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益西彭措堪布 >> 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10 返回

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10


[10]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建议在wifi环境下点击播放)

识别二维码

下载WordPPT课件




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第十讲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


第九大愿——恒顺众生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众生?什么是恒顺?为什么对佛说随学,对众生说随顺?懂了这三个问题就大致了解了“恒顺众生”的涵义,之后再进一步了解什么是恒顺众生的普贤愿王。要这样来趣入。


1. 众生的涵义 


众生有现相实相两重涵义。

现相而言,众生当下胎卵湿化等随缘而现的相。如同《大法鼓经》中所说:迦叶白佛言:“世尊!云何众生?”佛告迦叶:“众生者,四界摄施设,谓内地界、水界、火界、风界,及入处五根,乃至十三缘起支(如《无尽意经》中云:‘从不正思惟生无明。’故十三支),受、想、思,心意识——是名众生法。迦叶当知,是名一切法。如是和合施设,名为众生。”有为法都是因缘和合而命名的,由于是众缘所生,就叫做“众生”

也就是按照无明缘行、行缘识等十二缘起的方式,显现出有情的相。或者当下现出来的相不会独立存在,必然是由地水火风四大,色受想行识五蕴假合而成。这样的缘起现相,叫做众生相

当前现的众生相,他的本性就像佛成道时所说的那样:“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在佛的眼里,众生本来是佛,这就是众生的实相。这又要首先了解到,当前现的身心聚合相是假的,寻找时了不可得。只是在我们的妄识前,有各种现相和它的作用,从这一分来说,确实有无量的种类。因为各自的因缘不同,所出现的相也就不同。比如有各种寿量、相貌、性情、命运、名号、形态、威仪等等。这里的“恒顺众生”,主要是针对这些现相来说的。然而这些四大假合的相,或者说幻生幻灭的识,本来不可得,并非实法

知道这一切只是假相,就要进一步寻求它的实相。实相就是如来,因此说众生都是佛。《不增不减经》中说:“舍利弗,此法身者是不生不灭法……即此法身过于恒沙无边烦恼所缠,从无始世来随顺世间,波浪漂流,往来生死,名为众生。”法身本性清净,没有垢染,但由于入了幻梦,被恒河沙数的烦恼所缠缚,这样就随着迷染缘,从无始以来,不断地在生死幻梦中轮转,起伏不定,从此生处到彼生处,一轮又一轮,这就叫众生

这就知道,生灭是众生的现相,不生不灭就是众生的实相,二者并不矛盾,就在这不断生灭当中有不生不灭的法,这就是众生的实相。


2. 随顺的涵义 


随顺有随顺真实义随顺众生心两种意义。

随顺真实义来说,先从反面看,如果我们的见解没有随顺到众生的真实义,那就不晓得为什么要随顺,应该如何来做等等,心里会模糊不清。意思是,如果认为众生的各种相貌、表现、性情等实有,就落入了增益边,因为他本来现而不可得,不应执为实有。但如果认为在现相界里也不存在这些,没有作用等,那又落入了损减边,成了断空,因为在现相里众生有心识,有苦乐,有各种因缘果报、苦乐作用,有各种无欺的缘起规则。如果不能随顺这个真实义,那当然无法行持普贤妙行。

从正面来说,一旦了达了真实义,就能很恰当地随顺现相界来做饶益。也就是了解了从性海里现出的众生相的真实义,再去行持随顺就会恰如其分,契合中道。不执著众生实有,也不落于偏空,这样随缘起用,随着众生的心来做饶益,作幻化佛事。知道众生现前的身心上确实有苦乐,所以要随顺他的心来拔苦予乐,这就是利他行。而恒顺众生,就是要把利他行推到极致,它是最圆满、广大、周遍、无尽的普贤行海。

其实,第八、第九两大愿里含括了菩提心的圆满内涵。也就是上求下化。“上求”,就是常随佛学,最后学到跟佛一模一样;“下化”,就是恒顺众生,随顺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一切种类的众生,对他们做种种最体贴、最恰当的饶益。

随顺众生心是说,利他行是以众生为重,不能以自己为重。众生有什么需要,要用什么方式来作利益,都要以众生心为根本,一切围绕众生而转。经中讲到随顺的行相时,说到“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又说了四个譬喻,“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这都是随顺众生心的行为。比如孝敬父母,完全要以父母为主,唯一随着他们的心而转,以父母为中心。

