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CKB】《释量论·成量品》42(下)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释量论·成量品
-ZCKB辅导-
(下)
上集回顾
本集讲记
(温馨提示:本平台发布的FU导笔录均经小编再次核对,如有错漏,向S师三宝忏悔。)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寅二、立因相违之自宗:
这里有两个方面可以理解:第一个是和对方所承许的常我的观点相违,就是自宗和对方的观点相违。他认为有常我,我们不认为;第二个也可以理解成我们安立的自宗,和轮回是直接相违的。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对方安立的有我的见解,和轮回不相违,就是说这样安立并没有办法断除轮回。你安立常我的见解,不但断不了轮回,反而是让轮回继续延续的因。所以,你的法和轮回不相违,不相违的缘故就断不了轮回。
而我们的观点安立无我,以无我为核心安立的道,它和轮回的成因是相违的。轮回的因是我和爱,通过我、爱而安立了轮回,如果你承许有我,当然不相违了。但如果我们自宗成立的道是无我的,那无我和轮回的因——我相违,所以说立因相违,就和轮回相违。如果我们的修道和轮因的因相违,那就可以获得解脱。就是这样意思,这个方面也可以理解“立因相违之自宗”。我们的自宗是可以违背轮回的,可以成为轮回之因的正对治,因为是真实的解脱道。
那么怎么样安立?下面我们看
于四谛固常,乐我我所等,
非真十六相,增益而爱恋。
与彼相违义,了悟真相者,
善修即正见,能摧爱随行。
“于四谛固常”,首先我们看众生是怎样流转的。众生流转主要是四颠倒,所以说“于四谛”,四谛就是我们现在正在学的苦、集、灭、道四谛,对于这样的四谛的本性“固”,固就是坚固,很坚固的执著下面的“常”是第一个,“乐”是第二个,“我”是第三个,“我所”是第四个,“等”字还包括别的法。对于四谛当中的苦谛,坚固地执著苦谛。对于流转的五蕴(因为所谓苦谛的事相就是流转蕴),执著为恒常、执著为乐、执著为我、执著为我所。
其实来讲的话,苦谛的法相(流转的五蕴它自己的法相),应该是无常的、应该是苦的、应该是空的、应该是无我的。这个方面应该是无常、苦、空、无我,而一般的凡夫人包括我们,就认为这样的五蕴本身它是常、乐、我、我所。“等”字还包括别的,缘集谛所产生的,集谛的法相是因、集、生、缘;灭谛的自性是灭、静、妙、离;道谛的法相是道、如、行、初。四谛有十六个行相、有十六个法相。
关于行相和法相,有的时候说法相就是这些,有的时候说十六行相。其实行相的行字就是心的意思,心中所出现的相叫行相,比如说我们在心中出现了无常、苦、空、无我,这个无常、苦、空、无我是我们内心当中浮现出来的,苦谛的四个法相,在我们心中浮现出来的苦谛的四个法相,就叫作苦谛的四个行相。所以当讲行相的时候,就是指我们心面前、在心中所浮现出来的相,就叫做行相。所以说有的时候讲法相、有的时候讲行相,其实意义都一样。只不过有些时候讲行相的时候,突显的是心中所浮现的。当讲法相的时候,意义也有,但是并没有这样突出心中所浮现的这样一种现的意思。所以说,四谛就有十六个行相,或者十六个法相,这就是它的真谛。
“非真十六相”,但是一般的凡夫人在流转的时候是四颠倒。四颠倒主要是对于我们现在的这个五蕴不了解,对五蕴本身不了解。有的时候我们讲了很多,讲来讲去,有的时候就觉得是不是和我有关系?关系很大。这个就是讲我们自己怎么样产生颠倒执著、四颠倒。就是把我们的五蕴、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受、想、行、识,把这些东西,本来它是无常的,无常是它的本质,无常才是它的本来的状态,但是我们认为它是恒常的。如果它是恒常的,那就不对了。是这样的。本来这个五蕴就是苦的自性,我们认为它是快乐的、有快乐的本体的。然后它是一种空的、没有我所的,我所是不存在的,我们却认为有我所。比如说我的耳朵、我的眼睛。这些方面其实不是我所,为什么不是我所?因为没有我的缘故。没有我、没有我所。
所以说我们现在对于自己的五蕴就产生了不一样的、非真的、虚假的十六相,对于这个非真的十六相,“增益而爱恋”,增益,本来没有、本来不是,认为它存在叫增益。“而爱恋”,对于五蕴就开始爱恋、执著五蕴是我,缘这个我产生我所,认为它是常的、快乐等等。这样就产生了非真的十六相,“增益而爱恋”。如果“增益而爱恋”的话,其实就是开始显现了轮回的因,我们的轮回就是从这四颠倒开始的。所以如果要斩断轮回的话,那就很简单,我们发现了它怎么轮回的,那就斩断它。道理上很简单,就是打破四颠倒。
怎么打破四颠倒?其实就是认知它的本性。认识它的本性就是打破四颠倒。如果四颠倒是常、乐、我、我所的话,那我们如果要打破它,就安住无常、苦、空、无我,了解它是无常的、苦的、空的、无我的,对于五蕴本身的状态如实地了知。
当然我们现在所讲的是共同的解脱道。共同的解脱道是缘五蕴本身观察,它是无常的、苦的、没有我的、没有我所的,如果我们把这四个都了知了,那就没有什么,在哪里安立一个轮回的因?我等等这一切都是缘这里来的,就是缘五蕴的颠倒。缘五蕴的颠倒,然后就开始出现很多我执、烦恼,就开始轮回。所以说,如果要斩断轮回,就是要内观五蕴本性。《心经》当中讲了观五蕴皆空,《般若经》当中也是讲观五蕴皆空。五蕴皆空就是粗大的五蕴、还有微尘、刹那,反正它就是无自性的,我们如理如实地了知它无自性,这个方面就是还灭,完完全全可以还灭。所以,我们这个地方讲“非真十六相”,完全不是真实的、不是真谛,不是真实意义的十六相,对这个“增益而爱恋”。这个就叫做十六种增益。
如果要真正解脱,就必须要灭除十六种增益。就是对于苦谛的颠倒、对于集谛的颠倒、对于灭谛的颠倒、对于道谛的颠倒,每一谛下面四个相,总共是十六种行相、十六种颠倒相,但主要来讲,很多时候就是讲常、乐、我、我所,主要是讲苦谛下面的。别的方面就讲得略一点。因为我们开始真正颠倒的来源,就是缘现在的五蕴所产生的对苦谛本身不了知。然后就开始引发了很多其他的烦恼、痛苦,或者对于灭谛本身也是认为它没有,它不是寂静的、或者它应该是个恐怖的;认为道谛不是真实的道等等,也讲了很多很多方面,就颠倒的一种自性。所以说,这个方面叫做十六种增益。这是共同乘的。如果是小乘道,要断掉十六种增益,十六种增益就是要断除十六种颠倒相。小乘所对治的,就是导致轮回的因。当然外道也好、普通人也好,都有十六种颠倒相、十六种增益相,如果要获得小乘的解脱,必须要断掉十六种增益。
