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宝性论 Uttaratantra | ​通往佛性的旅程 (17) 返回

宝性论 Uttaratantra | ​通往佛性的旅程 (17)

钦哲诺布 骑着蓝色獅子BL 2022-09-16
"
不论诸佛是否到来
佛的自性不曾改变
即或有暂时的染污也是一样
"
今天更新《宝性论》第十七
通过学习《宝性论》
愿我们的心融入上师的明月之心
一切本具圆满 一切本来清凉


(图片来自网络)


 第四金刚句 : 佛性 / 九个譬喻(续) 

  • • 主讲人:宗萨钦哲仁波切

  • • 地点:法国多尔多涅(Dordogne)

  • • 翻译:宝性论读译小组

  • • 版权:Siddhartha’s Intent

143

如是贪等九种垢,如同萎败莲花等。

再次作个摘要:这九种不同的染污,对应九种不同的譬喻。

143(续)

由三自性归摄故,种性如同佛身等。

我们还在继续讨论这九个譬喻。我们已经解释如何以莲花、蜜蜂等九种不同性质的东西象征遮障,现在要开始讨论佛性。由于佛性功德有三个面向,这佛性因此以佛身、蜂蜜等九个譬喻作为象征。

144

此之自性即法身,真如以及种性者,
其中由三及一种,五种比喻当了知。

这里要解释佛性的三个面向或三个自性。佛性的第一个自性是自生的智慧,即法界;第二个自性是不变易的真如;第三个自性是证悟成佛的种性(藏rig)或者「界」(藏kham)。佛性的这三种自性以九个譬喻来解释。前三个譬喻解释法身,第四个譬喻解释真如,最后五个譬喻解释「界」。

145

当知法身有二种,法界最极清净体,
以及依彼之等流,宣说深及种种法。

这则偈颂很重要。我们一直提到法身(dharmakaya)和色身(rupakaya),这里将会有非常完整详细的解释。从现在开始,当你说到法身或化身(nirmanakaya)时,应该要记起这九个譬喻;否则,我有种感觉,当大家提到法身,最糟糕的是联想到某个在虚空中的蓝色佛。或者稍微好一点的是,联想到某种无相、无色或无形的空无状态。极少数人会以普通妇人胎中的转轮圣王或普通泥模里的黄金塑像来作联想。

这本释论对于三身或二身有广泛的探讨。kaya可译为「身」,这是很好的用字。这么说是因为,当你接受大乘关于法身的教法时,几乎可以确定会听到有关空性的教导。我们讨论空性与空无,却往往忘了「满性」,亦即关于「身」的部分!即使在最高的教法里,心的空性面向也会以某种方式引介为「法身」。但它不是没有功能或没有生命,它具有「身」和「满」的面向,或者如果你们喜欢的话,也可以说它具有「大量」的面向。

有两种法身。第一种是「本初清净的法身」,它只能藉由自证智(自觉知的智慧)去感知。「感知」这个词不是很好,或许应该说,法身只能是自证智的对境。第二种法身是gyütün(等流),意为「相似因」。我想这里使用「近似」十分恰当,因为「近似的法身」就是道上所教导的,如同我们现在做的。基本上,我们试着讨论无法被讨论的本初清净之法身。我们有无穷尽的方法可以讨论它。

146

当知由超世间故,世间此喻不可见,
不可见故佛自身,所说与彼界相同。

这则偈颂非常美。第一种法身超越世间,超越概念与想象。当我们说某个东西「超越想象」或「超越思维」,我想很多人并不明白那是什么意思。法身的确非常大,但那不只是佛教徒保持沉默的借口而已。它不像是说,我们不能想象乔治布什的屁股长出一条尾巴,因为那多少还是可以想象!有一些例子我记得不是很清楚,比如当某些年轻人从窗户向外望,看见某些给予他们极大喜悦的东西,那种喜悦无法想象,我们无法形容它。即使在我们一般的经验里,也有那种无法想象的情况。

也许这个例子很差劲,不能说明我们在此所讨论的超越世间。因此圣弥勒说,由于法身超越世间,无法找到可以象征它的譬喻,所以我们以佛作为象征。在莲花与佛的譬喻里,法身本身就作为第一种法身 的譬喻,因为没有譬喻可用。

147

所说微细甚深法,犹如蜂蜜一味性,
所说种种广大法,犹如种种壳中实。

第二种法身为「近似法身」,在第二个譬喻中以蜂蜜作为象征。近似法身可以被理解、被证得,但是不容易。它非常微细、深奥且广大,毕竟,这种法身的体性与第一种法身相同。

然后,像是十二分教[1] 等所有各种不同的教示,由各种不同皮壳所包覆的不同榖物作为象征,如同第三个譬喻所说明的。

148

由于自性无变异,以及胜善及清净,
是故宣说此真如,与彼真金性相同。

不论诸佛是否到来,佛的自性不曾改变,即或有暂时的染污也是一样。金币在此作为一个譬喻,象征这个「界」或说佛性,因为即使金币掉落在肮脏的污泥或任何地方,它仍是金币,它仍然清净、本善。如果它被发现,可以制作成戒指、装饰等饰物,用来庄严此世界。

