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四种心念或行为,会使我们的修行贬值
有四种心念或行为会使我们的修行失去其本应有的价值:嗔怒、夸耀、懊悔和不回向功德给一切众生。
经论上说,一念嗔心,能摧毁一千大劫里上供下施积累的福德善根。①现代社会生活节奏非常快,人们好像都不太有耐心,如果事情没有按期待的样子发展,便爱发急。修行过程中,往往要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因缘也并不总像期望的那样圆满,如果总是顺着自己的习气,恐怕嗔恼的时候会很多,我们可有足够的福德善根供摧毁?
大家觉得凡事只有符合自己的意愿,才能快乐;只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才能快乐。不过说实在的,好像从无始以来,我们都是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结果呢,就是我们还在轮回里很不快乐。可见随心所欲并没能让我们更快乐,既然如此,事不遂愿也就不必看得太严重了。
①《入菩萨行论》:“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
第二种过患是夸耀。堪布阿琼仁波切在他的大圆满前行讲义里说:“有些人只是办了一件微乎其微的善事,就在走路的人前坐着讲,在骑马的人前站着讲。”想象一下那是多么滑稽的一幕:挡在路上非不让人走,要跟人家说自己的功德。
这种夸耀的风气如今应该比阿琼仁波切那个年代更盛了吧。有一位很有意思的居士曾经对我说:“师父,现在大家都喜欢做功德,我喜欢做阴德。”我就问:“功德和阴德有什么不同吗?”他说:“功德是做了好事让别人知道,阴德是不让别人知道。”哦,原来功德和阴德是这么一回事,我还是头一次听说。
一般人做了好事都想让别人知道,而大成就者却是不同。
以前,华智仁波切常以普通僧人的形象四处游方,认出他的人很少。一次他来到康区的一户人家门前。这家主人的母亲刚刚去世了,家里正迎请来本地颇有名气的上师做超度佛事。见华智仁波切也是僧人装束,主人便请他一起参与法事。
仁波切进门后,看到那位上师坐在高高的座位上,旁边是随行的小侍者,二人正在念诵仪轨。于是仁波切便坐到一个角落里,以神通观察,发现那位上师正在想:“主人家能否将那匹最好的黑马供养我呢?”亡人的中阴身得知这位上师生起了如是恶念后便躲得远远的。小侍者却以真诚的大悲心祈祷亡人往生极乐世界而专注念诵,因此又将中阴身感召回来,但他无有能力将其超度。观到这里,华智仁波切暗自思量:“若未与亡人结上缘则无法超度他。”于是他问主人道:“能给我一点吃的吗?”主人说:“佛事做完后可以给你。”
超度仪式结束后,那位上师果然得到了黑马,而具有慈悲心的小扎巴(僧人)仅得到一张小黑牛皮。主人给了华智仁波切一碗酸奶,如此与亡人结上缘,于是将亡灵超度了。仁波切后来自嘲地唱道:“贪心上师得黑马,悲心扎巴得牛皮,超度亡灵得酸奶。”
第三种过患是懊悔。悔总是和疑相提并论。对修持佛法的功德心存疑虑,就会数数生起后悔之心。比如,你可能会在上供下施之后时不时冒出这样的念头:“那个东西要是没有供养或布施掉就好了!”这是因为你怀疑那次供养或布施真有那么大的意义。或者有时候你会想:“要是没有花那么多精力学佛就好了,为了学佛放弃了很多挣钱、发展事业的机会,现在才这样不如意!”诸如此类的懊悔之心,究其根源都是对佛法修行能带来的利益心存怀疑。
第四种过患是不回向功德给一切众生。有人觉得如果把功德都回向给众生了,自己不就没有功德了吗?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把功德回向众生,众生也包括你,你怎么就会没有功德了呢?功德不回向众生当然也不会消失,只不过这种善业果报享用一次就穷尽了。
有时候人们倒不是因为舍不得功德,只是忘了回向,毕竟回向与我们习惯的行为模式太不一样了,好比随时都得想着把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贡献出来,与所有人分享。
没有三殊胜摄持,嗔怒、夸耀、懊悔和不回向功德给一切众生,这四者当中任何一个都能损耗我们的善根。
如果尚不熟悉三殊胜的修持,不能在平时做事时总记得以三殊胜来摄持(当然这是很常见的情况,比如你不会每做一件事都在开始时按一下暂停键——稍等一下,我先发个菩提心:为一切众生究竟成佛而洗这个碗、出这个门等等),那么怎么办呢?
■ 我们可以在每天早上发心:愿我今天做的一切都能利于众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觉悟实相。然后,我们认真地去做每一件事。
■ 晚上睡觉前做回向:我今天所做一切善法的功德都回向给众生,愿他们因为我的所作所为而得到真实利益。
当然,能随时以三殊胜摄持自己的言行,那是最好不过。
添加PTZ小程序,随身听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