还有一种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讲断除三十二种增益。三十二种增益从何而来?三十二种增益就是针对究竟解脱来讲了。因为首先一般的凡夫人、轮回当中的人,因为有十六种增益的缘故,导致轮回当中流转。所以,你要获得解脱,必须要断掉十六种增益。断掉十六种增益的解脱者,是小乘行人。小乘行人在断了十六种增益之后,他缘四谛的本性、他就是安住在四谛的真实本性当中。这里打比喻就是安住在无常当中、安住在苦当中、安住在无我和无我所当中。小乘行者他对于这四种行相,他认为是真实的。还有别的因、集、生、缘,乃至道、如、行、初,这四谛十六种行相,因为他灭掉了十六种颠倒、十六种增益,他安住在四谛的本身的状态当中,但是他还是没有远离对四谛十六行相的执著。
针对大乘来讲,这十六种就变成了你趣入更深法界的增益。为什么?因为真实来讲,在究竟法界当中,所谓的常和无常、所谓的苦和乐、所谓的我和无我、所谓的空和我所,其实在究竟法界当中都是不存在的。如果你认为究竟法界当中,还有一个无常存在,还有一个苦存在、还有一个无我的概念存在,就不能悟入究竟法界。所以,大乘的菩萨,就必须要把这十六种、对四谛十六行相的,你认为它存在的道理、认为它存在的概念,也要灭掉。所以,针对大乘来讲,缘四谛十六行相,就变成了另外的、更细微的一个十六种增益,所以说最早的时候所灭掉的,一般的凡夫人趣入解脱道的是十六种增益,还有小乘行者相续当中具足的对四谛十六行相的认知,一种肯定的这十六种增益,加起来就是三十二种。
如果把三十二种灭掉之后,这个就是大乘的空性。大乘的空性在《心经》当中怎么体现的?“无苦集灭道。”这几个字:无、苦、集、灭、道,因为苦集灭道是什么?苦集灭道就是灭掉十六种增益之后的四谛,应该就是无常、苦、空、无我,这个方面就是有四谛,四谛是存在的,通过对四谛的真性的了知,就可以进入到解脱道,就可以灭掉世间的轮回。而无苦集灭道?连苦集灭道每一谛下面的四种行相都没有。菩萨道所修持的就是无苦集灭道,连四谛本身、连它的概念本身也是假立的。所以,这个方面来讲的话,菩萨要修持的,连四谛本身也要灭掉的,《心经》当中所体现的就是“无苦集灭道”。
当然我们前面所讲的这些,就是引申的观点。颂词在这个地方所讲到的,主要是怎么样灭掉世间人或者说凡夫人,不管是外道也好、还是平凡人也好,障碍他们趣入解脱道的一些障碍。灭了这个之后,只要你现见了四谛十六行相,你就可以获得解脱。讲到这个地方为止,就没有再往下讲,没有再讲大乘。但是因为有些时候,大乘经中出现了三十二种增益的缘故,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稍微地延伸、拔高了一些观点来讲,其实本论当中并没有讲这些。但是因为我们后面会学到、或者有些道友已经学到了,所以三十二种增益和此处的十六种增益,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就是阶段、层次不一样。
所以这个方面来讲,凡夫人当中也有正量和非量,世间凡夫和修行者之间,就像《智慧品》当中讲的一样,瑜伽世间可以破名言的世间,所以小乘的这些修行可以破掉一般人的这种智慧之后获得解脱,而大乘的一些见解它也可以更高的层次了知究竟实相,它就通过这样不同的层次来进行安立的。但是如果要获得共同解脱的话这个够了已经足够,完全可以证悟空性可以证悟无我。
“与彼相违义,了悟真相者”,“与彼相违”的意思两个方面可以解释,“与彼相违”的“彼”就是指四谛十六行相,和四谛十六行相相违的这个十六种增益,“了悟真相”如果对它了悟真相之后就可以怎么怎么样,这个叫“与彼相违”。还有一个,“与彼相违”这个“彼”字就是前面所讲的十六种增益。和十六种增益相违的是什么,直接解释前面所讲的十六种增益相违。和前面所讲的十六种增益相违的意义,就是讲到了四谛十六行相,“了悟真相者”,如果真正地领悟了这种四谛十六行相的真相,就对于苦集灭道的本性真实地了解了,了解之后其实见解上面就已经确定了的的确确一切都是无常的,都是痛苦的。
这些方面我们就可以对轮回当中的一些法,不会再执著,不会再去追求,因为无常的。不管是粗无常、细无常都是无常的自性。如果我们了知了无常,只要我们安住在无常的修法当中,很多粗大的执著,很多粗大的烦恼,因为我们了知无常,安立无常的缘故,我们可以就熄灭了。如果了知了是苦的缘故,我们也不会对轮回再有什么希求之心。所以说有些时候是对于这个比较粗大的世俗的一种厌离或者说出离这样一种执著。然后对我和我所,就是真实的这个比较细微的胜义方面的一些自性也可以如实的了知。
所以“了悟真相者”,其实现在对我们修行者来讲,也首先需要对于现在我们所执著的五蕴,五蕴最主要的就是我们的一种身心,但是外面的法也是属于色蕴,外面的法没有说外五蕴之说,真正的五蕴来讲,最主要是讲我们的色受想行识,而受想行识都是指我们的心的状态,都是我们自己的内心。色法有和我们的一种和我们自身相关的我们的肉身,还有外在的瓶子、柱子、山河大地这些色法,这些色法是色蕴,我们也可以了知。如果真正了知了内在的身体的五蕴,色即是空的话,其实外面的法类推也知道,粗大的色法也是不存在的。
所以首先是了悟真相,首先是一个见解,了悟见解之后“善修”,然后就开始善修,善修什么?就是修持五蕴皆空。所以说这个五蕴皆空小乘也修,大乘也修。“观色如聚沫”等等,小乘的经典当中也会说这个色蕴就像聚沫一样,聚集的水泡一样,其实来讲没有什么真实的。所以说你说小乘有没有空性?也有,它也观这个五蕴是空性的,所谓的集聚,这个蕴它是空的。他可以安住在极微和安住在刹那的基础上来观这些蕴都是空的。完全可以观这个五蕴皆空。