奉事师长也一样,要舍掉自己的自主权,一切都顺着师长的意愿去做,以师长为中心。承侍阿罗汉乃至如来,也同样是舍掉自我为中心,以圣者为中心,随他而转这就叫做随顺

就像良医对待病人那样,各种检查、治疗、给药等,都不是为自己做的,任何药都是根据病人的病情来给的。他在哪方面有忧愁就给他哪种安慰,减少他的负担等等。一切行为都完全以病人为中心。就像现在的人说的,“顾客是上帝”那样。意思是所做的一切,都要围绕顾客的心来做。(当然,他的动机不纯,所以这跟普贤行相差万里。)

又好像一个向导,他不是给自己画地图,为自己指示正路,而是对那些迷失正道的人,要给他们指示正路等等。

我们发随顺愿王时要知道,在现相界里,众生确实匮乏安乐,有各种身心苦恼,有很多烦恼重病需要解决,有很多苦需要疗治。由于这一切都是虚妄的,没有实法,所以不要执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然而这里不无幻用幻相,有它无欺的作用,能符合到离苦得乐的道,就能止息苦而得到安乐,因此,菩萨会随顺众生的形态、根性等,随缘作利益,施设各种善巧方便。这些方便就是利他行。

《大日经》说:“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这是真正圆满成道,发挥出无边大用的标志。直到能施展出无量无边的方便妙行,才成满了恒顺众生的愿王,才达到了无上的成就。

我们在初发心时就已经承诺:我要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寻求无上佛道。那么利益众生的相如何呢?那就是恒顺众生愿王达到了极致。该如何来恒顺呢?这就要知道现相界里的众生是什么状况,知道这是如同水月般的幻相,然后运智运悲来作救度。这也就是《金刚经》说的“离相行善”的意思。


3. 随学诸佛与随顺众生 


为什么对于诸佛说“随学”,对众生要说“随顺”呢

这要从顺理和违理两方面来作辨别。我们唯一应行持符合真理的行为,这就含摄在诸佛从因至果的一切菩提行当中。这里的任何一分都是顺真理而行,都是走觉悟之路,是最终达到圆满大觉的行为,因此任何一分都值得我们随学。我们能这样跟随诸佛而学,仿效佛因地果地的一切行为,那就能以佛的智慧之行来启发我们的行为,让我们逐渐趣向觉悟。

然而众生的行为是颠倒的,不符合真理,或者是业果愚驱使的行为,或者是真实义愚驱使的行为,这些都不能随学。否则必然陷入迷乱,所以只能说“随顺”。换言之,如果我们随学众生的邪行,那只会加重迷乱,更深地堕落在苦海里,所以随学众生的邪行是一种愚痴

但要知道,众生与我一体,他有苦如同我有苦,他缺乐如同我缺乐。如果我不去做利他行,那就不符合本性这样不随顺众生,不去利他,也是愚痴。因为他跟我本来不是两体,在见到他有苦的时候,发自于天性,自然会去拔除。比如对于自己的兄弟,他哪里疼,我们自然会去帮助,这是天性使然。如果说“我不去帮他,我还有很多条件”,那大家都觉得这个人很愚痴,很荒唐。

或者自己的母亲脚不好,需要人搀扶才能走路,而你却说:“必须给我一百块钱,我才搀扶”,那人们肯定认为你很愚痴。因为这事不是只有给钱才能做,是作为子女必然要做的,不然就违背了天性。

推而广之,一切众生都是父母,或者都是如来,所以随顺他们作利益是不讲报酬的,是发自天性,是决定要这么做的,否则根本无法成佛。

所以经中说到,诸佛以大悲心为体。因为众生而起大悲,因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佛。如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就能成就诸佛菩萨的智慧花果。反面也讲到,如果没有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就无上正觉。这就很明显,如果想成佛,就必须发起恒顺众生的普贤大愿,而且最终要全部完成。这是成佛的必经之路。


我们多生累世都以自我为中心,这就是凡夫行为的出发点,所以它叫做集的根本,是造成一切轮回业行和果报的根源。如果不把这个根子拔掉,那就永世无法出离,无法得到解脱和成佛。成佛必须反过来走,要逆着凡夫性,恢复自己的真如本性,因此必须发恒顺众生的大愿。不愿意这么发愿,却还想要成佛,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两者在缘起上完全相违。 


