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广解》18课 * 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本课科判坐标
本课总义归摄
🔹上节课我们讲了为受持菩提心,我们首先要让自己堪为法器,这就需要净化自相续。我们可以通过供养、顶礼、皈依、忏罪、随喜、请转法车仑、祈请不涅槃、回向福德这些具体修法修持。首先是供养修法,我们学习了供养的六种方式以及供养的对境,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具体如何供养,即供养无主物、供养身体、意幻供养、发愿供养、无上供养、赞叹供养。
🔹供养在整个菩萨道的修法中非常重要,可分为上供和下施两部分。上供,即对境为三宝、父母、师长,以供养的方式安立;下施,即对境为痛苦的众生,以布施安立。上供下施既可包括于布施中,也可包含在供养中。为了让我们生起菩提心,受持菩萨戒,所以应对具有殊胜功德的三宝进行供养。上供的目的有三个:
第一,为积累资粮,在相续中生起殊胜菩提心的所依。有巨大福德为基础,就能生起具有大福报的清净菩提心;福报不具足很难生起菩提心,即使生起也容易退失;
第二,在供养时对上师三宝产生恭敬心,忆念上师三宝的功德,通过供养能打破悭吝心,上师三宝是一个让我们放下的殊胜对境和助缘;
第三,通过供养也能提醒我们自心具有殊胜的佛性。
🔹此外,供品和所得之果之间有不共的缘起。比如:供养水,水清净、透明、柔软,通过供水会可使我们的相续逐渐清净和调柔,我们内心有很多污浊的罪业,通过供水可得以清净;供养灯,灯具有光明的自性,供养明灯,能遣除内心的无明黑暗;供养妙香,香气周遍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供养三世诸佛,我们的相续也能逐渐具足功德、戒律、禅定的妙香;供养食物,食物能让我们获得禅悦食。花、果、药等每种供品都有其不共的缘起,都能帮助我们获得不同的功德。上师在《大圆满前行》中有讲述堪布阿琼在供曼扎时,强调供养时应具足三种清净:“意乐清净,不是为了今生救畏或善愿,而是为了拥有珍宝菩提心;对境清净,不是外道本师、邪魔之类,而是三宝尊;供品清净,是清净的珍宝等物,并且心无吝啬。具足这三种清净非常重要。”
🔹本课我们继续学习“供养无主物”中的“真实供养”,也就是我们可以把世间真实的鲜花、珍宝、山林、宝树等以及我们没有见到过但真实存在、不属于私人所有的无主物,以心观想供养三宝。科判“供养彼等之原因”,说的是为何我们不仅仅供养自己的财物还要供养这些无主物?其原因有二,一是自己极为贫寒无有财物,二是尽管自己有些财物,但毕竟是有限的,而以心观想无主物则范围数量更广大,可以迅速积累资粮。
🔹本课的具体内容为:
1. 我们以意念缘取一切秀美的山峰,如珍宝严饰的须弥山、珠穆朗玛峰、普陀山等;缘取一切寂静、秀美的森林,如马拉雅山的旃檀林、兴安岭的红松林、罗霄山的千里竹海等;还有那缤纷五彩的宝花;严饰着净刹的宝树;以及叠叠密密地垂满枝头的珍果,我们将这一切无主物观想供养给上师三宝。(详见颂词1)
2. 我们以意念缘取天界、人间殊妙芬芳的香气、燃香;如意树和诸宝树;不需耕耘而自然长成的诸种庄稼;以及其余值得供养的各种珍贵饰物,都顶戴供养在最尊贵的上师三宝之前。(详见颂词2)
3. 我们以想象来缘取:缀饰着种种莲花的大小湖泊,湖面的天鹅发出悦耳的吟鸣声;在浩瀚虚空界中一切无有主人的美好事物,我们都恭敬地奉献给以释迦牟尼佛为主的三世诸佛及所有佛子,祈请最胜福田慈悲地接受这份供养。(详见颂词3)
4. 由于我前世未积资粮,现在我非常贫穷,没有其余可以供养三宝之财物,祈求大慈大悲的怙主为利益我而接纳这份供养。(详见颂词4)
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巍巍珍宝山,静谧宜人林,
花严妙宝树,珍果垂枝树。