“善修”这样一种真性之后,即“正见”。那么这个就是了悟或者现证了四谛十六行相的正见。如果安住在这四谛十六行相的正见当中,“能摧爱随行”,能够摧毁“爱”,能够摧毁“随行”。“爱”和“随行”是两个层次。首先是“爱”,“爱”是什么?就是我爱,就是对我的一种爱,认为我存在,对我的执著,像这样的话就是爱。“随行”,就是因为我而产生的贪嗔痴,因为我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业叫做“随行”.因为有了我,它一定会出现的,就像有了国王之后,眷属肯定会出现。所以如果有了我,其他的烦恼肯定会出现。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灭烦恼,我们如果想要真正地把问题解决了,也就是说我们真实对整个轮回产生了厌离,对轮回产生厌离心的意思,其实它也有很多不同的层次,第一个来讲对轮回产生厌离,好像感觉整个轮回是一个环境,我要从这个跳出去,好像我一个人就出轮回了。但是如果我们真正了知对轮回生厌离心的话,其实整个轮回,包括轮回的因,我们要厌离。比如说我,认为这个我存在,认为我是这样一种常的、乐的或者怎么怎么样,反正我真正要厌离轮回的话,要对整个轮回的苦果,我现在流转的状态,各式各样的苦,因为我们在讲前行的时候,它讲的厌离心主要是讲到这些对轮回的一些苦产生一些厌离,“我要解脱”这样的。
如果深层次的一种厌离,其实连我们我执这些方面我们要厌离,因为有我的缘故才流转,如果没有我不会流转,所以说真正的生厌离的话,我们要修得很细的时候,也是需要空性来完成,要知道无我,这个我是不存在的。一切的痛苦的因是什么?就是把五蕴执为我,本来没有我执为我,这个就是所有所有轮回的根本的因,所以说我要把这个厌离了。
当然生起厌离心、出离心的标准有时候不需要这么高,只要就知道轮回是个火坑就行了,反正我不愿意待了,然后真正的出离轮回交给了后面的这些无我见解,或者说交给了空性见解、菩提心等等,就按这个来处理,我们在共同前行当中所讲的这些,我们就可以缘这些观修之后,就可以生起出离心,在出离心基础上,我们慢慢修皈依、发心,修到后面的一些无我空性,修到这些很殊胜的这种法要。所以说我们真正有了四谛十六行相的正见之后,就可以从更深的层次来对整个轮回出离,因为他对整个轮回已经有了一个彻彻底底的了解,完全完全看透了。
所以说有些时候如果有了空正见的话,它返回头对我们的出离心、厌离心也更加会生得更加地彻底。以前是知道它不可爱,想要走开,后面的话是我发现了它的本质,它的根根底底我都知道了,这个时候肯定就是更加想要厌离,完完全全想解脱了,是这样的。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灭苦的话,单单地做一些表层的修行还远远不够,远远不够。我们说积点福报,避免一些恶行,这个当然也是让我们获得快乐的一种因,但这个是远远不够的,这个远远不够,随着我们现在要讲的话,如果我们的善根真正慢慢成熟的时候,我们要深入到这个层面上。因为有些修行者他就是满足于我就修一修福报,他就觉得自己修了很大的善根了,或者说有些说我就守戒律守得很好,很精严,这个也是一个离苦的因,也是得快乐的因,但是这个不是根本因,因为内心当中还没有深入到整个轮回的核心。
整个轮回的核心就是我执,就把五蕴认为我的这种我执,对四谛还没有认知,尤其对苦蕴,苦空无我的实相,它的真相没有认知。没有认知的话,你想要在那种比较粗浅的层次上面去离苦因,要离开痛苦这个还是不够的。这个可以作为一个入门,一个前行,如果真正要彻底想要解脱轮回,解脱所有的痛苦的话,必须要找到它的最原始的根,最原始的根就是无明导致的我执,没有别的。
这个我执就是缘这个五蕴认为有我,所以说有的时候观察这个也方便。上堂课也讲了,观察这个也方便,就是我们正在使用的这个,现在我执著的身体、现在我的内心当中起心动念、我的感觉、苦受乐受、我的想法、我的心所,还有我的种种的识,你就缘它,观它的本性,它是无常的、它是苦、它是无我、无我所的,这样观的话其实就是慢慢慢慢就能够了悟到这个五蕴的本性。慢慢随着我们对五蕴的了悟,那么我们对于实相的了知也越来越清楚。
以前完全不知道,现在慢慢学习之后就开始往内观了,观五蕴了,这个时候就逐渐逐渐接近真相,越接近真相就越接近解脱。因为就是所谓的解脱就是唯迷尽嘛,就是指消尽迷乱,所以说当我们接近真相就意味着迷乱要消除了。所以说这个方面来讲的话,真正的修行一定是在我们自己的五蕴上面来观修的,如果了知它的本性之后就可以获得解脱。如果我们的修行还没有深入到,还没有接触到这个层次,我们要发愿,一定要发愿,很迫切地发愿让我的修行要触及到更深的层次,一定要对它产生信心,一定要缘它产生定解,一定要有时间,一定要有意乐地观修这个五蕴皆空的教义,只有这样的话慢慢慢慢才能够接近真实的解脱。
大恩上师在这个颂词的后面也讲了,不管怎么样,修行的根本就是无我空性,所以说每天都应该在空性见当中来串习,有时候安住一刻钟,安住半个小时,它的功德和威力都不可思议的。所以说我们要串习,不管怎么样,我们学完了五蕴皆空,还有很多大德们也讲了无我空性的观修的方法。知道了无我空性之后,我们要去按照步骤一步步来串,刚开始可能不懂修的,但我们要试着上去观修,慢慢慢慢每天观修,每天串习的话,其实串习之后这个五蕴的执著,对我的执著,只能够越来越弱,肯定会越来越弱,因为你所使用的方法就是它的正对治的缘故。所以像这样的话最后我们就可以真实地很熟练地去串习无我,当我们很熟练地串习的时候,无我的正见就很容易产生了。
癸二(破由业身尽解脱)分二:真实及破彼答复。
“破由业身尽解脱”,有一种观点,就裸体外道认为所有的痛苦是因为有业和因为有身体的缘故,如果业消尽了,如果身体消灭了,这个时候就可以获得解脱了,所以说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苦行来折磨自己的身体,折磨身体的同时,他就觉得通过折磨身体就可以消尽自己的业,最后身体毁坏之后,他就可以获得解脱,是这样的一种认知。
子一、真实:
业身纵安住,然一无有故,
三因生非有,如无种子芽。
裸体外道为主的有些观点是这样,还有一些佛弟子也认为,只是单单地凭苦行就可以了,他也非常非常提倡苦行。今天所讲的内容就是说,苦行要分类,要看情况,你这个苦行是契合于无我的苦行,还是完全不知道无我的一种单纯的苦行?如果我们认为苦行就是解脱道的话,有可能这里面的主要的因素没有抓到,有可能和外道的一种修行相似。我们不能说完全相同,但是相似,因为它并没有深入到这个无我的观念上。因为他第一个不是为了消除我执,第二个他所修行的苦行当中没有无我的成分。有些时候外道修苦行是为了现前常我,因为常我得到快乐,而不是为了断除我执。这个是第一个目标不一样的地方。第二个目标,在修持这个苦行的时候,这个苦行里面有没有无我的成分?有没有空性的成分?单单的一个让身体受苦的苦行或者单单是一个修善法的苦行,还是说这个苦行里面有无我空性,这个是本质上的区别,完全不一样的。
