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
如何才能让内心强大?
佛经中说大悲咒可以治愈一切病,是这样吗?
如今中西医有时相互排斥,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第三者插足的现象屡见不鲜,以至于很多在校学生对待男女之事也比较草率。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您提及自己看病时发现有些医生对您的病情不重视,敷衍了事,此时您也会忿忿不平吗?您是如何处理这件事的?
问:如何才能让内心强大?
答:想要内心变得强大,主要可以从几方面入手:
一是培养利他心。
很多人之所以内心脆弱,究其根源就是太自私了。其实人的痛苦都是由呵护自我而生,这一点看看每个人流过的眼泪就明白——这些眼泪有多少是为自己、有多少是为别人?显而易见,很多眼泪都是为自己而流的。
因此,我们如果能常常为别人着想,乐意帮助别人,内心就会变得强大,因为有利他心的人,即使自己生活得非常简单,也会快乐。
二是保持内心宁静。
人的内心不要被贪嗔等情绪所左右,而要常常保持宁静。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可以早上起床后禅修一会儿,让心静下来,晚上睡前也这样做,并且经常反观自己的心。这样内心就会逐渐获得一种力量,而且这种力量不容易被外缘或困境所摧毁。
也就是说,首先要培养一颗利他心,同时要保持宁静的心态,这是让内心强大的很好方法。
另外,还应当保持求知心。
一个人如果有很强的求知欲,那么不论生活中出现什么困难,都不会对他造成大的冲击,因为他会觉得:不管怎样,有生之年我要不断学习,这是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事。一旦有了这种观念,其他都变得不那么重要。
所以,如果具有利他、宁静、求知这三种素质,内心就会摆脱脆弱,逐渐强大起来。而拥有一颗强大之心的价值,是金钱无法衡量的。
问:佛经中说大悲咒可以治愈一切病,是这样吗?
答:一些佛经中虽然有这种说法,但对于其中的“一切”,要善加理解。
比如开会时,我们说“所有人都到了”,那是不是全世界的人都到了?不是的,只是当时该到的人已经到了。同样,佛经上说大悲咒可以治愈一切疾病,也是把某个范围内的病称为“一切”。
佛经里的“一切”“所有”等词语,有时是指全部,有时则不一定。因为佛经的语言,有时是直接的字面意思,有时则有间接的内涵,有时还有更深的密意,所以不能一概从字面上理解。这个道理,你们学医的人应该很容易明白,因为很多医学术语在不同场合,也有不同的含义。
当然,如果对大悲咒有很强的信心,或者自己有很好的禅定力,那么念诵大悲咒的力量也是不可思议的。
问:如今中西医有时相互排斥,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这样并不好,双方应以互相包容、互相学习的心态相处。
其实,中医与西医各有优点——中医的优点,诸如天人合一的思想、对气脉明点的细致观察,以及对有些慢性病的调治;西医的优点,比如要切除一些病灶时,依靠中医很难办到,但依靠西医的手术就可以轻松解决。
不过在查找病因上,中医较之西医可能更具有方便。西医一般是借助电子仪器来检测,比如通过验血来检查病原,如果依靠这种方式查不出病因,就无从入手治疗;而中医可以使用很多缘起的方法来观察病因。
所以我想,对付一些急性病以及有些特殊的病,西医的疗效会比较迅速;但是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对病因的研究比较深入,又有丰富的草药学,可能在根治病源上更有优势。
作为医生,最好既掌握西医又通晓中医,同时以自己的专业为主,另一者为辅。
我认识的有些医生,所学专业虽然是西医,但对于中医也非常熟悉,如果有些疾病依靠西医治不好,就改用中医的方法,而如果中医不太奏效时,又会结合西医的方法。我觉得这样很完美,否则,人类的疾病千奇百怪,可能是内、外、密各种病因交织而成,仅仅依靠单一的疗法,效果不一定好。
问:我是一名护士,在看护患者的过程中,患者家属常常期望很高,提出过分的要求。虽然我已经竭力帮助他们,但依然无法令他们满意。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答:不论医生还是护士,要做好医务工作,首先需要一颗善良的心,这是最重要的,其次还要有良好的人格,以及对专业知识的精通。除此三者之外,还需要什么呢?就是善巧方便,医务工作者要接触很多人,所以要处理好各种关系。
