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国际佛学网 >> 如何更好的保护自己?——索达吉堪布开示“效法天地”的窍决 返回

如何更好的保护自己?——索达吉堪布开示“效法天地”的窍决

索达吉堪布 国际佛学网 2017-12-08



维护他人,就是维护自己


对于空性,有人很不理解:


“你们佛教天天讲空性,既然是空的,那生活、事业都不用管了?”


其实,空性不是这个意思。


真正的空性是说,在生活中显现的这一切,虽然它的本质是空的,但显现是存在的。


所以,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而在做的时候,因为你懂得了空性,私心就少了,私心少了,天地自然就宽广了。


否则,我们这个“自我”的意识,本来就强,再加上社会、环境的影响,乃至教育也不断地往这方面引导,那很容易就会出现一些极端的现象。


前段时间的一个研讨会上,北大一位教授说,现在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并说这种人一旦掌权,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我很能体会他的忧虑。一个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当他为自己奋斗,又有点能力的时候,就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甚至不惜破坏一切


就像希特勒,他从前的学习成绩、各方面的修养原本也不错,可是在受了某种思想影响之后,为了维护自己的种族,杀的杀、害的害,而且在他看来,即使杀掉了全人类,也没什么不对的。



这就是“利己主义”的危害。


所以,作为一所学校,你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分数,更要培养他们的德行,至少让他们知道:


不仅要维护自己,也要维护别人;

维护别人也就是维护自己。


当一个人,能这样为别人考虑的时候,他的前途是不用担心的。而且,这个时候他的能力越大,越能给社会带来利益。


所以,在做学生的这个阶段,教育上能引导他们去除“私心”,应该是很有必要的课程。


《吕氏春秋》云:“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


意思是说:天无私,所以它才能覆盖整个世界,如果它有私,就只能覆盖部分地域了;

地无私,所以它能承载世间的万物,否则也只能承载少数的器物;、日月无私,所以能普照世间,否则也只能偏照一方;

春夏秋冬四时无私,所以它们总是自在运行,否则,如果某一个季节,比如春天或者夏天的时间过长,四季就颠倒了。


因此,人要想放宽心量,就应该效法天地,去除私心。



当然,去除私心也需要一些方法。


拜伦·凯迪有一本书叫《一念之转》,很受欢迎。我大概看了一下,里面教人以反躬自问的方式,去除自我的想法,以及对他人的怨恨。


比如,当一个你喜欢的人背叛了你,做了对不起你的事,那你就要反问自己:


“那是真的吗?”

“你肯定他不喜欢你吗?”

如果你肯定的话,就再问:

“当你持有‘他不喜欢你’的想法时,你会如何反应?”

“没有那个想法,你会是怎样的人呢?”……


这样反复思考以后,你会了解:


其实你的痛苦,多数是源于,对“自我”的想法太执著了,而这些,只是你的误解或错觉,并不真实。认识到这一点,你就会理解并接纳对方了。


所以,“我”始终是问题的关键。



“我执”伤人,亦伤己


不论小事大事,小到家庭内部的争吵,大到国家与国家的战争,全都是在对“我”以及“我所”的认同之上,为了维护这个“我”而导致的。


有这么一种既有趣也有理的说法:


在“我”这个字形中藏着一把兵器——“戈”,有了这把“戈”,既“戈”了别人,又“戈”了自己。


因此,只要太过分地执著于“我”,家庭不会快乐融洽,社会不会安宁和谐,乃至整个世界,也不会有真正的和平。


然而,如果你想去除这个“我”,那么最好从“让”字开始,因为你要知道,别人对“我”的认同,和我们是一样的。



古人说:“君子量大,小人气大。”量大不大、气大不大,问题还是在“我”上面。有了“我”,一点点小的触犯就接受不了,反唇相讥,甚至大发脾气。


现在有些人一发脾气,就摔盘子——这个我们藏地没有,是不是电视上学来的,反正一吵架就摔东西。


但这有什么用呢?根本没有用!


