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上师言教·业因果
讲记第三十一
(一)略说 分二:1.真理;2.修行
1.真理
如是,善恶业性的造就者唯一是心,纵然未外出于身语二门,仅心的善恶分别,亦有发生众多大果报。如是,善恶业性的造就者唯一是心,纵然未外出于身语二门,仅心的善恶分别,亦有发生众多大果报。
此处修心取舍之道,缘于对因果律的定解。此处有两大真理:一、善恶业性唯心造;二、善恶分别也有大果。
“分别”,就是指内心分别思惟的活动,包括各种各样的计较、考虑、评价、认同、寻求、谋虑等等。所谓“分别上的善恶”,比如为众生、为佛法是善的,为私欲是恶的,就像这样在分别上有善和恶的差别。比如心中在评价“这个正法很好”“佛的本愿很好”“这样修很有利益”,这是善的分别;认为世间种种邪法好,享受好,感官刺激好等等,这个是恶的分别。又如心中在考虑做一件利他的事情,这个分别是善的;心中在考虑怎么实现自我,这是恶的分别。
2.修行
由此真理,恒时绵密观察内心。若有善心,修习欢喜,令善增长;若有恶心,立即悔罪,心作是念:“我真卑鄙,听闻了那么多法,还仍然起这样的分别,真可耻!从今以后,要努力令心中不起这样的分别。”如是而思惟。
第一句标明修心的宗旨。“由此真理”,即善恶业性的造就者唯一是心,因此,关注善恶业的状况,也是唯一在心上去看,而不在外在看;其次,即使未动身发语,以心的善恶分别就有大果,第二条真理决定要在心念上修行,而且,才萌生念头就需要作取舍。
这样再看,观心之时要作两种处理。就像交警要知道他的职责,合理的时候当放行,非法的时候当禁止,也就是,看到念头来来往往、此起彼伏。
比如在行善最初,观察发现有善心,就应当住在欢喜中。譬如在听某个法的时候,现在心很清净,也的确有很好的欲乐,有信心,有恭敬,这样就应该处在欢喜当中,应该感觉:“这很难得,的确本来遇到这样的法就非常地难得,又出现这样的心也非常难得,在无数种乱七八糟的分别当中,竟然能呈现这样的好心!”自己一作欢喜的时候,有一股势力或者劲头,那么处在这欢喜当中,从头到尾会滋长善根。或者在完成了某些善行,或者在回顾的时候作自随喜:“最近能做到这样是很好的!”那么这样有个随喜的力量,它就能促成这个善进一步地增长。随喜就是给它支持,非常认同,那么这个表示是很重要的,以此将来在这方面会更加有势力去串习,去增长。
如果发现有恶心,譬如起贪、嗔、邪见、嫉妒、傲慢,或者损人利己,或者落在颠倒习性中肆意妄为等等,这些就是害自己的元凶,它决定了所有的身口意的造作全是恶的,而且,由此只会发生恶趣的果报,因此做法就是:一、当即悔罪;二、呵责自己;三、往后杜绝。
总之,要按照这样的观念来思惟。那么以心对治心,起这个作用,自然恶的放纵就不会发展。
公案
《杂宝藏经》里记载了一个“五里铜盆”的公案:
往昔有位恶生王,在园堂看见一只金色猫从东北角钻入西南角,就派人挖掘,结果挖到一个铜盆。铜盆的容量有三十斗,盆内盛满了金钱,再继续往深处挖时,又得到一个铜盆,这样次第挖得了三盆金钱。恶生王又叫人往旁边挖,结果连续五里路,每一步都挖到盛满金钱的铜盆。
恶生王虽然获得了很多金钱,但因惧怕而不敢使用,于是就去请问迦旃延尊者。尊者说:“这是你的宿业所感召的福报,你尽管用,没有妨碍。”恶生王就询问宿世因缘,尊者告诉他说:“过去九十一劫前毗婆尸佛涅槃后,在佛的遗法中,有一位比丘在十字街头,将钵置于路边,教化人们说:‘谁能将财物投入这个坚牢藏中,一切国王、盗贼、水火都不能夺走。’当时,有一个穷人见到比丘教化,心生欢喜,就将卖柴所得三文钱放入钵中,发愿后离去。在回家的五里路上,他步步心生欢喜,临入家门时,他又遥向比丘至心顶礼,发愿后才入家门。当时的穷人就是大王你的前身。因为往昔你以三文钱欢喜供僧,所以生生世世身分尊贵,常常获得如是盛满金钱的三重铜盆。因五里之中步步欢喜,而感得五里金钱之报。”