有些人他苦行的时候,就像米拉日巴尊者一样,他有苦行,但是他的修行当中,他的所有的苦行里面,都是以大手印、无我空性摄持的,所以它完完全全成为即生成佛的因。有些苦行就是苦行,纯粹的苦行,就是凭着对佛陀的信心,想要解脱的,很强烈的解脱心,通过这些来支撑他的苦行。这些当然也是间接的解脱因,但是不是直接的解脱因?这也不好说。有些时候通过他的信心会得到佛加持,得到佛加持之后,反正不管怎么样你得到佛加持之后,还是要了悟空性的。有些可能在念咒、苦行的时候,这个修法里面本身没有无我空性的见解,他就通过对佛的信心,以这样的信心来念咒,这里边没有直接的因素,但因为他念了之后得了加持,得了加持之后,然后他自己内心当中再生起无我的证悟,这个也是有的。通过信心得证悟这个也有。这个方面我们不能说完全没有、不存在,这个也是有存在的。
不管怎么样,证悟的时候一定是要证悟空性的,不管是你在修行当中就已经带入了空性,还是说你在证悟的一刹那具有了空性的证悟也好,反正都应该有空性才能够断掉这个我执,才能够真实地断烦恼障和所知障。否则的话,通过其他的苦行,其他的苦行和障碍它是可以并存的,它并不一定就是它的正对治的缘故。所以,如果我们不注意的话,我们就觉得是不是苦行就可以解脱?这个不是。佛陀老人家的修行就已经作了表率。六年苦行之后他发现,单纯的苦行不是解脱道,他放弃了。放弃苦行之后就行于中道,开始内观无我空性之后,才证悟佛果。
对方认为,通过沐浴、五火焚身等等的苦行,可以使业和身体灭尽。在印度很多外道通过沐浴、天天沐浴、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他每天都要去恒河里面、或者他们认为加持力很大的河里去沐浴,他就觉得可以把业通过具有加持力的河水洗净;有些时候通过五火焚身的方式来烧自己的身体;还有些外道是躺在荆棘丛里受苦;还有些是从很高的树上跳下来,跳到竹杆上面、跳到荆棘丛里面;有些是金鸡独立;还有些外道,网上不是有张照片嘛,一个人三十八年当中他的手举起来没有放下过,最后他的手都变成畸形了,他觉得这样就可以清净自己的罪业,获得解脱等等等等五花八门的苦行,各式各样,很多很多。还有些是不穿衣服、还有些是不吃饭,反正就是用很多方式折磨自己,修很多苦行。
他们的心力不可谓不强大,他们的心也非常虔诚,甚至于有些时候的苦行超过很多佛弟子的苦行。但是最关键的一点,根本上他是走错路。他的方向不对,越看越觉得可怜。因为如果你的方法正确,这样的苦行肯定离解脱道越来越近,我们一方面是敬佩、一方面是随喜、也会随学。但是如果你方向错误了,越做这样的苦行离解脱道越远,越觉得可悲、觉得可怜,也是我们生起大悲心的一种对境。
对方就这样认为,如果把业和身体通过苦行灭尽之后,就可以获得解脱。如果业没有穷尽,通过业的牵引,没办法断除轮回。单单你断除了爱是不行的,断除了我执、断除了爱不行,你必须要断除业。业断除了,他才可以出离轮回。
下面讲“业身纵安住”。这个观点是不合理的。“业身”纵然是业和身体还存在,还安住着,“然一无有故”,但是这个“一”就是受生轮回的唯一的因、最主要的因,这个爱,如果这个爱执没有了,“然一”就是这个爱执不存在的缘故,“三因生非有”,通过这个业、身体、爱,这三种因齐全而投生。“三因生”,三因齐全而投生的情况不会有了。
这里面三个因当中,我们说业是不是一个因?业也是一个因;身体,当然你要流转轮回肯定要有身体才能流转,这个身体也是一个因;还有一个因就是爱。这三个因当中,有真实的、主要的因,唯一的因它是根本。如果唯一的这个因——爱没有了,我执如果不存在的话,就不可能出现三因齐全而继续投生的情况。“三因生非有”。
“如无种子芽”,就好像没有种子的话,芽就不会生。这里讲如果有了种子就会生芽,种子没有了,芽就不会生。所以说投生的三种因当中,如果爱、我执没有了,那么业和身体纵然还会安住,但是他不会再投生。比如说我们讲的有余阿罗汉就是这样一种情况。阿罗汉分两种,一个是无余阿罗汉,一个是有余阿罗汉。余就是还有剩下的意思,余就是剩余的意思。什么剩余?他的烦恼已经尽了,他的爱已经尽了,他所有的三界的烦恼都已经通过修行穷尽了,但是相续当中还有一些残存的业,他的身体还在,他的五蕴,就是身体和业还保留着,这个叫做有余阿罗汉。因为他的身体还在的缘故,业还有余分的缘故,所以说他在五蕴上面还会流转一段时间,他在轮回当中还会继续流转一段时间,而且他自己的五蕴上面,因为业的缘故,有的时候还会受一些痛苦、受一些果报,但是他会不会投生?不会投生了。他这一世的身体一旦死亡之后,相续当中剩余的业如果没有成熟的就永远不会成熟了。然后身体一旦穷尽之后,五蕴一旦穷尽之后,因为最根本的我执没有的缘故,如果我执没有的缘故,所以他下一世不会再投生了。
“业身纵安住”,虽然业和身安住,但是因为我执没有缘故,三因齐全转生轮回的情况没有了,就好像没有种子就不会有苗芽一样。这里最根本的我们还是讲要断除我执,我执才是轮回的根本。业和身体也是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是最主要的。
这个地方也是说明外道也想解脱,外道比一般的世间人更有思想,他在对待苦因方面比一般人要深得多。世间人一种苦因,他只是在吃穿、钱财等等方面,这些如果有的话就是没有苦因,没有钱就是苦因,这些方面进行消除。但是外道的思想还是追求解脱的,而且他在追求解脱的时候,在轮回的因当中,他认为业和身是轮回的因,他就开始致力于灭掉这个,所以说他在修行的时候,灭掉苦因方面比一般的普通人要深。但是不管怎么样,还是在主要和分支上面的分支在努力,就好像你去斩草但没有除根一样,你把上面的草的叶子斩掉了,但是它的根还在话,它还会冒出来。但是外道我们一般来讲,外道他自己有一个想要解脱的心,而且他也在修行。他也是在想要灭业,因为业和身存在的缘故会有轮回。
其实我们一方面讲到外道的修行是这样的情况。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对我们佛弟子来讲也要注意,主要和的次要的还是要分清楚。因为有些时候我们修行佛法的时候,总是抓次要的。比如说,形像和内心二者之间,抓形像。他认为形像是主要的,应该做出一个什么样子。但是我们说形像需不需要?就像这里所讲的,业和身体其实也是投生的因,但是它是一个相对次要的因,并不是主要的因。我们自己在修行的时候,也是一样。内心的修行和形像的修行、外在的一些形式方面的修行,有些时候我们就比较着重于外相,而对于调服内心、反观内心,还有找出轮回最根本的我执,这些方面我们还没有真正地深入。当然有些时候如果我们的福德还没有很深厚,我们的障碍还没有清净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其实我们也发现不了。
