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外求道,是为了找到自己内在的法
点击↖关注平台
回复“悟性论”
获得已连载合集
“迷时,六识五阴皆是烦恼生死法”。平时是讲八识的,尤其是他空中观,像达摩祖师的禅宗,还有大圆满、大手印,这些都是讲八识的。这里讲六识,实际上也就是一个意思,因为阿赖耶识、末那识都可以归纳到意识当中,所以就是六识。
“阴”这个字,是佛经早期的翻译,那个时候就叫作阴,后来就叫作蕴。很多东西堆积在一起就叫五蕴。意识还有眼耳鼻舌身等识,就是六识。色受想行识这些都是五阴。我们还没有证悟的时候,无论是六识还是五蕴,这些都是烦恼,都是生死法,都是无常的。
“悟时,六识五阴皆是涅槃无生死法”。如果证悟的话,那当下六识和五阴皆是涅槃无生死法。就是说我们并不是断除六识、五阴,然后重新构建、创造新的涅槃。那是什么呢?就是悟和迷的问题了。
如果悟,五阴六识本身就是无生死的涅槃法。如果迷,那无生死的涅槃法也已经是烦恼生死。断除不断除、轮回和涅槃的清净不清净,都不是本质问题,关键的问题就是迷和悟。如果迷,所有的一切都是问题,都是烦恼,都是生死。如果悟了,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了。
“修道之人,不外求道”,这个前面已经讲过了,修道的人应该知道,真正的而且是最殊胜的法就是自己心的本质。除了自己的心的本质,向外再求的话,根本就不可能求到这样的法,因为这种法就是自己心的本质。
我们自己心的本质根本就不在外面,怎么可能求得到?求不到。我们早期的时候,所有向外的求法,就是为了找到内在的道、内在的法。一旦找到了自己心中的法以后,就要好好地培养,好好地修自己心中的法,不要到外面去求,外面没有这样的法。
“何以故?知心是道”,心的本性就是道,那心在哪里呢?当然不在外面,所以就不到外面去求,就到心中去求。“若得心时,无心可得”。如果我们就往自己的心中去求,找到了我们心的时候,实际上无心可得。
我们看到了没有心,它是不存在的,它就是空性。这个时候,实际上我们就得到了心,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了。无心可得,就是看到了心的本性是空性,这个时候可以叫作得到了心的本性。实际上就跟前面讲得一样,没有什么可以得到的。
“若得道时,无道可得”,如果得到了道的时候,也就深深地体会到,道本来就是空性,心本来就是空性,空性的法是没有什么可得的。但是在世俗当中,这个就叫得心和得道。
“若言将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见”。用我们的心去向外求道能够得到什么东西的这种想法都是邪见。不可能从外面得到什么道,也不可能得到什么心,就是要往里去看。
我们早期的闻思,要从上师那边听法,灌顶也要从上师那边得。这个时候,从世俗的角度去看,是要求法的,而且就是要向外去求。这个时候,我们还没有找到自己心的本性,还没有找到真正的法。
我们所有的这些求法的过程都是为了找到自己心的本性。过去的这些修行人都是这样的,当他们还没有找到自己心的本性的时候,他们会依止上师。在依止上师的过程当中,像米拉日巴大师还有惠能大师,他们都很努力,克服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去依止上师,向外求道,都是为了找到自己内在的法。
找到了以后,这些人都离开了他们的上师,然后自己去修。因为那个时候他们自己找到了,就不需要向外求,现在就是向内求,这个时候要自己修自己的心。无论是汉传的、藏传的,显宗的、密宗的这些修行人都是这样,所以就是要求自己向内求。
“若得道时,无道可得。若言将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见”。这个刚才讲过了,如果我们说将心去修,去求能得到什么东西,那这种观点就是错的,这个是邪见。
“迷时,有佛有法”,这个很重要,我上次也讲过了,禅宗的很多话非常非常容易让人误解,而且不少的人也误解了。比如说我们去做一些世俗的闻思,或者是修一些福德资粮,像布施、持戒、忍辱的时候,已经被禅宗一些词句误导了的人就会说:为什么还要去做这些事情呢?这个不就是增加执著吗?不是最后都要放下吗?布施还有持戒等等,这不都是自己增加分别念吗?放下,不应该去做。
这种观念确实是错的,不对的,为什么呢?这里讲,我们迷的时候有佛有法。因为有佛,所以要学佛;因为有法,所以也得要行法。有善有恶——因为有善,所以要行善;因为有恶,所以要断恶。行善断恶,这些在迷的时候都是存在的,所以,这时候尽量地回避各种各样的罪过,然后尽量地去行善,哪怕是很小很小的善,也都不能忽略。
像《大圆满前行普贤上师言教》,或者是《百业经》等显宗的论里讲得一样,这个时候必须要有取舍,因果的取舍一定要非常地注意。千万不要因为一些表达禅宗最高境界的文字,然后就被误导,认为一开始就什么都不需要做了,心里什么都不想这个就是禅宗了。心里什么都不想当然不是禅宗的境界,这个《坛经》里面就讲了很多很多遍了,每一品里面都讲过。
在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后台,
回复“慧灯之光”领取,全套《慧灯之光》电子书
回复“有声书”获得,全套《慧灯之光》有声书
平台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