首先,面对一起共事的人,不论领导还是同事,凡是自己工作圈里的人,都要跟他们和睦相处,否则即使你的医术很好,在工作中恐怕也只会处处碰壁。
第二,对待病人要有平等心。作为医务工作者,要对所有病人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有些病人有钱有权或者跟自己关系好就刮目相看,有些病人贫穷卑微或者对自己没什么利益就不屑一顾。
再者,应该运用智慧观察病人家属。有的病人家属非常挑剔,甚至提出无理要求,这时不论医生还是护士,言谈举止中要具有智慧,这样才可能妥善处理他们的问题,如果有些实在无法解决,只要自己问心无愧也没有大碍。
你所说的情形,不仅医务人员会遇到,从事其他行业也会遇到不可理喻的人,他们出于各种目的而提出过分的要求。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善巧应对。听说现在有些医生跟病人以及病人家属谈话时都会录音,以备日后出现争端,虽然这跟信任危机的大环境不无关系,但是也没办法。
不过,即使遇到极少数人的非理刁难,你也不要对这个职业失去信心,不要对所有病人及其家属失去信任,毕竟他们中百分之七八十都是很好的,会理解你的工作。而且站在另一个角度看,个别人的吹毛求疵对你也是一种提醒和督促。
我就经常这样想:最好有人给我的工作提意见,这样我就会提高警惕,工作质量得以提升;如果人人都赞叹我、讨好我,那可能只会助长我的傲慢,导致我放松警觉,做事粗心大意。
所以,生活中的磨难,恰恰为我们铺平了未来的道路。
问:工作中看到一些不良现象,该如何对待?
答:现在不论哪个行业中,都有让人看不惯、不满意的现象。对此,我觉得要分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所谓“不良现象”其实是自己眼睛不清净所致。我们的眼睛往往观察别人的过失非常敏锐,“这个不对,那个有错”,如果是这样,就要知道是自己的过错,不应当责备别人。
另一种情况,的确是你所见到的现象不太合理。这时看你是否方便说出来,如果不方便,那只有自己默默忏悔,因为既然你还要在这里工作,那么为了自己的生存,为了集体的利益,可能不得不选择沉默,同时内心惭愧忏悔。
问:您提及自己看病时发现有些医生对您的病情不重视,敷衍了事,此时您也会忿忿不平吗?您是如何处理这件事的?
答:面对这种事情,我虽然有些不满,但也并没有怨声载道,或者跟医生发生争吵,而是旁敲侧击地对医生说:“我已经住院很多天了,你对这个检查资料应该熟悉吧?”虽然语气委婉,但是也明确地让医生知道他确实有些失职。当然,像这种医生是极少的。
我特别希望今天在座的医生、护士以及将来会从事医务工作的同学们,对病人怀有一颗慈悲心。虽然在座的人数量有限,能力也有限,但是涓涓细流可以汇成大海,大家的慈悲心逐渐凝聚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这个力量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
其实在座的都很有善根,也颇具善心,只不过这种善根与善心很容易被外境染污、侵蚀,所以要懂得用各种方法进行保护。
总之,如果能够尽心尽力地奉献医疗事业,致力于治病救人,这样的人生是非常有意义的。
问:如今的社会中,人的道德越来越沦丧,诸如第三者插足的现象屡见不鲜,以至于很多在校学生对待男女之事也比较草率。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答:生而为人,需要具备道德的底线、做人的准则,因为不论你的身份如何,是学生、老师还是医生,如果没有清净的心地和贤善的行为,那么求学或是工作都难以成功。
我们的社会受西方一些思想的冲击,人心不像以前那样传统与洁净,但不管怎样,每个人对自己要有一种道德约束,这样才能营造美好的人生。
作为学生,尤其要把精力投注在学习上。大学时光非常宝贵,在此期间,谈恋爱不重要,赚大钱不重要,穿名牌不重要,坐豪车也不重要……如果你读大学时看重这些,说明你心中不该成熟的已经成熟了,而该成熟的知识还看不到踪影。这样的结果就是毕业时除了一份没有分量的文凭外一无所得,那美好生活的梦想也就变得遥不可及。
总之,不论外在环境怎样,每个学生都应对自己负责。而对自己负责的表现之一,就是保持清净的生活。
问:我正在学习《入行论》,能否请您就利他心作一些开示?