其实我们最开始的时候也是非常喜欢热闹。修法的时候我们觉得这个FA会不殊胜,为什么不殊胜?因为没有敲锣打鼓。好像觉得这个FA会殊胜,为什么?你看法器全拿出来了,手鼓也在敲、铃也很响,就觉得这个FA会特别特别殊胜。所以那个时候还是非常着重于外面的形相。外面的形相觉得这个特别生信心怎么怎么样。但是这个是不是?这个也重要。因为这些法器、还有这些氛围,对帮助我们生起信心、或者产生出离心,还有念诵的音调,这些其实也是有一种帮助。但是这个永远是辅助的,永远是辅助的帮助,不是主要的帮助。比如说FA会修仪轨,最主要的仍然是等净无二见。永远是这个,不可能是离开这个之外再找一个别的最主要的修法。但是我们对等净无二见却没有去着重,最着重的就是人多不多?会供中的供品多不多?整不整齐?法器多不多?念的音调怎么样?这些方面有些时候我们比较着重这些。
这些方面有些时候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内心。就好像我们说,这个寺院修得金碧辉煌,这个佛像修得很庄严,我们说这个是不是辅助作用?这肯定是个作用,但是个辅助作用。寺院最主要的功能还是闻思修行。不管怎么样,这里面的人,通过讲经说法、通过闻思修要生起对道的认知。这个人在寺院里面,佛像作为他的助缘、这个寺院作为他的助缘,你在这里面,在这个环境里面,心容易清净,容易产生道心,都是一个辅助的作用。最主要、最主要的还是内心当中要趣入于法,对法方面你要认知和了悟。所以说,同样的道理,身和心当中,心主要;形像和内涵当中,内涵主要。所以对法方面生起信心,是最主要的;了知法的修行,是最主要的。尤其是正见,这是非常非常关键的。
外道的修行,他在三个因当中其实已经靠近根本因了,但是他没有认为这个爱是最主要的,他认为业和身体是最主要的,要消尽业和身,他没有深入到要消尽爱,这个方面当然也是内外道最不共的差别。看起来是一步之遥,其实差得很远很远。
所以我们自己作为修行者来讲,为什么佛陀要说这些?为什么法称论师要造这些?为什么上师老人家要讲这些?其实也是为了让我们辨别,辨别真正的修道,要抓住它的核心。它的核心是什么?我们要致力于认真听上师老人家讲,哪些是核心?上师老人家说讲:菩提心是核心,再再地强调要生起利他心,一定要利他;然后就是空性,空正见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些方面就是修道的核心。无论如何,要致力于主要生起这个,别的方面是次要的。发个财呀、得到一些顺缘呀,这些都是一次要的,真正来讲的话,修道者一定要抓住道。道的核心是什么?道的核心是我们要怎么样灭除轮回的因,这个才是主要的。所以无我空性、所有所有当中闻思修无我空性是最主要的问题。
非断业即生,无有对治故,
无力故有爱,亦再生起故。
如果对方说通过苦行灭尽业和身体,就可以断除投生。没有断除爱也没什么、不要紧。他还是认为业和身体断掉就可以,爱存在也不要紧。他就认为爱也同时可以断。只要你中断了投生,爱也可以断掉了。
我们说“非断业及身”,“非断”就是不能断除,单单来讲地话,不能够断,你认为可以通过苦行来断除业和身,我们说通过苦行是没办法断除业和身的。为什么没办法断除?因为没有对治故。因为我们见不到真正的可以完全地把业断掉的方法,完完全全把身体断掉,不再重新出生的方法没有、找不到。找不到一个纯粹通过苦行就可以完全把业灭掉,然后这个业也不会复发,通过苦行把身体灭掉,然后身体也不会再投生的对治,是找不到的。
即便你现在通过苦行,比如说有些外道从很高的山上跳下,跳到竹竿上把自己捅死了,死了之后这个身体死了,或者通过投入火坑里把自己烧毁了,烧毁了之后,今生当中的身体好像是摧毁了,但是也保证不了下一世重新投生,投生为其他的身体这个还是有可能的。所以说这个方面是没有对治的。“非断业及身”,真正来说,业和身体是没办法彻底断掉。为什么?因为没有对治。没有彻底地断掉业和身体的对治的缘故。这个是找不到的。
“无力故”,这个是没有必要。我们刚刚讲通过很多苦行断除业和身体没有必要。为什么没有必要?因为如果一旦断尽了爱,如果把爱断掉了,那么“无力”——业和身体也就不具备投生的能力了,“无力”就是不再具备投生的能力。所以说不用通过苦行去断掉业和身体,你只要断爱就行了,只要把爱断掉了,业和身体就没有能力了,“叫无力故”。
“有爱,亦再生起故”,如果有爱,如果对我的执著的爱还存在,“亦再生起”。我们前面讲没有对治,为什么没有对治?如果有爱的话,也会重新生起。如果对我的执著还存在,压服的业还会重新出现。那么业可以压服吗?也可以压服。比如说修禅定,有些时候外道修禅定可以把业压服掉。打比喻讲,转生到无色界,他欲界的业、色界的业其实暂时也是隐没了,压服了。但是这不是长久之计,如果相续当中我执、爱还存在,还会重新生起来。所以“亦再生起故”。
身体也是一样的,即便生到无色界身体没有了,或者修无想定的时候,连心心所都没有了,暂时都不生起来。修无想定身体是有的,无想定应该是在色界修的,为什么在色界修无想定?因为色界还有身体,所以在有身体的情况下灭掉心心所,而无色界没有身体,但是心心所有。永远不可能身体和心同时灭掉,这在外道里面是没有这个修法的,这种情况也是不存在的。
所以说即便是有些时候没有身体,比如转生到无色界,但是心心所还有;有的时候在色界当中修无想定,心心所没有了,业压制了,但是身体还存在。所以说没办法,如果有爱,即便是暂时灭了这些,压制了这些,仍然还会重新生起的缘故,所以这是没有用的,找不到真实让业和身体完全断尽的对治。
没有对治的原因,前面我们分析了很多很多,如果我爱存在的话,因为我的缘故,一定会出现我所,因为我所的缘故,一定会有贪嗔痴、造业,然后重新出现身体。所以我们这地方说“无有对治故”,没有讲为什么,为什么不讲?因为前面我们已经通过很大篇幅介绍了,如果不断我的话,一定会出现很多烦恼、业。重新出现的原因已经讲了很多。所以我们说没有对治,而且也没有必要,因为如果爱断掉了,就没有能力再投生了;如果有爱的话就会重新出现业和身体。
因此说,翻来覆去给我们讲,通过空性来断我爱是很重要的。否则,只是在身体上面修苦行,折磨一下自己的身体,或者通过一些方法消一些业,这些不是真实的断轮回的因,只是分支。
若为尽二勤。尽业疲无义。