了解了恒顺众生的涵义后,就要进一步把它拓展到圆满、周遍、无尽,这就是恒顺的普贤愿王


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

先要作意,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里一切种类的众生,都在圆满的心量中显现,无一遗漏。从时间上说,一直到众生界穷尽为止,随顺的妙行才穷尽。但以众生界不可尽的缘故,随顺的妙行永无止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这就是以全法界心遍法界量来作意

其次要知道,随顺的境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一切众生的种类差别。就现相而言,众生是因缘所生法,由于因缘有种种不同,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众生相。按照受生的类型、所依之处、种类、受用、性情等划分,就有无量无数的差别。

依处上分,比如人类、走兽等依地面生存;龙族鱼鳖等依水而住;夜摩天以上的天人依虚空而住。种类方面,有六道所摄的各种种类,就连人类也有四洲人的各种差别。种种色身,色身上有的坚固,有的脆弱,有的微妙,有的粗陋等。种种形状,有的是横着爬行,有的是竖着直行等。种种相貌,有美丑、黑白等各种差别。比如欧洲人鼻梁高,非洲人肤色黑,亚洲人是黄皮肤等等。种种寿量,长的住世很多大劫,短的就几秒种。种种族类,有的很高贵,有的相当卑贱。或者说有各种民族。由于最初始祖的因缘不同,所以一代代传下来的人种都不一样,有不同的性情、习俗等等。


种种名号,众生界里的名号也是千差万别,有一类众生相就有一类名字。种种心性,众生的性情也多种多样。有些强健、有些软弱,有些正直、有些谄曲,有些愚笨、有些聪慧,有些好斗残杀、有些温和慈善等。种种知见,见解上也是千差万别。有些持一世论,有些持三世论,有些持唯物论,有些持唯心论,有的是常见,有的是断见,有的是苦行派,有的是享乐派,有的主张开放,有的主张保守等等。由于累世串习的观念不同,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见解。种种欲乐,指各种爱好。有的喜欢吃,有的喜欢穿,有的喜欢做学问,有的喜欢经商,有的喜欢从政,有的喜欢出家学道等等。在每一种欲乐里,分开来又有很多种类。种种意行,指心里的活动千差万别。各类众生的想法、心念的运行状况都不一样。他是怎样来起心,怎样的思维模式,都各不相同。种种威仪,众生的行住坐卧,各种形体姿态也各不相同。

受用方面,像是衣服、饮食、住处等也是千差万别。比如,衣服有各种款式;饮食有各种风味,各种烹调方法等。住处上,从大的层面来看,有的住在天上,有的住在海里,有的住在陆地等。陆地上也有高原、平原,城市、乡镇、山寨、海岛等,有各种建筑风格,各种民居特点。众生生在不同地方就有不同的观感,造成不同的心理倾向,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乃至一切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有各种各样的形态差别。有些没有脚,比如蛇;有些有两只脚,像是鸟、人、猴子等;有些有四只脚,比如猪马牛羊等;还有很多脚的,比如螃蟹、蜘蛛、蜈蚣、百足虫等。或者按照十一生类来说,有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生、无色生、有想生、无想生、非有想生、非无想生,再加上总通的一类生。


总之,由于因缘不同,所变出来的众生相就千差万别,而且一类一类互不混杂,这就叫现象界里的差别相。这样知道后就要想到,十方三世一切刹海里的无量众生种类,都在法界心中圆满显现,对于其中的每一类,我都随顺他的心来作利益,普遍地随顺而转

那么该怎么行持呢?那就是心不偏在任何一类上,没有自我的执著。这样心没有特别的偏好,也就没有立脚点,也就一切都能随顺。如果执著一类法,那就排拒了其他,也就无法随顺了。就像虚空,由于无心,所以能顺一切法,无量种类的色法都能含容。又像镜子,它无心的缘故,任何物相都能在里面显现。这就知道,如果我们的心有一种个人的爱好执著,或者以自我为中心,那就违背了随顺,成了修恒顺愿王的最大障碍。