答:利他心,对于学佛或不学佛的人,都非常值得了解。
听说有的老师也在这方面从正反两面教导学生:“有些心念是积极的,比如决心、正知心,乃至利他心;有些心态则是负面的,比如贪心、嗔心、嫉妒心。”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对于学生的未来帮助很大,因为这不是仅仅传授学生一些知识技能,更是给学生的人生路点燃了一盏明灯。
我常常想:在此世间,只要有利他心,不论什么身份的人,都会非常成功;而如果没有利他心,不论你是学生、老师或者出家人,都不会有真正的成就。
利他心不仅对个人非常重要,对整个社会也不可缺少。如果人人都有利他心,整个社会就会很温暖,充满光明;相反,如果人人都很自私,这个社会就会越来越冰冷,失去希望。
因此,通过学习《入行论》等大乘论典提升利他心,非常有意义。
希望大家都能重视培养利他心,虽然现在你不一定懂得它的价值,但迟早会发现它有多么珍贵。
问:我是一名医疗工作者,刚刚工作一年,从学生到社会的转变让我很不适应。有一些东西我想坚持,但总会听到很多声音告诉我“不必这样做,因为在这个社会不适应”,久而久之,再遇到一些事情时,我都不知如何是好了,希望您给予指点。
答:确实,大学毕业后的前两三年,对于很多人非常艰难,因为是人生的转型期。
学生时代时,生活环境很单纯、很清净,现在突然置身于错综复杂、甚至有些污浊的环境中;学生时代时,自己孑然一身,现在可能有了家庭,肩上的担子一下重了;学生时代时,只要求学就可以,现在要学以致用,在实践中运用学到的知识。这种种变化,让很多人措手不及,迷茫与困惑也不期而至。
有些学生临近毕业时,兴高采烈地欢呼:“我要毕业了,太开心了!”但是我很想告诫他们: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否则可能会“水土不服”。
当然,到了社会上,经过三五年的磨砺,转型期的阴霾会慢慢消散,很多人的人生方向基本确定了。不过八年、十年后,也许另一个转型期又会到来,此时刚毕业时的很多兴趣淡化了,新的希求萌生出来。
如何顺利度过人生的转型期呢?有几个要点是需要把握的:
第一,保持纯洁的善心。第二,拥有坚定的决心。
有时我们感觉自己的人生似乎已经山穷水尽、走投无路,但实际上也并非如此,人生的路是四通八达的,可能不经意间就会柳暗花明。因此,很多大学生步入社会后,当初的美好愿望也许没能实现,甚至周围的人暗暗提示你放弃初衷,但只要你发心是善的,就一直坚持下去,总有一天这份善良会散发光芒。
第三,人格要沉稳,时时运用智慧去观察,而不要随波逐流。
在漫长的人生路上,保持稳重的心态很重要。遇到快乐之事,不要过于骄慢或欢喜;遇到逆境或迷惑,也不要过于灰心失望,始终以一种积极、平稳的心态向前迈步,那么人生的路会很好地走下去。
第四,所作所为始终为他人着想。
当然,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般人很难做到,但还是要为他人有所考虑,这样很多事会比较容易成办。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人能够不经历坎坷而顺利走过一生,不论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而所谓的痛苦与迷茫,往往只是自己没有想开而已,一旦想开了,问题就荡然无存了。
实际上,只要有一颗善良的心,什么都过得去,随缘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