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讲堂 >> 与之搭配,风味最佳——谈欢喜心 返回

与之搭配,风味最佳——谈欢喜心



  编前语  

   

   如童逐戏乐,

   所为众善业,

   心应极耽著,

   乐彼无餍足。


想必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童年记忆: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到废寝忘食,听到长辈的呼唤也不愿意离开,然后再以最快的速度吃完饭又跑出去继续没有完成的游戏。长大后,这样单纯的快乐似乎越来越少,但偶尔沉浸于自己喜欢的事情,一晃神半天过去了,内心充满平静的喜悦,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的时光。


其实,当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时,如果把它当成“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就很容易疲惫,甚至半途而废;如果为了追求某一个特定的结果,就很容易患得患失,心也容易烦躁。只有当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这件事情的意义,不执著某个所谓的必然的结果,而只是尽心尽力去做,充分享受这个过程的时候,内心会变得欢喜、无畏,也更容易善始善终。


同样,学习大乘佛法的行人,想要充分体会到大乘佛法的甘美,并在行持六度万行、利益众生、闻思修行等善法时不半途而废,就需要培养对善法的兴趣和欢喜心,如同小孩喜欢玩耍一样。



  修行离不开欢喜心  


世出世间的任何事情,有了欢喜心,就不会感到累,不会因为阻碍而退缩放弃。


想想我们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付出的精力,废寝忘食并不觉得疲倦。而如果没有这种欢喜心,稍微碰到一点困难就觉得不行了,太麻烦了,要放弃了。同样,我们修行也是,若没有欢喜心,那数量达不到,质量也出不来,只是硬着头皮“赶任务”“赶作业”似的。故而想要圆满成办自他二利,一定离不开精进,而精进就是对善法充满欢喜踊跃的心态。


从世尊到后来所有的高僧大德,无一不是靠精进努力圆满二资,证得菩提者。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也云:“功德皆随精进行,福慧二种资粮因。”修道中,一切功德皆需精进才能得到,精进也即福智二资的因,如果缺乏精进,则远离菩提之果。


法王如意宝也讲过:“对闻思修行等善法的兴趣,一定要越来越增上,若能认识到善法的重大意义,则会如同进餐一样,每天都毫不间断,将力量全部投入,精勤不息。”



  怎样生起欢喜心  


法王的教言已经给我们指出了生起欢喜心的窍诀——认识到善法的重大意义。在充分了知善法的功德后,还需结合生活不断细致思维,直至对其利益深信不疑。在行持善法的前中后三个阶段,反复串习它的功德,让欢喜心贯穿始终。

 

以发菩提心为例

  1    我们首先要去广泛学习菩提心的功德

了知发心的利益胜过其余任何善法。一旦世俗菩提心生起来,很多业障、罪业都能全部消除。以菩提心摄持的善行,“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这些善根像如意树一样,如意果实成熟后,不但不凋谢,反而越来越茂盛;善业的果报成熟后,不但不尽,反而更加增上,乃至得佛果间,这个善业不会毁坏。在《大集经•无尽意菩萨品》中说:“譬如天雨一渧之水,堕大海中,其渧虽微,终无灭尽。菩萨善根,愿向菩提,亦复如是,无有灭尽。”《华严经》第七十八卷,列举一百三十种比喻来宣说菩提心的功德,广博精微…….


  2     之后结合生活

思维菩提心的利益,数数串习,生起强烈的希求心。在日常行持任何善法之前,一定会想到要发菩提心。


以放生这件善行为例

  1    放生之前,要了解放生的功德

比如,在积福的有为善法中,世尊说过,救护有情生命功德极大。放生而积福德,现世即可成熟,诸多公案,昭乎耳目。人们若希求眷属团聚,寿命延长,身心安乐,诸缘如意,应发大悲心、行放生业,则显感冥通,自己所希求的愿望,当下即可得到实现……


  2    再忆念菩提心的利益,发菩提心来参加放生,生起极大的希求心和欢喜心。

  3    放生过程中,不断地思维放生和发菩提心的利益,持续生起欢喜心。


  4    放生结束后,再想想以菩提心摄持的放生,今生来世会有哪些不可思议的善果,数数生起欢喜而回向善根。



这样前中后都以欢喜心摄持,下一次对于类似的善法就会有强烈的意乐,做事过程中哪怕遇到违缘,一想到这样行持的利益就不容易被违缘所转,也会尽力将善行善始善终。


总之,我们不论在闻思修,还是在行持种种善法时,都可以这样串习,久而久之,对善法的欢喜心就能培养起来,这样修行才能够长久稳固而毫不退失。


大家可在留言区分享自己快乐修行的秘诀



本文教言恭录自

《入行论》

《劝友放生书》




 友情提醒

回复"1":招聘发心人员

回复"2":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略传

回复"3":门措上师略传

回复"4":堪布简介

回复"5":智悲讲堂闻法房间

回复"6":本周课程安排

回复"7":《放生仪轨甘露妙药》

回复"8":《转经轮的功德》

回复"9":《助念往生仪轨》

回复"0000":综合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