“若为尽二勤。”是对方的观点。裸体外道的本师,他们自己的本师就是这样声称的:并不是没有对治,你们说没有对治是不对的,有对治。什么对治?让业和爱能够灭尽的对治就是苦行,苦行就能够灭业,又能够灭爱。刚刚你不是说爱断不了吗?说业和身体断不掉,因为如果有爱的缘故也会重新出现。外道说:有,可以对治,能够让业断尽的、能够让爱断尽的就是苦行。所以,为了灭尽业和爱,就是“尽二”,所尽的二是什么?一个是业,一个是爱。为了灭尽业,为了灭尽爱,勤——可以精进地修行苦行。他说苦行可以对治业,也可以对治爱,就是“若为尽二勤”。
我们在回复的时候,首先回复的是“尽业”“无义”,因为他说通过苦行可以尽业,可以尽爱。首先回答第一个,“尽业”是“疲无义”的。爱还没有说,爱要在下一个颂词来讲:怎么样能够断爱,断不了爱。
首先我们说:“尽业疲无义”。如果没有无我空性的话,单单通过百般苦行的疲惫,让自己疲劳的方法,其实没有实义。为了灭尽爱而百般苦行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没有无我空性的缘故,虽然通过苦行,想要消尽业是做不到的,是没办法的。如果是单单苦行消业没有断掉我爱,还是没办法灭尽业,依然会重新出生。我们首先讲“尽业疲无义”。
对方说:爱是可以断的,刚刚讲的“若为尽二勤”,你现在只是抓住一个业不放。我们自己的宗派其实知道,我们现在所讲的次第很明确,首先说单单断业不行,我们故意没有说断爱,就引出对方说爱是要断的,我们要断爱。下面两个颂词我们才来说,你这个爱其实也是断不了。
见种种果故,比量推诸业,
能力各相异,依苦行烦恼,
一法不能尽。有者生彼果,
变小非灭异,领受果报者。
对方说:爱其实是可以断的,因为爱是受业控制的,爱是由业而生的,如果说一旦业穷尽了,爱就自然穷尽了,就好像树根断了树叶就干枯一样。所以他说,并不是不断爱,爱是会断的,只不过爱是因为业而引发的,如果业一断,爱就会断。他从这个方面来进行安立的,他的意思说还是要断爱的。
但是,其实如果没有无我的话,再怎么讲要断爱只是一个说法而已,没办法真实地断爱。
我们说:“见种种果故,比量推诸业,能力各相异,”其实所谓的业根本断不掉,没办法断掉,你说,断尽业就可以断爱,我们说这个业根本断不了。为什么业断不了?通过果来推因,首先讲“见种种果故”,我们可以看到在人道当中、旁生道当中,或者通过教典看六道当中各式各样不同的果、各式各样不同的情况,人有各式各样不同的果,痛苦或者这样情况。所以“见种种果故”,既然果有种种,那么果和因之间,果和业之间是有联系的。“比量推诸业,能力各相异”,那么通过比量由果推因,如果果有各式各样的果,那么导致各式各样果的业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
人的相貌不一样,性格不一样,感受的环境都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因为他的业不同,各式各样业是不一样的。所以说,业很多种类,我们能够把众生的果讲清楚吗?根本没办法讲,果的种类是无边无际的,太多太多果的种类了。哪怕是我们每天,我们一生当中所感受的各式各样的果都是非常多非常多的种类了,没办法衡量它的边际。所以说如果果很多,那么他的因?他的业也有很多,他的因的能力也是各相异的。这是首先讲原则。
原则讲完之后,进一步讲:“依苦行烦恼,一法不能尽。”既然众生业的因缘,各式各样业不同,各式各样业因,那么依靠苦行烦恼“一法不能尽”。因为对方说,在苦行的时候内心当中肯定是痛苦的,在痛苦的时候就会有烦恼,因为不舒服,痛苦其实也是烦恼。通过苦行烦恼一法不能尽,也通过某一些或者某一种具有烦恼的苦行不能够消尽所有的业。
为什么不能够消尽所有的业?因为业的种类太多了,你通过一种苦行——比如通过拔除自己的头发,外道的修行有一种就是拔自己头发的苦行,有的是绝食的苦行,或者在河里面沐浴,跳河等苦行,通过这些少量的苦行或者一种苦行能不能够灭尽导致各种果报的所有不同种类的业?一种苦行断不了所有种类的业,断不了的,“一法不能尽”。这个时候我们一层层地讲下来,果很多就是推知业的种类很多;如果业的种类很多,那么你通过一种苦行怎么可以断除所有的具有不同种类的业因?没办法断除。所以“一法不能尽”,一种苦行断不了所有不同种类的业因。
“有者生彼果,变小”,“有者”就是有些苦行,因为有些苦行也是善法,也是修善,所以通过有些苦行“生彼果”,也可以有善法导致的果。因为他自己是通过苦行来消业,业也可以消掉一部分,所以说“变小”,“有者生彼果”,有些种类的苦行也可以让业“变小”、变弱。
但是“非灭异,领受果报者”,可以变小、变弱,有些时候他自己通过善行也可以消除一部分的罪业。但是“非灭异”,并不能够完全灭除。“异”是什么意思?“异”就是前面讲的不同种类的“领受果报者”。什么叫“领受果报者”?导致领受不同的果报的就是业因,因就是罪业,“领受果报者”的“者”字就是罪业。“非灭异”,就不能够完全消除领受和自己的苦行不同种类的罪业。
因为自己的苦行是一个种类,它可能可以灭除某一种罪业,但是能不能够灭除领受和自己的苦行不同种类的罪业?不能够,“非灭异,领受果报者”,不能够灭除和自己所受的苦行所修的苦行不同种类的其他的业因、其他的罪业,根本灭不掉。
这个地方的意思也是讲得很清楚,虽然你修了苦行了,但是因为一个苦行可能可以灭掉某一类的因,你这种苦行可以灭掉相应于这种痛苦的业因,可以让它变小,或者灭掉。但是这一类的苦行不能够灭掉领受和自己苦行不同类的罪业的因,不能灭。所以其实你修了这么多的苦行,仍然还是没办法真实地灭掉业,如果业灭不掉,按照你的说法来讲爱也灭不掉的。
子二、破彼答复:
对方缘这个问题作答复。
若依苦行力,功能亦合尽。
则成惑分断,无惑断一切。
第一句、第二句是对方的观点。“若依苦行力”他认为依靠苦行的能力,就把所有的业的功能混合起来一起灭除,就是“功能亦合”,把所有业的功能合并在一起,然后通过一种苦行就可以完全断掉,他就把所有的业合并了。
当然刚刚我们给他讲的问题,所有的苦果的业都不一样,所以你修一种苦行只能够灭掉相应这类的业可以灭掉,但是其他种类的罪业灭不掉的。对方说:这不成问题,为什么?我们可以把所有的业综合,综合起来之后通过一个苦行就灭了。相当于把所有的敌人通过一种方法召集在一起之后一下子全体消灭,他大概就这个意思。