我们现前就要往圆满的随顺上看齐,要往这上发愿,而且要随分随力来修持。以饮食为例,如果自身没有特别的执著,那就能入乡随俗。无论到哪里,有什么样的饮食都能随顺而转。这样就能跟那里的众生的心贴近,他会觉得你是同类,交流起来就很方便。因为众生的心要取同类的相,能适合他的心,运转起来就容易,就能够利他。如果让他感觉格格不入,那连相通的契机都没有了。比如到了四川,如果你能吃辣,跟当地人一起吃,那很快就跟他们打得一片火热,心和心就能融通。他会把你当自己人,你说什么他愿意听,这样才好教化。如果非常偏执,根本不接受吃辣,那就没办法跟大家一起吃饭了。每次一开饭,自己就在一旁拿个碗单独吃,跟大家分餐。这样他会觉得彼此有隔阂,也就很难接受教化。


其他像是衣服、语言、生活习惯、性情、爱好等等,如果没有自己的偏执,都能随他而转,那人人都会喜欢你、接受你。但如果自我意识太强,那连朋友都很少。比如现在的人,大多数都以自我为中心,很难跟别人相处。不说别的,就连两个人住在一起都没办法随顺。因为自我意识过强,事事不能想到别人,只想让别人来随顺自己,这样心和心就没办法沟通。但如果你的心量非常大,能够包容,而且肯付出,那自然能得到一切

其实,修学普贤愿王就是要展开一切妙行。而一切的利他行,最终就落到这一愿上,这也是普贤行愿里最重要的一条愿。也就是在任何世间界里,都能随顺世人的心理状态,从而展开无量的利他妙行。由于没有了我,没有了戏论执著,那一切就都没有障碍,会有极宽广的胸襟,气象非常大,一切都能随顺。

就像前面讲的,世俗中有各种随缘而起的现相,但真实中一无所得,也没有我,也没有法。懂了这一点后,在不执著任何相的同时,由于世俗中的显现都有它的相状和作用,要把众生引度出生死,让他得到解脱和成佛,就要随顺他的心作利益,这样缘起上一相合,就能够摄化。这样不著有,不认为有实法,就不会起偏执,能无碍遍入到任何世间界里;由于不著空,就处处都能顺应缘起,作恰如其分的利益。所以,诸佛菩萨都能示现千百亿化身,遍入到众生界中,应以哪种身说法就现哪种身而作摄化。

总之,就像明镜,如果偏执一边,就不能平等地随顺。这样现黑就不能现白,现美就不能现丑,现高就不能现低等等。但由于明镜没有执著之处,所以是什么就现什么,一切都能随顺。同样,修普贤行愿就要在众生界里,在任何时处都不住相而随顺这就是无住的妙行,是平等、周遍的随顺。这样不住有、不住空,就像偈颂说的“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就契合中道妙行了。


那么,要以怎样的态度和行为作随顺呢?


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这要求完全以平等心来对待,不因为众生还处在迷梦中就小看他,而是知道众生在实相中都是万德庄严的佛,平等无二,所以不对他作下劣想。这样对于无数种类的众生都没有偏执心,一视同仁,都平等地做各种的承事供养。就像敬奉父母、奉侍师长,以及阿罗汉,乃至如来那样。


“等无有异”,指完全平等,没有差异。怎么孝敬父母,就以那样的心来服务众生,对他做帮助。或者奉侍师长时是哪种心,就以那种心来供养众生。对待圣者阿罗汉、菩萨、如来有多恭敬,就那样来恭敬供养众生等等。也就是完全把自己舍掉,把众生视为极尊贵,这就是利他行,也是平等的普贤行。


所以,不要故意把心量限制住,或者有所保留,应该完全舒展,有多大心力就发多大心力,不然就不称性世间人由于人法我执很重,心思格外的复杂、扭曲,硬是以自己的分别,把众生分成很多党类,对这些人是一个态度,对那些人有另一种做法。他会说,对我好的人我可以对他好,如果跟我关系不好,那无论他有多大的困难,我都不去帮他。或者跟我不同民族、不同观念、不同文化、不同品味的人都是异类,我绝对不给他们任何帮助等等。