这个公案很明显,当时这个穷人,他在五里路上步步随喜,也就是对于自身能做到这样一个纯净的善非常欢喜。这个五里路实际都是在滋长善根,从后头他所得的果报来看,出现了五里连绵不断的装满金钱铜盆的福报,可见因果不虚。我们在念念当中去对行善作欢喜,因果律给的奖赏就是增长善、增长果报,要对此确信。
1.作善法时的取舍之道 分二:(1) 修行;(2) 公案
(1) 修行
每当作一个善法时,首先善自观察自己的等起,如果有善等起,就作这个善;如果等起上有竞争心、虚伪心、求名心等,则首先奋起大努力纠正等起,然后用菩提心摄持;如果无论如何都不容有改变等起,则放弃作此善根为好。
在做检查时,发现这个起心是非常良善的,比如,专一利他、专一为佛法等等,那是非常纯的一个善心,这个需要作支持。因果上如果有非常大的理智,就知道这样子做肯定是好的,因此要让这个善好好地完成它。就好比我们看到地上有棵很好的苗子,就知道要好好护理,让它完成,最后会长成一个繁花硕果,样样都是好的。比如,我在做某种利人的善事时,心是纯善的,该怎么修行呢?就是要好好地去完成这个善事,使得它初善、中善、后善,或者具有三殊胜的内涵。
这样纠正好了以后,脱离了危险,然后,要让它进一个善的、最好的轨道,也就是很好地以菩提心作为等起,来摄持整个善行。这个菩提心有智和悲两分,智缘佛果,悲缘众生。就常规的途径说,“为利众生愿成佛,为成佛故行此善”。也就是不是出于私欲,而是为众生;不是求人天名利等的小果,而是要成佛;成佛就要以善为因,因此我来修这个善,好好地来做它,就是为了能成佛利益众生。那么这个等起就是正的、圆满的,这样子做就好了。
也就是,如果碰到很强的恶性的习性势力,怎么样也没办法纠正,那也有个坚决的态度,宁可不做也不邪恶,因此,这样断然地放下来。那么,这是一个非常分明的善恶观念,明知伪善就是恶,再做也是增长苦,这样非常断定地放下,不再做这个了。
(2) 公案
据说,从前有许多施主来见格西奔公甲,那天上午,他在三宝所依前陈设供养等,做得非常好。他观察自己的等起,发现自己是在众施主前作形相法,使得等起不清净,因此,他在三宝所依前的诸多供品上撒了一把灰,说道:“比丘!住在真诚无伪中吧!”帕当巴得知此事后,说道:“藏地的供品中,奔公甲这把灰好。”
所谓无始习性如油入面,是非常地深刻的,自然格西奔公甲在显现上也难免。当时遇到很多的施主来见他,不自觉地他在佛堂三宝所依前,想把供品摆得非常庄严,环境非常干净,让人有个好印象。当然“等”字中,我们可以想象,比如说,他会有意识地要摆一些高档的,做得让他人赞叹等。但是,格西有一个因果正见,隐微中他发现,自己在作形相法。心里一起这个动作,实际是一个世俗心,已经落在不清净的求名或作假相的等起当中。他知道这样做是没有意思的,心已经是假了,就不会是真善,没有好结果的,伪善不是真善,因此他就想“干脆拉倒”,在供品上投了一把灰。而且,他知道修行最重要的是心,不是外相,使心返回到真诚、贤良当中是最重要的,因此他告诫自己说:“比丘!请住在真诚无伪中吧!”这样子使得伪君子的状况,返回到真诚的君子状况。帕当巴对于此事的评论是:藏人会日日作供养,在那一个个的供品当中,这把灰是好的。
这里要看到,善恶的评判在心,不是说灰是好的。但是前头呢,那些供物那么好,可是心不好,因此就是不好;后面一把灰,但是心返回到了真诚,心是好,因此就是好。
1.此处讲了哪两大真理?由此我们应如何修行?思惟具体修行的方法和原因。
2.作善法时,等起有哪三种状况?分别应如何处理?
3.奔公甲格西撒一把灰的公案中,他在作善时是如何观察、如何处理的?圣者对此如何评价?我们应如何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