我们说:这也不行。“则成惑分断,无惑断一切。”如果苦行本身可以把所有的业混合起来灭掉,那么业到底是和受苦混合、还是和享乐混合?所谓的混合起来,是和苦受混合起来,还是和乐受混合起来?如果无始以来所有的业混合起来通过一个苦行来断除,这个业把所有的业混合起来之后,是通过苦行来断还是通过乐受来断?如果混合起来之后通过苦行可以断除,苦行和这些混合在一起,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则成惑分断”,“惑分”的意思,烦恼的一分,这个烦恼就是苦行的意思。
因为他们认为这些苦行可能是有烦恼的,有痛苦也有烦恼嘛,内心是不悦意的。所以说如果是这样混合在一起的话,那么一分苦行,那么苦行的一部分,比如说我不需要去把所有的身体都已经损害了,我只是损害身体的一部分,一根手指剁下来,其实通过这一分的苦行可以断掉所有的业因,所有的业因可以断除。为什么?因为混合了嘛,和苦行混合起来之后,那么既然混合了,我就通过一个苦行可以断所有的了,这个方面就叫“则成惑分断”。或者拔一根头发就可以断掉所的,因为它已经混合在一起了,所有的业和苦行混合在一起,那么通过苦行可以断掉所有的业。那么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就可以通过修一点苦行就可以断所有的业了,这个方面是已经混合起来的缘故,只要是苦行就能断。
那么如果是和享乐混合在一起,所有的业和享乐混合在一起,“无惑断一切”,那么就没有烦恼不需要苦行了,在享乐过程当中就可以断除所有的业了,但这个方面对方是不承认的。因此说通过所有的业混合起来之后,那么是和受苦混合还是和享乐混合,这两个一分析的时候,两个都有不成立的地方。
苦行许异惑,或谓烦恼性。
彼即业果故,此非合力等。
“苦行许异惑”,对方这样承许的,他说“苦行许”,他说我们承认“苦行”和烦恼,这个“惑”就是烦恼,和烦恼是他体的,为什么?因为“苦行”是属于自愿的,然后其他的烦恼是不自愿的不情愿的,所以他就认为我们所承许的“苦行”并不是真正的烦恼,而是和烦恼是他体的,“苦行许异惑”。
那么我们就说,这个里面在颂词当中没有回答,但是注释当中有回答,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和你们自己承认的观点相违了,因为你们承认所有的苦行都是具有烦恼的,如果没有烦恼的不算苦行,所以说如果你承许烦恼和苦行是他体的,应该变成没有烦恼也可以断除一切的业了,因为你们自己承认的没有烦恼就不算苦行的缘故。
“或谓烦恼性”,如果说这个苦行就是烦恼性,他不敢再承认苦行和烦恼是他体的了,对方直接推翻他自己的自宗,如果换一种观点的话,若谓烦恼性,如果认为苦行,苦行就是烦恼,“彼即业果故,此非合力等。”“彼即业果故”,这个“彼”是什么?“彼”就是苦行的意思,苦行就是业的果。为什么苦行是业的果?因为一方面来讲的话,痛苦本身是以前业的果,苦行它也是一种痛苦,它也是业的果。
为什么会说苦行也是一种业果?有的时候我们想苦行不是业果,苦行应该是个修行,苦行不应该是业果。但是为什么说“彼即业果故”?因为对方这样承认的。为什么对方这样承认?因为对方承认一切的这些都是业而形成的,一切的法都是业形成的,所以说苦行这种行为也应该是业形成的,所以苦行也应该是以前的业的果。“彼即业果故”,“彼”就是苦行,苦行也是以前业的果。
那么这个苦行是业的果有什么关系?苦行如果是业的果的话,“此非合力等”,如果这个苦行是他以前自己业的果,那么这个“此非”的“此”字也是苦行的意思,那么这个苦行就不具备把所有的业因综合起来断除的能力了。“此非合力”,就是这种苦行就不具备把所有的业因综合起来一起断除的能力,它没有了。为什么?因为它只能断除它自己的以前的业的缘故,因为这个苦行是以前它自己的业的果,它自己一套体系的,所以说既然是这样的话,那么这种苦行只能够断掉和它相应的业因,而它就没有能力断掉所有的业因综合起来的能力,它没有了,断不了了。因为这个苦行本身也是以前业的果的缘故,是这样的意思。
注释当中讲就好像痛苦是恶业所感的,所以说苦行也是以前的业的果报,因为对方承认所有的法都是通过业的因而形成的,而苦行也应该是以前的一种业因形成的,所以说如果通过苦行可以断掉产生苦行的业因,但是怎么能够断掉和你没有关系的其它不同种类的业因?断不了。
所以这个颂词分析的意思大家搞清楚,对方认为和合起来可以断,我们说没办法和合起来断,如果你承许业和苦行是他体的,就有问题,那么如果你承许一体的,如果是一体的也断不了所有的和合种类的业,因为你的这个苦行是以前的业的果的缘故,它自己的业,所以你的苦行只能断掉和它相应的业,你断不了和它不同种类的业。和前面这个科判当中的意思差不多。“此非合力”,所以说这个苦行就不能够、不具备把这些综合起来的业因断掉的能力。
这个“等”字其实讲就像一个比喻,比喻就好像青稞的苗芽,青稞的果实不能够混合不同种子的能力,在一个青稞的苗芽当中,它里面有没有混合西瓜的种子的能力,还有玉米的能力?没有,它这个果当中只混合、只具备它自己的青稞的种子的能力,而不具备其它所有的种子的能力。所以说你这个苦行是一种果,那么这个果当中只具备产生你这个苦行的因,你要断,也只能够断产生你苦行的这种因,而断不了其它的。因为混合不了,没办法混合,所以通过这方面我们就破掉了对方的观点。
破完之后,大恩上师也讲,我们自己在守斋戒,或者念咒语等等,这方面讲的时候,我们可以断掉这些业障,可以获得解脱的原因,第一个前面说也是为了断我执的,目标就是为了断我执;第二个在这个修法当中、咒语当中,这个咒语本身就和空性相应的,佛菩萨他自己讲的咒语,他自己证悟了空性,他也是相应于这个法界的空性而说的咒语,它本身和空性相应。还有修行者的我们,在修这个咒语的时候,修这个仪轨的时候,修密宗修解脱道的时候,其实自己一个条件也是需要有空性的见解。空性的见解上面你再来修,就相应于实相,就既能够清净业障,也能够断除轮回。和外道不一样。
同样都是咒语,没有学习佛法的人说佛教当中很多咒语都是印度教传下来的,如何如何,讲了很多这样的道理,其实真正我们分析的时候,这个里面很大的差别,虽然看起来都是咒语,看起来都是拜佛,都是咒语,那为什么就不一样?这里面如果你学习完今天的课,或是这段时间的课我们学完之后,完全知道,修行者自己必须要相应于无我正见,在无我正见之下修习的道才是真正的解脱道,外表再相似,人和人都是相似的,看起来都是相似的,但是内在的见解那就差得太远了。
所以外表的一些修行都是念咒,都是火供,都是火施,都是这样那样的,但是他的内在完全不一样。
许摧生过故,能灭一切过,
能令业不生,如何失已作?
