生起不可退转、

不可摧毁的信心有两种途径,

一要学习大慈大悲的

佛陀救度众生的发心和行为,

二要通过理论观察

真正知道佛陀是量士夫。

当然,后者也是本次学习的目的。

  ——恩师 







下面讲遮破不容灭尽痛苦之疑虑的第二个科判。


壬二(有我缚解不合理)分二:常我无缚无解脱;不可说我无有彼。

癸一、常我无缚无解脱:

生苦因即缚,常法何有彼?

不生苦因解,常法何有彼?


  

外道认为:因为有我,才有我被烦恼束缚、流转轮回,才有我从束缚中获得解脱、到达彼岸。若束缚和解脱的所依不存在,那谁在恶趣中受苦?谁在善趣中享乐?谁往生极乐世界呢?好比,有了人,才有镣铐和监狱的拘禁;有了人,才有释放后的自由。所以束缚解脱的所依我绝对存在。

 

驳:请问你们所谓的我存在,是世俗中承许还是胜义中承许?若是世俗中承许依五蕴假立之我,佛教也认可,承许彼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所依。若是胜义之常我,则不承认,因为万法实相是空性、无我。

 

颂词说:常有的我作为解脱和束缚的所依不合理,因为这样的常我对解脱和束缚无利无害。人们常讲,“重重镣铐束缚着我”,虽然产生痛苦的因或所依是束缚,但常法以何理由具有束缚呢?与前面分析一样,若常法具有束缚,则永远束缚,不可能有解脱,否则就不是常法而是无常法,这样就失坏了自己的立宗。同样的道理,不再产生痛苦的因或所依是解脱,可常法凭何理由具有不生痛苦的因呢?因为,若常法有解脱,则无始以来就获得了解脱,不可能凡夫位被束缚,佛菩萨位时获得解脱,否则就失坏了常法的立宗。或者说,常法不可能有解脱和束缚两个阶段,否则就有束缚时获得解脱,解脱时被束缚的过失。因此,常法作为轮涅或解缚的所依是不合理的。

 

但我们不要认为,只有外道有常见而佛教根本没有。其实佛教中的有些宗派也有深浅不同的常断见,比如:小乘认为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实有,若没有这样的所依,则万法无基;唯识宗承认心识实有;中观自续派认为,在胜义理论观察下,名言显现是不能遮破的(此观点有中观应成派所发的圣者根本慧定应成毁坏事物之因、名言应成胜义量的堪忍处等三种太过)。当然,佛教的实有观点与外道的实有观点是有本质性差别的,比如,佛教中即使小乘也承许诸法刹那生灭的无常性。

 

有些人经常说“唯识宗最高”,其实也不是这样。因为,若承许胜义中有自明自知的实有心识,那么常法不可能成为解脱和束缚的所依。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中观宗尤其是中观应成派,才在唯识的基础上,以理证将心识抉择为空性。

 

佛教的所有理论,都是以理服人,所以才被世人广泛认可。而其他唯物主义等学说,不但没有可信的理论,还叫嚣:宗教是教条、麻醉品,没有我们的理论好。若自己真好,则可这样宣传,但这样的结论一定要在可靠的基础上得出,否则就是自以为是的迷信。而佛教徒在弘扬佛法时,也要把道理讲清楚,比如讲万法皆空,应引用《中观根本慧论》的理证,这样对方就会心悦诚服。而讲诸行无常,也应列举出粗细两大无常的理证。尤其对于知识分子,这样的讲解方式非常符合其根机。

 

在当今教育体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都被打造成同一模式,就像同一模具中塑造出的小擦擦一样,而自己不具辨别善恶的智慧。前段时间,川大一位老师说:“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学,并没有以辩论的方式开拓思想,这是很不好的。”昨前天,我听了一位藏地大学生的演讲,他说:“佛教是经济发展的绊脚石,我们的民族不能再这样落后了,一定要发展物质,不能再重视精神……”我想,他应该是在重复老师的语言,自己根本没有任何理论依据。禁锢思想的教育模式确实是个严重的问题。

 




癸二、不可说我无有彼:

不可说无常,彼非任何因,

于不可说者,缚解皆非有。


 

小乘犊子部认为:需要有我作为业因果与解脱束缚的所依,但这个我不可说常有,因为有上述种种过失,也不可说无常,因为有业断灭之过。

 

为了避免承认常与无常的过失,他们承许既不可说有、也不可说无的不可思议我存在。

 

驳:这种说法也不合理,因为“不可说无常”之法并非任何法之因,因为能生的因决定是刹那性。所以,如果不是无常,又怎么是作者与受者束缚解脱的所依呢?

