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颂】《四百论》 第十二品
中观四百论广释
句义明镜论
此《中观四百论广释》分三:
甲一、初义;甲二、正释论义;甲三、末义。
甲二、(正释论义)分二:一、总义;二、别义。
乙二、(别义)分二: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二、释胜义谛的道次第。
丙二、(释胜义谛的道次第)分二:
丁一、(广释胜义谛)分三:
戊一、(由破有为法为常之门而总破实有)
戊二、(别破有为法实有)分五:
第十二品 破见品
己三、(破所见实有)分三:
庚一、(世间大部分人不入此空性法的原因)分四:
辛一、(明具足德相的闻者难得)分三:
壬一、闻者的德相:
质直慧求义,说为闻法器,
不变说者德,亦非于闻者。
壬二、观察德相不全的过患:
说有及有因,净与净方便,
世间自不了,过岂在牟尼。
壬三、(断诤)分二:
癸一、(成立能仁是一切智)分三:
子一、对于摧毁苦集的空性教义应生欢喜:
舍诸有涅槃,邪见所共许,
真空破一切,如何彼不欣。
子二、除佛正法外其余无有解脱的原因:
不知舍方便,无由能舍弃,
是故牟尼说,余定无涅槃。
子三、于佛所说的深隐法义生起定解的方便:
若于佛所说,深事以生疑,
可依无相空,而生决定信。
癸二、明别者是相似大师:
观现尚有妄,余义更不知,
诸依彼法行,被诳终无已。
辛二、(明真实义极难通达)分五:
壬一、(怖畏空性的原因)分三:
癸一、诸求解脱者随外道行的原因:
智者自涅槃,是能作难作,
愚夫逢善导,而无随趣心。
癸二、认识怖畏空性的补特伽罗:
不知无怖畏,遍知亦复然,
定由少分知,而生于怖畏。
癸三、愚夫怖畏空性的原因:
生死顺流法,愚夫常习行,
未曾修逆流,是故生怖畏。
壬二、观察障他通达空性的过失:
诸有愚痴人,障他真实见,
无由生善趣,如何证涅槃。
壬三、为不失坏真性见即应谨慎:
宁毁犯尸罗,不损坏正见,
尸罗生善趣,正见得涅槃。
壬四、导入真性的次第:
愚宁起我执,非说无我理,
一者向恶趣,胜者趣涅槃。
壬五、(认识真性)分二:
癸一、认识实际:
空无我妙理,诸佛真境界,
能坏众恶见,涅槃不二门。
癸二、劣慧生怖畏的原因:
愚闻空法名,皆生大怖畏,
岂见大力者,怯弱不生畏。
辛三、(明佛说甚深义非为争论)分三:
壬一、佛说空性非为争论但自然能焚烧一切邪说:
诸佛虽无心,说摧他论法,
而他论自坏,如野火焚薪。
壬二、(明彼能烧毁的原因)分二:
癸一、正明:
诸有悟正法,定不乐邪宗,
故我见此法,如同能灭门。
癸二、诸圣者不生怖畏的原因:
若知佛所说,真空无我理,
有亦无所欣,无亦无所怖。
壬三、对误入歧途者应生悲愍:
见诸外道众,为多无义因,
乐正法有情,谁不深悲愍。
辛四、(明自他教的粗细)分二:
壬一、总明劣慧者敬重其他教法不敬重佛法的原因:
婆罗门离系,如来三所宗,
耳眼意能知,故佛法深细。
壬二、(别释)分三:
癸一、希求解脱者不应修习邪宗:
婆罗门所宗,多令行诳诈;
离系外道法,多分顺愚痴。
癸二、劣根于彼宗起恭敬的原因:
恭敬婆罗门,为诵诸明故;
愍念离系者,为自苦其身。
癸三、彼等宗非正法的原因:
如苦业所感,不成为正法,
如是生非法,是世异熟故。
庚二、(略示善说)分二:
辛一、正示:
如来所说法,略言唯二种,
不害生人天,观空证涅槃。
辛二、外道不敬信佛法的原因:
世人耽自宗,如爱本生地,
于能灭彼因,如何能生欣。
庚三、教诲求解脱者须求善说:
有智求胜德,亦爱他真理,
日轮于地上,有目皆共睹。
〖第十二品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