前面我们说业力不能断,我们说对方的业力不能断,那么为什么有时候说通过断除爱来断除业?是不是和前面的说法就相违了?我们说不一样,我们说你们那个业断不掉,但我们这个业可以断掉,为什么这样,原因何在?
“许摧生过故,能灭一切过”,并不是说断不了业,我们说如果你不断除我执,如果把根本的我执不断掉之前,业力不可能断尽。我们给你们发的过失,你们根本没有承认要断我执,所以说如果你不断我执的话,这个业怎么可能断掉?断不掉。
那么我们说为什么会断掉?因为我们承许说,要断掉这个我执,断掉了我执之后,就可以摧毁产生轮回的一些过失的业,这个可以断除的。所以“许摧生过故”,我们自己是承许断掉了我执之后,就可以摧毁转生轮回的过失。“能灭一切过”,这个时候我执断掉了,所有的过失都能够断除的。好像墙壁毁了之后,墙壁上面所有的花纹也都可以断掉了。
“能令业不生”,而且这种也能够令业不生,因为我执断掉了,通过我执产生的所有的因都可以断掉。“如何失已作?”这里面哪有讲了失去已经作的业?已经作的业不会失去的,如果你的我执没有断掉之前,他的业一定存在,然后如果你的我执断掉了,那么他的业慢慢慢慢就没有了。所以我们说的是“如何失已作”?如果我执不断的话,这个业是不可能失坏的。
我们自己修行佛法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不致力于断我执的话,虽然我们在不断地灭业,不断地修善法,不断地忏悔,但是如果我们的我执不断的话,他还在源源不断的创造,创造这个业,所以一方面我们要通过这种修法来忏悔,修忏法,第二个方面也要慢慢慢慢致力于相应于实相来修行,这个方面是直接靠近解脱道的。
下面最后一个颂词:
非由业生过,造过反非尔。
无有邪分别,乐亦不起贪。
对方这样想,就好像爱可以产生业一样,业如果没有灭尽的话,从业当中又可以产生爱,对方是这样讲的,爱可以产生业,业可以产生爱,如果业存在,在业当中就可以再度的产生这个爱执。
我们说“非由业生过,造过反非尔”。其实并不是由业当中可以再度的产生贪嗔痴的过患,那么是因为什么?“非由业生过”,是因为有了我执,有了爱的执著,才会在爱的执著当中“造过”,就是造作具有过患的业。“反非尔”,反过来讲,如果爱不存在的话,就不可能产生具有过失的业了。
我们在讲十二缘起的时候,也会讲到这个,讲十二缘起的时候,其实通过无明就可以有行,行生识,乃至于最后有生,生而老死。老死是什么?老死其实就是果,然后通过果方面又可以产生无明,所以他的有,通过有当中还会有生,生当中有老死,老死当中又变成了无明,无明当中又变成了行。
所以你说行当中会不会有产生爱?在这种业当中会不会产生爱?我们说会产生爱,会产生爱和这儿矛不矛盾?不矛盾。因为十二缘起当中的业,它本身自带了爱之功能了,它这个业当中是完全具备了我执的业,当然从业当中又会产生爱,这个业相当于是一个缘一样,一个助缘,一个载体一样。有了这个载体,当然这个爱就可以延续下去了,所以说它是有爱的一种业,就不一样。
但是我们说这个里面讲业当中不会产生爱的原因,如果是说没有爱的业,就像没有水滋润的种子一样,它再没有办法再滋生了。没办法再滋生的缘故,和这个里面讲的一样,如果没有爱的执著,它就不会产生。如果有了爱的执著,它会造作具有过患的业,在这个业当中也会产生具有爱的成份的这些果,或者烦恼等等,也可以在这个里面出生。这个里面主要因素,还是因为有爱的缘故,有我执的缘故。
“无有邪分别,乐亦不起贪。”对方说从以前的业当中就会不由自主的产生痛苦和产生业,因为业产生苦,业产生乐嘛,那么从苦和乐当中不可能不产生贪嗔痴,所以说有业就会有爱,对方分析的这个方面我们觉得有道理,的确是这样的。因为以前的业导致了今生当中的苦,因为今生当中受苦了,我受苦了我就嗔恨了,我就不高兴了,因为以前的善业,我今生得到快乐,因为快乐我就生起贪欲了,对了,好像有业就会产生烦恼嘛。
但是我们说这个里面不一样,“无有邪分别,乐亦不起贪”,这里面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有“邪分别”,这个“邪分别”专指我执,就是因为有我执,因为有了我执的缘故才会有,如果没有我执,没有“邪分别”,“乐亦不起贪”。
为什么我们在受苦的时候会生起嗔心?是因为有我执在里面,我执和这个苦混合之后,我受苦了,我就对于给我造成这个痛苦的人、物产生嗔心。我快乐了,你看快乐之后因为有我的成份,我就产生贪心了,这个为什么会这样的?就是因为有我,凡夫人轮回就是这样形成的。
但是如果没有邪分别,没有我执,乐亦不起贪,没有邪分别,即便受快乐,他也不会有丝毫的贪心,即便受很大的痛苦,他就单纯的痛苦而已,他不会产生烦恼。所以说你看阿罗汉这些方面,他没有这些,他虽然有苦乐,但是没有贪嗔,所以说这里面最关键的还是有没有我执,如果有我执就会产生,没有我执就产生不了。
未完待续
终生学习
终生修行
终生利他