 

若对方说:既不是无常也不是常有,故没有你们所说的过失。

 

驳:对于不可说为任何法者,虽然称为解脱和束缚的所依,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存在,只不过以分别念在词句上这样戏说而已,因为相违之法不能成立为一个事物,这就像说根本不存在的石女儿常无常一样荒唐可笑。

 

全知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等论典中说,犊子部的见解跟外道没有差别。很多论师都认为,犊子部的修行者不能证得无我,因为承认实相中存在一个不可思议的我,或者说他们没有抉择无我的理论,故不能证悟无我。那为什么承许他们是佛教徒呢?因为他们相续中有皈依三宝的心。有些论师解释:因声闻十八部中都有解脱,所以犊子部间接可获证人无我,但真正受持其宗派见解期间,应得不到解脱。以前哲哲国王梦见一块整布为十八人各各执夺,每人手中均完整不破。这象征释迦牟尼佛的小乘教法分为十八部,但他们所宣说的都是如来的真正教法。

 

有些道友可能会有犊子部的担忧:身心都是刹那性的,前世的业会不会有断灭的过失,是不是需要有个不可思议的我啊?其实这根本没有必要。《修心利刃轮》中,曾以水滴比喻事物的缘起性,即:虽然抉择胜义时一切皆空,但在世俗中,只要因缘具足,果自然而然就会出现。其实,镜中影像、无线电波、红外线、传真、电话、磁场等所有现象无不如是,比如:只要对方具足耳根,自己对着电话机说话后,对方就能无有错乱地听到。只要按照传真机的操作方式认真操作,远在异国他乡,也能接收到所发信息。这些都是一种缘起。当然,从接触与否来观察时,一切都了不可得。若懂得此理,类似犊子部的担忧就会荡然无存。






自性无坏灭,智者谓常性,

故舍此惭见,说彼为常有。



假设对方说:若不可思议的我不存在,前世造业的人和后世受果的人是一体则不合理,会失坏因果。而束缚、解脱的阶段是他体的缘故,行持修道等善法则成了毫无意义。

 

驳:请问你们是就世俗还是胜义的角度而言的?若就世俗,从同一相续而言,造业者和感果者可假立为一体,从轮回不同阶段而言,造业者和感果者也可假立为他体;若就胜义,一体和他体都不成立。名言中缘聚而起现种种幻相,胜义中则一法不得。正因为如此,宗喀巴大师、麦彭仁波切等高僧大德,才在《缘起赞》等论典中,以极大的信心和欢喜心再再赞叹佛陀的无比智慧。

 

此处颂词说:如果造业者不可言说的我是受报者,束缚时的它是解脱者,则以前的它应成恒常性。若任何法的自性从开始到最后没有一点一滴的变化,而永远无有坏灭,古今所有了知正理的智者都共称其本性为常有,不过本性常有之法其实唯有名称,而犊子部却荒唐地认为它存在,这是非常可笑的。

 

在因明中,犊子部所许既非常法也非无常法,而作为因果、缚解所依的我,属于三品物体或三聚法,根本不可能有。比如:不是人也不是非人的法根本不可能存在,只是说说而已。“人和非人”或“我和非我”已包括了所有法。故法称论师于此猛利批评:你们还不如舍弃这一相违法摄于一事物的惭愧之见,而随外道承许彼为常有,相比之下可能更好。

 

或者,反过来说,“自性有坏灭,智者称无常,故舍此惭见,说彼为无常”任何一法的自性有坏灭变异,智者们共称为无常法,犊子部你们应该舍弃“相违体性摄于一个事物”的惭愧之见,承许“我”是无常的。造业者与受报者不是无二无别的一个五蕴的本体,你们就直接承许无常好了。

 

以上宣说了灭相,以此也可了解静相、妙相、离相等灭谛的其余相。而要真正远离苦因苦果,现前无我智慧的灭谛,必须通过修道断除集谛——爱的执著。在小乘《俱舍论》中,灭谛被称为离系果,因明也如是承许。而在大乘经论中,灭谛则指灭尽所有业和烦恼的如来藏本面。




庚四(宣说当修之道谛)分二:无我永是解脱道;彼外余道非如是。

辛一(无我永是解脱道)分二:真实及除彼诤论。

壬一、真实:

修已说道转。


所谓道谛,就是先以听闻思维通达无我空性之理,再以修行现见这样的境界。我们经常讲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只有到达无学道,修行才算圆满。有些大德说:只有见道和修道是真正的道,因为无学道已臻究竟、无有可修,是果而不是道;资粮道和加行道还没有见到真正的路,属于道之前行。但从名称上讲,五道都可算道。修行这样的道,就可以断除苦集,现前究竟寂灭的境界——灭谛,此时就获得了连细微过失也不复存在的转依本体,或者说平庸的八识聚已经转为超凡的智慧。