其实这只是他的偏执,是被虚妄心识的力量控制的结果。这完全是作茧自缚、自我封闭,怎么可能出现周遍无碍的普贤大行,成就如来不可思议的功德呢?所以,我们不要听信妄心的指挥,要看破它的伎俩,发起善根力来,借助《普贤行愿》,作极快速、广大的开发。要这样一开始就以圆顿大法的姿态开拓胸襟气量,一下子就发到广大、周遍、无尽的程度。不然的话,自己缩小心量,形成了一整套错乱的驱动机制,就只会出现各种颠倒的行为,越走越堕落。

这里说到“平等饶益一切众生”,“平等”二字很重要,意思是不作区别对待。不会对这个人好,对那个人不好;对这个人尽一分心,对那个人尽半分心,或者只尽四分之一的心等等,那就自闭心量了。

要知道,利他即是自利,没有了悟这个道理的话,在取舍上就会出问题。因为心量一限制住,内在的驱动机制就偏离了正轨,常常这样限制,一旦串习成性,平等饶益的心就很难发出来。相反,如果知道该怎么来起心,发心的机制如何,对这些观察透彻,之后每一次运心都不去局限它,而是尽可能地全面发出来。这样熏久了,以这种造作等流的作用力,就会使得你很快成为普贤菩萨。

这样才知道,修随顺行的时候,不要有世俗的“势力眼”,或者各种偏执的心,那都是我所执等带来的。也就是首先立了一个“我”,然后在“他”里面分很多类,每一类里又有三五九等的各种差别。现在要打破这一切狭隘偏执,一开始就发愿对任何众生都一视同仁,没有什么区分对待,随顺因缘尽心尽力地来作利益。虽然当前还做不到,但一定要有这个愿心。所谓的“随顺”,就是把以自我为中心的桩子拔掉,换成以众生为中心。也叫做“自轻他重”, 或者“我爱执转成他爱执”等等,都是一个意思。


下面通过譬喻来了解随顺众生的行为相。

“于诸病苦,为作良医”首先要体会“平等”的涵义。就像一个大医王,对任何病人都尽心尽力给医治,没有一重一轻的差别。他不会说:“这是我的亲人,我给他好好治;那个人给了我一万块钱的红包,肯定给他用最好的药;另一个人连医疗费都交不起,我不给他看……”这样一直想着自我,心就不能平等,就会观待别人对自己有多好、多恭敬、给多少利养才去帮他。

其次要理解“随顺”的涵义。就像医生给病人看病的时候,完全为着病人着想。他心里会想:他得了什么病?病因在哪里?我怎么才能治好他的病?然后唯一按病人的情况来作指导,对症下药,念念以病人为中心。要知道,这样为利他来发起行为就是无量善法的根源,哪怕一个世间小善,也必然要利益到对方才叫做善。如果以自我为中心,那就成了一切衰损的根本。

“于失道者,示其正路”,又比如一个行路的人迷失了正道,这时需要一名向导来指示正确的道路。那么作为一名向导,就要一心考虑他的需要,为他做最恰当的指示。


这个譬喻的内义是,众生都没走过菩提道,不晓得该怎样一步一步地修行,踏上正道,所以要给他做详细的指导。要指明他内心的困惑迷茫,讲清楚走入歧途的相等等。如果对于他心里有的困惑不去解开,反而去讲他并不存在的问题,那就没顺到他的机,也就没有效果。这样为对方着想,所做的利他、承事等,都契合到他的心,就叫做随顺。

比如一名厨师,他考虑到吃饭的人口味各不相同,那他为了随顺大家,就会把饭菜做得合每个人的心意,让大家都吃得好。或者一个人开养老院,他会随顺老人们的心来作利益。一心考虑怎么让老人们生活得更好,一切行为的出发点都是这个,这就叫随顺。

“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众生在漆黑的夜里行走、取物、做事都不方便,如果在这时为他作光明,那对暗夜中的人就真正起到了利益。但在白天给他点一盏灯的话,就没有任何必要,也就不成为利益。所以,恰如其分地合到众生的心,合到他的需求,所做的行为确实能帮到他,就叫做随顺。或者解释为,当众生处在无明暗夜中时,以正法的光明来照亮他的内心。


总之,无量无边的利他行,就是恒顺愿王的行为相。


未完待续



往期精彩回顾
普贤行愿大亿修|愿海心髓大亿修【报名链接】
2018金刚萨埵共修倡议
最大的慈善是闻思修行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普贤行愿大亿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