颂词1-1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宣讲“供养无主物”之“真实供养”。首先无主物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只是没有任何人拥有私人所有权,但可以属于某个国家。供养无主物是一种真实供养,有实际存在的供品,可以以心缘取后供养,但并不是通过心念幻变出来的不存在的供养物。
颂词1-2
消文释义
巍峨高耸的金子等宝山,远离喧嚣愦闹寂静舒适的森林,由本身的花朵庄严,累累硕果压垂了枝干的妙树。(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1-3
本颂重点
1. 巍巍珍宝山:按照《俱舍论》的观点,这里的珍宝山是指由黄金、白银、红宝石和琉璃四种珍宝所组成的须弥山。还有一些山具有“巍巍”的功德,但不具有珍宝的自性。比如世间一些很著名的山:喜马拉雅山、安第斯山、阿尔卑斯山、峨眉山等等,有的看起来很雄伟,有的很秀丽。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山都可以作为供养物。
2. 静谧宜人林:这里作为供养物的树林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静谧,二是宜人。有的树林虽无人打扰,非常安静,但深入后林中有很多可怕的动物,无法让人有悦意的感受。而有的树林虽然景色宜人但却过于喧闹。所以既静谧又宜人的森林非常适合修行,作为供品供养上师三宝最为合宜。
3. 花严妙宝树:指在天界或极乐刹土中由珍宝花严饰的宝树。我们虽然不能亲眼见到但可以通过佛经中的描绘进行观想,也可以将我们见过的人间开满鲜花的树木作为供养物。
4. 珍果垂枝树:描述的是果实累累压弯了枝条,看起来令人欢喜,这些各种各样的水果树也都可以作为供养物供养三宝。
5. 外境不存在实质,意幻供养和实物供养并无分别,只要自己有观想能力,诸佛菩萨就有取受的能力。
颂词1-4
相关公案
1. 《三昧王经》云:“应将十方所有世界的鲜花与珍宝,各种有主无主之物品,供养十方三宝。”
2. 藏王赤松德赞为了报答莲花生大师的传法之恩,供养了很多金子,当时莲师唱了一首道歌:“我见到的全部是黄金世界,不需要这么一点金子。”之后在赤松德赞的手里吐了一口唾沫,表示不太高兴。这则公案说的是,对瑜伽士或修行境界比较高的人而言,所有境相跟真正的实物没有差别,因为他的观想能力特别强,同时对外在的金银财宝并不执着。
颂词1-5
思维讨论
如何才能从见到美景立即拍照调整为第一念来供养三宝?
(提示:可以从功德、过患两方面思维。功德:积累资粮、对三宝产生恭敬心感恩心、提醒我们自心具有殊胜佛性;过患:串习自己的悭吝心、贪心)
(颂词2)
世间妙芳香,如意妙宝树,
自生诸庄稼,及余诸珍饰。
莲花诸湖泊,悦吟美天鹅。
颂词2-1
消文释义
天等世界中合成而散发的芬芳香气、沉香等涂香;能满足所需的如意树、奇珍异宝所形成的妙树,未经耕耘自然而生的庄稼,以及除此之外值得供养的所有珍贵饰品。由莲花点缀的湖泊、池塘中天鹅悦耳动听的吟唱声不断传来。(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2-2
本颂重点
1. 世间妙芳香:指因众生福德显现的世间种种妙香,如在热带有白檀香、红檀香、沉香,香味让人非常悦意、头脑清醒,很远就能闻到,这些天然妙香可用来供佛。还有一些和合的妙香是用不同的原料调制而成,比如藏香等。在佛前点燃各种妙香之后,我们观想香云周遍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在所有佛法僧三宝面前做殊胜供养,愿一切众生能够具足善妙的戒定慧功德。
2. 如意妙宝树:初劫的时候众生福报很大,南瞻部洲就生有如意树,虽然我们现在看不到了,但三十三天还有天人福业所成的如意树,诸清净刹土中也有七宝所成的如意树,树冠高耸,辉煌无比,能随意满足有情之所愿。
3. 自生诸庄稼:北俱卢洲、欲界天及劫初时有情福业形成之自生庄稼,它自然生长,百味俱足,如同甘露能随心显现各种妙味。
4. 及余诸珍饰:指世间当中的很多珍宝饰品,我们以意缘取现在、过去一切堪可供养的无主珍饰,都顶戴供养在最尊贵的上师三宝之前。