壬二(除彼诤论)分四:遣除断(所断之障碍)治(能对治之智慧)能力同;除烦恼非无余尽;除惑永尽不可能;遣除虽尽复退转。

癸一(遣除断治能力同)分二:略说以及广宣说。

子一、略说:

设谓虽转依,如道过复起。

非尔无力故。


 

假设对方说:虽然凡夫有过失的心可以获得最究竟的转依,转化为佛菩萨无过失的清净智慧,但这种清净状态也有可能被凡夫人的贪嗔痴所转,而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比如,凡夫有时也能体会到一点佛菩萨的智慧,那时自己好像已经成就了,但过不了多久,又会被分别念占领,退回地地道道的凡夫。因为智慧和烦恼能力相似,或者说先前没有转依的有过患心,就像获得无有过失的道一样,过失也会再度生起。这样的话,即使暂时获得解脱,到一定时候又会退转。

 

驳:这是不可能的。不管在任何时候,贪嗔痴等凡夫心,绝无能力损害或摧毁圣者的智慧。因为前者不明真相,而后者彻悟真理。比如,你以前不知一加三等于四,而算成等于七,后来在老师指导下,知道了一加三等于四而不等于七,从此就不会退失,不会再犯以前的错误。虽然凡夫心易被外缘所转,但是垢染褪尽后,就恢复到本来状态,此后永远不会退失,这才是所谓的究竟转依。

 

有人会问:为什么说获得阿罗汉果位后还会退失?答:这并非指退回凡夫位,而是犹如勇士失脚滑倒一样,因前世业力而显现的一种现象。阿罗汉的智慧是不可能退回凡夫心的。




壬二(除彼诤论)分四:遣除断(所断之障碍)治(能对治之智慧)能力同;除烦恼非无余尽;除惑永尽不可能;遣除虽尽复退转。

癸一(遣除断治能力同)分二:略说以及广宣说。

子一、略说:

设谓虽转依,如道过复起。

非尔无力故。


 

假设对方说:虽然凡夫有过失的心可以获得最究竟的转依,转化为佛菩萨无过失的清净智慧,但这种清净状态也有可能被凡夫人的贪嗔痴所转,而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比如,凡夫有时也能体会到一点佛菩萨的智慧,那时自己好像已经成就了,但过不了多久,又会被分别念占领,退回地地道道的凡夫。因为智慧和烦恼能力相似,或者说先前没有转依的有过患心,就像获得无有过失的道一样,过失也会再度生起。这样的话,即使暂时获得解脱,到一定时候又会退转。

 

驳:这是不可能的。不管在任何时候,贪嗔痴等凡夫心,绝无能力损害或摧毁圣者的智慧。因为前者不明真相,而后者彻悟真理。比如,你以前不知一加三等于四,而算成等于七,后来在老师指导下,知道了一加三等于四而不等于七,从此就不会退失,不会再犯以前的错误。虽然凡夫心易被外缘所转,但是垢染褪尽后,就恢复到本来状态,此后永远不会退失,这才是所谓的究竟转依。

 

有人会问:为什么说获得阿罗汉果位后还会退失?答:这并非指退回凡夫位,而是犹如勇士失脚滑倒一样,因前世业力而显现的一种现象。阿罗汉的智慧是不可能退回凡夫心的。




子二(广宣说)分二:无有勤奋无退转;纵有勤奋亦不退。

丑一(无有勤奋无退转)分二:现前永久无能力;纵非现前亦不退。

寅一、现前永久无能力:

识取境之法,如何有取彼,

有之本性者,亦是此能生。



如果对方问:为什么无我的心达到究竟就不会退转?

 

答:心不同于无情法,具有明知的本性,能缘取对境之法。如《量理宝藏论》云:“识之法相即明知。”而无患的无分别根识或意识取境的方式是:对境如何存在,识就如是缘取。对境是白色的,眼识也会如是显现,如同明镜照物一般。而对境,也是自本体如此存在的本性,是有境心识的能生。按照因明的观点,任何对境都有两种作用:一是生起后刹那的同类;二是成为有境识的所缘缘。因此对境有能产生识的本性。总之,以事势理成立境与有境的自性即是如此,谁也无法推翻。不过这还没有直接作答,先讲一下这个道理。

 