149

犹如地藏及果树,当知佛性有二种,
无始自性住种性,真实纳受胜种性。

现在要谈种性、家族或说元素,这进一步分为两个类别来解释。第一类(九喻中的第五喻)是贫穷人家地底下的宝藏。没有任何人把宝藏埋在地下,宝藏自然就在那里,毫无费力。第二类(九喻中的第六喻)是具有长成像芒果树那种大树之潜能的果实,但它需要耕作、施肥等。

同样的,种性、家族或元素也有两种,很类似我们刚才说的两种法身。一是本初清净的种性,二是可以被净化、有可能成为清净的种性。那种成为清净的可能性是出于第一种本初清净的种性。很重要的是要了解,第二种种性是法道。

150

承许依此二种性,获得如来三种身,
依于初者得初身,依于次者得后二。

依据这两种种性,我们解释了三身的起源。谈到三身时,因为我们没有三张嘴,所以必须依序说它们,否则我们会同步说它们。但因为这看似存在的顺序,我们最后以为它们是三件不同的事。如果你有这种妄心,这些经论也许会让你以为法、报、化三身源于不同的因。

事实上,当本初清净的种性被证得时,那就是法身;当成就第二种可被发展或证得的种性时,通常指的是三身的后二身,即报身和化身。这马上就会解释,请各位耐心等一会儿!

151

当知庄严自性身,犹如珍宝之佛像,
自性本来非所作,摄集功德宝藏故。

152

具大法王国政故,报身犹如转轮王,
唯是影像自性故,化身犹如黄金像。

体性身或说自性身(梵svabhavikakaya)是法身的精髓。它是本初清净,具有一切证悟功德的庄严,这是为什么它如同珍贵的佛像。它自始就存在,并非新近制造的。并且一如法身无尽的功德,这尊佛像是一切宝藏之源。

佛以丰富深广的教法、智慧与法门作为严饰。拥有清净感知能力的众生,可以享用此无穷尽的财富。这以转轮圣王作为象征。

本初清净之法身的证悟力量,具不同染污的不同众生对其有不同程度的感知。因此,这彷如显现于不同根器之不同众生面前的倒影。对于一般众生,佛的化现以黄金雕像作为象征。

153

自生诸佛之胜义,唯是依信所证悟,
犹如日轮光晃耀,无眼目者亦不见。

自生佛,即究竟佛或佛性,只能以虔诚心来了悟和证得,其他任何方式都不能。这将会再作解释。在我们有限的心中,谈到虔诚心时,我们会立即骤下论定:虔诚心是盲目的,是有某个必须相信的事物。但那是非常狭隘的想法。很有趣的是,当弥勒菩萨说,佛性无法以虔诚心以外的任何其他方法来了悟,他的意思是,我们通常不认为我们所具有的一般批判性的心是盲目的。然而,不论我们多么具有批判力,或智识有多么敏锐,我们总是落于边见,我们仍然被文字、文句以及我们的想象力所局限。基本上,那些都是执迷,都是合和的现象。所以,这是为什么这种狭隘的心──尽管依我们一般的观点是非常敏锐的心──永远无法了解佛性。

因此当弥勒菩萨谈到,除了虔诚心,这种佛无法以其他任何方法了解,他的意思是,这种佛性无法被受限于边见的心所了解,只有超越边见的心能了悟它。这里借用我父亲的开示来说明。他说,我们所谓批判、敏锐的心,其实具有非常敏锐的执着;只要有执着、有对某件事物的执着,那个事物就成为一个东西或一个实体。由于你的执着,它成为一个实体,因此它是和合的,并且会改变。

虔诚心实际上是超越边见的心,但你们知道,当喇嘛们说,「现在别想太多,只要具备虔诚心去做就对了,」我们很容易会以为,他们是在强迫我们做。但事实是,你思考得越多,越容易落入边见!所以当喇嘛说「别思考,放轻松,禅定,让你的心从执取、执迷中解脱」时,如果你以为这是鼓励盲目的虔诚心,那就很悲哀了。

然而,那些真的拥有我们称为盲目虔诚心的人,总会在最后获得较多的利益!他们不会想太多,那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利益!如同这段偈颂所说的,纵使阳光闪耀,如果没有眼睛,你也看不见。同样的,只要没有虔诚心,你就看不见佛性。


「注解」

[1]  又称「十二部经」,是佛经的分类方式。



- 翻译/宝性论读译小组 -

- 版权/Siddhartha’s Intent -



到目前为止
宗萨钦哲仁波切共讲过五次《宝性论》
在法国讲述的这一次
被认为是最完整 最深奥的一次
效法玄奘和鸠摩罗什大师
《宝性论》读译小组经过十几年的努力
让这部释论的中文版得以首次呈现
我们将在每周五持续更新
相约星期五
相约在永不变易的佛性里


 宝性论 Uttaratantra下载 

我们把陆续公布的《宝性论》重新放入百度网盘中

 https://pan.baidu.com/s/1mpuEkeR_JDpVVtn7y50XJg?pwd=xb4j 

提取码: xb4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