这时候你要调的是心,你能试着理解对方,让一让,也就没气了,痛苦也就消失了。


其实,你静下心来想一想,可能事情真的没有那么大,只不过我们的心太窄了,容不下。


日本的梦窗禅师说:“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


如果你的眼里,有了一点点尘埃,三界也会变得狭窄;

而如果你的心里,没什么挂碍,睡在一张小床上,世界也是无比的宽广。


当然,这是一种境界,不过境界也是培养出来的。如果我们经常观察这个“我”的虚假性,经常思维空性的道理,你会慢慢体会到:


我们的确是很渺小的,和广阔的宇宙相比,我们还不如一棵小草。这么微不足道,你发再大的脾气,能伤到谁呢?只能伤到我们自己。



所以,还是要接受佛法的教育。有了佛法的教育以后,特别是有了些修养功夫,当你再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即使心里有点不舒服,脸色也有点变化,但你只要把平时学的窍诀用上,冷静地反观一下,事情也就不大了。


何必在一些小事上过不去呢?


宋朝无门禅师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对一个了无挂碍的人来说,人间处处充满了美好景致。不是吗?


当然,即使你看不到这些,还是有属于你自己的路,何必要钻牛角尖呢?又有什么必要走上绝路呢?


一落榜就自杀,太不明智了!人生的路有很多啊,不是就这么一条。如果就这么一条,走不过去,也只有一死了。


但实际上,这比十字路口要多得多,你这边走不通,可以走那边;那边走不通,换个方向再试试。


走不通,其实也不说明别的,只是你的因缘还不具足而已,但出路总归是有的,何必去死呢?


感情上的事也是一样的。


我去过一些大学,也了解很多大学生在这件事上苦恼。苦恼归苦恼,但你要为了一个人自杀,就不值得了!


你喜欢他,他不喜欢你,你的世界变暗了,这个我理解。但黑暗终归会过去的,在这个世界上,不是像你眼里所看到的,只有他一个人——他不喜欢你,其他的人也都死了,不是这样的。


世间上的人很多,世间上的路也很多,不管是谁,也不管你遇到什么样的事情,如果心能稍稍放宽一点,稍稍放下一点我执,烦恼和痛苦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了。


而在放下我执的修法上,除了上面讲的这些,要了解“我”的虚假性、要明白执著“我”唯有痛苦、要想得开放得下之外,我认为最好不过的,就是学习大乘佛教的利他精神。



 想得到快乐,唯有利他



佛教有大小乘之分。


小乘注重的是自我解脱,通过证得无我,从而远离一切烦恼和痛苦,这种理念和修行,在如今的缅甸、斯里兰卡等国家,是非常兴盛的。


大乘佛教虽然也要求对治这个“我”,要求放下对自我的执著,但它首先要求一个修行人的是:


你应该把其他生命作为关注的重点,然后在利他心的推动下,进行你的一切修行。


当这一利他的理念被再再强化以后,自利的心就淡化了;

而自利心越淡,利他的心及行为也会越来越明显。


就这样,在增上利他与弱化自我认同的过程中,自身的烦恼和痛苦就日趋减少了。


这是真正的秘诀。


你把自己放下了,唯一想着别人,可能起初稍微难一点,但串习久了以后,你会感觉到,这种恒时为别人着想的状态,实在是最快乐、最放松的心境。


你们也试试看,当你在生活中感觉苦恼的时候,把视线从自己的那点儿事上移开,尽心尽力、力所能及地为别人做点什么,这个时候你再看看,“我”的感觉是不是变小了?痛苦、烦恼是不是减少了?



李连杰在年纪轻轻,就已经身家过亿了,那时他一直在追求怎么享受、怎么更成功,想的也都是自己。


但后来他学了佛,开始作起了慈善,当他诚心诚意,用大乘理念利益他人、回馈社会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从前为自我而努力的一切,并没有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快乐,而利他却可以。


王菲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有唇疾,她为此非常苦恼,不知道该如何在世人面前展现她的孩子,并为此纠结了很长时间。


后来她受了佛教的启发,推己及人地想到:


我自己孩子的痛苦,去国外做个手术就去除了;但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孩子有着同样的痛苦,很多母亲在为自己的孩子难过,得不到治疗的话,一生就只有伴随着这种命运了。


于是她创立了嫣然天使基金,饶益世人。在做慈善的过程中,也让她明白了:


执著“我”是徒然的,越执著越痛苦;而一心利他,天地却比以前宽广多了。



因此,如果我们想要一个开阔的人生,就一定要培养无私的心地,培养德行!


敬摘录 索达吉堪布大学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