这是名言中的道理,若以中观空性理论来推,则像《入行论》、《中观四百论》等中观论典所讲:识、境、取境方式三者都不成立。若证悟这样的境界,就不会退转,因为实执的种子已被烧坏,就再不会产生烦恼的苗芽。

 

中观将万法抉择为空性,但月称论师也承许“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规律和如梦如幻的显现许,他也会随顺世间而承许,而根本不会说万法全部是石女儿、龟毛兔角,什么都不存在。

 

但现在有些自称中观应成派者,将一切万法一概当作石女儿、龟毛、兔角般来否认,这根本不是龙猛菩萨、月称论师等的做法。




自性此此中,依他缘误解,

消除观待缘,不稳如蛇识。



虽然境和有境的自性本来如此,但在这样的自性中,心识依靠他缘也会产生误解,也即没有符合事物的实相去缘取,反而颠倒执为常我净乐等,如此误入歧途。也就是说,虽然境是怎样,就应该产生怎样的识,但除了圣者,一般凡夫都会依外缘而迷乱。而要消除迷乱,也需观待外缘。比如黄昏时将绳索看作毒蛇而产生恐惧,想消除误解和恐惧,就需要依靠灯火等助缘。依靠灯火的照亮而反复观察,产生是绳非蛇的坚固定解后,误解和恐惧就会消失。同样,以无明和爱执对本不存在的我和轮回产生实执,若以正法的灯火了知无我的本性,就能消除这种迷乱,因为迷乱障碍并不稳固。

 

有人会问:既然心的光明智慧是稳固的,它上面的迷乱障碍不稳固,那众生何时开始迷惑?难道这两者同时产生吗?很多大德认为,可以说是一起的,当我来到这个世间时,有种迷失的因缘,光明的心也是那个时候开始的。若对方说:既然如此,最初同时一起存在,那障碍就不是偶然性,为何称为客尘呢?因为光明的心性是永远不离的,而虚妄分别念是暂时因缘所生,可以遣除。一旦证悟了心性的光明,就再不会退转。智慧能损害颠倒的心,而颠倒的心不能损害智慧,因此弄清量和非量非常重要。

 

何时契入光明的心性,对迷茫的众生自然就会心生悲悯,因为他们如疯狂者般,始终在追逐虚妄之法,而对空性的真理迷茫不知。当然,并非因为我们是佛教徒,才承认万法皆空,若依靠正理观察,对这个真理无论是谁都不得不信服。



学习参考资料


一、法相名词:


01

灭谛

 

灭为灭无之义。以择灭无为(即涅槃)为体。涅槃者,生死因果灭无,故曰灭。此理真实,故曰谛。法界次第中之上曰:“灭以灭无为义,结业既尽,则无生死之累,故名为灭。”灭谛之四相,为灭静妙离。旧译曰尽止妙出。俱舍论二十六曰:“诸蕴尽故灭,三火息故静,无众患故妙,脱众灾故离。”


02

离系果


五果之一。择灭无为,即涅槃也。由智慧远离烦恼之系缚而得之。俱舍论六曰:‘由慧尽法,名离系果,灭故名尽,择故名慧,即说择灭无为名离系果。


二解,成唯识论八卷四页云:离系,谓无漏道断障所证善无为法。


三解,俱舍论六卷二十页云:由慧尽法,名离系果。灭故,名尽。择故,名慧。即说择灭,名离系果。


四解,入阿毗达磨论下十四页云:择灭无为,名离系果。此由道得,非道所生。果即离系,名离系果。


03

转依


转所依之意。又作所依已转、变住。转,转舍、转得之义;依,指使染净迷悟等诸法得以成立之所依。转依,即转舍劣法之所依,而证得胜净法之所依。如唯识宗所说,由修圣道,断灭烦恼障、所知障,而证得涅槃、菩提之果,此二果即称为二转依果,或二转依妙果,此乃修习之最殊胜境界。所断除之烦恼、所知二障,即是所转舍之法;所证得之涅槃、菩提二果,即是所转得之法。


二、重点、难点、疑点:


1.如何理解内外道的常断见?


常断见约有三种分类:粗大常断见(即外道观点,以内道小乘有部宗的见解能遮破),细微常断见(即有部宗以及唯识宗观点,以自续派相似胜义的见解能遮破),极细微常断见(即自续派的观点,以应成派的究竟正见能遮破)。



三、思维与辩论:


1.为什么常我无缚无解脱?怎样破斥不是无常也不是常有的不可言说我作为缚解所依的观点?


2.何谓道谛?五道中什么分位才是“真正的修道”?


3.怎样遣除所断障碍与对治智慧能力相同,故解脱道并非永恒存在的观点?





终生学习

终生修行

终生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