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学子 >> 《离幸福很近》学习笔记|03.问佛陀情为何物 返回

《离幸福很近》学习笔记|03.问佛陀情为何物


重难点分析

一、如何圆融佛教“看似无情,确实有情的?”

1、“有情”的分析角度:

1) 在世俗层面,佛陀也承认感情,而且要互相彼此善待对方。就算佛陀住世时代,居士都占修行人的大多数,修行佛法不是都让大家出家,没必要也不现实。也为在家居士传讲了成佛的法门。

2) 在《长阿含经》、《增一阿含经》、《善生经》、《法句经》中,对于在家人的正常感情生活,佛陀有许多相关的教言。

3) 佛陀暂时辞亲割爱,是觉悟人生的一种途径。真正的修行人正是因为强烈的菩提心才忍受种种孤独,放下暂时的安乐,为了众生的利益而修行。

4) 大乘菩提心的修行正是最“有情”的修行,菩提心七重因果的修法最开始就是知母、念恩,是从对母亲的感情上展开到对众生感情。

 

2、“无情”的分析角度:

1)感情是非理作意的分别念。如水泡般容易破碎,一旦失去,锥心痛苦。认为女人和男人是漂亮的、感情是快乐的,这种都是颠倒的认知。我们的审美观受到媒体的影响,同样,媒体的宣传放大了我们对爱情的期望。

2)感情是无常的,无常必有损。那么爱情的因是,就是我执,也就是自私自利的心。爱情的本质是是烦恼的贪心所。

3)有人执著于异性美丽的身体,但用智慧分析下去,只是一堆肉而已(举了摩登女的例子)。

4)如今很多人的爱是一种占有,但人的贪欲无止境,终究成为痛苦的因。

5)胜义谛层面,佛教认为一切不存在,包括感情也不例外。


总结:有情是悲心,无情是智慧!


二、如何在红尘情感中增上修行?

1、从世间感情出发培养菩提心——对治凡夫自私自利的小爱


佛教并不是特别强迫我们绝情绝爱,学佛之后谁都不爱了,连家人都不爱,不可能爱众生。因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菩提心七重因果的修法最开始就是知母、念恩,是从对母亲的感情上展开到对众生感情。

 

2、观察感情是业力——对治苦苦的执著

把我们夫妻的感情当成我们修行的方式,把家当成道场的方式。在这个过程当中随缘,一讲到感情就是债,没有债就不来。比如说我欠某个人钱,必须要还他。同样如果说是我这个人欠这个人太多,这一世我通过种种付出的方式来回报这份感情。因缘了了之后,债还了之后夫妻间的缘分就尽了。通过佛陀讲到的夫妻相处之道,夫妻之间善待对方、珍惜对方、真爱对方,这样的心态就可以的。把缘了了就可以了。

 

3、从感情变化理解无常

从情绪变化、夫妻争执中了解感情的无常。

 

4、学会降低自己的执著——用无求对治贪求

小窍诀:爱情稳定的方法之一是保持距离。大恩上师在人民大学回答一位女生如何处理爱情时回答:“法海不懂爱,但保持距离很重要。”


5、生起贪心时用不净观观察。

 

总结:将佛法融入生活之中,转违缘为道用。


本课教证

1、《四百论》:“无常定有损,有损则非乐,故说凡无常,一切皆是苦。”

释义:无常的法一定会坏灭,有坏灭的则非真正的安乐,所以,凡属无常的一切法,皆是痛苦的本性。

 

2、佛陀曾提醒阿难:“慎无信汝意,意终不可信;慎无与色会,与色会即祸生。”

释义:千万不要信赖你的分别心,你的分别心根本不可信;千万不要贪执美色,否则就会带来无穷祸患。

 

3、《正法念处经》:“若人贪著欲,众苦常现前。”

释义:过于执著爱情,痛苦就会接连不断地降临。

 

4、《无量寿经》:“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言。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来到这个世界是独自一人,最后离开也是孑然一身。所以,有些人不要以为:“没有某个人,我就活不下去了。”尽管你追求爱情也无可厚非,但行为上应当发乎情、止乎礼,如此对自他才有利无害。


名词解释

执著

固著于事物而不离也。【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耽著

耽著者:谓坚执已得,无所营为故。【《法相辞典》朱芾煌 编】

利根

利者锐利,根者信等之五根,又眼等之五根也。又根为根器,即天性也。【又】利者速疾之义,根者能生之义,速疾生妙解也。法华经方便品曰:“有佛子,心净柔软亦利根。”【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宿债

宿昔之负债也,宿世所作之恶业,未赎苦果也。楞严经六曰:“是人此始宿债,一时酬毕。”【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佛果

佛为万行之所成,故云佛果,能成之万行为因,而所成之万德为果也。【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胜义

对于世间或世俗之语而有胜义之语,谓胜于世间世俗义之深妙理也。【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发心师兄:定解B27  定解B23  定解B30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