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颗钻石的约定‖220
每 日 背 诵
365颗钻石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10 月 28 日 佛 历 2564 年
ཆགས་མེད་རི་ཆོས་ལས།ཕ་མ་རྡོ་རྗེ་སློབ་དཔོན་དང་།།ས་བཅུའི་སེམས་དཔའ་སངས་རྒྱས་ལ།།དགེ་དང་སྡིག་པ་གང་བསགས་པ།།ཚེ་འདིར་སྨིན་པའང་སྲིད་ཅེས་གསུངས།།ཞེས་གསུངས།
积累善或不善业,佛说今生能成熟。
意思是说:无论行善或者行恶,如果对境是自己的父母,或者金刚上师以及诸佛菩萨,它的果报也是现世现报的。
父母是相当严厉的对境,对他们稍有不敬或欺辱,这种业就很难消尽。
《佛本行集经》中也讲了,有一对母女去牧场,用两个桶装牛奶。装满之后,大桶由女儿背,小桶由母亲背。
在途中,母亲再三催女儿快点走,说路比较危险,担心会有不测。女儿背着大桶特别累,对母亲生起了嗔恨心,就骗母亲说:“我要去方便一下,马上就赶来,您先帮我背着这个大桶。”然后她故意慢慢走,让母亲背着两个桶,走了六拘卢舍 。这个女儿,就是耶输陀罗的前世。以此果报,耶输陀罗怀胎六年,才生下罗睺罗。
佛陀在这部经中也说:“所有诸业,非是虚受,随造善恶,还自受之。”所以,我们所受的苦乐之报,并不是平白无故的,而是自作自受,随着自己所造的善业和恶业,就会在轮回中感受相应的快乐和痛苦。
因此,大家对父母这样的严厉对境,一定要有恭敬心,经常承侍供养,有时间就跟他们聚聚。佛陀在《本事经》里也说:“诸有乐福人,应尊重父母,礼拜修供养,敬爱亲近居。”然而,可能是种种原因吧,现在人对父母一般不理不睬,真正孝顺、听话的子女,实在少之又少。其实,父母是非常严厉的对境,对此务必要值得注意!
《功德藏》中总结道:“极护上师具善巧,厉斥不嗔如良驹,来去无厌如船筏,犹如桥梁承贤劣,犹如铁砧忍寒热,依教奉行如忠仆,断除我慢如笤帚,舍骄慢如断角牛,契经所说依师法。”
在此基础上,弟子还要以三种承侍令上师欢喜。具体来说,上等承侍为修行供养,即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历经苦行实修上师所传的一切正法;中等者以身语意承侍,就是自己的身语意要侍奉上师,为上师服务;下等者以财物供养,也就是慷慨供养饮食、受用等。我们要通过这三种方式令上师欢喜。
然而现在有些上师,对上等的修行供养、中等的承侍供养不太喜欢,反而对下等的财物供养趋之若鹜,以至于个别弟子认为:“我对上师有什么什么财物供养,是个大施主,是最令上师欢喜者。”这样可能有点颠倒。实际上,对上师最好的供养,就是修行供养。
当然,修行供养也不一定指天天修法。我们这里有些发心人员觉得:“年底考试时我好惭愧啊,365天都在发心,从来没有修行过,没办法去供养上师。所以,上师您老人家千万不要生气。”其实不是这样的,倘若你在帮助众生、摄受众生、利益众生,《华严经》中讲了,这就是上等供养。
你若是为了众生做事,那不舍菩提心、摄受众生、饶益众生、代众生苦等诸多供养就包含其中了,这是最好的供养,是上师最欢喜的,也是诸佛菩萨最欢喜的。
《功德藏》亦云:“若有财物供上师,身语恭敬承侍事,何时一切亦不毁,三喜之中修最胜。”
《长阿含经》中讲过,佛陀要示现涅槃时,前往拘尸那城,准备在娑罗双树下入灭。佛陀让阿难在树间为他铺设床座,要求头朝北、面向西,以示佛法将传布北方,并在那里兴盛。这时,娑罗树虽未到开花的季节,却突然开起花来,纷纷飘落到佛陀身上。
对于这一奇异的景象,佛陀为阿难解释道:“这是栖居在娑罗树林,笃信如来的夜叉天神,以非时之花来供养我,但这并非真正的供养。”
阿难问:“那什么才叫真正的供养呢?”
佛陀回答:“只有受持我的法、修行我的法,才算是真正的供养如来。”
我们平时经常想:“佛陀的恩德特别大,用什么样的方法来供养呢?”其实,依教奉行就是对佛的最大供养,也是对上师的最大供养。
有些人总抱怨:“哎哟,我福报太浅薄了,别人都能供养上师,我连一分钱的供养也没有。”实际上,对上师财供养不是很重要,自己若能如理闻法、如实修行,即使上师没有发现,佛陀没有马上给你一种“反馈”,这也是他们最喜欢的法供养,我们务必要尽量做到。《法句经》云:“若有智者,见善知识,应当供养,不惜身命。”
《长阿含经》也说:“人能受法,能行法者,斯乃名曰供养如来。”此处的“受法”与“行法”还是有点区别:受法,是指在上师面前听课或翻阅佛经论典,以此来接受法义;行法,则是明白了道理之后,实实在在去修行。然而,现在有些佛教徒很值得惭愧,不要说行法,就连受法也很难做到。
汉地《大藏经》中有那么多殊胜教义,他们从不拿出来翻一翻,只是将其束之高阁,完全当成一种收藏。前两天听说,学院个别法师和道友开始看《大藏经》,我真的很高兴!倘若你们这样接受佛法,然后对里面的教义尽量行持,这就是对如来的一种报恩,也是对佛陀和上师最好的供养。
现今有些人一直浪费时间到处化缘,非要用钱来供养上师。但这样的供养,不一定对上师有利,反而对上师的名声、事业可能有影响。作为弟子,只有如理如法地闻思修佛法,才是最上等的供养。在此基础上,假如你因缘、条件允许,可以再作些财供养、承侍供养。总之,孰轻孰重一定要搞清楚!
敬摘录《前行广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