5. 莲花诸湖泊,悦吟美天鹅:我们既可以同时将充满莲花的湖泊及美丽天鹅以意念供养,也可以分别供养世间一切明净的湖泊,及湖泊中悠游着的各色天鹅。天鹅姿态优美,叫声让人闻而生喜,而且有白色、红色、黄色等多种美丽颜色。除了天鹅之外,还有各种漂亮的飞禽甚至电视、图片上的好看飞禽也可以观想为供养品,恭敬供养三宝。
6. 上师教诫:日常我们可以做如下意幻供养:
①当我们游览名胜古迹、朝拜圣地神山时,忆念“供养诸佛菩萨”;
②不仅水池、湖泊应该供养,世界上的北冰洋、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等大的海洋,也应该在心里观想供养;
③无论是什么样的景物,壮丽的山河、湖滨,美丽的田野、园林,雄伟壮观的宫殿、庙堂,凡是我们见到的,都应该尽力供养十方诸佛菩萨;
④如此,无形中便能积累很多资粮,这就是修行。
颂词2-3
教证公案
《俱舍论问答》:初劫时的人类是怎样的?答:初劫时,人类从光明天化生,依靠神变行于空中,身体发光,禅悦为食,寿无量岁,后来因贪食地味,而身体沉重不能飞行,身光也消逝了,这时日月出现,后来人们食用自然稻而出现男女根,由此而行非梵行,并开始建房舍以行非梵行。因为懒惰而出现积蓄,并出现了看管田地的长官即五先王,后渐渐因过分造恶业人寿渐减而至十岁。
颂词2-4
相关教证
学会了意幻供养,会不会反而无法对治悭吝心了?因为什么都意幻供养了,且功德和实物供养无异,会不会不再想实物供养了?对此你怎么看?怎样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颂词3)
浩瀚虚空界,一切无主物,
意缘敬奉献,牟尼诸佛子,
祈请胜福田,悲愍纳吾供。
颂词3-1
消文释义
诸如以上这些及无边虚空界,清净刹土以及北俱卢洲等所有的无主物,我均以心观想取来,郑重地供养释迦牟尼佛以及一切殊胜的佛子,祈请供养能获得大果报的殊胜福田为利众生而接纳,祈求大慈大悲的尊主慈爱垂念我而接受我的这些供品。(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3-2
本颂重点
1. 窍诀性归纳:浩瀚虚空界中一切无主的胜妙供品,不论现实中能否获得,通过我们的心缘取,都可以恭敬地奉献给佛、法、僧三宝。我们可以观想在广大无边的虚空界,从天界、人间到龙宫,整个器世界无有主人的一切美好事物,我们所见过及能忆念到的,全部以意念摄集起来,恭恭敬敬地奉献诸佛菩萨、上师前,以最真诚的心情恳请诸佛菩萨、上师慈悲纳受这一切。
2. 供养的实质:供养三宝的实质是为了积聚福德资粮,并不是三宝需要我们供养。本来诸佛菩萨已远离我执,断尽贪毒,对他们自身而言,完全无须这些虚幻不实的供养。不但如此,诸佛是菩提心圆满的成就者,无论如何不会放弃利益众生,我们祈求世尊受供利益自己,实际上是一种断除自我执着与诸佛相应的修法。一般来说三宝是一切功德的来源,一切福德之赐予处,所以要哀请这些大慈大悲之怙主,为使我等生起摩尼宝般珍贵的无上菩提心,而纳受以上意缘供品。
3. 供养时,应具足印度无著菩萨在《菩萨地论》中所讲的六种条件:
①想到三宝具有无上的功德;
②三宝可以成办无边利益;
③在众生界中,诸佛菩萨是至高无上;
④三宝犹如昙花一样很难出现于世,非常难得;
⑤三千大千世界中,唯以三宝作为供养对境;
⑥世出世间一切功德的来源就是三宝。
4. 无主物供养的要点:整个虚空中,只要是善妙的无主物,我们都以殷重的心观想取来对佛陀作供养。一边观想一边发愿:愿自他众生都能产生殊胜的菩提心!如此一遍一遍念修、供养。佛是遍知,完全能观照我们的心,如果我们通过观想在心中显现供品的总相,或者想到把浩瀚虚空界中一切无主善妙之物全部供养,那么佛也能够完全了知,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就能获得殊胜的福德。
颂词3-3
相关公案
无垢光尊者对可怜的众生非常慈悲,为了让供养者生起欢喜心、生起善心、清净心、能够积累殊胜的福德,即使如乞丐、孤儿寡母等,只供养一点点食物,不管多么下劣,他都会在供养者面前津津有味地享用,显得非常高兴,并专门为他们回向。
颂词3-4
思维讨论
反观自身,在行持供养(无论是意幻供养还是实物供养)时,其发心是怎样的?是为世间诸安乐,还是为出世间解脱?怎样调整发心?
(颂词4)
福薄我贫穷,无余堪供财,
祈求慈怙主,利我受此供。
颂词4-1
科判分析
本颂宣讲的是“供养无主物”之“供养彼等之原因”,也就是我们供养这些无主物的原因何在。
颂词4-2
消文释义
暂若有人问:为何不供养自己的财物而供养这些无主物呢?原因是由于我往昔未曾积累过福德,极为贫寒,除了这些供品以外我实在无有其他任何可供养的财物。真心诚意想供养您,祈盼唯一利他的诸位怙主为了利益供养者我而纳受这所有的供品。(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4-3
本颂重点
1. 供养无主物的原因:一种情况是太贫穷,没有财富无法供养;另一种情况是不太贫穷,有能力供养一些供品,这两种情况都不妨碍我们再以广大的心去做无主物的供养,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极方便、极广大的供养,因为作为凡夫,多生累劫未积福报,所以现在贫穷困乏,无有堪作供养之物,即使有少分财物,亦不堪供如海圣众。
2. 供养的目的:诸佛菩萨并不需要这些财物,因为他们已圆满了一切功德,对我们来说,这样供养一方面可以断除自相续中的吝啬心和贪心,另一方面,供养殊胜对境,可以很快圆满自己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但要特别注意,供养无主物的前提是自己实在没办法供养如此广大的真实供品,如果明明有能力、有财物,却因为贪执而一点也不舍得供养,这样做是无法对治自相续中的贪心的。
3. 供养对境:慈悲的怙主。我们应在十方诸佛菩萨、上师面前,凭自己的信心和力量来作供养。末法时代,作为佛教徒,我们要仔细辨别供养对境,尤其是作为供养对境的大乘善知识,上师在讲记中说:大乘善知识的法相是,纵然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舍弃大乘佛法,对大乘经典精通无碍。此外上师还教诫:法供养是最好的,对真正的上师来讲,一个人好好地修行,好好地闻思,这个上师肯定高兴。因为上师传法的目的就是让所有的众生获得快乐,而获得快乐的唯一方法,就是佛法!
4. 无主物供养并非藏传佛教或印度个别论师的独有说法,释迦牟尼佛在大乘佛经中亲口宣说过,寂天菩萨在《学集论》中引用了大量教证进行说明,比如佛在《善巧方便经》中就有关于意幻供养的教证,还有《宝云经》中佛也告知诸位眷属关于无主物供养的方法和功德(见“相关教证”)。
颂词4-4
相关教证
1. 《善巧方便经》中曾说:“大菩萨以慧心摄取十方鲜花、花鬘、妙香、森林、山河、如意宝等诸无主之物,供养诸佛,有无量功德。”
2. 《宝云经》中,佛告诉诸位眷属:“善男子,应以三千世界所有花果等无主物之供品,于昼夜六时中,在十方诸佛菩萨前意幻供养三次,此举具有无量功德,应回向于一切众生。”
颂词4-5
思维讨论
我们不用付出任何成本只在心中意缘供养这些无主物,真的会有那么大的功德吗?
(提示:《入菩萨行广释》中:这点不用疑惑,普贤菩萨已用十大愿加持了这种意供,在《普贤行愿品》中讲得很清楚。供养者的清净意乐与诸佛菩萨无边慈悲威力的加持,以意缘供养和以实物供献,二者在功德上没有差别。)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